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往事(205)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有多恐怖?看完你便会明白

2022-06-10 08:29·十月京城

我有九成的把握怀疑,妖书案的真凶,是顾宪成。

在此之前,我得为大家讲个故事,朋友们认真听完、仔细分析后,相信心中自然会有分晓。

光杆司令朱赓活活累死在工作岗位后,内阁又添了三位大员,但皇帝不喜欢他们,所以没有任命谁做首辅,实际上,万历早有了心仪人选——王锡爵。万历前前后后,曾三度邀请王锡爵重新出山,但都被王大哥一口否决,万历无奈了,既然请不动你,讨教你一个问题总成吧!

于是万历给王锡爵寄了封书信,里面大概是这个意思:“言官们实在太过嚣张,每天把我逼得半死不活(因为他不上朝),我该怎么办才好?”

万历问这话情有可原,毕竟每天吵吵嚷嚷的,脑袋确实疼,但让万历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眼光没有错,因为王锡爵这么回答了一句:“于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鸟之音。”

“留中”是那时候的说法,现在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不搭理“,而整句话的含义就不得了了,王锡爵是想说:“这些人的话你大可当作鸟儿在叽叽喳喳,压根儿不用理会。”

各位还记得申时行的惨状吗(骂群臣被集火,最后离职)?要是王锡爵这些话传了出去,指定裤衩子都得被骂没,万幸他不在宫里了!事实上,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上加错了,正是因为王锡爵此时已经没有身份,他才需要更加小心,脱毛凤凰不如鸡,如果这些话被曝光,那些言官请几个打手往他家一跑,哪怕他被打残废了,也没地方诉苦去。

所以,王锡爵对此事非常重视!他将答复的话密封起来,交给了一个人,请他务必亲自传到万历手中。

至于送信的人,我并不知道名字,史料上也没有记载,但我能肯定,王锡爵到底是疏忽了,因为这位送信者,真的不太靠谱!

第二天拂晓,送信者出发了,起点江苏太仓,终点紫禁城乾清宫(皇帝寝宫)。走之前,王锡爵特地叮嘱,途中一定不要逗留,切记日夜兼程、车马奔行,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京城!结果刚出太仓大门没多久,送信者就左耳进右耳出、把王大人的话当耳边风了。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送信者路过江苏淮安时,马跑不动了(可能走前没吃饱),他准备在驿站稍作歇息,顺便喂喂马,然而在驿站停留时,有几个穿官服的人找到了他,确切地来说,是押走了他,然后带他见了另一个人,李三才。

李三才是谁不要紧,重点在于,他曾经在江苏无锡居住过一段时间,并进入过一所书院,拜了一个人为师,那个人,叫顾宪成。

送信者被押送到李三才的宅院后,李三才非常热情地招呼他,说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既然他们有缘相见,自然要好好喝一杯,送信者自然不信这些鬼话,而且他怀疑,自己已经被盯上了,于是回敬了一杯茶后,便打算匆匆离去。也就是在送信者刚准备起身出门时,一个没站稳,晕倒了,想必朋友们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他被下了药。

李三才抓紧时间,连忙打开送信者的那口箱子,拿出了那封回信,仔细端详。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信纸里的内容简直可谓重磅级爆料,李三才没忍住、扑哧一口水喷了出来,不得了了,朝廷又要翻天!

三才兄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派人把信的内容告诉了老师顾宪成,顾先生知道后倒是不慌不忙,仿佛早有预料一般,低头沉思片刻,有主意了!很简单,把这事散播出去就行。

背后被捅了个大篓子,王锡爵算是一头栽粪坑里去了,几天之内,密信传遍大江南北,在当年没有网络通讯的时代,如许传播速度,足以证明此消息的惊人水平。传着传着,宫里的人也知道情况了,特别是言官们,简直雷霆大怒,跟疯了一样,什么?你说我们是鸟人!?好啊、行啊,那我们就教教你鸟人到底是怎么做事情的!

冷知识:鸟人做事,是比野人还恐怖的。

先来最基本的,上疏弹劾,说王锡爵奸诈都没意思了,直接骂他没文化没教养、比老鼠苍蝇还要低劣,总之能骂多狠就骂多狠,素质什么的全都先抛一边。不过光弹劾没什么作用,这一点言官们心里有数,因为王锡爵和万历站一队,万历自然不可能降罪于他,既然如此,他们为何还要大费口舌地去追究呢?理由很简单,一、撒气,你被人狠狠骂了一顿,不反击回去,心里怎么痛快呢?当然,第二点才是重点——把王锡爵的名声骂臭。

哪怕王锡爵最后无罪开释也没关系,因为弹劾就不是给皇上看的,而是给老百姓。骂得越多越狠,王锡爵则越容易遗臭万年,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小人。

言官们的歪心思,那是真够绝的!

