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来国际石油形势浅议

文件编号:A122/H02/0130

刊发时间:2019年10月2日

未来国际石油形势浅议

王能全

从1985年年底开始,国际石油形势剧变,国际石油价格由每桶28美元大幅度下降,1986年底,国际石油价格回升到每桶18美元。进入1987年以后,国际石油价格一直稳定在每桶18美元,国际石油市场重新稳定。早在油价于1985年年底到1986年年中处于崩溃之中时,人们就在探讨未来国际石油形势问题,现在虽然国际石油市场又重新稳定,但未来的石油形势如何,仍是一个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当前油价为每桶18美元的由来出发,探讨一下中短期,即在2000年内,国际石油市场中起作用的角色有哪些;及当前18美元的油价对国际石油勘探、生产和国际石油消费影响如何,由此而推测2000年内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向;尔后,笔者试图从石油效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下长期石油价格与18美元之间的关系。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所议不妥之处定不可避免,故恳请前辈及高明者指正。

1986年12月11-2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日内瓦会议决定,自1987年1月1日起,石油输出国组织原油参考价格为每桶18美元,日产限额1987年第一、第二季度不超过1580万桶[1]。而1986年底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如中国、苏联、挪威、墨西哥等纷纷宣布控制和减少自己的石油出口量。这样,自进入1987年以后,国际石油市场重新稳定,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18美元。

以上简述的当前18美元油价的由来,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油价之所以稳定在18美元,除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将自己的日产限额由1985年的1600万桶减少到1580万桶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控制石油出口量的协作,这说明在当前18美元的油价决定和国际石油市场的重新稳定中,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协同是至关重要的,这表明在当前国际石油市场起作用的角色中,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是最重要的两个,且从上面所述的过程中看,前者的作用是主导的,后者是辅导的。

那么,在未来的石油市场中,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是否仍将起作用、且作用的主次或程度如何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白当前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为什么会去协同统一油价和重新稳定国际石油市场,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1986年底仍愿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也愿让石油输出国组织去统一油价和重新稳定国际石油市场呢?如果我们不去考虑一些次要的或客观的原因,答案是:在众多的原因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国际石油市场参与者的目的。

我们知道,石油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国际贸易历史已久,时至今日在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中,资产阶级国际贸易专家提出了大量的理论。重商主义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应取得贸易顺差,只有这样金银财富流入国内,才意味着对外贸易获得了收益;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利益学说,他认为一国出口的是那些在本国进行生产比较有效率的商品,进口的则是在国外进行生产比较有效率的商品,这样贸易双方较之闭关自守时交换到更多的商品量;李嘉图则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弱是强,都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各国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安排生产,进行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用比较少的劳动耗费,交换到比闭关自守时更多的商品,增加总的消费量。在这些古典经济理论之后,外贸理论又有了巨大的发展,如里昂惕夫之迷、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等。无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到何处,有一点就已在古典理论中变得十分明了,即国际贸易参与者的目的,这一点在重商主义的表述中虽然有点不雅,但说得最明确,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最大的外贸收益,也说是比较成本学说中的使该项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所得到的“收入最大化”。历史上和当今几乎所有国际贸易参与者恐怕都没有逃脱这个目的的约束。

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国际石油贸易中的一方,其目的就在这里,即为自己争取到“石油收入最大化”。考虑到石油输出国组织前秘书长鲁汉尼概括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以下特点:“(1)它们都是发展中国家;(2)它们都是大石油输出国;(3)它们的发展计划的资金和预算的平衡都依靠出口石油的收入”[2]。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目的就更加明显,因为对它们来说,要改变国家面貌,要进行经济建设,就必须取得“石油收入最大化”,这是它们参加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目的,同时作为一个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目的也是如此,1960年9月该组织成立的时机和动机就十分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不管倡议来自委内瑞拉、利比亚、伊朗,或是波斯湾沿岸的阿拉伯国家,或石油输出国组织本身,其永恒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地增加它们的收入”[3]。通俗地说就是,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来说,其目的是:石油收入最大化。推而广之,这也是国际石油贸易中其他参与者的目的,如果考虑到它们本身经济发展对石油收入的需求,这一点就更加明显。

