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评价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

【小慢的回答(639票)】:

一个字评价:火!!有多火??商业方面和艺术方面都突破天际----包揽去年外百老汇&纽约戏剧类所有能拿的奖项(今年托尼奖完胜没有悬念,据说有些制作人都特意避开同季度上新剧了 - - );已经成就百老汇当今最贵票价;奥巴马全家来看过两次;多用途慈善筹款专场搞过三次;美国财务部之前打算把 Alexander Hamilton 的头像从10美元上面撤下来但是因为最近这个历史人物太火了于是这个决定暂缓了(真的);最近大半年百老汇相关报道十篇有五篇都能跟 Hamilton 扯上关系;对美国百老汇甚至音乐剧产业的积极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此处省略主客观业内外中英文好评100条。。。

总之:这部剧的地位是可以载入史册级别的(业内评价最爱用的词是 “Revolutionary”, 双关)

正题开始!长文多图!3篇汇总(其实是我之前在豆瓣写的..

- 剧情解构、创作背景 & 个人感想

- 词曲风格和人物形象分析

- 外媒报道翻译

- 文末附安利材料(积习难改 - -

* Lin-Manuel Miranda(以下下简称Lin)是 HAMILTON 这部音乐剧的词、曲、剧本改变和饰演Alexander Hamilton 的主角。

=============== 剧情解构、创作背景 & 个人感想 ==============

怀才而遇——关于 Lin-Manuel Miranda 和他的 Alexander Hamilton

以前我总是反复念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来纽约,否则就不会错过几年前 “Spring Awakening”, “The Producers”, “Billy Elliot” 这些轰动一时的好剧,至少还能看到 “A Chorus Line”, “Anything Goes” 和几部Sondheim 复排。我甚至强烈嫉妒比我早生十几二十年的观众——他们得以亲眼目睹经典第一次被搬上舞台、见证传奇人物鼎盛时期!假如时光倒流我我我。。数次祈求时光倒流未果之后,我只能对自己说,别抱怨过去了,神剧还是会来的,跟紧新剧消息别错过了就好。

后来我终于等到了 Hamilton. Hamilton, the American Musical.

Public Theatre 版海报Public Theatre 版海报

你要问我Hamilton到底好在哪,一句话真讲不清楚,因为它哪都好(。。。)最初想看Hamilton本来是为了看Jonathan Groff,3月7号抽到第一排票之后还特意跑去买了花 _(:з)∠)_ 只是看完第一幕的时候就完全被这个剧震撼到了,瞬间决定应该把花献给作者兼主演Lin-Manuel Miranda… Jon 对不住了……谢幕的时候只觉得整个卡司能量级太高,Public Theatre的舞台不够大;虽然因为台词太密集又缺乏背景知识,只看懂了一半,我仍然能强烈感觉到,Hamilton是个非常有野心的剧,剧组明显是对每一个元素都精心打造很久并且力图做出突破,让人实在忍不住一探究竟。

“戏剧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只是给你打开一扇门,由你自己来走完这段旅程 (What’s really exciting about theatre, is we only START a journey for you, and then YOU finish the journey) ” ——Andy Blankenbuehler(编舞)在访谈里说的这句话我印象很深。看完Hamilton像我这种不学无术的人竟然开始看历史书和人物传记,甚至去档案馆博物馆寻找资料,越看越是有趣,对整个美国建国史都开始着迷。。。 Ben Brantley的纽约时报评论说,Hamilton这部剧真正的明星是这段恢弘的历史本身。那么这段历史的明星就是Alexander Hamilton本人。

Portrait by John Trumbull

历史上 Alexander Hamilton 的人生十分戏剧化。他性格强势且多愁伤感,情比金坚又闹出外遇,群而不党但树大招风,成就非凡却不被传诵。从独立战争到确立宪法、中央银行到贸易外交,他无处不在,甚至左右了前三个总统的选举。他的雄辩之才攻无不克但也导致了事业滑坡,最终居然死于他一直抵制的决斗。而这一切都从一个“外来者”的出身开始。

无论签署独立宣言的各州代表还是参与独立战争的将领,以及战后成就了美国的政治体系的的领袖,基本都是新英格兰殖民地贵族出身,而混迹其中的Hamilton在加勒比海上一个没什么文化的、被殖民者占领来种甘蔗的小岛上出生,又被父亲抛弃、背负私生子之名长大。可他偏偏是个骄傲的人。在传记作者Ron Chernow看来,正是为了摆脱穷乡僻壤和低劣的出身,Hamilton用毕生精力改变境遇:他塑造了一个新的国家、成就一个值得骄傲的新的自己。然而从他那总是防卫过当的言辞中不难看出,Hamilton从未真正地摆脱童年阴影。

相关传记性质作品里总说,Alexander Hamilton才略出众,思维超前。与其说他总能超越同僚,不如说他一直在追赶一个假想敌。他十七岁的时候终于离开小岛来到纽约上大学。现在看来年龄正好,只是那个时代不少精英人物都是十四、十五岁就开始大学教育了——比如那个亦敌亦友的夺命副总统Aaron Burr. 于是Hamilton拼命上课想提前毕业还各种旁听,似乎是要弥补“输在起跑线上”的过去。他大概认为自己幼年得到的教育不足,战争期间打仗升官、 追白富美的同时还兼顾学习地理和贸易知识。战争刚结束便自学法律、花了半年时间就成为优秀的律师。 但是他绝不与人讨论自己的过去,也从未回到过出生地。即使成为了在政坛呼风唤雨的财政部长,Hamilton依然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名誉的诽谤。哪怕周围的人信任他,而且那些诽谤言论并没有人当真,他也要不惜一切要将对方驳倒。然而最后受到伤害的却是自己。他过度敏感的内心里对身份和名誉看重得近乎偏执,而这份偏执就是那个假想敌。

Hamilton 忙碌一生为的是入世的成就,但年轻的他时常流露出强烈的厌世感。他长大的小岛各方面都十分落后,而且有大量黑人奴隶。在 Hamilton 十四岁给基友写的信里说,他对所处之地极度鄙夷,对自己的境遇厌烦之至:他渴望改变,渴望一场战争。多亏了他母亲留下的典籍,Hamilton 自幼读到不少古罗马英雄故事,在马革裹尸、 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幻想中长大。对他而言死亡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都困在这个破岛上。

来到北美大陆之后,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非常矛盾。虽然对自己的名誉的捍卫容易偏激,他处理起国事却总是十分客观理智。艰难的战争时期,他努力促成中央政府,十三个州的代表都难免过度牵挂自己所在的州,而外来的Hamilton倒是很有大局观,直接规划了联邦制度的未来。 只是他仍然不认为这个地方接纳了自己。数次受挫后,他给至交好友John Laurence的信中都有这样的字眼:“…在这世上我没几个朋友…我还不如光辉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地方不适合我”“…我讨厌国会,我讨厌这个部队,我讨厌这个世界,我讨厌我自己。”

好在Hamilton终于遇到了与他不离不弃的贤惠妻子 Eliza (Betsy) Schuyler 和对他完全信任的上司兼最佳拍档 George Washington. Hamilton 的爱情简直是琼瑶般浪漫且坚不可摧,单身狗楼主赶紧走开、不做评论(大雾)。他与华盛顿合作了十几年,虽然彼此十分熟悉但并不是朋友般的亲密无间。相反,在伟人身边,Hamilton看到华盛顿身上很多别人不了解的缺点。华盛顿对他总有一种长辈照顾小辈的意图,然而骄傲如Hamilton,他并不想要人照顾。不过这不妨碍二人携手治国相得益彰。Hamilton的智慧、口才和永动机似的效率如同出鞘的利刃,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所向披靡。但是他不懂得约束自己。华盛顿不那么善于谋划对策,却有着卓越的胆识和决策能力。更重要的是二人都十分钦佩对方的才能,有点“英雄惜英雄,好汉识好汉”的意思。所以虽然闹翻过一次吵架过很多次,华盛顿仍然会在他最艰难的时候表示出支持。正是依靠华盛顿在政治上的力量,Hamilton才有机会不断将设想付诸现实。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般赏识Hamilton,他永不消停的雄辩之才给他树敌不少,但Hamilton并不在乎,心无旁骛地全方位整顿新成立的国家,高歌猛进将才华施展到尽头。他忠于统一后的美国。当 Jefferson 与他争斗不休,他愿意放弃把自己的地盘——纽约——立为首都的动议,换取早期华尔街系统的建立。他忠于自己的信仰。接到Burr的战书,明知决斗有危险,仍放不下名誉之争,可也不想为此剥夺对方的生命,不得不用死亡捍卫名誉。

Hamilton 祈求过一场战争,于是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并领导了最光辉的一役;Hamilton 曾渴望像凯撒一样开辟一个新的帝国,于是他促成了美国联邦制又开启了华尔街;Hamilton 说过要用光辉的方式离去,于是他坚守着善念和荣誉、在生命轨迹的制高点戛然而止。

百老汇版开幕那天出剧评前网友恶搞图

对于出身底层的Alexander Hamilton来说,性格和才华让他遇到一个又一个贵人,直到万人之上的华盛顿,当然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迫切需要变革的时代。他的头像被印在10美元的纸币上。Hamilton自己大概是想不到他对后世的影响。传记作者Ron Chernow也没有对此过多渲染。不过Lin-Manuel Miranda显然在这一点上想了很多。

Lin 笔下的Alexander Hamilton——也是他自己塑造的舞台形象——会时不时地审视他所在的时空,甚至直面观众在舞台上评价历史。第一幕饮酒明志的一首歌里, Hamilton正描述时局,突然逗比地来一句:该我登场了! (Enter Me!) 紧跟着配角们补充:这句在括号里 (He says in parenthesis)…… 在决斗场上,他反思自己的一生:什么是造福后世?即使看不到这个花园枝繁叶茂的那一天,也要埋下种子 (What is a legacy? It’s planting a seed in a garden you never get to see)。 而整部剧里歌词重复最多的一句是:你无力改变生死,也决定不了后人如何评说 (You have no control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强烈的抽离感抓住了Hamilton 这个人物的精髓。我最喜欢的一点是Lin对Hamilton内心的解读。Yorktown战役那首歌里他说,我设想过太多次自己死去的样子,死亡对我而言如同一种回忆 。

“I imagined death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

不难看出,为了创作,Lin对Hamilton的一生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对与他生命中有大量交集的其他历史人物也做过认真的研究。6年时间里不知他读过多少历史资料,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这40多首歌,用不到三小时的Hip-hop编织了一位国父30多年的人生、还塑造了此人生命中的伴侣和过客,同时表现出了历史的宏伟和凝重感。这已足以让观者唏嘘铭记。但不止如此,Lin在歌中细密地糅合进自己的历史观——对革命的骄傲感,对使命的责任感,对女性形象和人权表达出的尊重,对人性脆弱一面的挣扎和痛惜之情,对爱与亲情的珍视和感激,对伟人形象的钦佩和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看完这部剧,你感觉他不但思路清晰地地给你讲了个动人的故事,而且还把自己的感受掏心窝子地跟你交流了一番,讲到欢喜处笑,讲到动情处哭,讲到得意处眉飞色舞,讲到悲痛处伤心欲绝。而这,就是Hamilton最精彩的地方。

Lin-Manuel @ Richard Rodgers

那么Lin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让我们来解构一下他的脑洞--

Lin非常善于运用细节打动人。他在Hamilton里融入了不少经典音乐剧元素,是致敬,也是传承。最明显的是Les Mis 《悲惨世界》—— Lin小时候看过的第一部音乐剧。 主题方面二者都是史诗般宏大的题材,并且牵扯到一场革命。这可以说是有意选择—— Lin的雄心壮志就是创作一部比肩Les Mis的大制作。所以他也顺理成章地套用 Sing-Through (从头唱到尾)结构加紧节奏,通过群舞合唱加强感染力。重点在于歌曲旋律方面:Les Mis塑造人物的高明之处就是旋律——人物再次出现的时候歌曲旋律也重复,或者用相似旋律连接类似的人物命运,但不是单纯的reprise,而是同一主题的变奏。强调主题之余,观众不会觉得腻歪,但会无意识地把前后联系起来。Hamilton歌曲旋律的重复利用很明显,也很有效。

与旋律同等重要的是歌词. Lin多次表示过对Sondheim的崇敬之情。2014年他在NYCC 复排的 “tick tick BOOM” 里饰演Jonathan几乎就是本色出演,反正他在现实中也是像Jonathan Larson一样崇拜桑神。创作Hamilton前期写出几首歌之后他还特意拿给Sondheim寻求意见。而Lin从Sondheim那里传承下来的便就是对歌词和韵律的雕琢。虽说无论pop还是theatre歌曲都会强调押韵,但是极少有Hamilton歌曲这样密集、工整又讲究。所以即使有些 rapping旋律感弱,其中的节奏感和巧妙的押韵让歌曲同样充满激情。

就故事结构而言,Lin思考过如何处理Hamilton与Aaron Burr之间的联系。从传记里看,Burr与Hamilton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合作或者交锋,但是二人的发展轨迹有大量重叠,而结局又是二人的极端的碰撞。于是他想到 "Evita" 里的Che,"Jesus Christ Superstar" 里的Judas,"Les Miz" 里的Javert ——让反派来当一名叙事者,作为一个引线。于是Burr在好几首歌的过渡中出现,并且每次都强调Hamilton的出身——别忘了,这是一切成就和阴霾的根源。

歌词细节里还有更多的直接引用,包括 "South Pacific", "The Pirates of Penzance", Jason Robert Brown 的 "The Last 5 Years",以及好几首Hip-hop歌曲。具体内容后一篇中有分析。

词曲和旋律的真正目的,是加强“与观众沟通的意图”——在Charlie Rose的访谈中,导演Tommy Kail和Burr的扮演者Leslie Odom Jr. 都这样说过。这是Lin写作的另一个特点。他很在于观众是否能接收到作品的用意,以及会想尽方法提供一个渠道。 Lin给2013年托尼奖直播创作的开场曲里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主持人NPH欢腾地歌舞了一会开始rap,同时直视镜头(观众)说,

“There's a kid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who's sitting and living for Tony performance, singing and flipping along with the Pippins and Wiggits and Kinkys, Matildas and Mormons-es. So we might reassure that kid, and do something to spur that kid, cause I promise you all of us up here tonight, we were that kid.”

