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孝感槐荫论坛[地方风情] 小河溪传统婚姻习俗
小河镇旧称小河溪,地处大别山西麓的澴水河畔,为鄂东北的一个山区重镇,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处。由于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婚俗受旗人影响较深,然而又有其独特的风格。1966年文革以前,小河溪一直保留着这些传统婚姻习俗,时至今日,遗风尚存。

  男女双方到了婚配年龄,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提亲,一般要提三年,谓之“请媒”。第一年“请媒”后,姑娘便开始梳后辫(将头发拢到脑后梳一根大辫子,为日后“上头”作准备)。第三年“请媒”后,女方许嫁,这一年,姑娘开始学“上头”,将辫子盘到脑后梳成攥(发髻),不修眉毛,不开脸,额前仍蓄刘海。男方要给女方送端午节,一般送猪肉、桃子、包子、芝麻绿豆糕、衣料等物。女方母亲将桃子、包子分发到左右邻居,表示姑娘已经许嫁。中秋节要送猪肉、月饼等礼物。姑娘开始到主要亲戚家吃辞家饭,做花鞋、绣枕头作为陪嫁,并作为新娘显露女红的标志。冬播之后,便是农家办喜事的日子,媒人到女方拿年命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由男方请阴阳先生定婚期(看日子),这是婚俗的第一阶段。

  婚期的前一天,男方要杀猪,谓之吃杀猪饭。媒人带着挑夫挑着礼品到女方家去“过礼”,礼品是前肘后肘(前夹肉七斤,后座肉八斤,女方只收一份,退一份)、爷娘肉(给岳父母的肉)、折饭(给女方亲戚的肉)、上门礼(“上门礼,高挂起,狗子吃了要还的。”意即女方不能吃,要退给男方)、开脸肉(给为姑娘开脸的人吃),女方有外祖母的还要送后座肉;为新娘准备的嫁衣,一般是红棉袄、凤冠帽、百褶裙、簪花,开脸的丝线、脂粉,上头用的发簪、钗环等首饰,还有喜糖、手帕等物。女方设午宴款待媒人及亲朋宾客,按媒人、舅父、姑父、姐夫的顺序坐席。媒人离去后的晚上,新嫁娘由要好的姐妹陪嫁到第二天天亮。这中间,要哭嫁,历数父母养育之恩,诉说离别娘家之情。天亮时新嫁娘开始沐浴更衣,开脸上头,这是区别姑娘和媳妇的主要标志。由开脸婆或嫂子将姑娘额头、脸上及颈部的汗毛拔去,修好眉毛,将辫子梳成发髻,罩上发网,插上发簪,戴上凤冠帽,穿上红棉袄、百褶裙和绣花鞋,头罩红盖头,等候花轿到来。

  男方在“过礼”的当天晚上举行晚宴,也叫上马宴,按媒人、舅爷、姑爷的顺序依次坐席,由乐队(过去主要是喇叭、对子锣)请客入席。席间一般是先上一个开胃的压席菜,然后按一干一稀,或荤或素,一碗一碗地上十道大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小河镇及附近一般上十六道菜)。诸如三鲜汤、鱼块、瘦肉汤、炸藕夹、猪肝汤、空心圆子、排骨汤、春卷,倒数第二碗必是大块子肉(红烧肉),最后一碗是瘦肉丸(意即圆席)。乐队在出席时唱喜庆的戏,由胡琴、打击乐伴奏,架两次香(客人给钱,媒人给红包),炸席时放鞭炮,父亲或伯父、叔父引着新郎到各席磕头,意即“讲礼”。第二天凌晨要去土地庙烧香敬神,新郎沐浴更衣。这可谓是婚俗的第二阶段。

  娶亲的队伍准备两乘轿子迎亲,媒人坐二人抬小轿,新郎坐四人抬大轿,吹喇叭,打对子锣,抬嫁妆的一行浩浩荡荡来到女方门前等候“发亲”,迎亲人的多少视女方嫁妆多少而论,一般天亮出发,八、九点钟到女家,迎亲回来吃下马宴。