以上分析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或者是单个的成员国来说,其目的为“石油收入最大化”。由于这种目的的存在,只要它们掌握了油价的决定权,而条件又成熟的话,它们必须提高油价,其形式首先将是某个成员国先行,其他成员国随后,甚至将前者超过,这样新的一轮提价又将产生,因而在价格上涨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价格行动将出现一种“蛙跳”现象,最后才由组织统一价格,而国际石油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由于同样的目的的驱使,将使“蛙跳”加剧,七十年代两次油价的上涨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反过来说,由于“石油收入最大化”目的的存在,当油价处于持续下跌过程时,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任何市场和价格决议必然会被其成员国所打破,而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同时存在的其他市场参与者由于同样的目的,加之其行动自由,它们的行动将给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行动火上加油,其结果将是油价下跌变为大跌,国际石油市场陷入混乱。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石油收入最大化”的目的的存在,使国际石油市场参与者的行动必须有所节制,因为听任国际石油市场的混乱必将使各自的“石油收入最小化”,这样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必将达成协议,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行为必将有所收敛,市场将出现一种稳定局面,油价将受到控制。但这种稳定在供需不稳定、油价处于持续下跌压力下,又将被追求“石油收入最大化”目的所采取的行动打破,但“石油收入最大化”的目的将使市场再一次稳定。这样,由于“石油收入最大化”的目的的存在,在油价处于持续下降的压力下,国际石油市场将产生一种“稳定--混乱--稳定--……”的“蛙跳”现象,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次又一次稳定和混乱交替的史实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八十年代国际石油市场的“蛙跳”现象说明,由于“石油收入最大化”目的的存在,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在油价处于下跌过程中时将处于一种两难的地位:为了收入最大化而降价增产,这将破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协议,使国际石油市场陷入混乱;为了收入最大化,它们又必须团结起来,达成协议,形成妥协,使国际石油市场重新稳定。同样的道理,在油价下降过程中,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也处于一种两难的地位:为了收入最大化而破坏石油输出国组织稳定市场的努力,使国际石油市场陷入混乱;为了收入最大化,它们又希望国际石油市场有一个价格决定者,使市场重新稳定。正是因为由于“石油收入最大化”目的而造成的以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两难地位,决定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仍愿在1986年底去重新稳定市场,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苏联、墨西哥、挪威等国纷纷宣布控制出口量也愿让石油输出国组织于1986年底去统一价格和重新稳定市场。

以上所述解决了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协同的原因。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石油收入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存在,决定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仍愿和也能去统一国际石油价格和稳定国际石油市场,也正因为“石油收入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存在,我们可以说在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中,即使没有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会创造出这样一个组织,在油价处于上升时是如此,对于这样一个组织的需要在油价处于一片下降的趋势时将比油价处于上升时更为迫切。可以这样说,石油工业从来就是一个不能自行调节的工业,它必然要由某一家公司和某一组织来加以控制,用英国经济学家保罗·弗兰克尔的话来说就是:“从石油工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宾夕法尼亚州开始发展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一直到今天在全世界的发展趋势:一家企业或是一个集团通过集中控制和分散权益,使企业蒸蒸日上,逐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4]。这就是说在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中,石油输出国组织(因为在未来不存在一家控制国际石油业之可能)或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相类似的组织必将担任主角或处于主导者的地位。由于同样的原因,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只要它们存在,它们必将投入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决定和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行动中去,不过它们仍愿而且只有让石油输出国组织或与其类似的组织去主导油价的决定和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它们本身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只能担任配角或处于辅助者的地位。

