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为疗愈的白日梦与写作”| 荐书:23年后终于出版,一本关于梦与潜意识的“天书”



梦中我身处某个不知名的地方,时值黑夜,而我则顶着强劲的大风缓慢而痛苦地前行。浓雾到处飘飞。我把两只手作成杯状来护一盏小灯,而这灯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熄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危险,我还一定得保住我这盏小灯,以便度过这个狂风之夜。我醒过来后,便立刻意识到……这盏小灯就是我的意识,我所拥有的惟一一盏灯。我自己的理解力是我所拥有的惟一财富,而且还是最大的财富。相比起来,与黑暗的威力相比,这盏灯虽然显得无穷的小和脆弱,但它却仍然是一盏灯,我的惟一的灯。


——《荣格自传》


KY作者 / 隋真: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临床方向硕士,兴趣在神经心理学和性教育领域。

编辑 / KY主创们


荣格(Carl G. Jung, 1875-1961),大神级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梦是解读心灵的重要材料,号称一生分析过8万个梦。而释梦的人自己会做怎样的梦,又会怎样解读自己的梦?他能否预见自己的命运呢?终于,一本书的面世,让人们有机会去解析荣格的心灵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红书》。


这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1915年,荣格在跋中写下了最后一个单词moglichkeit(可能性),全书在此处戛然而止。


荣格生前禁止《红书》的出版,因为担心招致同行的攻击。只有他最信任的学生和少数其他人看过《红书》。荣格去世后,家人先是将书本保存在荣格苏黎世的故居中,之后又将它存在银行里,一存23年,期间屡次拒绝了出版、借阅的请求。直到荣格的外孙乌尔里希·豪尼(Ulrich Hoerni)继承了这本著作。在出版商和他经过长达三年的磋商、交涉、谈判后,荣格的家人终于松口,同意发行《红书》。



▲《红书》封面 ▲


这张图就是《红书》的封面。人们认为这幅画代表荣格即有先锋的部分,也有传统而保守的部分。画面上方是代表超验世界的曼陀罗,画面下方描绘了世俗世界,中间由瑜伽修行者相连。同时,一阵风从左侧的田园乡村吹来,刮走了右侧工业世界的烟尘,防止田园被污染。


从《黑书》到《红书》:

“预见”了一战的一场幻觉


“我看到一场滔天洪水,覆盖了从北海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北部低洼地带。从英国到俄国、从北海到阿尔卑斯山脉都被覆盖了。我看到黄色的滚流、漂浮的瓦砾和成千上万的死亡。”


1913年的10月,荣格在旅途中产生了大洪水的幻觉。两周后,同样的幻觉又一次发生,并且他听见一个声音告诉他:“好好瞧瞧这个,这完全是真实的并且行将这样。对此您无须怀疑。”荣格感到精疲力尽,怀疑自己“灵魂生了病”。此后,他接连做了三次同样的噩梦,梦见寒流让大地结冰,杀死了绿色的植被,而人们不得不逃离荒芜的区域。1914年7月末,荣格在阿伯丁大会上作了题为《潜意识在精神病理学上的重要性》的学术报告,几天后,世界大战在8月1日爆发。——荣格后来认为大洪水的幻觉某种程度上是对一战的预言。


在战争之前,荣格已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幻觉。他会在两场咨询的间隙或在晚饭前,留出一小时到两小时的时间,放任自己沉浸于幻觉。他称诱发幻觉的过程为“活跃的想象”,并认为这是一场“与潜意识对质”的个人实验


他将所有梦境和幻象都记录在笔记本上。由于大部分笔记本封皮是黑色,这些记录又名《黑书》。而一战开始后,荣格将自己的幻觉、噩梦、论文的发表与战争的爆发联系起来,明白大洪水的幻觉是有“预见”性的。他在自传中写道:“我的职责现在明确了:我得竭力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及我自己的体验总的说来与人类的体验到底巧合到什么程度。因此,我的第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探究一下我自己的精神的深处。


于是他萌生了制作《红书》的念头。他将《黑书》中的部分梦境与幻觉摘出,配上解释与抒情阐述,并将这本书起名为Liber Novus(新书)。由于《新书》封皮是红色,与《黑书》对应,它也被称为《红书》。



和中世纪手抄本一样,《红书》段落首字放大,采用花体装饰


《红书》原本由超过400页羊皮纸装订而成,荣格亲手用油墨书写,配以53页巨幅插画,用图像描绘他的内心体验与艺术幻觉。2009年《红书》在美国出版,标价195美金,出版商曾担心《红书》价格太高,难以售出,没想到当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对荣格埋藏将近五十年的私人对话感到好奇,另一方面,花体书法、装饰花纹、曼陀罗和各式绘画,使得《红书》有了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



古埃及神话中的太阳驳船与海怪阿波菲斯Apophis。荣格对这幅画的解释是,与海怪的争斗象征了试图从潜意识的钳制中解放自我意识


从与弗洛伊德决裂,

到分析心理学的雏形


荣格对潜意识的看法与自己的老师弗洛伊德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一座垃圾场,堆放着人们不承认或者看不见的欲望;而荣格则认为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与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个人潜意识容纳了人们压抑的心理内容与遗忘的记忆,而集体潜意识包含了人类的心灵与命运,人可以从中获得远古的智慧。


另外,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欲(力比多)是人的前进驱动力,人本能地追求快乐;而荣格认为力比多只是人的情结之一,最终导向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的自我成长。学术上的分歧使得两人分道扬镳。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1914年4月20日,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职务。在《红书》中,他记录了卸下世俗荣誉后的所思所感,和对自我的审视:


