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宵赏“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诗人辛弃疾写: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值此元宵佳节,小编就带您一同欣赏那些曾经“大放异彩”的中国古代灯具~

最早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

陶豆灯

豆是碗形的照明工具,灯也是碗形的照明工具,而豆作为灯的前身,更像是一只高足支起来的阔口陶土盏,盏中心平坦无物;

灯则是在盏中心做了个插放灯芯的小小尖锥凸起,这个尖锥就叫支钉,这个改变成了豆与灯的分界线。

商青铜涡纹中柱盂灯

注:这件青铜盂通高12厘米,圆口口径29.5厘米,盂中柱顶径8.2厘米。

盂中的柱作为即为放搭软灯炷。

在商代青铜器只能是一件礼器,其纹饰或也应该与“明烛”有关,涡旋纹即冏纹。

战国青铜鸟盘灯

注:此青铜鸟盘通高47.5厘米,口径57厘米。

盘中立一圆柱,柱顶立一展翅的飞鸟,鸟头昂起,鸟背、鸟尾与双翼水平,形成一个台面,盘外壁有四枚铺首衔环,下为高足,圆形底座铸出镂空的花纹,圆柱上所立飞鸟,当为象征神话了的太阳的阳鸟。

在战国、秦时期,灯的繁荣本身是一个暗示,无论是高贵的青铜、瓷、玉材质,抑或繁复费时的做工,均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得起。

下面这件玉灯是现在所能见到先秦灯具的精华之作,而留存至今玉制豆形灯,也仅此一件,堪称绝品。

战国玉勾连云纹灯

注:通高12.8厘米,灯盘径10.2厘米。

玉灯以新疆和田青玉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

灯由盘、把手和座三部分组成,分别用三块玉雕琢后粘合成一体。

上部灯盘圆形浅腹,盘中心凸起一个五瓣团花柱。

中部把手成圆柱形,上饰浮雕的仰形三叶饰,中间束腰,腰下满饰勾连云纹。

灯座为覆圆盘形,并以五瓣柿蒂纹和勾连云纹装饰,足底亦饰勾连云纹。

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

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

战国中山十五连枝灯

注:灯通高达84.5厘米。

主灯柱似茂盛的大树的树干,从下至上共分出十五枝,各枝头各顶一盏灯盘。

灯柱分大小八节,榫口各不相同,安装起来方便而稳固。

上端有一螭龙盘绕,有五猴在灯枝上嬉戏,另有二鸟似在鸣叫呼应,树下有二裸身人,一手托食物,一手向上抛食戏猴,灯座由三虎承托,虎口衔环,灯座上镂雕夔龙纹。

除了个别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

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

战国坐人铜灯

注:1974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通高48.9厘米 灯盘径23.7厘米。

 此灯由坐人、灯柄和灯盘三部分组成。

坐人偏髻、束冠、身着长袍,腰系宽带,以带钩扣合,两臂平伸,手握丫形灯柄,柄上托一环形灯盘,盘内立灯钎三个。

战国楚人骑骆驼铜灯

注: 这件灯具或为先秦时代仅见骆驼造型之文物,可谓珍贵至极。

此灯分为长檠灯盘与灯座两部分,灯身与灯座可以拆开,为分别铸造。

其灯座造型的为一骑骆驼的奴仆貌人物,长檠灯盘插入此人手执的圆管铜圈中,浅腹灯盘中心有一高1.6厘米的尖形烛钎。

铜人昂首直腰骑坐于驼上,头大脸圆,面视正前方,两手屈肘前伸托住管形铜圈,双腿屈膝弯足贴于驼身两侧。

灯座之人与驼分别铸制,然后用铅锡合金焊接成一体,整个灯呈素面黑褐色,高19.2厘米、灯盘径8.8厘米。
骆驼头前伸,弓背垂尾,四足立于长方形铜上,骆驼颈下及前腿上有斜线纹,是为骆驼绒毛的表现。