以上所述的仅是我们一种理论上的推导,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呢?请看表一。

表一所述的是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可采年限,也即通常所说的储采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十三个成员国中,加蓬的可采年限最小,为10.8年,但粗略地说,尚可维持到2000年,这表明在2000年内石油输出国组织基本上是可以存在的。表一所述的后四个国家是英国、苏联、美国和巴西,这四个国家在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中颇有代表性,将这四个国家的可采年限平均一下,可得出它们的平均可采年限为13.7年,差不多可维持到2000年了,而墨西哥的可采年限为48.6年,远远超过2000年,这说明在2000年内,目前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仍将存在。当然美国有点例外,不过石油可采年限是一个流量,而我们以上是采用静态分析法,这样考虑到流量因素,可以说美国石油生产将一直持续到我们所讨论的年限,即2000年内,当然加蓬则更是如此。我们2000年内之界限,源即是如此。如果我们就以2000年为界,将这两个集团的可采年限作一番对比,可直观地发现,在2000年内就可采年限来说,石油输出国组织拥有绝对优势,这说明在200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将处于主导地位,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只能处于辅助者的地位。这与我们上面的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但是,这仅是我们粗略地通过对比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如何才能更精确地印证我们上面的理论分析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石油可采年限,也即储采比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根据石油地质学的定义,储采比是石油生产率的一个度量,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平均储采比为10:1,或在10:1左右时,就表明该地区是一个被广泛勘探、广泛开发的地区,其石油产量能在油田物理性质上可能快地进行生产,而不会冒着有损于资源使其最终可采量下降的风险;如果平均储采比大大低于10:1到8:1,这说明这是一个老产区,在没有有意义的新发现的情况下,石油产量将下降;如果平均储采比在15:1左右,这说明这是一个未被广泛勘探、未被广泛开发的地区[5]。明白了以上石油地质学上的储采比定义后,我们就能根据表一的数字来说明其作用的精度了。

从表一的数字中我们看出,墨西哥的储采比为48.6年,远远大于15:1这个数字,这说明墨西哥的石油生产尚有巨大的潜力,它是一个未被广泛勘探、未被广泛开发的地区,在其可采年限内,石油生产不但能维持在目前的产量,而且其增产的可能性巨大;英国和苏联的可采年限为14.9和14.0,接近于15:1,这说明在其可采年限内,这两个国家不但能维持目前的石油产量,而且增产的潜力巨大;巴西的可采年限为11.0,大于10:1,这说明巴西在其资源可采年限内,能以目前的生产速度进行生产,而不会造成对资源损害的程度;美国的可采年限为8.9,处于10:1到8:1之间,尚未达到对资源造成损害的程度,在未来的年代里如果没有大的发现,在其可采年限内,美国最大可能所能做到的只是维持目前的石油产量,不存在增产的可能性了,其产量随可采年限的到来下降的趋势将日趋严重。而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可采年限除加蓬外,基本上都远远大于15:1这个数字,这说明就整体来说石油输出国组织所有成员国,基本上都是一个未被广泛勘探、未被广泛开发的地区,在其可采年限内增产的潜力是巨大的,维持目前各自的产量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综上所述,在2000年内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存在着增产可能的,严格地说仅有墨西哥一国,而英国、苏联虽然增产潜力巨大,但如若长期增产会对其资源产生有害的影响,而巴西只能维持目前产量,美国则不存在增产的可能性了。从上可以看出就整体来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在2000年内不可能在产量方面同石油输出国组织相抗衡,而石油经济的一个常识则是产量是地位的根源。两相对比,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主角和配角之区分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我们从当前18美元的油价来源出发,讨论了在2000年内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作用。当前18美元对自1980年以来在油价波动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的西方石油库存又有何关系呢?据1986年8月底国际能源机构的《石油市场报告》估计,1986年10月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4国陆上原油和产品库存为4.31亿吨,为94天的供应量,比去年同期每天增加了30万桶。公司的库存从去年10月份的3.22亿吨上升到3.32亿吨,政府储备从9500万吨上升到9900万吨[6]。1987年1月,西方石油公司的全部储备为35.14亿桶,而1986年12月份为34.83亿桶,1986年1月则只有32.80亿桶,1987年1月的库存水平比1986年同期增加了7.1%[7]。而1987年3月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已超过了5.15亿桶,正在向7.15亿桶的目标迈进[8]。从以上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经过1986年石油大跌价之后,整个西方国家的石油库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1986年上升了。库存量在大动荡年代之后反而增加的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自进入1987年以来,油价之所以一直稳定在18美元而国际石油市场也一直重新稳定,与西方石油库存是增加而非减少(通过抛售或动用)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过去历来油价崩溃,市场混乱,通过动用,西方石油库存都参与进去,因而我们可以说,西方石油库存增加是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同时,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即:当前18美元一桶的油价水平和未来的年代里,无论油价处于什么水平,除非石油成了无用之物,否则西方的石油库存将一直作为一种战略手段而存在。这一战略手段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建立石油库存的目的,而且也反映了这种存在是西方国家在未来也不会改变的一种政策。