  女方要有人“考”新郎,出对子、试心窍,经过一番折腾始让新郎进屋。进屋后新郎要向女方祖宗、高堂等磕头行礼。娶亲的人过早,一般下面条。过完早后发亲。此时,新嫁娘头顶红盖头,由陪嫁的姑娘搀扶,向祖先、父母等磕头辞行后上轿。这时,女方家将放了砖头等物的箱子、柜子锁上,钥匙交给媒人带回婆家。嫁妆先行,半路上,抬嫁妆的人必须将砖头拿出来,否则,女方便要取笑男方。

  娶亲队伍抬着花轿及嫁妆返回男家。花轿抬到男方家门口,要举行“鸾车马”(也叫“回车马”或“拦车马”)仪式,由一先生念回鸾词:

    伏羲天地开张,日吉时良;

    今日嫁娶,大吉大昌;

    男婚女配,自古为常;

    今有淑女,择配贤郎;

    多蒙福星,一路平康;

    男方祖宗,请入高堂;

    女方祖宗,请回故乡;

    自今日后,瓜瓞绵长;

    三星在户,五世其昌;

    万代富贵,长发其祥;

    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意即新媳妇已成为男方家成员,让女方祖先回去。

  铺床的婶子大嫂为新娘铺床,撒上红枣花生,意即“早生贵子”。铺床时由一儿女双全的妇女喊彩,其他妇女应和。铺床喊彩的词一般是:

    铺床铺床,(啊!)

    喜气洋洋。(啊!)

    男生八个,(啊!)

    女生一双。(啊!)

    铺床撑一撑,(啊!)

    生儿象磉礅。(啊!)

    铺床按一按,(啊!)

    生儿象门扇。(啊!)

    ……

    铺牙床,铺牙床,

    红枣花生撒一床。

    上头挂的绫罗帐,

    下面睡的双鸳鸯。

    夫妻和睦家欢畅,

    生活美满福寿长。

  新娘下轿后,揭下盖头,由儿女双全的妇女牵亲,夫妻双双拜堂后进洞房。厨房便为新娘做好了一碗荷包蛋,新娘一般不吃,送一个封子(用红纸包的钱)给厨师。

  中午,举行下马宴,也叫正席。女方一般派两人送亲,一为本家叔叔,二为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坐首席,由媒人陪。其他的席位按上马宴排列,一般不变。乐队这时要“套加官”(吹奏乐器),以表示对贵客的尊重,由男方送一个封子给乐队。送亲人吃罢午宴,要同新娘话别,多为嘱咐之意。送亲的人走后,新娘出洞房同男方亲友见面,人们便开始闹新娘。

  晚上举行团圆酒宴。新郎、新娘坐上方,由八位儿女双全的已婚妇女作陪,菜中必须有一条鱼,新郎吃鱼头,新娘吃鱼尾,取“有头有尾,白头到老”之意。团圆酒后,人们开始闹洞房。客人逐渐散去,新娘开始卸妆。男家还有人“听房”,一连几天,只听到男女双方交合之后,才不闹房。

  第二天天亮后,新媳妇要早起自己正式梳好发髻,换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鞋,昨天穿的那双鞋要送给别的姑娘,这是规矩。新媳妇拿一扫帚扫新房,这时,由本家兄弟接过扫帚,新娘给一红包,表示新娘开始融入这个新的家庭,做新媳妇了。早上,要举行“拜客”活动,新婚夫妇给长辈、亲戚磕头,长辈和亲戚给新婚夫妇红包。拜完客后,客人喝骨头汤,用早餐,客人逐渐散去。这可称为婚俗的第三阶段。

  婚后第三天,新媳妇要“回门”,俗称“提油壶”,就是回娘家拿抹头发的油壶之意。新郎、新娘早上一起双双到女家,下午一同回到男家,新娘将在娘家做的嫁鞋带回婆家,还要给大嫂姑娘们欣赏,以证明新娘的女红手艺。这可称为婚俗的余韵。



  (文:叶云生 叶妍妍  资料来源:访问菜园村鲁秀鹏等  载2003年11月版《古镇小河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成结婚习俗集锦,帮您全方位了解最地道的胶东习俗!
山东海阳北部传统婚俗
威海民俗丨威海旧时婚嫁竟这么讲究,至今还传承多少?
国庆婚宴多:回看荣成婚俗有哪些?
家乡的婚俗
偷女婿和偷新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