战国银首人形铜灯

注:擎灯者立于方座之上.银质人首,发髻工整细致,发顶盖帻,着深衣。

他两臂张开,右手握一蟠螭,其左手也握一螭尾,螭翘首承托一灯盘,其下另有螭,卧于最下最下兼为底座的最大灯盘中,左侧两盘上下并非垂直重叠,而是各自外移,略有交错。

每个灯盘中也都有三个灯钎,如此一来,整座灯三盏灯盘高低错落。

在一定灯空间内,光照亮度因而均匀,三灯九钎,点燃后共有九个火柱,其火光绚丽当能使满室生辉。

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

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

战国秦鼎形铜灯

注:灯口径11.3厘米,收合时高16.7厘米,呈鼎形。

下有三足,鼎两侧附耳,耳上侧有键槽,两侧穿孔,中贯铁柱。

打开时,先旋盖,使顶盖上的两个鸭头离开双键,然后将双键顶端合拢后,盖孔扦入键顶。

一个“人”字形支架将圓形鼎盖支起即成为灯盘,成为高30.2厘米的燃油铜灯。

不用时放下双键,旋动盖间双鸭头部即紧衔扣上,将鼎盖封闭。

由于设计精巧,加之做工精湛,一旦闭合后,封口合缝严密,鼎身所储灯油不会外溢,以至于两千年多年之后,出土时鼎内尚存泥状灯油,实为罕见。

西汉羊形铜灯

注:西汉羊形铜灯,灯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

此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向前卷曲、身躯浑圆、短尾巴,通体无纹样装饰。

羊的背部和身躯分铸,用灯时,提拉羊臀上的小钮,翻开羊背平放于羊头之上成为灯盘,灯盘略呈椭圆形,后端有小流口,羊腹中空,可能用以储存灯油。

当灯置而不用时,可将灯盘内剩余灯油由小流嘴注入羊腹,羊背再顺势翻回原位。

汉代是大一统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达到了一个里程碑般的高度。

在中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

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写过这样的词句: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

对于其中的“釭”,后人百思不得其解。

《康熙字典》甚至说釭不是灯,是诗人误用。

其实釭灯是汉代人新创制的一种灯型,是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真正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

釭灯是一种带烟管的灯具,烟管有单管、双管两种,能将烟气导入灯腹内,有的灯腹内还贮有水,灯烟溶在水中,可使室内减少烟炱而保持清洁。

汉代的釭灯有做成人物形或动物形的,其中有的制作得栩栩如生,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

其中最著名的釭灯就是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

长信灯

注:整座灯分为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

内体中空,各部均可拆卸,宫女右臂高举,袖口为灯顶。

整个右臂与灯罩上方的烟道相通,形成烟管。

“长信宫”灯为单管型,因灯火燃烧而出的烟,由烟管进入灯具中空内部,从而避免灯火燃烟薰黑室内。

灯通高48厘米,宽30厘米,重15.78公斤。

现存的汉代的青铜灯具为数不少,唯长信宫灯结构最为复杂,结构也最为精巧。

宫女的面目和表情刻画细腻,人物整体线条与合理的比例,又使此灯成为一件优秀的人像雕塑。

故而“长信宫”灯一直自出土复原后,即被奉为汉代艺术品中的巅峰之作,是一件独一无二稀世珍品。

西汉彩绘铜雁鱼灯

注:雁鱼灯全系铜铸,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

雁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

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雁鱼灯的四个部分又可自由拆装,便于擦洗。

该灯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到了晋代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蜡烛才逐渐普遍起来,并一直沿用到近现代,长达近二千年之久。

《楚辞》中引:

“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

苏轼在《海棠》一诗中写道: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李商隐《夜雨寄北》有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最为今人熟知的便是那一句:

“春蚕到老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人燃烛都有烛台,用以扦插蜡烛和承接滴淌的蜡油。

古人对于生活品质的极为注重,造就了烛台的多样化造型工艺,或考究或简单,或大或小,材质亦有铜、铁、锡、木、瓷等多种。

东晋·青瓷羊形烛台

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对中国的各种器物造型装饰等方面都有极大影响。

南北朝之际,灯具开始出现各种上有明显来自于佛教的装饰。

其中汇集中西文化交流因素最显著的灯,当为北齐娄睿墓出土的这盏青瓷灯。

北齐娄睿墓出土青瓷灯

注:此灯通高45.5、盏径17、底径19.5、柄长工5.9厘米。

莲瓣、忍冬和宝珠等花饰用手捏制而成,在制成器物雏形后,再逐个将花饰贴于器的各个部位,接着再刻划纹饰,然后上釉烧制。

这座釉陶灯,造型端壮大方,花纹细腻绚丽。

关键是这些纹饰图案常见于中亚伊朗和阿富汗器物上。

这件灯具也就成为迄今考古发掘中极为特殊的珍品。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巅峰之一,各项技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其中,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就是最佳代表。

到了宋代,陶瓷技艺达到了古代的顶峰,白釉灯开始出现,这个时候的陶瓷灯具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不再为统治阶级所独有。

唐·洛京窑风格莲花足烛台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明宣德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八角烛台

纵有繁花着锦日,终须烟消火灭时。

时至今日,古灯的命运也渐入灯火阑珊,随着电的普及,这些地方的老灯也都逐步告别了人们的生活。

而古灯,则在茫茫的时代之中渐行渐远,像唐人诗里说的那样--珠箔飘灯独自归。

不知有多少人的记忆里还存留着小时候的一灯如豆,昏昏黄黄的摇影。

文章图片等信息来自网络,由博物馆世界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宵灯会】中国古代精美绝伦的青铜灯器
红绿釉陶灯品鉴解读
2500年前的华美光线| 南京博物院| 汉| 错银铜牛灯
汉代的铜灯
列星盈室——汉灯的故事
取光藏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