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的主观与客观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他认为,真性情的诗歌应是涉世不深的人才容易达到的境界,经历的人情世故多了,作品反而不纯。他所说的客观与主观,我粗略地将之理解为理性与感性。理性是一种高度,而感性未必不是一种高度。但这两种高度是否能够结合在一起成为第三种高度呢?
我们通常说,要写好诗歌,应多读书,多到生活中汲取人生经验,这样一来,深度和广度都会有的。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但其实,很多写诗的人,他们喜欢一首诗歌,不会因为诗歌的作者是谁,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写一首诗,也不会在意诗歌的各种技巧,更不刻意寻求生活经验;他们率性而为,不需要人评价好坏,而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写出触及人心的诗歌来。这大概是“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已经不可能“不多阅世”了。当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我们每一天都在追赶时代的脚步,生怕一旦落后,就会“挨打”。不可能再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后主一般,身穿黄袍而不理天下世事。人,不可能独自在地球上生存,实际上,独自是不能生存的。我们只能培养独立的个性,但绝不可能独自生活,我们每天都需要与这个世界打交道,那么我们阅世必定越来越深。

总体而言,诗人的主观性确实强于小说家、散文家。我们说,当下诗歌越来越散文化、小说化,这样的现状也许就是阅世越来越深,越来越客观的缘故。人们喜欢把一句话打乱来说,一个句子被断行或分为多行,目的就是要通过字词之间的间断,引起视觉上的注意,引起思维上的思考,实质上就是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因为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形散而神聚的,大部分囊括了一件事情或多件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与结果。至于谈到张力与弹性,谈到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不独诗歌才能具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当下所谓的很多诗人,早已因为阅世太深而偏离了诗歌了。

可是,“阅世”越深就代表越不“主观”了吗?这也未必。浪漫主义诗人中,就有大部分是阅世深而主观性强的,比如李白。阅世越深,固然容易做到“愈变化”,而在阅世深的角度上,去保持真性情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感性之中生发一些理性,或者在理性之中保持一定程度的感性,这种中庸的态度本身就是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只是我们没太注意而已。所以,这或许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吧。

作者简介:汪常,贵州省纳雍县穿青人。作品散见《中华诗词》《星星》《散文诗》《贵州诗联》《长白山诗词》等,收入《纳雍诗文阅读与欣赏》(中学校本教材)、《2014中国散文诗精选》等多个选本。现为纳雍县诗词楹联学会、贵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格律体新诗》编委,《短歌行》诗刊发起人兼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间词话》的管窥蠡测 ||钱万平
中国诗歌的“意境说”
小窗幽记:天地大文章
青花词客 | 浅谈“境界“,只说“真”
他们说的:信不信由你(1)
人间词话卷上 手定稿 诗人与阅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