当然,除了骂账,打上门的也没差,王锡爵的院子活活变成了一片野菜园,到处飞着鸡蛋菜叶,甚至有一次他出门时,突然冒出几个大汉,要不是旁边有人出手相助,喊着报官,王同志估计就得撂在那了。

话说到这,相信朋友们应该还有两个疑问:“顾宪成为何会知道送信者的存在?”以及:“为什么他会选择把密信散播出去?”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答。顾宪成这人啊,虽说不在宫里,但天下没有他不知晓的消息,特别是朝中的动静,他总能第一时间获取。简单来说,顾先生的眼线遍布朝野,手能伸得特别远,京城六部的那些大官,比如什么吏部侍郎、礼部侍郎,都和他有些关系,况且很多时候,他们反而要采纳顾先生的意见。

总之,顾宪成,算个天才谋士,政治理念高明、头脑也灵光,深得众人敬佩(你看东林党多牛)。比如皇帝会不会找王锡爵、为什么找王锡爵、找王锡爵又干什么,他通通一清二楚。自从王锡爵回老家的那一天起,他就安插了人手跟踪,跟踪到什么程度呢?王锡爵每天几点出门,出门买的什么菜,菜是不是新鲜的,顾宪成全知道。因此,当送信者离开王锡爵家里的那一刻,顾宪成自然能够做出对应行动(让人拦下押走,并查看信件)。

然而在我看来,第一个问题并不算什么,第二个问题,那才是最要命的。

知道信件内容后,顾宪成大可隐瞒,毕竟人家王锡爵跟他无冤无仇,犯不上这么狠毒!可顾先生完全不这么想,他制造的正是朝廷动乱,此人的目的很简单——搞党争。据我所了解,王锡爵,不属于东林党,而此时已经进入内阁的叶向高,是东林党元老(当年和顾宪成是同事兼好友)。

情况明了了,顾宪成把密信捅出去,把王锡爵名声搞臭,为的即是让他没机会翻身,一旦解决了王锡爵这个头号敌人,使他彻底回不了朝廷(内阁),那事情便成功了一大半。最后再想办法把内阁的于慎行和李廷机搞走,扶持叶向高坐向首辅之位,东林党也就正式扬名立万了。

我突然回想起一个极其恐怖的点,当时吏部举荐内阁大学士时,一共举荐了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三人,这三人应该都是顾宪成的安排。我查了资料,于慎行和李廷机都不是东林党人,只有叶向高是,如果顾宪成要扶持叶向高,只举荐他一人便行,但这样做肯定不妥,因为皇帝又不是傻的!怎么,你要在他面前单独养只老虎吗?所以在我不断地摸索和思考过后,得出结论了——因为于慎行和李廷机都是软柿子。

说白了,他俩就是用来给叶向高作陪衬的,之后的事,用一个成语便能完美形容——“卸磨杀驴”。

(以上部分我个人觉得很有深意,大家可以反复推敲)

好了,顾宪成的目的想必大家清楚了,下面我们来聊聊关键,妖书案的事情。

根据上面的内容咱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顾宪成是个唯恐天下不乱、且很爱搞斗争(党争)的人。

当然,天下混乱的前提,是他的东林党不参与,其他党派打得热火朝天。因为只有这样,东林党才可以借机提升地位、势力等等有利条件,各位可以参考一下二战中的美国(美国基本不参战,经济直线高升),其实是一个性质。

再反观一下妖书案,妖书案闹来闹去,闹到最后,沈一贯、朱赓、沈鲤都下岗了,这不,叶向高就有机会往上冲了吗?在我看来,这就是顾宪成写妖书案的目的,先制造出动乱,让敌人自取灭亡,随后再杀出自己的绝招(叶向高),最后,东林党的时代自然即会来临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沈鲤属于东林党派,郭正域也属于东林党派,两人全是顾宪成培养的棋子,但他们离开纯属意外,要怪,只能怪沈一贯太能折腾了。我认为还有一种说法,顾宪成本来想培养沈鲤做首辅,结果哪想到沈鲤竟然被逼走了(沈一贯所为),所以顾宪成只得启动了备用计划——推举叶向高担任首辅。

事实上,妖书案最针对的人就是沈一贯和朱赓,跟沈鲤没什么关系。你看啊,妖书案先叙述皇帝和郑妃要更立太子,随后慢慢烘托铺垫,把沈一贯和朱赓引出来(没提沈鲤),坐实他们的帮凶身份(皇帝和郑妃的帮凶),如此下来,沈一贯和朱赓自然会受万人唾弃,一个官员名声坏了,自然也就坐不稳了位置。

朝廷里面的事啊,看起来复杂,但如果认真分析起来,还是挺有意思。

不得不说,顾宪成这人太不一般了,且十分有远见,能布下这么大的局、弄出这么多麻烦,为了东林党能发扬光大,他真算费尽了心思。不单单于此,甚至可以说,明朝之所以灭亡,顾宪成帮了很大的忙。

东林书院的牌匾上撰了这么两行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是顾宪成提笔写的,可你要说这是东林党的宗旨,我打死不相信,在我看来,它等于烟雾弹,专门用来掩饰顾宪成的狼子野心。所以你要问我,顾宪成是不是好官,是不是忠臣,我只能回答:狗屁不是。

不过无论如何,今天的顾宪成十分春风得意,因为朝廷的发展,已经成功进入了他的轨道。

全文总结:顾宪成爆出了王锡爵的密信,使得他再也没有机会翻身,进而导致东林党的赢面更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历“妖书案”:真相不重要,整死你很重要 | 循迹晓讲
起底东林党
皇帝的家务事推动了明朝灭亡——为什么说“明亡于万历”|文史宴
明朝往事(208)通过这桩疑案就能看出,官场的水实在是太深不见底
浙党
世间已无张居正,瞧瞧后江陵时代的万历首辅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