(此时此刻有个年轻人正在电视机前观看托尼奖,跟台上这些Pippin的杂技演员、穿长靴的变装皇后、Matilda小丫头们和摩门教徒一样手舞足蹈。所以咱们得让他有信心,也给他点鼓励,因为我敢说——在座的各位——咱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永远忘不了当时在Radio City三楼的我作为“That Kid”被触动的感觉,隐隐听到一楼的大咖们一阵欢呼。Lin只需要简单几句话就把台上台下和屏幕前后的人都联系起来,不仅灌鸡汤还给打鸡血。(请受我一拜

放到音乐剧中,沟通并不是单纯地在表演中打破第四堵墙这么简单 (假如舞台是一个房间,面对观众方向的“空气墙”叫 “the fourth wall”) 。而流行乐曲风是跟观众“套近乎”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Hip-hop来讲述这段历史并不单是因为Lin擅长这种风格(不然就成了Sting… )。他的Rap加各种流行音乐和英国民谣都是贴着人物性格走。Lin说Hip-hop本身就是一种从底层走向主流的精神,Brantley的剧评形容剧里的rap是年轻人、反叛者、革命家的语言。楼主对Hip-hop了解太少说不清楚它的发展过程,但Lin的rap里那种急切、坚定和力量感放在Hamilton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而King George III的歌曲是披头士风格:相对当下的美国流行乐把它作为一个“过时”且疏远的比喻相当贴切…XD

脑洞开大一点,可以用《明朝那些事》的效果来形容:历史还是历史,只是用大众更能接受的语言讲出来。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曲风熟悉而亲切,而老年观众/非流行乐爱好者也没有理解障碍(据观察中老年人看的可开心。。)。 其实早期音乐剧本身就是流行歌曲的运用:二三十年代的Jazz主导舞台,因为那个时候的流行乐就是Jazz;五六时年代民谣融入,八十年代摇滚盛行,这都与pop culture密不可分。所以与其说Lin的Hip-hop是另辟蹊径,不如说是回归正途。

排练照片。左起:导演 Thomas Kail, 音乐指导 Alex Lacamoire, 编舞 Andy Blankenbeuhler, 副编舞 Stephanie Klemons, 和饰演 Aaron Burr 的 Leslie Odom Jr. (Photo by Joan Marcus)

Hamilton这部剧真正的秘密武器是Lin的团队。作为词曲作者他与导演Tommy Kail、编舞Andy Blankenbuehler和乐队指导Alex Lacmoire之间的合作已经超越了默契。2008年的 In The Heights是四人第一次合作,也是第一次把Hip-hop风格的音乐剧搬上百老汇,便一举拿下最佳词曲、最佳编舞、最佳乐队编排奖并获得最佳导演提名,当然也是那一季度的最佳音乐剧。

导演和编舞对剧本的完美诠释表现Ensemble之中。除了几首独唱之外,Ensemble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台上,演得是市井百姓,撑起了沧海桑田。舞会里几对佳偶翩跹,战场上能敌千军万马,扮议员围观讽刺国会,竞选时造势天花乱坠;给角色和声气势如虹,分饰上校、保守派、情人老公(不我并没有在写诗、写诗的是他们(。灯光效果的确是美得如诗如画,从剧照中都能看出来。而Alex的乐队简直就是联邦制DJ,电音搓碟与管弦乐队交融,鼓点加上低音炮给与演员的嘴皮子一唱一和,每一声都牵动心跳。

卡司方面相当神奇:只有三个白人Ensemble和一个Jonathan Groff,其他演员都是拉丁裔、非裔和亚裔等,而饰演英国国王的白人演员反倒像个Token,极具象征意义。某个殖民地争取独立场的景里有句台词说: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 观众都笑了。一群少数族裔讲白人祖先的故事,这在百老汇主流舞台上也是第一次。

Hamilton里出演Washington的演员Chris Jackson也是当年 In The Heights的重要配角,并且也是Lin的说唱表演团队 Freestyle Love Supreme 的一员(这帮人的表演内容就是从观众给的随机给的主题中现场创作freestyle加小品剧,颇有Improv Theatre的作风。队里的另一个成员James Monroe Iglehart 是在迪斯尼音乐剧《阿拉丁》里面演精灵的大胖子黑哥。。最近几年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就是Public Theatre 旗下的 Joe’s Pub)。其他卡司里,Aaron Burr的演员 Leslie Odom Jr. 曾经在SMASH里演一个很直的基佬(?)他为了这个角色推掉了一部电视剧。Thomas Jefferson 的演员 Daveed Diggs 原本是个说唱歌手,为了这个剧取消了音乐会巡演。

左起 Daveed Diggs, Chris Jackson, Lin-Manuel Miranda, Leslie Odom Jr.

此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不、投资人了。

这部剧由 Public Theatre出品绝不是偶然。Hamilton 这样一个通体Hip-hop、完全不按套路出牌、颇有先锋气质、野心极大的剧,自信如Lin肯定不愿受到商业机制的局限,而纯商业投资人估计也不敢轻易下手(去年夏天有一部Hip-hop音乐剧 "Holler if Ya Hear Me",主演就是Chris Jackson,演了不到俩月就关门了。。)。但是卡司人多,对演员要求还高,舞台又复杂,资金消耗大,小剧院做不起来。于是他们需要一个有着艺术追求并且敢于冒险、又有足够资金的非盈利机构。

观察一下纽约的剧团风格就会发现,在曼哈顿的内演出系统完全可以按地理位置来分,上城与下城的气质完全不同。下城大都是先锋激进的各族群年轻人,多元化且愤世嫉俗抽象摇滚,但是穷。举个例子就是今年的话剧Hand to God,现实尖刻小成本没节操,西村MCC出品。上城的大都是中产右派白人异性恋中老年夫妇,或千篇一律地指点江山,或反思第一世界问题,沉浸在大资本主义的满足感中,很有钱。最典型的是林肯中心制作的各种剧。

Public Theatre 作为一个背景深厚的下城剧院,有先锋进取爱艺术的理念,也有钱。他们出品的第一部音乐剧 "A Chorus Line" 就是用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结合从未被搬上舞台的“民间”故事,当年大放异彩拯救了宽街。十年前就任的艺术总监Oskar Eustis大叔更是一直在寻求下城艺术家给戏剧形式带来的突破,并且坚持创始人Joe Papp的原则,要让观众从戏剧中找到认同感。 2013-14季度的最佳音乐剧 "FUN HOME" 是他们前一年的作品,后来进驻百老汇,把 LGBT 题材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Hamilton之前Public Theatre 对政治历史题材+pop culture的混合做过各种尝试。2010年的摇滚音乐剧 “Bloody Bloody Andrew Jackson” (讲第七届美国总统), 成功上了宽街但评价一般。2013年我看过PublicTheatre的一部政治题材hip-hop音乐剧叫 “Venice.” 剧中的大反派就是 Aaron Burr的演员Leslie Odom Jr. 演的,女主是 Jennifer Damiano (“Next to Normal”里的女儿) 。据说那部剧也是发展了好几年,只是写得太一般,我差点中途离场。。Oskar和Daveed 都说,Hip-hop音乐剧见过不少,但是写得好的真没几部。当他们见到Hamilton的词曲大概一眼就能看出其出众之处了。

于是Lin的团队遇到Oskar, 一如 Webber遇到Mackintosh,Michelangelo遇到 Medici,Wozniak遇到Steve Jobs,葛优遇到张艺谋、流浪汉李四遇到宅总、啊不。。。一如年轻的Alexander 遇到了General Washington. It’s revolutionary, re-writing the history; it’s game-changing, raising the bar for all. 哦不、这些都不是我说的,是报社剧评人在说,从开春一直说到盛夏。我只会说宽街终于苏醒、纽约不再寂寞、刷着推特唱着歌、一万头迷妹奔腾而过。

7月14号Hamilton 宽街 Preview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搞到了票,坐在二层第一排。距离去Public Theatre 第一次看过去了4个月又1周,但是乐声中流转着意外的亲切感。

I imagined him on stage so much, it feels more like a memory.

=================== 关于融合了嘻哈和戏剧的词曲 ===================

这篇写得比较深,最好先听过专辑、熟悉歌词并且了解剧中的 double cast (同一个演员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分别饰演两个不同的角色)。关于歌词细节和历史故事的完整分析,http://Genius.com (一个专注分析 rap 歌词的 crowdsoursing 网站)上有个 HAMILTON 的主页,集中粉丝智商力求把每一句里的历史引用都找出来,并且分析全剧词曲前后呼应的结构,还结合各种采访资料展现主创 Lin-Manuel Miranda 写作时的思路。此专题得到了 Lin 的高度认可。。。10月16日粉丝见面会之后 Lin 大手在网站上加了亲笔批注

笔耕不辍,口若悬河——探究词曲中的人物刻画和历史细节

2014年这一年里,此剧对百老汇音乐剧的影响、对纽约人的影响、对 A. Hamilton 其人的文化关注度影响(还有对我个人的影响。。)一言难尽。标题里这两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历史人物 Hamilton 也可以用来形容词曲作者 Lin-Manuel Miranda:他花了6、7年的心思用来创作这部剧上,一个人包揽了词、曲和剧本创作(外加主演)。在外百老汇版本上演到百老汇版本正式开幕之间,Miranda 结合观众反馈继续雕琢,与早期的 workshop 版本比起来,可以说是百尺竿头,更进好几步。虽然剧里的舞台元素也很重要,但一切都源于词、曲、剧本一体的完美结合,而现场带来的体验最后也回归到故事本身。歌词架构之宏大实在说不完,在此尽我所能简要解析(来自个人脑洞+各类网络资料+ Lin 的访谈和推特)。

1. 唱词、语速与人物塑造

剧中这个说唱横行的世界,语速/唱词风格是人物性格、才智的直接映射。Hamilton 唱的歌九成都是说唱,rapping 语速即是大脑转速,台词量代表他口若悬河笔耕不辍的狂贫性格(但其实是因为 LMM 唱不好有调的歌所以要多说(并不。。)。相比之下 Lafayette/Jefferson*[1] 的语速与 Ham 势均力敌, Lafayette 甚至略胜一筹。LMM 自己也说过饰演者 Daveed 的说唱功底之深厚,让他能够放心大胆地写好几段语速狂飙的词。所以 Lafayette/Jefferson 跟 Ham 并肩作战/针锋相对,才能匹敌。Laurens/Phillip 与 Ham 关系最亲密,虽然狂飙台词的表演略少但是歌曲风格完全一致,强调二人内心/血缘的联系。

第一幕里的 Hercules Mulligan 也是 Ham 的重要战友之一,历史上此人性格张扬爱炫耀,作为 Ham 的小跟班最爱宣传他们的光辉事迹,因而他的说唱也是狂野外放。到第二幕里同一个演员变身 Madison 之后,他成了 Jefferson 的跟班,表现很低调,跟 Jefferson 一唱一和,二人一起打压 Ham 时,Jefferson 说唱如子弹,Madison 哼曲儿做参谋。有趣的是 Jefferson 第二幕的开场曲风格比说唱出现的年代要早,也是用来表现他比 Hamilton 年纪大好多。

华盛顿作为 Ham 的老大哥,跟他是才能互补、政治联盟的关系。历史上的华盛顿将军是个英明沉稳、善于决策的人,出场之时气势如虹,大将风范声震四野。但他并不像Ham那样长于谋划细节,所以他rapping的段落相对少。也有一小部分快速说唱,但更多唱段是在Ham狂飙停不住的时候,来一段悠扬镇定的旋律,虽然词少但是字字珠玑,以理服人。观众喘口气,Ham 也擦把汗。

