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好七言绝句诗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七绝是最能体现诗味的一种体裁,字数不多,也就28字,格律好记,没有对仗,感觉很好写,但是很难写好。有不少初学者花很多心思学什么某某绝句12法、某某绝句56法之类。以我个人观点,对这些诗法文章,看看就好,不要去死记硬背。因为诗是有感而发的,创作一个好的诗作品,在于灵感,灵感稍纵即逝,若以这些诗法来生搬硬套,灵感早就遁于无形了。唐宋时期根本就没有绝句诗法论述,当时诗人写诗也没有什么诗法可循。

关于七绝的写法,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七绝的格律和押韵

有关七绝格律前几讲有讲解过,在此忽略。现在特别说说七绝的押韵。

在一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两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以不押韵。即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而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押韵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是违反格律的。要说明的是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这种用邻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不提倡使用。

绝句第一句可以不用韵,但七言绝句如果第一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感,所以七绝的第一句,以用韵的为多。

例如:

《边上闻笳三首其一》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再如: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李白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这两首诗第一句都是押韵的。七绝起句仄收的情况也有,但是只占了很少的部分。

如:

《漫成五章》 李商隐

其一

郭令素心非黩武,韩公本意在和戎。

两都耆旧偏垂泪,临老中原见朔风。

其二

代北偏师衔使节,关中裨将建行台。

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

这两首诗起句不押韵。但注意一下,起句不押韵的,前两句多为对仗句。七言里的平仄分配比较充分并具有足够的空间形成音韵的起伏感。而五言在音韵的表现上,多为句和句间的配合。因为一句五个字,表达不出一个完整的旋律段,所以,五绝或五律的起句多为仄收,用下句来完善它音韵上的完整性。上下句合起来,才读得起伏错落,形成音韵的完整的美感。七言,七律或七绝所用的七言字,本身就可以完整的表达了。这就是七言诗为什么起句多用平音字而收,并且要押韵的原因。

我们可以翻看一下全唐诗,我们就会发现,七言起句不押韵的,占了非常小的一部分,五言,则相反,这不是谁规定的规则,这是音韵特点所决定。七言起句的押韵,还可以压住全篇韵律的基调。七绝,短短四句话,第一句就押住韵脚,会使诗的节奏感鲜明,会加强诗的韵律性。

二、七绝的风调

所谓风就是七绝必须具有抒情特色,换句话说,七言绝句最适合抒情。调就是指必须严格遵守格律,适于歌唱(唐代的七言绝句,是可以用来教坊谱曲歌唱的,宋代另当别论),具体地说,七绝诗要平仄严格,押平声韵。下面咱们用具体的例子加深理解。

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全诗由“笛声”写起,袅袅如丝、悠扬婉转的笛声,不知自何处飞起,所以首句采用疑问的句式。笛声时断时续,似有若无,故有以“暗”字冠于“飞”字之上。

接下一句,写笛声随风声洒满了整个洛阳城。“散”“满”二字,用得极为妥帖,利用“通感”的修辞手段,将听觉通于视觉,形象地写出了夜阑更深、笛声飞扬的环境气氛。

第三句笔锋一转“此夜曲中闻折柳”,将笛声的内容点明。《折杨柳》是汉“横吹曲”,内容多表现离愁别绪。从“闻折柳”三字即可以想见那笛声的深沉哀婉了。

处于春夜良辰、客居异乡的旅人,自然会生寂寥索然之感,更何况又听到那忧伤如诉的曲调,怎能不触动远别家园的游子那一副思乡的柔肠?

所以第四句便用“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反问句式作结。全诗缓缓写来,不急不徐,深切地表达了对故乡眷念的感情。这首诗就合乎律绝风调的要求。全诗抒发了一种荡人心神的乡思,柔情如水,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七绝的含蓄

诗忌直露,贵在含蓄,绝句因字少,不允许有更多的笔墨去表述许多内容,所以含蓄尤为重要。就是要将诗延伸到句号以外无穷远,给人留有想象余地。

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第一句写送之地点, 第二句写送之时间和孟浩然所去地点,一二句叙述之笔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烟花一词,是诗人用心之处,点睛所在。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不仅展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三四句,着意写友人走后舟行帆远、天际水流的情景,第三句诗人久伫楼头,凝目远望,心绪万千,此后如何?他并没有说明。

只写到“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悠悠不尽的天际流水,又能容得下读者多少黯然神伤的联想啊?

