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瓣9.6的《汉密尔顿》,时间胶囊中的热血与梦想

2009年,一个刚刚在音乐剧行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被当时的总统奥巴马邀请到白宫进行表演。

他没有按照原定计划演唱他成名作中的选曲,而是在各界名流的凝视下磕磕巴巴地做了开场白,说自己将要带来一首刚刚创作完成的、关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生平故事的说唱作品。

台下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伴随着不明显的笑声。“我当时想,只能祝他好运了。”作为观众之一的奥巴马回忆说。

2015年,这首半成品几经修改之后成为了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开场曲,当年的那个年轻人林-曼努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带着这部自己作词、作曲、主演的,讲述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历史剧,敲开了百老汇的大门。

至此之后的五年时间里,《汉密尔顿》迅速发展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文化现象,或者说,一个新世纪百老汇传说:

收获了11座托尼奖、1座格莱美奖以及普利策戏剧奖,观众出剧场之后普遍陷入狂热、几乎没有差评,剧里的唱段被各个深夜秀、《摩登家庭》以及《辛普森一家》争相玩梗,甚至很多没看过剧的人都会被它的原声带洗脑——

但是最难的一点还是看到它:尽管演出周周都有、巡演不停,依然火爆到一票难求;提前几个月预订《汉密尔顿》最便宜的票也要200美元,好位置的二手票价甚至能卖到8000美元。

2020年,因为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整个戏剧行业陷入了无限期停摆中,林-曼努尔决定让《汉密尔顿》的官方摄影版提前在视频平台Disney 上线,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窥这部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革命性作品的真容。

所以它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好吗?其他国家的观众会为美国历史剧买账吗?观众会接受雕像上的伟人们蹦跳着说起嘻哈吗?自《汉密尔顿》7月3日上线以来,它的豆瓣页面已经有超过两万人评分,依然留下了9.6分的高分。

之前曾有很多媒体说,《汉密尔顿》是game changer,打破规则的人,但也许它所撬动的远不止「游戏规则」这么多。

Alexander Hamilton Geek Music - Alexander Hamilton (From 'Hamilton')

1.

该如何讲述历史?

Hey yo, I'm just like my country

我就和我的国家一样

I'm young, scrappy and hungry

年轻,好斗,迫切之极

And 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我绝不放过这次良机

毫无疑问,《汉密尔顿》是一部历史剧 。它改编自普利策获奖作家罗恩·彻尔努厚达八百多页的传记作品《汉密尔顿传》,讲述汉密尔顿是如何从一个来自加勒比海的移民,最终成为美国的建造者之一的故事。

里面包含独立战争、内阁会议、总统竞选、权力博弈等一切历史课上让人犯困的关键要素。而这部剧最大的特色则是把这一切都用嘻哈与饶舌表现了出来。

包括华盛顿、杰斐逊在内的历史人物都会随时跳上桌子开始一曲rap;独立战争的宏大叙事与关键战役的惊心动魄,化成了带有个人色彩、野心勃勃的唱词;内阁会议变成了激烈的说唱对战,一来一回之间争论着债务承担和联邦制度……


用嘻哈来做一部历史音乐剧,绝对算得上是一种双重反叛:在这之前,几乎没人认为可以用rap的方式来讲述美国正史,嘻哈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也绝对不是一种主流音乐类型。

但是《汉密尔顿》就是这么发生了,你也许会在看到前几首歌的时候感叹“还能这样?”然后飞快地被嘻哈音乐与历史难以想象的契合所说服:“好像也没怎么样”。

就像原著作者罗恩后来描述的,当林-曼努尔刚刚写完这部剧的开场曲,坐在他家沙发上打着响指开始唱:“一个孤儿/婊子和苏格兰佬的私生子,降生于加勒比海的一片荒芜……”

一首不到4分钟长的歌,转眼间讲完了鸿篇巨著的前40页,仿佛是推开了面向历史的另外一扇门。“我只能说,我这辈子还没听过这么震撼的东西。”罗恩如是说。

嘻哈文化出身于街角,来自移民与有色人种,讲述着小人物的艰辛与斗争,歌词里常写着对社会问题的不满与愤怒。嘻哈不仅是一种带有野心的音乐,更是一种可以超越种族、阶层、敌我的,充满个人色彩的表达与记录。