Burr这个角色与 Ham 有着奇妙的匹敌关系。历史人物 Aaron Burr 是个少年才俊,稳重内敛的人,智力水平跟Ham一个级别,但不像他那样酷爱雄辩,遗留下来文章又很少。第一幕中他兼备叙述者的功能,冷眼旁观, “How does a xxxx” 开场+衔接主旋律反复出现,而第二幕里他参与其中,主旋律衔接就没有了。他的主旋律说唱节奏张弛有度,条理清晰,是一种非常冷静的rapping,其他几首主唱歌曲台词密集但是以旋律为主,而且时不时来一个静默停顿,与 Ham 的热血连珠炮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的思路在女性角色身上也有体现。Angelica Schuyler 那首深情款款却又狂风暴雨般的 “Satisfied” 是给我感受最为震撼的一首歌。在三姐妹出场曲中“你们要的是国家革命,我想要的是思想颠覆” (You need a revolution, I need a revelation) 这段清脆的 rapping 凸显大姐的智慧形象。但那只是抛砖引玉,“Satisfied” 才是属于她的说唱盛宴。Angelica 与 Ham 互相吸引的首要原因就是彼此的才华和抱负,她的说唱语速直接体现二人如何心意相通 “match wit” (次要原因还是看脸啊)。更加震慑人的在于整首歌的结构:婚礼祝词喜气洋洋 > 倒带回顾心路历程 > 一见倾心相谈甚欢 > 看透小哥想要远走*[2] > 妹妹幸福高于自身 > 斩断情思二人联姻 > 心中惋惜强颜欢笑 > 转回婚礼柔肠寸断。一曲终了不过五分半钟,观众却历经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梦,还没回过神来 Angelica 已经黯然退场。 LMM 在 The New Yorker Festival 访谈中说,写歌的时候好像教学生写议论文一样,开头综述然后列出证据一二三末尾再来个总结,这一段里就是着意塑造 Angelica 的有智慧、重情谊、识大体。别说 Ham 要动心我都爱上她了(。

Eliza 作为 Ham 的妻子歌曲风格与他、与大姐都不同。Chernow 的传记里说 Eliza 的文化水平比不上大姐 Angelica,甚至写信还会拼错词。在 Ham 与政敌的争斗中她是个被动的受害者。因而她在剧中却没有说唱,歌曲是轻快的旋律或缠绵的小调,突出她温柔贤惠的淑女特质。另一方面,剧中 Ham 不向 Eliza 吐露心事*[3],却会跟 Angelica 讨论政务。不过 Eliza 的语速慢并不表示她的性格弱于 Ham或者其他人, 她纯真、清澈的曲风在喧嚣无尽的舞台上别具一格,也是她唱完了全剧最后一段歌词。Burr 是剧中的叙述者,而 Eliza 是现实中记载历史的人。

至于英王三世 King George III 就更不用说啦,歌曲风格比说唱要早一个年代,他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独唱,完全不像其他角色那样总是有合唱和对答。这种与其他革命者“格格不入”的风格让这个只出场了9分钟的角色变得非常鲜明,两国关系的对立用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

*[1] 历史上的Jefferson在公开场合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连见到喜欢的妹子都会傻掉不好意思开口约(哈?)。但剧中人物风格是强调他在笔力和智力上的卓越表现。

*[2] 据说 Schuyler 家的五个女儿个个都太独立自主了,以至于除了 Eliza 之外都是跟自己相爱的人私奔离家。。。不过Angelica 与 Ham 相恋没有确凿证据,这里是撒点狗血增强戏剧感。事实上 Hamilton 的婚礼真正让人伤感之处在于,他母亲去世,与兄弟父亲分别多年,亲人没能到场,华盛顿等战友基友忙于公事也无瑕出席。于是新娘那边七大姑八大姨人丁兴旺,而新郎这边却孤身一人。

*[3] 传记里说 Ham 很少跟人谈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了解他心事的除了幼年伙伴 Edward Stevens, 就剩下 John Laurens 了。然而 Laurens 一死 Ham 也永远关上了心门。Eliza 在歌中唱到 “If you could let me inside your heart…” “And if your wife could share a fraction of your time”… 侧面表现二人的小小隔阂。剧中另一个细节直接体现了这一点:在 Eliza 念信讲述 Laurens 的死讯时,Ham 低着头掩饰悲伤,后来当 Eliza 表示关切时,他却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忙”转身走开。(不过念信这一段接在 Dear Theodosia 之后,专辑里没有收录,有粉丝录音的同学可以听听看。)

2. 引用分析

词曲构建和观众基础离不开前人作品。音乐风格方面引用了很多hip-hop歌曲和音乐剧歌曲。以下是PLAYBILL给出的官方列表(即得到版权许可的直接引用)。

- "Going Back to Cali," written by Christopher Wallace (The Notorious B.I.G.)

- "Juicy (It’s All Good)," written by Christopher Wallace (The Notorious B.I.G.), Jean-Claude Olivier, Sean Combs and James Mtume.

- "Party Up (Up in Here)," written by Earl Simmons (DMX) and Kasseem Dean (Swizz Beats).

- "Shook Ones Pt. II," written by Kejuan Waliek Muchita (Havoc) and Albert Johnson (Prodigy).

- "Ten Crack Commandments," written by Christopher E. Martin (DJ Premier) (ASCAP) and Khary Kimani Turner (ASCAP).

【关于毒品交易的歌。。】

- "The Message," written by Melvin Glover, Sylvia Robinson, Clifton Nathaniel Chase and Edward G. Fletcher.

以上嘻哈歌曲我了解太少,就只能详细解释下面这些

【音乐剧】歌曲了:

- "Nobody Needs to Know," (The Last Five Years) by Jason Robert Brown

《五年之痒》“The Last Five Years” 是2001年首演的外宽街小制作音乐剧,讲述的是一对夫妇从相识相恋到分手的故事,男生正叙女生倒叙,二人歌曲穿插如对答,巧妙又动人,去年拍成电影在美国上映。“Nobody Needs to Know” 这首歌在靠近末尾出现,男方出轨时叙述心中遗憾和对妻子的歉疚。在 “Hamilton” 中这剧歌词原封不动地出现在 “Say No To This” 的末尾,即主人公与 Maria Reynolds 几夜情后被 Mr. Reynolds 勒索时所说。

- "The Modern Major General" (The Pirates of Penzance) by W.S. Gilbert and Arthur Sullivan.

The Pirates of Penzance” 是1880年在伦敦首演出的轻歌剧/音乐剧,曲风欢快情节欢乐,长盛不衰被多次复排。剧中有一首语速超级快的歌——女主的老爹大将军演唱的 “Modern Major-General.” 也许是致敬这段风格如同rap一般的十九世纪舞台老歌,Lin 把这句 "I am the very model of a modern Major-General" 放在华盛顿将军的出场曲 “Right Hand Man” 开头。

"You’ve Got to Be Carefully Taught" from South Pacific. Music by Richard Rodgers. Lyrics by Oscar Hammerstein II. (经典百老汇音乐剧《南太平洋》)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间接引用。

- “Sit down, John” (1776)

第二幕里 "The Adams Administration" 中讲到 John Adams 接任第二届美国总统后,Ham 与他笔战,剧中 Ham 唱了一句 “Sit down, John, you fat mother-f [beeeeeeeeeep (消音) ]” 并仍下来一摞文章。 “Sit down, John”是出自另一部讲述美国革命历史的音乐剧《1776》。该剧用搞笑的方式讲了当年十三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独立宣言的过程。主角 John Adams 是整个事件的主导,但是由于他个性强势且急躁,走来走去催促大家赞成独立,其他州的代表感到厌烦,于是合唱了一首《你给我坐下!》(“Sit down, John” 详见双语字幕电影版)虽是喜剧,《1776》中的主线情节和对主角的刻画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Sit down, John” 这句歌词原本是一首完整的歌曲歌词),跟 rap battle 风格很像,后来被缩减只剩下最后一句。事实上 John Adams 也是 Hamilton 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对手。作为独立革命早期的重要领导,Adams 自诩德高望重,一直不喜欢 Hamtilon 这个“后生小子”。虽然同为联邦党人,二人政见不同,加之都是傲娇性格,他俩始终难以和谐相处。但 Adams 与 Jefferson 极为交好。Adams 成为总统之后与 Hamilton 矛盾更深,他甚至解散了 Hamilton 筹划很久的军队,并且在报纸上撰文攻击 Hamilton 的出身。Hamilton 一怒之下发表了一篇长长的文集(这篇文集就是剧中被 Ham 扔下来的那厚厚一摞)详述 Adams 的种种不是,这恰逢在1800年的大选之前,而 Hamilton 绝不希望 Adams 连任,于是这件事被 Adams 认定是导致他落选的直接原因。

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对 Hamilton 的政治生涯影响极大。也许是因为华盛顿去世,没人能够指点 Hamilton 的文字子弹,Hamilton 与 Adams 的这次争端致使 Hamilton 的联邦党内部分崩离析,他自己的势力也变弱。正因联邦党再无强劲竞选者,新任总统必然从对手民主党中选出,而民主党的两个人选就是 Jefferson 和 Burr. Hamilton 也陷入两难局面。由此可见 Adams 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回到剧中,即使剧情已经接近饱和,Lin 也硬是要提到 Adams. 其实在 第二幕开始的 “Take a break” 中 Ham 就调侃说 Adams 压根没有正事可做,是为二人矛盾的小小铺垫。(更多细节可以参考HBO迷你剧 John Adams.)

- 还有一句歌词曲调来自《悲惨世界》,小伙伴来猜一猜是哪句(。

好吧公布答案:Your Obedient Servant 里面 “I look back on where I fail" 的旋律,跟LM里面 I am reaching but I fall 是一样的。不过节奏完全变了。没错就是这么低调。。LMM玩个小心思致敬也是要尽量避免版权纠纷。

================= 一篇跟人合作翻译的《经济学人》报道 =================

这篇更侧重美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感情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百老汇式爱国精神 ——为什么人人都想看《汉密尔顿》?

译自 ”The Economist“ 的文章 Patriotism on Broadway

译者: KARA, 小慢

"What did I miss" 结尾定格 Daveed Diggs 和群舞

音乐剧是一种精致而小众的艺术形式,就算是经典剧目上演,一个场次的观众最多也就2000人,在文化传播速度如此迅猛的时代中这似乎已经过时。多数人连家门口的佳作都不熟悉,更别提那些只在海外扬名的剧目了。但不知何故,最近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人人都在谈论《汉密尔顿》。

美国首任财政部长的故事听起来可不像是一个热门剧的题材,而嘻哈音乐和非白人演员都像是被主流文化排挤的元素。但自从《汉密尔顿》一月在外百老汇首演以来竟然一票难求。如潮好评和如饥似渴的观众们让这部音乐剧八月成功地在百老汇理查·罗杰斯剧院开演,未来十个月的票都售罄了。其他地方也想要分一杯羹:芝加哥明年九月会上演自己的版本;卡梅伦·麦金托什正努力于在2017年将《汉密尔顿》带到伦敦。甚至在争锋相对的政坛,这部音乐剧都受到难得的统一评价:总统奥巴马已经看了两遍,并赞叹这部音乐剧很“惊艳”,可能是在他“政治生涯中唯一一次和迪克·切尼(共和党人)意见一致的情况”。

究竟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痴迷于《汉密尔顿》?部分原因在于它的主题。这位开国元勋的故事本身就跌宕起伏:出生在加勒比海,有着悲惨童年的私生子亚力山大·汉密尔顿1773年到纽约时身无分文,但他言辞犀利,英俊潇洒,不愿因自己的出身而底人一头。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成为了独立战争的关键人物和建国之父之一。作为乔治·华盛顿的得力助手,他帮助建立新政府,笔耕不辍地捍卫宪法(最高法院到现在也经常引用其作品),设立新型政府机关使国家振兴,如发放国债、建立中央银行、组建海岸警卫。他的无畏与自信成就了他但也毁了他,在新泽西死于与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中时他才49岁。

这是个吸引人的故事,只是它的光芒被同一时代的其他传说所掩盖。汉米尔顿对这个国家的影响比他许多同时代人都要持久的多,但他似乎有制造劲敌的“天赋”,劲敌们大多都是总统(举国头个桃色绯闻让汉密尔顿无缘总统之位)。他的敌人玷污了他的名声,掩盖了他造福后世的功绩。今年这部音乐剧大红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10美元上英俊的肖像就是汉密尔顿。(12月11日建议更换肖像的提议被财政部推迟,部分原因是迫于音乐剧粉丝的压力)。

