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格律与对联创作漫谈(之四)

对联格律与对联创作漫谈(之四)

齐应凯

 

三、对联的特性

近年来,网络对联文化空前繁荣,一大批专业、半专业的对联网站、博客、QQ群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全国和各省楹联学会也不断举办征联活动,培养了大批对联爱好者。在对联网站、博客、QQ群里,活跃着许许多多的对联爱好者,出对句便是网络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每个联坛,其对句版都是最活跃的。因此,如何出对句已经是网络对联联坛需要思考的部分。因为好的出句,才有好的对句。

但是,楹联创作的本质意义在于成联创作成联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毫无疑问,出对句形式是在成联基础上的一种形式变通,其落脚点无非是通过“单凤求凰”来得到一副完整的成联。出对句最初是作为一种类似于射虎行令般的斗智游戏先在民间出现的,当然是一种高雅的带有门槛的文字游戏。后来进入古代蒙学教材,成为训练孩童国学基本功的一门功课。可以想象,一副楹联由一个人出上句,另一个人对下句,徒增了许多趣味性和竞技性。事实上,自古以来,那些脍炙人口的著名对句无不以现场斗智为背景,大都带着浓厚的游戏色彩。如“小猴子也能对句;老畜牲怎敢出题。”等等。后来,由于对句可以训练遣词造句和对仗,能够为成联和律诗创作夯实基础,所以便被请入了古近代中国的私塾和学堂,成为那时的基础必修课。可见,出对句始终带着“斗智游戏”和“基础训练”的色彩;而成联,则从始至终都是以“文学作品创作”的面目出现的。

作为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形式和内涵。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内,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成联创作则不同,它需要创作者经历一个完整的创意和思维过程,营造出完整的形式和系统的内涵,如同创作诗词散文小说一样,成联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

前面讲到,“对句”是在成联这一母体上脱胎出来的一种变通形式。那么,这对“母子”之间究竟连接着怎样的“血缘纽带”?母体本身的特性,又在儿体特性的形成中起到了怎样的主导作用?探究这一点,将使我们对对句和成联的关系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一)成联的特性

如同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一样,作为一副完整的文学艺术作品,成联符合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共同特性:

1、独立而鲜明的主题;

2、符合逻辑和语法的语言表述;

3、特定的空间或时间背景;

4、浑然一体的语言风格。
  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突出体现“对称艺术”的文体,成联更多了三大个性:

1、上下比节奏点平仄互补;

2、上下比整体结构对称;

3、上下比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以上这7大要素相互融合,组成了成联的特性,也构成了对成联作品最基本的“认证标准”和审美要求。下面分析一副对联加以说明,例如:
  挽父(杨彦芳作)

意欲寻亲,可恨阴司无子路;

情难睹面,无非梦里忆颜回。
  这副对联的特点是:(1)主题鲜明:对父亲的悼挽;(2)语法合理,逻辑清晰;(3)时间背景特定:父亲刚刚去世;(4)语言风格:悲切痛楚;(5)平仄相对:上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6)整体大结构对称;(7)修辞点对称:子路与颜回皆一语双关,暗隐人名。
  上述成联的特性对“对句”提出了必然要求。如果说,对句的意义在于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那么如果将“意欲寻亲,可恨阴司无子路”作为一个上联出句提出来,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具有统一主题的完整的楹联作品呢?这就自然形成了对“对句”的基本要求:

1、符合逻辑和语法——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语言表述符合逻辑和语法。

2、符合声律规则——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平仄互补。

3、符合对仗要求——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结构对称。

4、讲求立意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而独立的主题。

5、讲求取景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

6、讲求风格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和情调。

7、讲求联眼切合——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了解了成联的7个特性和对句的基本要求,就能够把单一的出句、对句的思维方式转变到成联的思维方式上来,并且为谋篇布局一副对联作品奠定基础。

(二)对联是一个面中的两条线

前面说过,一副完整的对联作品,必须有一个独立而鲜明的主题。也许有人会质疑:许多著名的楹联作品都并没有标题或横批。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标题与主题是两个概念,楹联可以没有标题,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些楹联冠之以“无题”,只是因为其主题不便用一句标题式的语句来总结而已,但主题仍然存于灵魂之中。如果把主题所限定的立意范围看作一个无形的面,那么上下联的立意内涵正像是这个面中的两条线。

之所以称之为面,是因为这个面是有一定边界的,并非可以无限扩展的“平面”;之所以称之为“线”,是因为这两条线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应该算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出句,就是已知的这条“线”,对句相当于“已知一条线,在同一面内求另一条线”。与几何原则完全一致:对于一条线来说,它所在的面并不是唯一的,它可以跟不同的另一条线构成不同的平面。正如一个出句,它也可以跟不同的对句构成不同的主题。因此,若想在同一个面内求另一条线,首先要确定一个面。有了这个面,你再在这个面中划出另外一条线来,二者之间自然就做到了“立意关联”。

但这条新的线不能与原来的线重合,否则便是“合掌”;交叉也不行,那是“局部合掌”。

事实上,并不是任意两条线都能处于一个面之中。假如你随手划出一条线,有可能跟第一条线无法同处于一个面之内,这时,就出现了“意隔”。

成联的主题,就是一个确定的“面”。我们要在面中画出这样两条线:

——这两条线必须完全处于这个面之内,不能出了边框,否则便是“脱离主题”。

——这两条线不能重合,也不能交叉,否则便是“合掌”。

——这两条线可以是平行线,比如“正对”或“反对”的上下联;也可以是一条直线上截断的两条线段,比如“流水对”的上下联。

上面所作的“面”与“线”的比喻,仅仅是针对楹联的立意、谋篇与布局而言,跟声律、对仗、取景等其它要素无关。 

(三)对联的关联

对联既讲究对,更讲究联,可以说既对又联,方为对联。联,即关联之意。其关联有意境关联、时空关联、背景关联等。意境关联,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关,但又不能重复,即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既不能“隔”(景隔、意隔)也不能“粘”(合掌)。

上下联内容正向关联,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叫“正对”(正对的对联创作相对容易,但容易犯合掌)。

上下联内容反向关联,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叫“反对”。正对反对只是写法不同,对联质量的高低和正反对并无直接关系。实际上用反对形式写联的,不是很多。

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叫串对或者流水对。

特殊的对联形式,叫“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属于正对的,如:

匆匆花吐蕊;

郁郁野飘香。

 

春来山变色; 

花放水流香。

属于反对的,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流水对也叫串对,因其读来如行云流水,故名。是根据联意来定的,就是上下联间内容上,连贯、不可颠倒、单独一句不能表达完整意思。逻辑上,可以是承接、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属于流水对的,如: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才听骏马踏花去;

又见金羊献瑞来。

 

他乡纵有豪门宴; 

我府从无贵胄风。(齐应凯联)

关于“无情对 ”,顺便举例:

武汉;

文人。

从词性、平仄来说,都对的十分恰当,可是上联是地名,下联是指读书人,这就是无情对。

庭前花始发;

阁下李先生。

先生本是称呼,但用先对始,生对发(古音仄声)。也是借彼意对此意。阁下也是,这既属于借对,也是无情对之范例。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根据正对、反对和流水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

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

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

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如果是自己创作成联,则需要练习使用各种关联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话对联与对联创作
楹联集对《第153期》
第八讲 《楹联通则》基本规则之六:形对意联
第三章 对联创作
【大家讲坛】梦欣楹联讲座:创作楹联的技巧(2)声律
对联格律与对联创作漫谈(之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