四、七绝的章法

近体诗的章法是起承转合,它对所有近体诗的体裁都是适用的。要尊重这种规律,不拘泥起承转合的框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用。即使同一体裁中,关于章法的运用也是可以灵活掌握的。

对于七绝而言,也很好理解,一般的来讲,七言四句,每句分别对应着就是起承转合的应用。只是,在写法上,因为体裁的关系,我们要注意它自己的特点。起,适合怎么起?承接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七绝的转句, 怎么才能转的更好。结,七绝肯定也有自己独到的结的味道。

诗的章法就是诗的结构,对于七绝,麻雀虽小,五脏具全,要对重复罗嗦的意象舍得丢弃。不仅要精练,还要具有通俗凝练的性质。

如: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看这首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七律追求的是工典之美,相比较而七绝言,七律就是文,夸张点说是那“八股文”。要求你工而典故, 对称而平衡,典籍深蕴而含蓄悠韵。七律的精致在于“工”,所以七律对对仗的要求特别严,没有对仗就没有七律。

七律可以铺展的是一个大场面,是全景,而七绝所抓住的,也许就是那么一个片断,一个忽闪的感情浪花,一个一闪而过的情景剪影。那么就要将有限的笔墨点在最重要的地方去。在总的章法基础上,七绝要有七绝的特点。七绝的结构的特点是要加强立体感,尽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写。

1、七绝的起

七绝字少,没那么多空间去铺景造境。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铺展和渲染。但是,又要把“志”表达出来。故起句就要“吸引眼球”,起句就要压住阵脚。

如:

《送薛邽二首》杜牧

其一

可怜走马骑驴汉,岂有风光肯占伊。

只有三张最惆怅,下山回马尚迟迟。

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起句表现“可怜走马骑驴汉”,上来就给一句“可怜”很吸引眼球吧?其实,七绝的起句不可起的太轻,不然后面就很难收束住。开篇就是一个意的点出,或问或高起,都是为了在短短的字数当中,尽快的推出主题。

2、七绝的承

承句多为对起句的接应做和。如果起句起的平淡些,那在第二句,也可以把它抬起来。

如: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起句平写“李白乘舟将欲行”,很平常的陈述句。但是次句的一个“忽闻”就把诗意提了起来,让人读下去的兴趣就来了。在这里再强调一个观点,“亮点”不可过多,尤其是七绝的体裁,字数本来就少,突出一个“亮点”就足够了。总的来说,承句还是以稳妥为主。如果起的“高”,那它就应该接应一下,并缓冲一下这个高调,并为转句做好准备。起句或者承句起的高了,那么转结二句就不适合再高起了。同样的道理,按照这样的道理,高调之句也可以放在转句或尾句。不论在哪句高,其他的句都要为它服务,对它铺垫收束或者散发。章法上没有一定之规,重要的是整体的协调性。

3、七绝的转

转句要突兀。前面说了,写七绝就是要盖高楼,要构建立体效果。而转句,就常常是这楼的最高点。即使前面起的高,起的精神,在转句上,也要体现出一个转折或者提升。转句是高调,与前面的高起并不矛盾,只要构成统一的描写意象,就能达到协调一致的整体效应。我们所谓的“高”一般是指语气上的高调,语气上给人的刺激性而言。比如,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语气的运用,最能代表这种含义。这类的语气用在了首句,首句就精神了,用在了转句,转句就精神了。语气的搭配使用也要合理。

如: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全诗写在橘柚飘香“江风引雨”之时,作者和友人“醉别江楼”。这时诗人既未接写二人情深意切的难舍之语,也未写离别之景,而是巧妙地在第三句宕开一笔,精巧虚拟出与友人的别后之景。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愁绪萦怀,辗转难眠,让人悟出不言之言,味出之旨,云外之致。

4、七绝的结

结的意思就是收,就是必须使一首诗完整的展示出来,把所有的诗意表达出来。当然,要有余味,但这个余味是在文字中蕴涵的,需要读者体会的。从诗的结构来看,必须完整。

合句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风回气聚,就是要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图画。渊永含蓄,就是要留有余味,如歌唱的绕梁三日一样,不可以太直白而没有意趣。

因为绝句字少,没有更多的文字空间让你去充分地表达你的情感主题,所以必须要做到句绝而意思不能绝。如何才能意思不绝,那就得在合句抓人眼球,让人读之有味可品。

再来看李白这首诗: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这个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写上了“送我”,就照应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写了,与“乘舟将欲行”“岸上踏歌声”都呼应了起来,浑然一体。诗句在此嘎然收住,诗意却由此散发开来。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回头看去,看那乘舟欲行之景象,又仿佛看到踏歌而来的汪伦的身影。这种接续和照应的运用,使我们产生的是对整体诗意的回味。想象这种送友的情谊,其实已经曼延到诗句之外了。结句,可以写的轻松自然,但是必须具有这些效用。

写七绝应该注意

(1) 起句用眼前景物兴起。注意,眼前景,能触发自己情感,千万别见到什么写什么。

(2)注意语脉的连贯。初学诗时,语意的连贯是重点。所谓读第一句,知有第二句,读第二句知有第三句,次第终篇,方为至妙。

(3)转句要若即若离。即实际就是和一二句有“意”的衔接,离就只是形的分离。因为一首诗主题只有一个。

(4)合句注意照应主题。七绝的绝妙之笔,一定要在第四句,叫读者出其不意,又很自然地发句并无跳跃的感觉,第四句,绝不是一二句就能想到的事情,是突然发生了别的事情,叫你眼前一亮。如果你的第四句不出新奇的话,你这首就可以说是一般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格律诗的十六种格式
【怎样写好《绝句》】
《再纯歌赋313首 》[下集 107 首(217~313)] 李再纯 编
中诗大绝句
关于写格律诗的一点体会
晨崧先生讲解《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