但《汉密尔顿》不仅仅是堂“历史课”,这部音乐剧的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导演托马斯· 凯尔用独特的方式让百年前的故事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并使观众们觉得与时下的政治焦点息息相关。而林-曼威尔·米兰达——年仅35岁的编剧/词曲兼主演——让这位勇敢移民者的故事变成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故事,一个仍然“年轻、饥渴、充满斗志”(young, scrappy and hungry)的国家,正如从前革命先烈们亲手打造这个国家时那样。

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还在于选角。不同于其他美国建国初期的故事,《汉密尔顿》所代表的正是时下的美国:几百年前的人物被演员们演绎的精妙绝伦,而他们大多都是非洲裔和拉丁裔的。音乐剧一再强调美国一直是移民们奋斗、努力的家园,这个国家的故事是每个美国人的精神财富——即使一部分人的祖先在到来时是另一些人的物质财富(指代黑人被当成财产贩卖)。

更值得称道的是音乐,它成功将几个极少交融的元素融合起来:“十八个世纪的历史”、“音乐剧”和“嘻哈”。当米兰达首次提出要融合这些元素的计划时,没几个人相信他能成功。虽然他在《身在高地》(一个半自传体,讲述纽约波多黎各街区的故事)中已经开始尝试将嘻哈融入音乐剧,并获得托尼最佳音乐剧奖,但这次他对音乐剧的设想却更显得雄心勃勃。罗恩·切尔诺800页的《汉密尔顿传记》给了米兰达灵感(11年后重新荣登畅销榜),他表示头回听到米兰达对他说“嘻哈音乐随书页翻动而不断在脑海中成形”时惊讶不已。戴维德·迪格斯(如图),一个才华横溢的说唱艺人在第一、二幕极为抢眼,承认他当时也持怀疑态度。“单单准确描述历史而不落入说教的窠臼就很棘手了,”他解释道。“但是嘻哈不同,越真实就越感人。”

但他们俩(当然还有其他人)第一次听到米兰达表演开场曲的初稿的时候立马就同意加盟。阿伦·伯尔(小莱斯利·奥多姆饰,嗓音柔和)嫉妒汉密尔顿的崛起,唱着押韵的台词登上舞台:“一个私生子!孤儿!一个妓女和一个苏格兰人的儿子,被上天抛弃在加勒比海上被人遗忘的小角落里,贫穷而又悲惨!可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学者、一代传奇的呢?”(How does a bastard, orphan, son of a whore and a Scotsman, dropped in the middle of a forgotten spot in the Caribbean by providence, impoverished, in squalor, grow up to be a hero and a scholar?)

“你听到的是绝妙的对句和四行诗。”切尔诺说,当他听到他的书前4页被改编成一首长四分钟的朗朗上口的歌时,震撼之余立马就同意当这个项目的历史顾问。不久之后,米兰达——一个政治活动家的儿子——2009年在白宫表演了该剧开场曲中的一段,奥巴马都起立鼓掌叫好。

说唱和嘻哈已经有40年历史了,但直到《汉密尔顿》上演,很多人才开始正视它们。有些人很惊讶,这种音乐形式具有抒情的灵巧性,竟可以将白话改编成押韵而又流畅的歌。这使得它特别适合简洁巧妙地表达大量信息(特别是对于呈现一个出版了超过27册手稿的伟人,米兰达笔下的汉密尔顿比莎士比亚笔下任何人都话痨,除了哈姆雷特)。比方说,一次内阁会议时,杰弗逊和汉密尔顿就是否建立一个国家银行展开了辩论,歌就这样唱道:“信贷新方向,经济润滑剂;(质问杰弗逊)身为国务卿,怎能不看清?;联邦要振兴,勿打镇静剂!” (A new line of credit, a financial diuretic, how do you not get it? If we’re aggressive and competitive the union gets a boost. You’d rather give it a sedative?” )

与人们的预期期望相反,剧中人尽管身着古装,但以这种形式交谈非常自然。米兰达细心打磨每个角色的台词,使之精彩、广博又炫酷。每听一次,你就能发现更多的押韵和细节。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花了六年时间打磨台词,剧目在百老汇上演之后,他还是反复琢磨。凯尔说:“事实上我能在幕间休息时找林讨论台词的新想法,他的天分就是能完善我的想法并且在一个半小时后就上台用新的台词表演。”

阿历克斯·兰克莫负责给乐队配器,并且参考了米兰达年轻时代的嘻哈音乐。比如这首《决斗诫条》就玩笑般致敬了Notorious B.I.G关于毒品交易的歌曲The Ten Crack Commandments。而且这些取材自爵士、说唱、斯蒂芬·桑德海姆和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民谣的歌曲将它们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九月发布的电子版原声带马上就登上了百老汇专辑和说唱排行榜的榜首,赢得了成千上万没去百老汇,但却能够在社交网站上找到同好的粉丝。旧金山的《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最近还将此专辑列为年度最佳专辑之一。

这部剧的优秀之处还不止这些。不同于《摩门经》《蒙提派森之火腿骑士》《制片人》这些21世纪的热门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传递着诚挚的情感。它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开国元勋肖像,既有才华又有不足。杰佛逊精于谋算,但也容易沾沾自喜;汉密尔顿确实文采斐然,但也会喋喋不休甚至自毁前程。一国政治一直以来就是错综复杂,充满了恩怨纠葛、勃勃野心和煽动人心的抨击。(正如克里斯托弗·杰克逊饰演的华盛顿所言:“创业容易,守业难。”)他们不是黄金时代完美的“哲学王”,他们就是不完美的凡人,却经过斗争与妥协,共同坚持民主原则,成功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度。

这无疑是乐观的看法。当美国人沉思“我是谁?”“我们的国家是怎样的?”“作为公民我们归属何处?”等哲学问题时,《汉密尔顿》提供了一种易于接受的“爱国主义”——无论是对美国诞生的历程还是未来的走向。音乐剧还展现了美国长久以来包容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一面。正如每个时代都会有人为捍卫正义揭竿而起,没一代人都必须找到现实的妥协方式。这个国家始终在前进,用米兰达笔下的汉密尔顿的话说就是“待完成的宏伟交响曲”。在人们为这首交响曲谱写新的乐章时,有些灵感就来源于百老汇的舞台 。

>>>>>>>>>>>>>>>>>>>>>>>>>>>>>>>>>>>>>>>>>>>>>>>>>>>>>>>>>>>>

想知道看百老汇是什么体验吗!!

去听卡司专辑!!(虾米、网易、苹果音乐都有,墙外上油管)

去看这些视频片段!!!

★ 2009年,Lin 刚写好了第一首歌的初稿后在白宫表演:双语字幕版

★ 外百老汇(The Public Theatre) 官方片花

★ 百老汇版片花+超长片段 10-min Scenes from Broadway Musical HAMILTON

去看豆瓣小站HAMILTON!!!http://site.douban.com/212946/room/39273805/

但是看多少材料都难以比拟现场看剧的震撼啊!!(加上外百老汇版本我已经看了5遍了(买票历尽千辛万苦TAT 但是有机会、有机会就来看一看吧!!!虽然现在票已经炒上天了但是、但是还有办法的、看这里 >>> 入门贴:HAMILTON 观剧指南(预习+购票)<<<

想看抓紧、等到秋天的时候原卡就很有可能要走了哦!!!

【张田Tiffany的回答(156票)】:

谢谢@rui luo邀!我去年九月去看了这部戏,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做这个问题的回答简直不能再合适啦。

百老汇新剧《汉密尔顿》为什么如此火爆?

2015年8月初刚刚登上百老汇的新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被纽约时报剧评人称为“让人们变卖房产、抵押孩子买票来看都值得”的神作。上演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此剧便打败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百老汇名剧,如《狮子王》、《剧院魅影》、《芝加哥》、《悲惨世界》、《妈妈咪呀》、《魔法坏女巫》等,登上热搜榜的榜首。

这部戏从2015年2月开始在外百老汇(Off-Broadway)上演,7月中开始在百老汇预演,8月6日正式开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官网上近三个月的票早早售罄,二手网站上一张面值为147美元的票已被炒到400美元一张(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说多了都是泪)。

《汉密尔顿》剧照《汉密尔顿》剧照

《汉密尔顿》是关于几个年轻的造反者如何使得一个不存在的国家逐渐成形的故事,几位美国“国父”级别的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乔治-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在这部剧中征战沙场、撰写宪法、探讨经济局势,互相之间口诛笔伐,但又情深意切。虽然演员服装和舞台设计都得到了真实的还原,但《汉密尔顿》却不是一部让人正襟危坐的历史剧。这几位由非裔或拉丁族裔的演员扮演的“国父”互相之间交流的方式居然是嘻哈音乐中的饶舌说唱!歌词则是当下流行的街头俚语和文绉绉的政治用语的混合体,这种既和谐又违和的感觉经常引发观众爆笑不止。而它之所以被称为神作,我认为切中了以下几个要点。

《汉密尔顿》中几位“国父”用说唱的方式交流《汉密尔顿》中几位“国父”用说唱的方式交流

首先,汉密尔顿作为不太为人熟知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故事正中美国社会一直以来有着强烈需求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确文化。作为传记性的音乐剧剧本,《汉密尔顿》既囊括了宏大的历史场面,也细致刻画了每个小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喜怒哀乐。这让观众在充满自豪感的回顾美国建国始末的同时,更加贴近并了解剧中的人物,产生一种微妙的情感投射。比如说剧中除了汉密尔顿的政治生涯之外,还着重描写了他与妻子、儿子的感情,美国建国第一起桃色丑闻,以及最后使他生命终结的那场扑朔迷离的决斗疑团。历史学家罗恩-切尔诺夫(Ron Chernow),也是撰写汉密尔顿传记的作者,这样评价这部剧:“人物的戏剧性的精髓,包括他膨胀的野心、聪明的头脑、对政绩的痴迷、奋发努力的天性、滴溜乱转的眼神,以及出现失误的判断力,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题材,和一个错综复杂、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都是《汉密尔顿》成功的前提条件。

作者、作曲、作词、汉密尔顿扮演者Lin-Manuel在彩排中作者、作曲、作词、汉密尔顿扮演者Lin-Manuel在彩排中

接下来便是音乐的大胆、多样、非主流。此剧的作者林-曼努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是1980年生于纽约的波多黎各裔演员、作曲家、作词家、饶舌歌手。早在1999年时,他大二时便写出了第一版的《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 2008年,他在《身在高地》中已经开始尝试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将嘻哈、拉丁音乐等融入到音乐剧中,并获得托尼最佳音乐剧奖。此次他在《汉密尔顿》中的做法更是“胆大包天”,一听便知,这从头至尾每一曲的音乐类型都与传统意义上的百老汇音乐剧相去甚远。节奏感极强的饶舌贯穿始终,加上Lin-Manuel一直以来最为擅长的幽默感,满场观众时而和着鼓点、点头晃脑,时而拍掌大笑、前仰后合。

2008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身在高地》2008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身在高地》

回溯百老汇音乐剧中的音乐类型,其实与发展迅猛的舞台和灯光设计比较,几十年来变化很少,算是有些固步自封,导致近几年新剧除了炫酷的舞台和电影明星的加盟之外,多少有些大同小异。起源于黑人街头文化的嘻哈音乐,虽然在音乐产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主流戏剧界却一直被拒之门外。这种音乐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中起,已经逐渐成为美国流行乐市场的顶梁柱,并在大众心中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再加上Lin-Manuel个人对饶舌的深刻理解,他从角色身上体会到的充满自由的嘻哈精神,以及他将音乐与故事无缝接合的能力,使得《汉密尔顿》这部音乐剧获得评论界和票房的双重成功。

《汉密尔顿》另一大胆的选择便是几乎全部启用黑人和拉丁裔演员,十位主演中只有一位白人演员,几十位群舞演员中也只有一位白人舞者。百老汇音乐剧选角几十年来一直颇受诟病,1902年被报纸用来形容入夜后百老汇大街灯火通明盛况的昵称“白色大道”(Great White Way)也被讥讽为是形容舞台上演员肤色的词。黑人和拉丁裔演员极少能够登上百老汇舞台的情况在这两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比如“剧院魅影”的第一位黑人“魅影”,以及现在每部音乐剧的群舞中都会有且只有一位黑人。但是能够像Lin-Manuel一样,敢于将白人与少数族裔演员比例完全颠倒的人,在主流戏剧界几乎还是闻所未闻。在采访中,有人问他少数族裔扮演“国父”是否会让观众因为觉得不真实而频繁出戏时,他说,“我们的演员表看上去就和现在的美国一样。” 这样的演员选择初看有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壮烈,细想却发现除了能增强嘻哈音乐的表现力之外,更是跟上了“无肤色差别的选角”(Color-blind Casting)为少数族裔争取权益的潮流,以及美国愈发追求各个领域平等开放的大环境。

《汉密尔顿》中几乎全是非裔和拉丁裔演员《汉密尔顿》中几乎全是非裔和拉丁裔演员

在舞台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关于戏剧内容上的创新,一直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每年五部百老汇作品中四部失败的概率,让音乐剧作者和投资人都更倾向于选择中规中矩的音乐和四平八稳的题材。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几乎纯市场化的艺术形式,这样保守、稳妥的选择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观众和市场的期待不会一成不变,像2011年的《摩门经》(Book of Mormon)和今年的《汉密尔顿》这样,分别从题材和音乐形式上挑战传统、颠覆认知,更是窥到了连观众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需求,把握甚至引领了市场趋势。

2011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摩门经》调侃摩门教教义和教徒2011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摩门经》调侃摩门教教义和教徒

百老汇金牌制作人肯-达文波特(Ken Davenport)这样说,“我的公司理念曾经是这么写的,‘我们是世界一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之类的’……两年前,我把它改成了‘我们只做别人不能或不敢做的玩意儿’”。所以说,在这个娱乐方式普遍化与多样化的今天,追随着成功作品的脚步亦步亦趋,你也许可以混得不错,但是,独特、创新和冒险则是获得巨大成功的唯一途径。

【鄭心玉的回答(18票)】:

感觉自己正在目睹另一部堪比Les Miserables的作品载入历史。

---------------------------------

好想看+1

没有看过现场,只看过偷录和专辑,大大小小的采访刷了很多。要评价这个剧可以用各个角度夸个三天三夜。

是不是好剧,肯定是!