但历史题材的有趣之处,恰恰是生活在历史转折点之中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会成为以后的历史。历史的春秋笔法之下,是无数个体在为自己未知的命运而面对时代洪流不停挣扎。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正在度假中的林-曼努尔看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本严肃的大部头,几乎下意识地认为汉密尔顿是一个充满嘻哈精神的角色,他一生的传奇故事可以在说唱歌曲里被讲述,他所面对的问题,几百年后依然困扰着很多人——

很多时候,艺术作品里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一直游走在一个模糊的边界上,一边是真实的他们,而另一边是创作者想让他们成为的人。

脱掉宪法起草人与财政部长的沉重外壳,汉密尔顿还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穷小子,他遭受过“非我族类”的排挤,凭借自己的才华与魄力坐在了决定国家命运的椅子上,也经历过人生梦想破灭的绝望。

汉密尔顿在唱词里说,“我跟我的国家一样,年轻、好斗、迫不及待”。而今天与国家同命运的人们,又在经历着什么呢?

正如林-曼努尔说的:“我想要用历史来讲述现在的社会,《汉密尔顿》就是今天的历史。”

2.

为什么是汉密尔顿?

Who lives

谁能留下

Who dies

谁会死亡

Who tells your story?

谁将你的故事传唱?

在讲述《汉密尔顿》制作幕后的纪录片里,林-曼努尔作为这部剧的创作者与汉密尔顿的扮演者,曾不止一次地讲述了他在角色身上所投注的情感。

林-曼努尔之所以对汉密尔顿感兴趣,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他的出身中看到了自己爸爸的影子。林-曼努尔的爸爸生于波多黎各,与汉密尔顿一样,都是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移民,由于获得了来纽约上大学的机会,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林-曼努尔的爸爸在《汉密尔顿》幕后纪录片中的采访片段

汉密尔顿的移民身份,不仅化作了“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咱们移民——干活干得漂亮)!”这句每每收获台下万千欢呼的经典台词,更是成为了这部剧的母题之一。

说起来,豆瓣上对于《汉密尔顿》的负面评价大多来源于剧组使用了大量有色人种演员来饰演独立战争时期的白人政要,剧中的重要角色大多是非裔、拉丁裔、亚裔的面孔。

这个勇敢的决定在当时把前来参观的原著作者罗恩都吓了一跳,但是当演员们开口唱歌之后,他又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色盲患者”——

演员身上的角色魅力掩盖住了肤色差异,你只会记得rap得一板一眼像个节拍器的乔治·华盛顿,歌声柔美而坚韧的伊莱莎,刚从法国归来还唱着上个时代jazz歌曲的托马斯·杰弗逊……



这部戏的奇迹在于,它让观众在台上同时看到了一个国家的过去与现在。

独立战争的历史并不由单一种族写就,那个时代,被驱赶的边缘人变成了公民,来自天南海北的移民在此落户;那个时代,年轻的领袖们带着激情、急切与理想主义的「美国梦」,开创出了一切都是未知的热土。

而当先辈的历史在舞台上被多种族的演员重述,台上与台下的世界又成为了成为了当年一梦的尾声。

有人说,林-曼努尔敢拿出这样的选角,是因为他有超越时代的才华作为底气,的确,他甚至曾被拿来与莎士比亚作对比:

尽管莎士比亚用的是五步格诗,林用的是饶舌、韵律、R&B,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把民众的声音转化成了有力且广为流传的诗歌;于此同时,他们也依然让我们从历史风云之中看到了鲜活的个体,把冰冷的描述化为了更多人可以共情的内容

于是我们看到了汉密尔顿在初建国时的踌躇满志,被表现为他动情地承诺要把一个新的世界献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看到了英美之间的局势变动,成为了英王乔治三世阴阳怪气地写给美国的一封封分手信。

看到了汉密尔顿在决斗中意外被自己的宿敌枪杀,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个更为深沉的诘问:谁生,谁死,谁来讲你的故事?

