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是我国诗歌中最具魅力的格律形式


诗词中的对仗,即对偶,如同古代仪仗队的排列一样,两两相对(也有人比作门的双扉,车的两轮)。所谓对仗,就是在诗词中把两个同类的字(或词)并列起来,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我们一般讲的对仗,主要是指两句即出句与对句相对。对仗,是我国诗歌中最为独特、最具魅力的格律形式,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技巧。如果运用得好,不仅可达到结构形式美和音韵声乐美,而且可使内容更为鲜明和富有魅力,成为律诗中的闪光部分。违反对仗规则也叫做“失对”。因此,学好用好对仗,是律诗创作优劣成败的关键。


二、对仗的规则要求


1.平仄声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这在诗词的格律式中已有明确规定,我们只是遵循罢了。


2.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两句相对应的词,一般应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这样还不够,因为名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如人名、地名、动物名、植物名、天文名、器物名等等,只有同类名词的相对,才称为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为了加强对对仗的认识,下面引用清代进士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按《平水韵》编写)“一东”韵其中一则,可从中领略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乃至十字对的技巧和押韵的功夫(注意平仄和词性词义相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3.语法句式相对。即上下两句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例如:“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主-谓-宾-补结构相对,且主语“树色”“河声”均为前一名词修饰后一名词,应是“工对”。

4.对仗的功夫主要用在中两联。为了表达上的方便,古人把五律和七律的第一二两句叫首联,第三四两句叫颔联,第五六两句叫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尾联。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两联(即颔联和颈联)。

中两联对仗,是对律诗(指五律、七律)的一般规则而言。但对仗的规则也可以推广使用。例如.(l)绝句本来可以不使用对仗,但诗人有时也会在首联(即前两句)使用对仗,有时在尾联(即后两句)使用对仗,有时甚至首尾两联全都使用对仗,然而毕竟少见;(2)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尾联对仗或四联全对仗的,同样这种情况也是少见;(3)长短句中,有个别地方(指平仄相对,或字数相同的对句中)也可使用对仗,但并不是非对仗不可;(4)至于排律(又称长律)除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外,中间各联(无论是六韵、二十韵乃至上百韵的排律)全都要求对仗。

三、律诗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在律诗(含五律、七律)中,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但在五律中,首联对仗的例子也不少,原因是五律常见首句不入韵,首联平仄相对,有利于作对仗处理。尾联是结束句,一般不适宜对仗。但无论首联、尾联是否对仗,也并不能因此而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下面列举两首五律对仗的实例: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l)思:情思(动词,古读去声);(2)清新二句:赞扬李白的诗像南北朝著名诗人庚信和鲍照的诗文那样清新、俊逸;(3)渭北二句:在渭北的作者与在江东的李白彼此思念,互相遥望,只见春树和暮云;(4)论(lún):讨论。动词。

〔浅析〕全诗中两联对仗。额联中“庚”(信)对“鲍”(照),人名对人名;“开府”对“参军”,官名对官名。颈联中,“渭”(水)对“江”(长江),水名对水名;“北”对“东”,方位对方位。堪为工对。“清新”句和“何时”句,均为变格句。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l)角弓:兽角制的硬弓;(2)渭城:咸阳故城,汉武帝时改名渭城;(3)鹰:猎鹰;疾:快;(4)新丰市:今陕西新丰县,西安北面;(5)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处,原址在今西安西面。这代指守猎将军驻地。阁雕:鸳鸟名。

〔浅析〕全诗中两联对仗。额联中,“鹰”对“马”(动物对),“眼”对“蹄”(体形对)。颈联中“新丰”对“细柳”(地名对)。“回看”句为变格句。(“看”:平声,古读刊音)


四、律诗对仗常见的几种方式


我们上面讲过,律诗(含五律、七律)对仗,有平仄声相对、词性词义相对、语法句式相对以及中两联对仗等几个方面的规则要求。在具体运用时(律诗和绝句均如此),常见有如下几种方式:


1.并肩对。即两句意思并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如杜甫诗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此种对法最为常见。


2.映比对。即两句意思有主次,相互映比,一句为正意,另一句衬托。如张巡五律《闻笛》句:“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上句以边塞的月衬托,下句苦战才是正意。


3.反对比。即上下两句(全句或部分)意思相反,常用反义词相对。如杜甫《复愁》句:“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以“少”对“多”,古人有“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评论。


4.顺接对。即对仗两句前后相承,下句承接上句的意思。如王维《观猎》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流水对。即两句一意贯通(把完整的一句话分为两句说),两句既不能分割,也不能颠倒,如一道流水。如张巡《闻笛》句:“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注意:在中两联构思对仗时,一般应有所变化,即尽可能不同时使用一种方式,以显得灵动、活泼。

五、对仗的宽严及忌讳

1.对仗的宽严节度。我们在上面讲过:以同类词语相对的叫工对;句中自对且同联两句相对的也叫工对;两句中只要多数字眼对得工整,也算是工对。能实现工对固然最好,但它束缚思想也是肯定无疑的。其实,对仗规则的要求,并不像平仄规则那样严格。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唐宋以来,前人逐渐形成了一些通行的灵活对策。主要表现在:


(1)宽对。最为常见的是名词对名词(即名词不再细分)、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还有是以邻近相关的事类相对的,如天文对时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联绵字等。此外,还有更宽一点的,就是句中半对半不对。一般来说,颔联的对仗没有颈联对仗的要求那么严格,半对半不对是常见的事,如杜甫《月夜》诗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属这类情况。


(2)借对。这是一种更为宽松的对策。所谓借对,就是假借词中的两种含义,在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用其乙义与另一词相对。如杜甫诗句:“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诗人借“行李”中的“李”,作为“桃李”的“李”,与“茅”相对。还有借同音相对的,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宋”,借“清”为“青”,等等。如杜甫诗句:“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是借“沧”与“苍”同音,与“白”相对。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也不是墨守成规的,他们想出了不少摆脱对仗束缚的方法,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境。

2.对仗的忌讳。律诗(含五律、七律)对仗有三忌:

一忌两联对仗方式雷同。两联的对仗方式要尽可能有所变化,包括节奏、用词、语句结构等,以避免重复、呆板。如颔联第二字用动词相对,颈联的动词则应安排在别的位置上;颔联第三字用实词相对,颈联的该位置不妨考虑用虚词。


二忌合掌。即上下两句用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的意思完全或基本相同,似工而实拙。


三忌流于纤巧。过于考究,只在小处做文章,往往因小失大。总之,过于追求“工对”,既束缚思想情感,又容易造成合掌或徒有形式。因此,名家多采用工对与宽对相结合的方法。


注:本文摘自《诗词写作入门与名篇赏析》(周绍华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津梁》十二 近体诗的对仗
什么是律诗对仗--是什么|什么叫|是什么意思
写格律诗,写对联不能不懂得对仗方法。好的对仗句方可流传千古
什么是限韵,步韵,叠韵以及对偶对仗的区别
古诗有什么分类?
李兵|普及点诗歌的格律常识(二)【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