音乐是作曲人Lin-Manuel一贯拿手的嘻哈曲风,在上一部Tony奖大热门的音乐剧《In The Heights》中已经崭露头角。当时的《In the heights》获得了Tony奖13个提名和4个奖项,在提名音乐剧中居于榜首。两部剧相对比,因为题材的不同,Hamilton的编曲更为细腻,更为恢宏,很多大段的音乐比如《Yorktown》里面,音乐的着眼点不仅是故事本身,还展现了历史的画面。而嘻哈的部分也丝毫不违和,将真实历史中的故事和贴近现代生活的解读衔接的天衣无缝。这种反差容易让人想到另外一部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同样都是由现代的曲风诠释一个有历史感的故事。

毫无违和感的原因也在于题材本身。Hamilton在美国的建国历史上比较特殊,作为开国人之一,没有做过总统,传记或者研究也是比较少。在当时的历史中口碑不是很好,因为出身问题不能够和Washington和Jefferson相比。现在的美国社会倾向民主党的人越来越多,在建国之初的时候却没有如今开放的舆论环境,保守的共和党还是占据主要的地位。于是Hamilton其人,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却有足够的视野和远见。这种对比本身就非常适合用充满叛逆感的嘻哈音乐解读。

从剧本的角度来说,Lin-Manuel大部分的灵感来自Alexander Hamilton的传记,但在全剧中的结构也是取舍有当。Ham以及全剧的第二男主角、故事叙述者Aaron Burr的关系像是Jean Valjean和Javert的关系,二者有重叠也有足够的冲突。Burr和Ham的性格像是两个极端,一个是进取激进的,一个是保守等待的,所以在面对同样的历史事件,两个人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这种差异推动着整个故事在前进,即便在纯听歌曲的时候,都能够感觉到戏剧的冲突。Hamilton的歌曲传达了整部剧的价值观、剧情发展、人物特点,传唱度可听度也都非常高,所以在没有全剧录像出来的时候,已经靠录音圈了很多粉了。

正好最近听了很多国内的原创音乐剧,感觉很多歌曲都是纯粹的抒情,单独拿出来不错,但是剧中如果没有这些歌曲也不会影响进度。这大概是国内音乐剧还要攻克的一点。

剧中其他人物塑造也非常精炼,毫无拖沓的地方。除了双男主Ham和Burr,建国前Ham的朋友Lafayette代表法国对美国的帮助,Laurens代表了青年人,Hercules代表底层(奴隶),三个角色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力量,而不仅是Ham的三个朋友而已。所以这部剧其实加上替补Ensemble也只有二十多个演员(现在是33位),但是创造出的舞台效果相当于其他四五十个演员的剧。

说到角色的扮演,很多剧,包括饱受争议的哈利波特舞台剧,都将Hamilton当作Color-blind的代表。剧里的主要角色几乎都是由非裔/拉丁裔演员扮演,两位扮演者Renee和Daveed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过,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扮演Angelica Schuyler/Jefferson的角色。但在看的时候,观众一点也不会因为华盛顿是拉丁裔演员扮演的就觉得出戏,才是这部剧比较厉害的地方。现在的观众对种族的观点越来越开放,加上演员的才华足够出彩,都是原因之一。

Hamilton的另一个非常圈粉的地方就是Lottery的表演Ham4Ham,让很多没有机会看到现场的粉丝也能够看到不违法的现场表演。Ham4Ham也是非常能够体现Cast&Creative的才华的演出,这本来是一个剧后彩蛋,现在已经比很多电视常规节目更受欢迎。H4H里面有Ladies翻唱《My Shot》,King Georges翻唱《Schuyler Sisters》,乐队现场演奏,编舞即兴舞蹈,也有各路大咖来客串,无形中就丰富了Hamilton,让人不仅期待舞台上的表现,也期待舞台下的互动。

总之6月份Tony Awards又要颁奖,作为可能无法观看现场的粉丝,只能默默期待Hamilton能够获得更多的奖项,再次成为最大赢家。

【郑思晴的回答(123票)】:

Go see Hamilton. It will change your life.

从第一次听 Hamilton 到此刻,半年,网易云音乐记录共 389 遍,每次仍然会听。

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 game-changer。乔布斯突破了人机互动的想象力,马云让你足不出户便能买到任何想得到想不到的商品,Elon Musk 将火箭发射变为可触及到的事情,Airbnb 把世界每一个角落定义成你自己的家。Lin-Manuel Miranda,音乐剧界的 game-changer:在他之前,你不知道百老汇舞台上可以全是少数族裔,演员可以一路 rap 到谢幕,政治题材可以让所有人喜爱,历史可以如此之燃。

所有人在听了看了 Hamilton 后都惊愕于 Lin 的智慧和能量。他们叫他天才,他们在每个社交网络创立了数不清的类似于 #linmanuelmirandaisagenius 的 hashtag。Lin 说,“I’m not a fucking genius. I work my ass off.” 他用 6 年时间写出 Hamilton,一人包揽了剧本、词、曲、和主演,他让这部信息密度极高的剧(2 个半小时承载着 25000 个词),成为 15 年百老汇的最大成功,成为比肩甚至超过当年的 Les Miserable 的伟大作品,成为 16 年 Grammys 的最大亮点和 Tony 奖的疯狂赢家。

Lin 倾注了无尽心血在 Hamilton 上。还记得当时我花了两个礼拜时间才仔细听完整张专辑,弄清楚每一首歌的背景和故事。真是太喜欢 Hamilton 的词了,那种隔段时间就有新发现的感觉让我欲罢不能,所以这篇回答主要是针对歌词方面的分析和感悟。其他方面其他回答已经很棒:)

--

以下内容从歌词的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重复、韵律、双关、借鉴、引用及有趣的细节。

  • 重复
Hamilton 的歌词有鲜明的重复性。每次的重复,都将故事和人物或再次强调,或升华,或对比,将同一个人的命运前后发展进行联系和对比,或将不同人的命运栓在一起。

1. 最经典的 "How does a…" 独白

随着剧情发展,Burr 用这一句词将自己对 Hamilton 的情感层层推进直至爆发。一开始,Burr 对 Hamilton 的描述还相对中立:「私生子、孤儿」;接下来,Burr 嫉妒 Hamilton 得到了 Washington 的重用、自己毛遂自荐却被无视,在他口中 Hamilton 变成了「令人讨厌、狂妄吵闹的烦人精」……直到知道 Hamilton 把总统之票投给了 Jefferson 而不是自己,决斗之意升起,他用了最恶劣的词语:「外来人、无赖、婊子生的」。

每当 "How does a…" 旋律响起,观众便得到信号:Burr 要出场了,要开始讲述历史,讲述 Hamilton 的所作所为在他这个憎恨张扬的人心里的形象变更。

2. "Satisfied"

「满足」是贯穿全剧的主旨,不仅 Angelica 和 Hamilton 的互动中被频繁使用,Laurens、Burr、Jefferson/Madison 等,都提到过这个词。

到底是谁不满足?其实没有人满足。

Hamilton:对工作不满足,永远将工作的优先级放在家庭前

Angelica:无法被普通的市井生活所满足

Burr:嫉妒 Hamilton,无法接受自己与 Hamilton 的成就差距

Laurens:与 Lee 决斗,要求满足(The challenge: demand satisfaction)

Jefferson & Madison:无法被 Hamilton 的外遇辩解满足

Eliza:Eliza 更不能满足。在丈夫去世后她捡起了他未完的事业,且据 Chernow 传记中记载,Eliza 年老时,会久久盯着她丈夫的老房间,什么也不做。(戳这里看 Lin 在 Broadway open night 前读这段描写时哽咽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oj9Jrbkeo&index=89&list=PLK1wqzZ8S6RxnrbaefBuXklU2q96HnsWp

3. "Legacy"

"Legacy" 该怎么翻译呢?想了半天,觉得「名垂青史」这个词最恰当。

如果说有什么是 Hamilton 最在乎的,那一定是 legacy。这是他与 Eliza 的本质区别:前者穷极一生只为 legacy,甚至不惜伤害妻与子,也要将自己的外遇公之于众,只为 "protect my legacy";后者甘于市井生活,一直心存幻想丈夫可以和自己一起平稳人生,直到第二幕才「看透」了他。Eliza 曾温柔地对丈夫道,"We don’t need a legacy. We don’t need money." 可我们不得不目睹她读了外遇声明后才声泪俱下的控诉:"You and your words obsessed with your legacies."

可 Hamilton 真的懂 legacy 么?直到临死前,他慌张失措:"What if the bullet is my legacy?" 他自言自语:"Legacy. What is legacy? It’s planting seeds in the garden you’ll never see." 我们能说 Hamilton 名垂青史了么?我希望可以。但我更想说,是伟大的 Eliza,在他死后完成了他未完成的事业,帮他名垂青史。

P.S. 他们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性格和价值观,也在向 George Eacker 发起决斗之约前表明了 "I shoulder his legacy with my pride"。儿子最终死于决斗,或者说,亦死于 legacy。

4. "Narrative"

噢,伟大的 Eliza。她有身为妻子的情愫,也有身为伟人的心胸和才能。

在婚姻中,她请求丈夫:"Let me be a part of the narrative";在丈夫出轨后,她心碎难当:"I’m erasing myself from the narrative";在丈夫去世后,她没有倒下,而是 "putting myself back in the narrative"。她采访了每一个与丈夫共事过的士兵,她阅读他写过的每一篇文章,她试图理解他的事业,她为华盛顿纪念碑的建立募资,她参加废奴运动,她建立了纽约市第一个私立孤儿院,看着孩子们长大……她将他的故事讲完。【我去哭一会

5. "So?"

一个看似简单的 Yes/No 问题。在剧中 Hamilton 被两个人分别问过,第一位是华盛顿,希望他做自己的左膀右臂;第二位是出轨对象的丈夫 James Reynold,希望与他达成金钱美色交易。两次他都选择了答应,但结局却截然不同。

  • 韵律
  • Lin 对文字非常敏感且用词娴熟,擅长用丰富的辞藻创作出优美的段落。作为一个 freestyle rapper,他作词的韵律也很美,有时甚至不用听清具体词,单听韵律就能感受到意境。

    1. Sound Play(音律戏法 - 瞎翻的。。)

    在我看来,全剧中最被低估的一手歌非 Farmer Refuted 莫属。或许因为它前接强势斯凯勒姐妹后跟娇萌乔治三世,没人足够留意它。然而,歌词里的智慧,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你能感受到多少心血被注入到 Seabury 和 Hamilton 重叠的唇枪舌战中:Hamilton 用 Seabury 自己说的话(或与之相近的词)来反驳他,辩得天衣无缝、炉火纯青、让 Seabury 无地自容。感受一下:

    2. Internal Rhyme(内部押韵)

    韵律是 rap 的精髓。普通的押韵方法是在每句的末尾韵脚押上即可,而 Lin 用了大量的内部押韵(internal rhyme),在确保句尾押韵的前提下,句中不定地方也会押韵,效果是歌词听起来韵律感翻 N 番,内部押韵密集的地方,听者会产生「我屮艸芔茻 what just happened???」的高潮感。

    实际实施难度很高,举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瞧瞧 Lin 是怎么 nail it 的吧。他不仅用了许多内部押韵,用词也无比恰当,甚至经常用几个短词凑在一起与长词押韵【开挂了吧

    1)Satisfied

    But when I fantasize at night

    it’s Alexander’s eyes

    as as I romanticize what might have been

    if I hadn’t sized him so quickly

    at least my dear Eliza’s his wife

    at least I keep his eyes in my life

    多美啊……

    2)Cabinet Battle #1

    Thomas Jefferson, always hesitant with the president

    Reticent, there [isn’t a] plan he doesn’t jettison

    Madison, you’re [mad as a] hatter, son take your medicine

    Damn, you’re in worse shape than the national [debt is in]

    "isn't a" "mad as a" "debt is in" 都能押韵……

    3)Say No to This

    Then I said, “Well I should head back home"

    She turned red, she led me to her bed,

    Let her [legs] [spread] and said

    “Stay?"

