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律诗转句的写法

格律诗的转‍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转”在格律诗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转句在近体诗起、承、转、合四个环节中是最重要的,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杨载在《诗法家数》云:“颈联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句在承的基础上要发展,与承之意相应相避,要递进。由于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地位,所以转须要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

转要照应起、承,为合作铺垫,阐明主旨。要在起、承描写的基础上,来抒发情感。下面介绍几种转的写法:

一、景入情转法

以抒情为主的转移句子,我们就叫景入情转法。

如: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从“海日”“残夜”到漂泊很久的无奈。虽在写景,但其实是抒情。诗人用眼中所见,身之所感,来写昼夜交替、时序转换,举重若轻。

大家注意下这几个词组“海日”“残夜”“江春”“旧年”两两对照。单独看,这“残夜”、“旧年”两个词组绝对不是写景,但又和景色连在一起。残夜,就是天要亮了,所以海上日出了,为什么从纯粹的写景,到了作者一夜不眠的状况呢?怎么和前两句那种,刚离开家乡后沿途的喜悦之情不一样了呢?下一句中就有了交代,因为一年已经过去了,就是说作者在外漂泊已经很久了。此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无眠和无奈。

这就是说,这个句子虽也在写景,但其实已经是在抒情了,把自己的那种情绪,糅合在了景色中,使读者也超越具象,获得蕴含丰富的哲理性的启迪。这一联主要就是抒情,起码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象这种以抒情为主的“转”,我们就叫景入情转法。

二、反转法

反转法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

如:

贾至 《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即为反转法。

又如: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句意为:“欢笑”之态,今日重新聚首,欢愉如昔,情谊依旧,但岁月无情,各自的两鬓都已染上了霜华。“萧疏鬓已斑”五字尽现衰色。久别重逢,欣喜异常,然而世事沧桑,悲从中来。我们可以看出颈联由喜转到悲的变化,,笔法是那么跌宕,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一喜一悲,一正一反,交互为文。

转出作者一副衰老的形象,世事沧桑,个人的悲欢离合也尽在不言中了。以萧疏的华发抒写蹉跎岁月、老大伤悲之情,反映了相对倾诉的神态。此句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构思、剪裁、抒写也很流畅自然。这种转,就是反转法。

三、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推进一层,是说的这样的手法,叫做层层递进。

如: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是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转句进一层写出了八阵图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又如: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在第三句“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则是从“潜入夜”进一层着笔,转为以不觉中“野径云俱黑”的感知,到“江船火独明”谓之进一层转法。

四、退一步转法

就是按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如: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却下水精帘”退一步叙说题目的本意。“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此为退一步转法。

五、地点转法

地点转法就是转处所写的地点,场面与起、承所写的地点场面不同。

如: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颔联写军队奉命出征那种严肃、隆重、雄壮的情景。颈联承上颔联而转,由“雪暗凋旗画”视觉来写;“风多杂鼓声”听觉来写。从视听两个角度极力描写将士们血洒疆场画面。这与颌联所写的出征的场面不同,象这种情况的就是地点转法。

六、写意转法

就是指转在意义上与承相对或者相反的,在意义表达上有所转折。

如:

杜甫《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五、六句意思是说自己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七、抒情转法

就在承的基础上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这个特征是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如: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句转入抒怀,反映杜甫心中的郁结。在写作时杜甫已先后辗转于陕、甘、川、鄂等地,而且随着他的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的病故,他落到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惨凄境地。如今在这悲秋时节,杜甫拖着百病身躯,独登高台,能不触景生情?又怎不百感交集?多年的羁旅漂泊苦,垂老的病困孤独悲,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述得了的?

经过承转分析可得出

当我们写作时候就要在承句(承联)承接得自然,写景或运事都必须顺势而下。第三句(第三联)需要起伏,否则结句(尾联)难以妙合。若以承带转,以转为进,起波澜而唤结句(尾联),则有起伏顿挫之妙。‍

主讲 华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诗八五律第七讲
浅析五律的结构
格律诗的章法——起、承、转、合
学诗浅议
关于诗词创作中的诗法
格律诗概说(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