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

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固定短语,它们绝大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因此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某些特征,其中名词作状语就是成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


了解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的有关情况,对于正确理解、运用成语具有重要意义。成语中的名词状语,根据其含义和作用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这类状语是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修饰限制动词(含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的,因此理解含有这类状语的成语,要用“像……一样(那样)”或“像……似的”的格式来理解、翻译动词或形容词前的名词(即用作状语的名词)。


例如:

①土崩瓦解——像土崩塌一样,像瓦碎裂一样。比喻彻底崩溃。

②狼奔豕突——像狼一样奔跑,像野猪一样乱冲乱撞。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

③冰清玉洁——像冰那样清澈,像玉那样纯洁。比喻人格高尚,操行纯洁。

④冰消瓦解——像冰雪一样融化,像瓦片一样粉碎。比喻完全消失或崩溃。

⑤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比喻多而密集。


这类状语除了上面列举的两个名词分别修饰限制两个动词或形容词的形式外,还有一种形式是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并列短语)共同修饰限制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萍水相逢”“冰雪聪明”等。


(二)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法或道理


理解含有这类状语的成语,要在名词前加上适当的介词,如“用”“拿”“根据”“按照”等。


例如:

①车载斗量——用车装,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多用来表示不足为奇。

②管窥蠡测——用竹管看(天),用蠡(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③鞭打快牛——用鞭子抽打跑得快的牛。比喻对先进的单位或个人进一步增加任务或提出过高的要求。

④刀耕火种——用刀砍倒林木、用火把草木烧成灰进行耕种。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⑤义不容辞——按照道义不允许推辞。表示理应承担。


例①、例②和例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例④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方法,例⑤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道理。


(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这类状语通常是由一个处所名词充当的。理解含有这类状语的成语,要在名词前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到”“在”“从”等。


例如:

①蟾宫折桂——到蟾宫(月宫)里去折取桂枝。科举时代比喻应试得中。

②邯郸学步——在邯郸学习走路。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来的技能。

③绝处逢生——在绝境(没有任何出路的地方)里忽然遇到生路。形容在极危险或绝望的情况下又得到了生路。

④海底捞月——从海底捞取月亮。比喻根本做不到,白费气力。

⑤穴居野处——在山洞里居住,在荒野里生活。指人类没有房屋以前的生活状态。


这类状语还有一种重要形式是,名词与方位词组成方位短语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如“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草间求活”等。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这类状语是由表示方位的名词(方位词)充当的。理解含有这类状语的成语,也要在名词前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向”“往”“在”“从”等。


例如:

①东逃西窜——向东逃跑,向西流窜。指四处逃跑流窜。

②南征北战——在南边讨伐,在北边作战。形容转战各地,打过许多仗。

③南来北往——从南边来,到北边往(去)。指来来去去。

④西食东眠——在西家吃饭,在东家住宿。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有两利。

⑤左顾右盼——向左顾(看),向右盼(看)。形容仔细观看或犹豫观望。


(五)表示动作行为出现的时间

这类状语是由时间名词充当的。时间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充当状语,因此,这类状语的用法和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时间状语基本一致。理解含有这类状语的成语,只需把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时间名词或替换成表示时间的短语即可。


例如:

①宵衣旰食——夜里(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晚上(天黑了)才吃饭。(衣、食:活用为动词。)古代多用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②朝勤夕惕——早晨勉力,晚上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很勤奋,很谨慎。

③晓行夜宿——天刚亮就赶路,夜晚才住店。形容旅途奔波。

④春华秋实——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华:花。华、实:活用为动词。)多比喻劳作获得成果;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⑤晨钟暮鼓——清晨敲钟,晚上击鼓。(钟、鼔:活用为动词。)多用来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或时日的推移;也比喻催人警醒的话。


最后要说明的是,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的状动结构与名词作主语的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因此判断一条成语中的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作主语,须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地说,作状语的名词,其后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而是其他人或事物发出的,如“管窥蠡测”中“窥”和“蠡”这两个动作行为不是分别由“管”和“蠡”发出的,而是人发出的;作主语的名词,其后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而不是其他人或事物发出的,如“天翻地覆”中“翻”和“覆”这两个动作行为是分别由“天”和“地”发出的,而不是其他人或事物发出的。 徐家永第1750号《语言文字周报》第四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成语入手解读文言文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2)
备课参考 成语中的文言文现象例谈
名词降格为哪般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论成语中特有的古汉语语法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