今天,你觉得垂头丧气、低劣、庸俗了?那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你那狼子野心了无边际。你的理由没集中在事物的善良智商,而是集中到了虚荣上。你不受人性所雇佣,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你不为事情的完成而奋斗,而去争取普遍认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优势。我要赋予你带铁刺的王冠,它内部有牙齿,会钻入你的血肉之躯。

……我会烧光你,你那些为之自豪的内容,好让你变得空无,如同掏空的容器。你应该只为你的空无和可悲而自豪。你应该是一个生活的容器,所以杀掉你的偶像吧。


弗洛伊德的打压、精神世界接踵而来的幻觉,让39岁的荣格遭遇了中年危机。探索集体潜意识的同时,荣格通过制作《红书》来自我疗愈。《红书》的情节暗合了疗愈的进程:起初人失去了他的灵魂,于是主人公像但丁一样游历各界,历经冒险并最终找回自我。日后荣格开创了分析心理学,许多概念的雏形都在《红书》中出现,如原型(archetype),自性化(individuation)等等。


荣格认为,正如我们的基因携带了祖先的信息一样,集体潜意识记录了人类发展至今的所有种族记忆与未来图景。在《红书》中,他称之为“深层精神”。荣格发现,现代人很少意识到深层精神的存在,相反,他们被裹挟在“时代精神”中。时代精神会随时间变化,就像我们和中世纪的人生活大不相同。荣格认为现在的时代精神是功利性的,而且忽视人的心灵,这与深层精神相悖;而由于现代人觉察不到深层精神,它会在人们的梦中显现。《红书》中记载,在梦中荣格同时遭遇了时代精神与深层精神,他被夹在两者争斗之中,痛苦不堪。他写道:


时代精神让我相信自己的理性,让我看到自己的形象,就像一个思想成熟的领袖。深层精神却让我知道,我是个仆人,是个小孩的仆人。这用语让我反感,我讨厌它,可我必须了解并且接受。我的灵魂是个孩子,我灵魂里的神是个孩子。”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有原型(archetype),而原型拥有普适的形式(form),在各种文化里都存在,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在梦或者积极想象中呈现出不同的内容(content)。这一点其实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理论,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谈释梦时,就指出世界上存在一些普适的潜意识的意象——他认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却会诞生类似的神话、预言、谚语,就是这种“普适的象征”存在的证明。


《红书》卷一中,荣格在梦中领悟到一副图像,在他眼前是一位老者和一个年轻的盲女。老者是以利亚,《圣经》中的先知;盲女是莎乐美,《圣经》中她向希律王索要先知约翰的头颅。立场相反的两人,在荣格的图像里却自开天辟地起便是夫妻。后来荣格在自传中写道,莎乐美是原型阿尼玛(anima)(荣格自己命名的),代表了情欲/厄洛斯,是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意向,因为她不明白事物的含义,因此她是个盲女。与阿尼玛对应的是阿尼姆斯(animus),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意向。


除了阿尼玛/阿尼姆斯外,荣格还提出了其他原型,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性(the Self),自性是自我的中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其他原型围绕它组织,同时,自性可以容纳其他原型。


荣格认为人与生俱来拥有自性,它是一个整体,包含了各种对立冲突:光明与黑暗,理性与欲望,意识与潜意识;而人的目标就是要让自性从无意识状态变为意识状态,这个过程称为“自性化(Individuation)”。


在梦中,荣格起先崇敬以利亚并抗拒莎乐美,在莎乐美对他倾诉爱意后,他逐渐发现自己对莎乐美的爱意。最终逻各斯与厄洛斯合二为一,他感到自己成为了“基督”:


当你拥抱与你相反的本质时,你开始预计整体,因为整体就是两个本质的总和,两者生于同一根源……我预见母神和她孩子的那个意向,向我启示了变异的秘密。当先见和欲望在我身上融为一体时,一个第三者出现了,他是神的儿子。他是超理,是象征,是跨越到一个新的创造。


自性化的实现需要依靠自我(ego)的发展。自我和自性的区别是,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而自性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核心。自性通过自我进入意识。荣格认为人下半生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只有自我足够强大,才能接收自性的信息而不至于丢失自我的边界。在荣格看来,尼采便是在自性化过程中,没有足够发展自我,使得自己“是一张白纸,在精神的强风中到处翻飞”,最终“落进了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的深渊”。


荣格指出,自我成长的过程并不愉快,也需要大量时间,他鼓励人们迎向这些改变,寻找自己的路:


“活出自我要成为自己的任务,千万别说活出自我是欲望。这不会有什么欢乐,而是漫长的痛苦,因为你必须成为你自己的创造者。……没有什么事是完整的,许多事都处于冲突中。生命之路就是不断变形(transformation),不是排斥。”


作为一名饱经实证训练的青年,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描述这本书,那就是:怎么看都有点神棍的样子呢,但还是真的很唯美,值得收藏。对我来说,它像一本故事书,讲述一个人如何面对内在冲突,并直面自己的心灵世界。


一只白鸟坐在荣格的肩膀上唱道:

“让雨下吧,让风吹吧,让水奔流,让火燃烧,让每件事都成长,给将来者时间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格自传》丨闫冠男解读
荣格:被心理学耽误了的手绘大师
#呼吸的碎片#乔茗星:达利,荣格,弗洛伊德20世纪最惊人最狂妄的智力骗局。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个性结构理论
十二部电影帮你了解精神分析
荣格:自性在死亡中得到圆满实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