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仗联句十忌

    对仗联句十忌

        对仗,又叫“对偶”,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方式。对仗与魏晋时期的骈偶文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对仗是由骈偶文发展而来的。在构成对仗联句的两个句子中,对应位置上的词语互映衬或对比,有如古代宫廷衙门中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对仗的运用,会使得语句更有韵味和表现力。

由于律诗有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的要求,因此,掌握对仗的技巧成为了格律诗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旧时,蒙童入学通常要进行对仗技法的训练。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所说的对课,俗称对对子,就是私塾中开设的学习对仗技法的功课,意在为蒙童今后写作格律诗做准备。

在格律诗中,对仗是一种比较严谨的修辞,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败笔,以至于破坏诗句音律和韵味。下面,笔者讲解一些格律诗句对仗的禁忌,以期帮助初学者了解对仗的内涵和规律:

一忌“失替”

对仗联句由两个句子构成,其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在同一个句子中,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要交替进行。如果第二字为“平”,第四字就要为“仄”,第六字又为“平”;反之,第二字为“仄”,第四字就要为“平”,第六字又要为“”仄。只有构成对仗联句保持了音步平仄的交替进行,才会有马蹄行进的节奏感。不遵循这个规律就叫“失替”。音步平仄失替,就会造成节奏混乱。

二忌“失对”

在对仗联句中,出句和对句相对应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要相对。如果出句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是“平仄平”,那么对句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就应是“仄平仄”;反之,如果出句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是“仄平仄”,那么对句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音步平仄就应是“平仄平”。不遵循这个规律就叫“失对”。

构成对仗联句的两个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失对”除了指出句与对句音步平仄不相对外,还指出句与对句字数不相同的情况。比如出句七个字,对句六个字,属于严重失对,这是不允许的。

三忌“隔景”

隔景原是园林建筑构景手段之一,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和不同景区的手法称为隔景。把隔景的概念引申到对仗联句中来,就是指出句和对句所描写的场景与画面不和谐,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下面举例说明:

柳色初开莺掠影,

秋风乍起雁橫空。

出句描写柳芽初吐、新莺疾掠的盎然春景,对句描写凉风乍起、雁字橫空的萧瑟秋意。出句写春天,中间没有一个自然、合理的过渡,对句就急转直下写到了秋天,让人感觉画面极不和谐,二者相去甚远,看不出到底要表达什么,这就是隔景。

四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出句与对句意思重复,两句实为一句。在律诗及楹联创作中,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合掌有两种情况:

1、局部合掌:出句和对句中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例如:

赤县神州催骏马,

中华大地展新姿。

“赤县”、“ 神州”、“ 中华”意思相同,都指中国,即为合掌。

万民争致富,

百姓乐安康。

“万民”与“百姓”都是广大民众的概称,两词相对犯了合掌。

2、整体合掌:出句与对句语义在整体上是一个意思。例如:

豪情移北海,

壮志笑南天。

出句与对句所写所赞是一回事,语义没有变化。

鸟语春光好,

莺歌柳色新。

对句和出句只说了一个意思,不能成为一联。因为“鸟”是总概念,“莺”是属概念;而且“春光”已暗含了“柳色”,从意义上说犯了合掌。

现转录方家所拟《合掌对两串》如下,体会一下什么是合掌对:

其一

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
       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洲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五忌“重字”

重字,是指在出句和对句中使用了某个相同的字。如果不是为了修辞的需要,格律对仗联句一般是不允许重字的。重字有两种情况:

1、同位重字:即同一个字出现在出句和对句相对应的位置。例如:

且咏风寻皓月,

不教雨问浮云。

“春”字处在出句与对句的相同位置,属于同位重字。

2、异位重字:是指同一个字出现在出句和对句中不相对应的位置。例如:

业流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恨人。

“不”字处在出句与对句的不同位置,属于异位重字。

无论是同位重字,还是异位重字,都会损害联句音律美,削弱联句表现力,初学者应力避之。

六忌“三平尾”

三平尾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

从格律联句平仄规律看,平仄相错,韵律感成就了韵律美,于是便形成了固有平仄格式。三平尾被认为是对仗大忌,主要是从联句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联句的音律美。下面略举几例:

渥洼汗血种,

天上麒麟儿

此联对句以“麒麟儿”收尾,三字皆为平声。

草色全经细雨湿,

花枝欲动春风寒

此联对句以“春风寒”收尾,三字皆为平声。

振锡导师凭众力,

挥金退傅施家财

此联对句以“施家财”收尾,三字皆为平声。

七忌“三仄脚”

三仄脚又称“三仄尾”,一般是格律联句中仄收白脚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的情况。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平而仄,都会造成收尾成为三仄声的结果。同三平尾一样,三仄脚会打破联句中的音步平仄交替、相对、相粘规律,造成音律不和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

世情只益睡,盗贼岂敢忘。(杜甫)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王维)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

上面几个联句中的“两岸阔”、“ 只益睡”、“ 五色诏”、“ 四五尺”都属于三仄脚。

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读唐诗时会发现,唐人并不忌避“三仄尾”,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甚严,仍然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不过,作为初学者,最好学习正格联句。

八忌“孤平孤仄”

孤平,是指一个格律诗句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孤仄,是指在律句最后三字中,出现两平夹一仄,形成“平仄平”的情况。五言“平平平仄仄”,无论第四字还是第五字用平声,都会犯孤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因为句首两字可平可仄,最后三字如果形成“平仄平”句型,也属于犯孤仄。

九忌“上重下轻”

上重下轻,特指对仗联句出句气盛而对句势弱。如果上重下轻,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毛病。例如:

气凌衡岳三千丈 ,

心托离骚廿五篇。

出句雄浑,对句消沉,头重脚轻。

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出句高唱,对句低吟,虎头蛇尾。

十忌“同声收尾”

在构成对仗联句的两个句子中,出句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对句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不允许有出句和对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或平声的情况。下面几个对仗句就是属于同声收尾的情况:

羊歌盛世方报,猴舞新春又呈。(收尾均为平声)

玉烛生辉娶淑,金风送爽迎佳。(收尾均为仄声)

不难看出,与“失替”“失对”“三平尾”“三仄脚”“孤平孤仄”一样,同声收尾也会打破平仄均衡,损害联句音律美,实为对仗联句之大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概要
2019年春联收集
格律诗词写作十大基本技巧
初学对联必读应知,入门篇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下)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_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