    3 句话、9 次内部押韵描述了 Maria 在那个夜晚如何引诱了 Hamilton,精彩。

    4)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

    Then Jefferson approaches with a [dinner and] invite

    And Madison responds with Vir[ginian] Insight

    真是工整,"dinner and" 和 "-ginian" 都能押韵。

    5)Washington On Your Side

    I'm in the cabinet. I am com[plicit in]

    [Watching him] grabbin' at powers and [kiss it if]

    [Washington] [isn't gon'] [listen to]

    [disciplined] [dissidents] [this is the] [difference]

    [This kid is] out!

    韵律的顶峰来了:最后三句基本每个词都押韵,听 Jefferson 飚整句时感觉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6)We Know

    She [courted me], [escorted me] to bed

    and when she had me in a corner

    That’s when Reynolds [extorted me]

    For a [sordid fee]. I paid him quarterly

    I may have mortally wounded my prospects

    But my papers are orderly!

    As you can see I kept a record of every check in my checkered history

    Check it again against your [list n’ see] [consistency]

    我已阵亡在 Lin 的韵律里。

    3. Accent Play(口音戏法 - 瞎翻的)

    有的地方实在押不上韵怎么办?别忘了 Lafayette 是法国人,我们还可以用他的法语口音呀。在 My Shot 中,Lafayette 的出场词如下,注意看前两句的句末。

    I dream of life without a monarchy

    the unrest in France would lead to ‘onarchy

    Onarchy? How you say it? How you say it? Oh Anarchy

    When I fight I make the other side panicky

    在法语中没有“?”这个音,法语母语的人倾向于将这个音读成"o",于是就让 Lafayette 把 anachy 读成 onarchy,刚好与上一句结尾的 monarchy 押韵。

    啊,Lin 实在是太聪明了,请受我 24601 个拜。

    • 双关/多关

    文学素养颇高的 Lin 当然不会放弃在歌词中多次使用双关/多关。这样的歌词太精妙、太有玩味了。

    1. 最经典:"Shot" 的多关

    一个"shot",引出这么多层含义,包裹在信息量极大的 My Shot 里,每一个 "shot" 都与其它 "shot" 无缝衔接又各有其含义,第一次听时真想站起来鼓掌。

    2. "the brother was ready to beg steal borrow or barter"

    含义1)表面上:Hamilton 在贸易公司的工作

    含义2)预示着:他后续再政坛的工作:a. 他 beg 许多人去读他的论文;b. 在打仗时 steal 了英国炮弹;c. 利用 borrowed money 来建立财政制度;d. 与民主共和党派人士 barter 美国首府的选址

    3. ”Alexander Hamilton, we are waiting in the wings for you"

    "waiting in the wings" 是剧院中的常用语,表示演员正在等待自己上场的提示。

    含义 1)演员们在等待 Hamilton 此剧的上演

    含义 2)殖民地上的人民在等待 Hamilton 来书写历史

    4. "I walk these streets famished"

    含义 1)他很贫穷

    含义 2)他渴望着其它:激动、目标、信任、稳定、认可……总而言之,作为一位孤儿,他想要一个自己属于的地方。

    5. "the plan is to fan this spark into a flame"

    含义 1)他希望自己能一鸣惊人,获得认可

    含义 2)美国的战争即将爆发,历史即将改写

    6. "We fought with him; Me? I died for him; Me? I trusted him; Me? I loved him; and Me? I’m the damn fool that shot him."

    许多人听到这里都忍不住拍桌吧。Lin,干得太漂亮!经典的由于一人分饰两角引起的双关用法。稍想一下每个人在两幕中的身份和对应的词,会发现它是如此完美契合到每个角色,同时也是神剧透:

    "We fought with him": 第一幕中的 Lafayette & Mulligan 是 Hamilton 的兄弟,与他一起打仗;第二幕的 Jefferson & Madison 是 Hamilton 的政敌,与他作对。

    "Me? I died for him": 第一幕中的 Laurens 在战争中被杀害;第二幕中的 Philip 为了父亲的名誉死于决斗。

    "Me? I trusted him": Washington 一直信任 Hamilton,将他视作自己的左膀右臂。

    "Me? I loved him": Eliza 是 Hamilton 的妻子;Angelica 是 Hamilton 的红颜知己 / 暗恋者;第二幕中的 Maria 是 Hamilton 的情妇。

    "Me? I’m the damn fool that shot him": 凑个热闹,just Burr.

    7. "Blow us all away"

    哈哈,我很喜欢的双关。

    含义 1)Dear Theodosia 中,Hamilton 和 Burr 对自己的孩子的温情寄盼

    含义 2)Blow Us All Away 中,Phillip 与 Jefferson 和 Madison 的老婆们调情

    【啧啧,Phillip 可以啊!】,用了很挑逗的语言("How about when I get back, we all strip down to our socks?"),此后合唱用很 saucy 的语气唱了一句 "Blow us all away",真是让人想入非非啧啧啧啧。

    • 借鉴

    剧中有不少词和旋律有借鉴其它音乐剧中的桥段,不少出自 Lin 自己 2008 年的 Tony 奖作品 In the Heights。以下是我熟悉的:

    1. 旋律借鉴

    1)Eliza 的 "Let me be a part of the narrative"

    旋律与 In the Heights 中 Pacencia y Fe 一歌中 "It's hotter at home in La Vibora" 一句一致。

    2)Eliza 的 "Angelica's arriving today"

    旋律与 In the Heights 中 Black Out 一曲中 "guard this with your life" 一句一致。

    3)King George 的 "You're on your own"

    旋律与 Les Mis 中 On My Own 一曲中 "but only on my own" 一句很相似。

    4)Burr 的 "I look back on where I faild"

    这句地球人都知道,旋律与 Les Mis 中 Javiert’ 死前说的 "I am reaching but I fall" 一句一致。

    2. 韵律借鉴

    1)押 "-er" 韵

    got a lot father by working a lot harder

    by being a lot smarter

    by being a self-starter

    熟悉 In the Heights 的人可能很快联系到 Nina 爸爸的独唱 Inutil:

    I’m proud to be your father

    cause you work so much harder

    and you are so much smarter

    2)自我介绍方法

    I am the A-L-E-X-A-N-D-E-R we are meant to be
    a)借鉴 the Notorious B.I.G 在 Going Back to Cali 中介绍自己的方式:

    It’s the N-O-T-O-R-I-O-U-S, you just, lay down, slow
    b)Lin 在 In the Heights 中也用过 “letter+r, we are…” 的方式写过词,见主人公 Usnavi 的词:

    D.R. P.R. We are not stoppin'

    • 直接引用

    Lin 真的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信件,剧中一些歌词直接引用了真实史料中的原文(或做了少许改动)。

    1)"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来自 Thomas Jefferson 的独立宣言。

    2)"I’ll never be satisfied" 来自 Angelica 写给 Hamilton 的信,有稍作改动。原句:

    You are happy my dear friend to find consolation in “words and thoughts.” I cannot be so easily satisfied.
    我们可以看到,「不易满足」这点其实是 Angelica 先提出的。

    3)"Will you relish being a poor man's wife, unable to provide for your life?"

    来自 Hamilton 1780 年给 Eliza 的信。

    4)"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来自 Thomas Jefferson 的独立宣言。

    5)"The charge against me…with his knowing consent" & "I had frequent meetings… at my own house"

    来自真实的 Hamilton 发表的丑闻册子。

    6)"Best of wives and best of women"

    来自 Hamilton 写给 Eliza 的最后一封信。

    7)The world was wide enough for both Hamilton and me”

    来自 Burr 晚年口述。

    • 有趣的细节
    1. "the ten dollar founding father without a father"

    作为建立了财政制度的美国首任财政部长,Hamilton 出现在10元美钞上无可厚非。现在 10 元纸币面临重新设计,Hamilton 的头像有可能被撤下,但(有可能)由于此剧影响过于之高,Hamilton 不会被撤下了,反而 20 元的版面可能会重新设计。Lin 在 Twitter 上证实了这一点:

    (Yay!!!)

    2. "moved in with a cousin, the cousin committed suicide"

    Hamilton 的表哥被 Hamilton 的哥哥 James Hamilton Jr. 描述为「疯子」:一个养活着自己的黑人情妇和私生子的破产生意人。表哥的自杀方式很戏剧化:既捅了自己也向自己开了枪。然而音乐剧中表现的形式是他上吊自尽,或许是因为这样更容易在舞台上表现?看起来少一些血?

    3. "America forgot him"

    在格莱美期间,"who is Alexander Hamilton" 在 Google 的搜索量增长了 4 倍,更加佐证了「美国将他遗忘」。

    4. "Laurens I like you a lot"

    Hamilton 的确非常喜欢 Laurens,以至于历史学家们在争执二者是否有一些超越友情的感情。

    Lin 也在 Twitter 上承认,这句词的确有这方面暗示:

    此外他也在 tumblr 上转发过一些关于 Hamilton 和 Laurens 的腐作。

    5. Story of Tonight 是否真的是向 Drink With Me 致敬?

    大家听到 Story of Tonight,都忍不住联系到大悲中的 Drink With Me,毕竟 Lin 是有名的大悲真爱粉。但 Lin 在 Twitter 否认了我们的猜测。

    6. Schuyler Sisters

    本来没有这首歌,导演 Tommy Kail 听了 Helpless 和 Satisfied 后建议,让斯凯勒姐妹早点出现("let’s meet them before Hamilton does"),才有了这首歌。这首歌也是 Lin 和 Tommy 给纽约的情书。

    7. "Hey~hey~hey~hey~"

    几个即将去舞会的士兵尝试与姑娘 flirt。Lin 在采访中说,唱这一句词时,他基本上是在用眼神强奸(eye fuck)观众席前两排【为了这句也得买前两排的票啊【并没有钱

    8. 32000 & 96000

    Stay Alive 中,"3200 troops in New York Harbor" 一句唱了3遍,32000 x 3 刚好等于 96000,无意中致敬了 In the Heights 中的经典曲目 96,000。但实际上 Lin 写词时并没有故意这么干,还是团队中的小实习生发现的。

    9. 魔力数字 "7"

    1)Hamilton 在想象自己的死亡时总是强调死神离他 7 尺之远("…seven feet ahead of me?")

    2)Hamilton 死时,留下了 7 个孩子

    3)至其死亡的决斗发生在当日 7 时

    4)致儿子 Phillip 死亡的决斗,倒数数到 7 时对方便开了枪

    5)Eliza 教 Phillip 钢琴时,每次也是用法语数到 7,然后 Phillip 就会自己 change the melody("I change the melody every time")

    6)Phillip 去世前,也是刚好数到 7

    10. That Would Be Enough

    这首 Eliza 向 Hamilton 诉衷肠的歌是 Lin 最快写完的一首,只用了 45 分钟。在与 Emma Waston 的采访中 Lin 提到,当时他把它唱给妻子听,边唱边落泪。Vanessa 问道:噢…这是你希望我对你说的话么?Lin 答到:不,这是我想对你说的话。

    所以这首歌可以算是 Lin 对 Vanessa 的情书。

    11. "I see George Washington smile"

    剧中此时 George Washington 的确在笑,但嘴巴是合上的。历史记载,Washington 很少张嘴笑,因为牙齿很丑。【……

    --

    一部伟大的著作能挖的点实在太多,我被铺面而来的精妙不断击中。感谢 Lin。引用 Leslie Odom Jr. 在 Tony 最佳男主角的获奖词:

    LIN-MANUEL, GOD BLESS YOU. REALLY.

    You've given us a new vision of what's possible.

    I thank God for your mission.

    I thank God for the calling of your life.

    最后,允许我代表天下迷妹说一句:All hail Lin-Manuel Miranda.

    【ballsirius的回答(11票)】:

    上周刚刚去现场看完,神剧就是神剧,越看越爱,附上repo:

    真的非常幸运,尤其看到消息说刚刚拿到Tony男主的Leslie Odom Jr.也要和Lin-Manuel Miranda (LMM,林聚聚)一起离开剧组,真的算是看到Original Broadway Cast (OBC) 的现场绝唱了,而且还同时等到两位主演的stage door,拿到签名,吃土一年的高价票也是值了,更何况现场与什么偷录相比真是云泥之差。

    买票的问题后面细讲,我票源是cancellation,找的排队黄牛,加上排队费真的不便宜,就是身在纽约而且冲着LMM最后几场的情况下狠心买的。拿到票的时候还真是有点激动,排队入场的队伍就足够壮观了,以往路过都是各种羡慕嫉妒恨,这次收获别人艳羡的眼神,还是蛮开心的。

    Roger 剧场还是很大的,也可能是爆满的原因,人格外的多,厕所队伍尤其长。建议女生中场放弃,或者去隔壁Marriot酒店二层。因为是premium,座位真是不错,orchestra中间,既能看清演员面部表情,整个舞台全景也能尽收眼底。有个小插曲是我的票正好就是旁边的一对老夫妇退的,他们朋友身体不佳没能赶来,pity for him, but good for me though!