所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粗心鲁莽,因为一桩著名的婚外情毁掉了自己的家庭与政治前途,生前的最后几年都在害死儿子的懊悔中度过。

他生似浮萍,死于意外,死前一天还在令自己殒命的那场决斗之后安排了与客户的午饭,但是,他又留下了沿用至今的金融系统与《联邦宪法》。

《汉密尔顿》的成功之处当然不只是用年轻人更为熟悉的嘻哈与流行音乐讲完了一个枯燥的历史故事那么简单,它的魔法在于让观众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个仅存于10美元纸币上的迷糊面孔,以及其他雕像里高高在上的伟人们之间产生了可以共情与理解的纽带。

我们当然知道,历史上的大人物都并不是无瑕的圣人,但是几百年后,他们的功过评说也已经板上钉钉,只剩下教科书中的知识点。

也许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看待历史的视角:当时间折叠,一切尚未写好,站在历史转折点的人们又是在怎样的处境以及局限中做出了当初的选择?

什么是所谓的「今天的历史」?是我们从旧故事里看到了今日世界的投射,也看到了一种与旧世界和解的可能。

3.

我们还需要舞台吗?

There’s a million things I haven’t done

这里还有千万未竟之事为我等待

But just you wait!

只请你们等着看

2020年初,迪士尼影业买下了《汉密尔顿》官方摄影版的发行权,预计于2021年底在线上发布。但是在疫情突如其来,不仅打断了《汉密尔顿》的正常巡演,同时让整个戏剧行业陷入了停滞。也因此,我们得以提前一年多与这部剧见面。

大西洋月刊评价这个拍摄于2016年的官摄版为“一个来自2016年的时间胶囊”,这个说法的确是再贴切不过。

官摄版的小剧场舞台上,留下了如今再也难以集齐的初版演员阵容,我们得以一遍遍地欣赏由十几个演员精妙地表演出独立战争的枪林弹雨、命悬一线,汉密尔顿与宿敌博恩几十年的宿命纠葛,如同命运圆舞曲的《Satisfied》中展现的经典时空倒带。

在这个时间凝固的胶囊中,热血的「美国梦」也在从台上绵延到台下。

当时的总统还是奥巴马,《汉密尔顿》剧组在横扫那年的托尼奖之后,再度受邀前往白宫演出;多家媒体预测类似的多种族选角会成为百老汇的风向标,台下的观众在听到“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时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纵情高呼……

而胶囊之外的2020年,时间也仿佛走到了后半场。疫情之下,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种族问题,华盛顿等开国元勋的雕像被接连推倒,人们放弃了彼此理解,世界好像正在无可避免地向着更坏的方向倒去。

所以在这个节点,我们还需要戏剧吗?我们还需要舞台吗?

23年前,还在上高中的林-曼努尔得到了一张音乐剧《吉屋出租》的票作为生日礼物,正是这部讲述艾滋病阴影下的艺术家与性少数群体的作品让林恍然大悟,原来戏剧舞台可以与现实生活如此息息相关,故事中的角色也在担忧着与我们相同的问题,“你自己的故事,可以跟戏里的一样真实,一样有力”。

21年前,受此启发的林创作出了他的首部音乐剧《身在高地》的剧本,描绘了拉美移民们的生活图景,后来这部作品获得了托尼奖,林受奥巴马的邀请去白宫表演,又临时换曲,在众人面前演唱了只有雏形的《汉密尔顿》开场曲。

当下,已经可以确定的是百老汇在2021年前都不会再开放,无数独木难支的剧院再也没有再次开门的机会,很多深爱着舞台的从业者也不得不离开这个他们从事至今的行业。

林选择在这个时候上线《汉密尔顿》,也是希望大家能想起这方小小的舞台,它曾给予过很多人从另一个角度凝视生活的机会,以及对抗现实生活的勇气。

“我要说,艺术作品很可能是我们对抗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其他仇恨的唯一途径。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产生能超越政治的、无可比拟的共鸣。艺术能够从内心深处改变一个人,或许,只是有点缓慢而已。”

资料来源:

Hamilton's America - A Documentary Fil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 The New York Times

‘Hamilton’ Review: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The Surreal Joy of Watching Disney 's 'Hamilton | The Atlantic

Hamilton:一个纽约故事 | 迪奥普 

世界在下沉,所以我们更需要《汉密尔顿》| 北方公园NorthPark

剧中截图来自 NEW字幕组

撰文:荞木
监制:猫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素食赛车冠军路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赢得第92届大奖赛的历史最高纪录
电影《汉密尔顿:国家利益》-瑞典版007……
如何评价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
hi 《汉密尔顿》了解一下
音乐剧《汉密尔顿》何罪之有?
The Making of America——读《Alexander Hamilton》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