    灯一暗,全场就骚动起来,然后就是最著名的开场曲,所有主要演员除了King George都一一亮相,观众掌声就没停。直到“What’s your man?”——LMM出来报名字必须全场沸腾,因为掌声经久不息,和原声比,两句间已经加了几拍,但是观众根本停不下来,结果第二遍的“my name is Alexander Hamitlon”根本听不清啊。虽然之前格莱美上看过官摄,但很多道具,人物安排,动作编舞的细节都是之前没看到的,精彩得目不暇接!不知道是不是特意安排,Lin退场的时候竟然出戏了!和指挥打笑。果然非科班演员出生,亏我还为他托尼输给同台对手Aaron Burr不平呢,哈哈。

    说到Aaron Burr,不到现场都不知道Leslie多么辛苦,不但有自己的各种solo,对唱,还要肩负全场旁白串场,几乎出现在每一number,妥妥的全剧第一主演啊。标题人物Hamilton相比几乎全是以被讲述着的身份出现,典型的双男主设定,甚至Aaron Burr塑造更多,更立体,角色剖析也更深入。至于Leslie的托尼,赢LMM实至名归,不过n提不中的Danny Burstein (《屋顶上的小提琴家》Fiddler on the Roof) 确实遗憾,赶上神剧。

    不过全场最吸粉最抢戏的并不是俩主角,而是一人分饰两角(Lafeyette, Jefferson)的Daveed Diggs。难怪是今年托尼前呼声最高预测最稳的演技奖得主,只要他在台上就是焦点,拥有最讨喜的人设,最生动的演绎,还有最快最爆的rap,和最骚最拽的jazz,单单为了他我都想再去看一次。虽然之前希望小乔拿奖,看完后真的无话可说。

    没有赶上小乔Jonathan Groff的King George应该是最大遗憾了。他因为HBO的Looking和Fincher新剧而提早离开剧组——哎,我心心念念的OBC啊。不过新卡Rory O’Malley也很给力,很多小动作小表情,虽然只有几分钟戏份,顽固迂腐逗比的英王形象真是深入人心。

    Eliza的演员Phillipa Soo是半个华裔,亚洲面孔拿到主演也是不易,尤其是白人角色黑人音乐的设定。不过首次上宽街就提名托尼,现在又战胜”汪妹子”Samantha Barks (LesMiz)拿下新剧Amelie的宽街主演,算是炙手可热了。虽然角色本身设定没有姐姐Angelica出彩,但唱功和情感真是充沛。两场生离死别的两场,真是一张嘴就唱哭一片。就连史上最催泪单曲“Unimaginable”现场因为合唱人多,反而没有她的独唱感动了。刚刚拿下托尼的姐姐Renee和Leslie一样都带着得奖光环,演的超级卖力。

    整个剧很紧凑,两个半小时毫无尿点,而且也必须不能有,毕竟每秒钟的票钱在那里呢。而且rap的语速在那里,所以建议看之前过一遍原声和歌词,有个歌词注解网站genius强力推荐,林聚聚真人也会出没呢。

    故事虽然以Hamilton为主线,但每个配角都有亮点和华彩,来鲜明形象。而所谓的反派Burr和Ham正好对应硬币双面,整个戏的主线矛盾就从两个人的情仇交葛与价值观的碰撞,引出英雄恶人的思辨,最终留下who lives,who die, who write your story的哲思

    最后要说最牛逼的编剧编曲。无论歌词还是旋律真的超级经典,现场看完更是各种洗脑音乐编排模式上其实很传统,几乎全程按照致敬大悲的套路来:音乐剧经典的什么对唱(”A little fall of rain” —"Stay Alive" (Reprise)),重唱("The Confrontation” —"Farmer Refuted”),大合唱(“One more day” —“Non-Stop”),再现等,都融合进来。不过音乐形式上却以黑人音乐为主体,信手拈来,独立反抗的热血青年与愤慨激扬的rap天作之合,女性情感戏则是骚灵,Jefferson这种留洋人士就是灵动爵士,而所谓反面乔治王则一副披头士范的英伦慢摇,极尽讽刺。音乐形式与人物性格和发展巧妙融合,令人叫绝

    关于买票,现在北美有纽约和芝加哥两个地方公演预售开票,下半年应该还有单独巡演,但是还没有出票。具体说下纽约,目前能买的就四种途径,原价票只能amex金卡在开票的时候在ticketmaster上抢,而且下次放都是明年四月以后的票了;stubhub现在最低都要1500+,不过7月9号LMM和Leslie离开后有所回落;十美元的lottery基本上不要指望了,每天10000+人抢20张;所以如果着急看原卡的只有cancellation一个选择,不过要排50+小时。我个人是找的排队中介ole line,如果两张premium还是比stubhub合算不少。

    【田弘毅的回答(7票)】:

    谢谢邀请。

    目前的评价就是:好想看啊!毕业之前哪怕买全价票也要看一回呀!

    【龙荻的回答(37票)】:

    貼一篇劇評,去年夏天百老匯上演時候看了,寫給《戏剧与影视评论》,双月刊,南京大学文学院和中国戏剧出版社联合创办。

    需要強調的是,漢米爾頓並非不太為人知曉的國父。作為美國金融體系的奠基人,以及身世經歷的戲劇性和跌宕起伏,是國父中有名且特別的一位。

    《戏剧与影视评论》第八期之“别处看戏”:龙荻 - “十美元上的国父没有父亲”

    2015-09-18

    “十美元上的国父没有父亲”

    ──评音乐剧《汉密尔顿》

    大多数人想到历史剧,尤其是讲美国独立建国、有些“神话”时代主题的,很容易先入为主进入思维定式,觉得这样的戏无外乎用冗长的对白,用过于书面的英文宣讲和辩论自由民主和宪政。然而,最近在百老汇大热一票难求的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中,编剧和主演林-曼纽尔·米兰达(Lin-ManuelMiranda)则颠覆性地用了嘻哈说唱为主的方式,演绎了国父汉密尔顿传奇的一生。对于曾专业学习美国历史的我来说,看这出戏是不需要事先补习历史的,之所以萌生去看的兴趣,正是觉得用说唱来述说那一段历史兴许是个好主意,好奇该如何说唱才能出彩,看完之后觉得,此剧如此来演,倒是恰恰好。

    在美国的建国之父之中,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经历是传奇,也是例外。汉密尔顿是其母亲和情人的私生子,生在加勒比海小岛上,之后被苏格兰生父抛弃。他10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财产被母亲的合法丈夫收走,在家里朋友的帮助下,留下了34本书给汉密尔顿兄弟。后来他们被表亲收养,但没过多久,表亲也自杀了,最后他被赏识他的聪颖和才华的有钱的好心人养大。在离开海岛被送往新大陆读书之前,汉密尔顿一边做工一边苦读,迷上了阅读和写作。小岛上的生活已经容不下这个天资聪颖、好学又极其上进的孤儿。他来到了纽约,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读于国王学院(今天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当了律师。

    不到30岁的时候,汉密尔顿参加了独立战争,成为华盛顿的助手。在所有参加制宪会议的国父中,他是最年轻之一,且出身最是卑微(本杰明·富兰克林出身也算一般,但富兰克林的父亲至少是小业主),没有家底的他,不像杰斐逊等国父拥有庄园和奴隶。制宪会议之后,为了让宪法通过,汉密尔顿和约翰·杰伊、麦迪逊一起写了上百篇的《联邦党人文集》,其中三分之二都由汉密尔顿写成。建国之后,汉密尔顿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财政部长,架构了美国金融体制的雏形。在他和与他有着多年摩擦的亚隆·伯尔(Aarron Burr)决斗身亡之前,他的大儿子就已死于决斗。汉密尔顿不仅是国父里少有的出身海外的人,也是最年轻的几个参加制宪会议的人之一(时年34岁),同时还是建国后第一桩政治性丑闻的主角。历史学家罗恩·切尔诺(Ron Chernow)用了600多页的篇幅来书写汉密尔顿短暂的一生,其中,汉密尔顿从私生子到新大陆的20年经历,历史学家用了40页来描述。在音乐剧《汉密尔顿》里,汉密尔顿49年的生命(他的确切出生年份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1755年,一种说法是1757年)用了两个多小时来演绎,而在概括书中前40页内容的第一首4分钟的歌里,林-曼纽尔·米兰达唱道:“十美元上的国父没有父亲。”也正是这支歌,打动了传记作者罗恩·切尔诺,他答应成为该剧的历史顾问。

    这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分上下两幕,以独立战争建国的时间线划分,最后的录音专辑里收录了上下两幕46首歌曲。故事的主要叙述者是和汉密尔顿关系复杂的亚隆·伯尔,也就是最后和汉密尔顿决斗时打死汉密尔顿的人。亚隆·伯尔和汉密尔顿之间的矛盾、两人政治经历的相近以及迥异性格的对比,成为除了历史背景以外,串起音乐剧的另一条更为感性的主线。出身优渥世家的亚隆·伯尔虽然求学和成为律师的经历和汉密尔顿相似,但他却没有像汉密尔顿那样在独立战争和建国初期建功卓著平步青云;同时,如果说汉密尔顿的脾性直接甚至好斗,那么亚隆·伯尔的步步为营和精打细算的性格就跟汉密尔顿完全相反。总之,在音乐剧中,汉密尔顿和亚隆·伯尔一直在事业和仕途上有比较,但亚隆·伯尔总是不如汉密尔顿的人生风生水起。在第一幕开场由亚隆·伯尔主唱的歌曲中,他唱道:“十美元上的国父没有父亲……而我就是那个打死他的人。”当然,汉密尔顿本人的出身和经历在所有国父中都是个例外,引起出身好许多的伯尔的嫉妒也是难免。

    第一首歌通过亚隆·伯尔唱出了汉密尔顿人生前20年的经历,而第三首歌《我的机会》(My Shot)则是由汉密尔顿自己来唱出自己的性格,那句反复重复的“我不会放弃我的机会(I am not giving up my shot)”唱出了汉密尔顿果敢甚至是鲁莽的性格特点:只要有机会就要上,能发言就一定要把话说完,得理不饶人。

    熟悉美国历史的观众自然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建制的时代背景,而对于不熟悉美国历史的观众来说,此剧通俗易懂、重点恰当的台词也给人粗浅了解这段历史的机会。而剧中关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部分都是由乔纳森·格罗夫(Jonathan Groff)扮演的国王一个人独唱表演,国王穿着皇袍、戴着皇冠,用甲壳虫乐队风格的歌曲唱出对殖民地闹独立的愤怒以及无奈,这种音乐风格的转变,非常形象地表现了用英国视角解读的独立战争的诱因和大陆部队遇到的英国的压力和阻碍。此外,由于其他的许多角色都要唱到rap,因此大部分的演员都是拉丁裔或者非洲裔的说唱歌手。比如饰演杰斐逊的演员就是很著名的饶舌歌手戴维德·迪格斯(Daveed Diggs),他为了参加演出,特地调整了自己的全球巡回演唱会档期。起用黑人歌手来饰演国父并不多见,甚至也挑战观众的接受度。因为即使是在历史学界,历史学家们用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在通过DNA证明之后,才承认了在黑人群体和口述历史里已经广为接受的、杰斐逊和女奴有染且有子嗣的事实。但音乐剧的选角并没有引起质疑和反对,从演出的效果和观众的反应来看,处在当下美国种族矛盾深沉,问题频频暴露,人们开始深刻反省潜藏的种族问题的时期,这样的表演与其说是一种挑战,不如说是赶了巧。

    此外,这部剧的特点似乎也和近年来美国历史学界研究美国早期史方向的转变有关,即更注重把“建国之父”们描述为一个个丰满复杂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完美无缺高尚的神。比如,在这出音乐剧中,汉密尔顿的感情生活,他和著名的斯凯勒(Schuyler) 姐妹(当时纽约最富有的家族)的友情和爱情,他的婚姻,以及建国之后让他承受骂名的政治性丑闻,都在剧目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剧情不仅成功地将汉密尔顿描述成一个复杂的人,同时也能在情节的安排上保持一种完整和平衡,不仅演绎了有关一个国家建立和建制的政治辩论,同时也讲到了人的感情──感性的内容无疑更能吸引女性观众。而对汉密尔顿感情上的丰富经历和冲动的演绎,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他性格里多情且感性的一面。

    除了在内容和人物的塑造上可圈可点的地方颇多之外,这出戏的舞台设计和灯光都无可挑剔,灯光的设计也是为了配合这种快速的节奏感而设计,表现出一种令人兴奋的动感,但又不会让人不安或者喘不过气来。尽管整出戏的节奏紧凑,贯穿始终歌词都是嘻哈和流行乐快速唱出,但观众并不会感到应接不暇的疲惫感,反倒让人觉得和那个动荡时代的节奏、和汉密尔顿的急性子是合拍的。

    从今年2月此剧在公共剧院(Public Theatre)首次上演以后,各大媒体和剧评人都给出了迄今为止的最高好评。《纽约客》在2月就发表长篇特写介绍主创林-曼纽尔和这部剧的诞生过程;在百老汇正式开演之后,《纽约时报》周末版的《T风尚志杂志》(T Magazine)“夏日文娱刊”给了林-曼纽尔一个封面。主编还在刊首语中写道,一开始她十几岁的儿子是十分抵触和家长一起去看一个历史剧的,但是看完以后,他告诉当主编的母亲说他要看5遍。理查德·罗杰斯剧院正式开演以后,《纽约时报》的剧评人写道,这部戏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好,他建议人们把房子抵押、把孩子出租都要去看戏。现在这部戏已经一票难求,各大购票网站上到9月底都只能买到价格在两百美元以上的戏票,最高有四五百美元一张的。

    我以为,这出音乐剧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它是忠于历史的改编;第二,它是个人经历、城市经历和国家历史的一个缩影和体现;第三,在这个时代,用这样的方式和演员来演绎,能够获得更大观众群体的共鸣和追捧。

    首先,这部剧的诞生从表面上看是出于偶然和冲动,但实际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编剧和作词林是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长达600多页的汉密尔顿传记,一时兴起买下书来,那时他刚刚结束了上一出获得托尼奖的戏的工作,开始构思下一出戏。他在去墨西哥度假的时候带上了这本书,看了书前面的部分后,他发现汉密尔顿的人生很适合用嘻哈唱出。于是他找到传记作者、著名的历史学家罗恩·切尔诺,邀请他当这部歌舞剧的历史顾问。在林-曼纽尔唱第一首歌之前,历史学家也是满腹狐疑,因为用嘻哈唱一个国父的生平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大家的思维定式是国父的故事应该用很严肃的方式来演绎。然而,林-曼纽尔打着响指唱完了这支歌以后,罗恩·切尔诺被说服了。于是,从2006年林-曼纽尔开始酝酿这部剧开始,切尔诺就担任起了这部剧的历史顾问。大概是因为用到了如此专业的历史顾问,我们最后看到的戏才会是这样一种当代音乐和戏剧元素完美反映历史史实的样子。

    所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则是和林-曼纽尔的成长经历有关。和不是生在美国的国父汉密尔顿的经历类似,林-曼纽尔是来自加勒比海的第二代波多黎各移民。他的父亲在读博士的时候来到纽约,来美国之前几乎不会说英语。父亲努力打拼养家,后来在林-曼纽尔少年时代开了一家面向拉美裔政客的政治咨询公司。林-曼纽尔中学考进了纽约著名的亨特学校(这所免学费的学校是全纽约聪明孩子挤破头都想要考入的,如果中学考进这所学校就读,学生和父母的荣耀感甚至多过考上常青藤盟校)。林-曼纽尔是他小时候长大的街区唯一考上好中学的孩子,而他在中学所有的朋友几乎都是犹太人,因为在他长大的年代,大部分考上这所学校的都是犹太人。林-曼纽尔的父亲并不是那种一心努力赚钱而忘记了孩子教育的人,他是一个忠实的歌剧观众,看过无数歌剧。由于收入并不丰厚,他只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带他看百老汇的三个著名大戏《歌剧魅影》《悲惨世界》和《猫》。在父亲的影响下,林-曼纽尔从小就对歌剧音乐剧产生了兴趣。而他长大的街区则使他接触了许多流行乐和嘻哈音乐,最后奠定了他的创作风格和偏好。而他能够将严肃的政治历史事件用琅琅上口又准确的嘻哈歌词来表述,也多少和他高中时在父亲的咨询公司实习,帮政客写宣传语的经历有关。如此一来,林的求学经历和成长经历,使他注定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综合且阅读颇广的人,这也就是他可以根据一本偶然购得的汉密尔顿传记,最后将之变为一台脍炙人口的音乐剧的原因吧。

    除了编剧和主演的移民经历和汉密尔顿的移民身份相近外,《纽约客》的文章里甚至说这部剧和奥巴马的经历也有共鸣之处,因为奥巴马也有一个不是美国人的父亲,也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然后从政。而汉密尔顿也是在制宪会议中代表纽约的建国之父,作为这个移民城市最著名的移民,他和城市的历史关系也是特殊的。也许这也是此剧在纽约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然而,最重要的是,除却这些历史和个人经历的关系,此剧能获得成功和广泛的认可,主要还在于从作词到编曲都大胆而恰当地运用了当代流行乐元素与演绎历史之间的张力,在于大胆使用著名黑人饶舌歌手和众多少数族裔演员来演绎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白人建国之父的经典故事之间的反差。说到底,吸引人们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进剧院去面对一个看似严肃的历史人物主题的音乐剧,主要还是因为这台音乐剧本身具有时代气息的创造性风格。历史的叙事因艺术的魅力更加充实而丰满。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Ulsce的回答(3票)】:

    音乐好 人设好 选角好

    引领美国所有Tumblr使用者全方位地刷屏美国建国史

    每首歌的歌词都非常符合历史事实和人物性格,例如Aaron Burr的“Wait for it”可以让人想起他的(唯一)一句名言:

    Never do today what you can do tomorrow. Something may occur to make you regret your premature action.

    似乎全剧唯一一处完全不合史实的是在“Satisfied”里Angelica Schuyler说她的父亲没有儿子,而实际上她有一个叫Philip Jeremiah Schuyler的哥哥的。

    可以说Hamilton是一部音乐剧神作,能和Chicago的音乐比肩,也能和Elisabeth的剧情媲美。

    唯一的败笔就是没有我的男神Benjamin Franklin(不

    【月光森林的回答(4票)】:

    谢邀!

    很遗憾我还没有看过,连偷录的也没有看过,特别想看。

    20160319更新-

    听过了Hamilton的专辑,感觉心上开出了一朵花。。。

    【ruiluo的回答(4票)】:

    谢邀……

    之前下过偷录,但是一直觉得这类故事主题就是开国元勋、革命情怀,很难让我急着去看(好吧,是“听”……),所以我下完了放着一直没有管它。

    刚刚吃完楼上的安利。吃完了才去听。听了仅一遍……

    我无法呈现有干货的评价,就说说感想吧:

    1、这歌词……信息量大得我看中文翻译都跟不上!!!!

    唱词内容和历史剧之间有浓浓的违和感。言语戏谑、玩世不恭,价值观却异常正经。

    ……很神奇哦。

    剧目的亮点似乎也在于对所塑造角色的这些戏谑和评述。

    2、音乐方面,我看的剧不多。这部剧我下意识拿去比的是Jesus Christ Superstar。

    这样随便听一轮下来,并没有遇到像JCS里面 The Temple 一样旋律很抓我的音乐。(my shot算一半,但是……大量balabala风格重复的唱段让我有一种疲劳感。

    3、短时间内我大概无法看现场。短时间内看起来也没有录像。

    我觉得单纯听原声带去评价剧场戏剧是不客观的。

    至少,我越来越觉得音乐可以不是音乐剧的重点……整体效果才是。

    音乐只要不让人难以忍受就行了。

    所以我现在光听,听得没有任何情绪反应也正常。

    有些事情是可以接触多了get到了什么情绪点,条件反射,因为开始产生情绪而喜欢上的……

    此时,对音乐的共鸣,和一开始对旋律和风格的印象可以没关系。

    4、内容信息量对我说来过大。我不知道故事的重点在哪。

    所以也只能默默围观楼上大家安利的说法(写得好好!!!):

    链接:如何评价音乐剧Hamilton《汉密尔顿》? - 小慢的回答

    历史上 Alexander Hamilton 的人生十分戏剧化。他性格强势且多愁伤感,情比金坚又闹出外遇,群而不党但树大招风,成就非凡却不被传诵。从独立战争到确立宪法、中央银行到贸易外交,他无处不在,甚至左右了前三个总统的选举。他的雄辩之才攻无不克但也导致了事业滑坡,最终居然死于他一直抵制的决斗。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般赏识Hamilton,他永不消停的雄辩之才给他树敌不少,但Hamilton并不在乎,心无旁骛地全方位整顿新成立的国家,高歌猛进将才华施展到尽头。他忠于统一后的美国。当 Jefferson 与他争斗不休,他愿意放弃把自己的地盘——纽约——立为首都的动议,换取早期华尔街系统的建立。他忠于自己的信仰。接到Burr的战书,明知决斗有危险,仍放不下名誉之争,可也不想为此剥夺对方的生命,不得不用死亡捍卫名誉。

    Hamilton 祈求过一场战争,于是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并领导了最光辉的一役;Hamilton 曾渴望像凯撒一样开辟一个新的帝国,于是他促成了美国联邦制又开启了华尔街;Hamilton 说过要用光辉的方式离去,于是他坚守着善念和荣誉、在生命轨迹的制高点戛然而止。

    导演和编舞对剧本的完美诠释表现Ensemble之中。除了几首独唱之外,Ensemble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台上,演得是市井百姓,撑起了沧海桑田。舞会里几对佳偶翩跹,战场上能敌千军万马,扮议员围观讽刺国会,竞选时造势天花乱坠;给角色和声气势如虹,分饰上校、保守派、情人老公(不我并没有在写诗、写诗的是他们(。灯光效果的确是美得如诗如画,从剧照中都能看出来。而Alex的乐队简直就是联邦制DJ,电音搓碟与管弦乐队交融,鼓点加上低音炮给与演员的嘴皮子一唱一和,每一声都牵动心跳。

    但他们俩(当然还有其他人)第一次听到米兰达表演开场曲的初稿的时候立马就同意加盟。阿伦·伯尔(小莱斯利·奥多姆饰,嗓音柔和)嫉妒汉密尔顿的崛起,唱着押韵的台词登上舞台:“一个私生子!孤儿!一个妓女和一个苏格兰人的儿子,被上天抛弃在加勒比海上被人遗忘的小角落里,贫穷而又悲惨!可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学者、一代传奇的呢?”(How does a bastard, orphan, son of a whore and a Scotsman, dropped in the middle of a forgotten spot in the Caribbean by providence, impoverished, in squalor, grow up to be a hero and a scholar?)

    “你听到的是绝妙的对句和四行诗。”切尔诺说,当他听到他的书前4页被改编成一首长四分钟的朗朗上口的歌时,震撼之余立马就同意当这个项目的历史顾问。不久之后,米兰达——一个政治活动家的儿子——2009年在白宫表演了该剧开场曲中的一段,奥巴马都起立鼓掌叫好。

    这使得它特别适合简洁巧妙地表达大量信息(特别是对于呈现一个出版了超过27册手稿的伟人,米兰达笔下的汉密尔顿比莎士比亚笔下任何人都话痨,除了哈姆雷特)。比方说,一次内阁会议时,杰弗逊和汉密尔顿就是否建立一个国家银行展开了辩论,歌就这样唱道:“信贷新方向,经济润滑剂;(质问杰弗逊)身为国务卿,怎能不看清?;联邦要振兴,勿打镇静剂!” (A new line of credit, a financial diuretic, how do you not get it? If we’re aggressive and competitive the union gets a boost. You’d rather give it a sedative?” )

    杰佛逊精于谋算,但也容易沾沾自喜;汉密尔顿确实文采斐然,但也会喋喋不休甚至自毁前程。一国政治一直以来就是错综复杂,充满了恩怨纠葛、勃勃野心和煽动人心的抨击。(正如克里斯托弗·杰克逊饰演的华盛顿所言:“创业容易,守业难。”)他们不是黄金时代完美的“哲学王”,他们就是不完美的凡人,却经过斗争与妥协,共同坚持民主原则,成功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度。

    根据这些信息,看起来Hamilton看点在于这些戏剧性情节的气势和效果,主旋律和正能量,制作方的历史观,以及美国人对爱国主义的认同感;

    而且还在于细节非常多,雕琢得很好,它的梗和故事内容一时半会儿搞不明白。

    当然,这是胡猜,我说到底是没有理由评价这出戏的。

    如果有新的想法,我再继续更新。希望以后能看现场。

    (完了引用的干货比个人废话字还多。不要折叠我……啊啊啊啊……爬走了)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密尔顿》泛读笔记
    汉密尔顿
    豆瓣9.5!经典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2020
    音乐剧《汉密尔顿》何罪之有?
    豆瓣9.6的《汉密尔顿》,时间胶囊中的热血与梦想
    欧美版“历史上的今天”:Alexander Hamilton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美国开国元勋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