上面我们从18美元油价水平来历出发,全面探讨了国际石油市场中起作用的角色,简言之,在2000年内,过去和当前国际石油市场中起作用的角色仍将起作用。

请看表二。表二是谢弗隆公司呈给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的报告中所附的,它概括了美国28家石油公司和预测组织在油价为18美元水平上对资本主义世界2000年石油需求和供应所作的预测。从表中需求一栏中我们可以发现,自1985年开始,在18美元一桶的油价水平上,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需求将逐渐上升,到1995年基本上达到了1987年的水平,而到2000年则超过了七十年代的最高消费年份1979年的水平。而在供应一栏中我们则发现,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和共产主义世界出口量逆行的结果,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依赖日益加重,到2000年将达到1972年、1975年和1980年的水平,而且在199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量将超过1982年3月的产量,而自同年开始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已无法再增加产量,共产主义世界也无法再增加出口量,这样到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不可避免将上涨,而且其开始时间可能是在1990年,最迟在1995年。

这是我们根据表二数字分析而得出的结论,那么每桶18美元的油价水平是否会产生以上结果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18美元的油价水平对当前世界勘探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请看表三。表三所述的是美国400家公司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找油成本,从其最后一个年份1984年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其新发现的成本或是增加储量的总成本,都少于10美元,比起当前的18美元来说基本上少50%,而且从1981年到1984年的走势中看,其成本是下降的,据此可以推知目前成本也大体上如此。事实上,目前世界找油成本也是与此相吻合的。如英国石油公司认为,如果18美元的价格能维持到1987年年中,它将增加勘探和开发支出,该公司的勘探和生产经理巴兹尔·伯特莱尔认为:“我们并不指望18美元,我们仍有一个经过慎重考虑的计划,在15美元所有这些都是可行的。”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18美元在一桶的油价对石油勘探和开发都是可行的,在这些地区中英国石油公司认为即使在15美元的水平上,北海、埃及、印度尼西亚、南美和西非都有很好的潜力[9]。在世界上可能只有美国的勘探成本目前比1984年有所提高,而在21美元左右[10],但美国自有它的对策,美国国会目前正在讨论提高石油进口关税5-10美元,而且美国能源部1987年3月17日的报告中也有此打算[11]。如果此种政策通过的话,目前世界石油价格将对美国的勘探活动不产生任何影响。同时,壳牌公司也认为,在10-15美元的油价范围内,它的工程项目都有经济效益[12]。以上所举例子说明,在18美元油价范围内,世界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活动不会受到损害,而且能照常进行下去。

那么,在世界范围内是否仍有油可找呢?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世界已知可含油的盆地有600个,真正勘探过的盆地只有400个,而在这其中已经进行商业生产的只有160个,240个尚未进行商业生产,而余下的200个基本上未进行过勘探。根据目前160个正在生产的盆地和240个未进行生产盆地的经验估计,这200个未进行过勘探的盆地可能含原油2940亿桶[13]。这说明,目前勘探活动只要继续下去,后备石油储量会得到发现,未来不会存在无油可生产的情况。

18美元对当前的石油生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看表四,该表是德克萨斯东部公司在1986年12月份对世界各地日产5600万桶的生产成本的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就18美元的价格水平来说,1986年12月份世界日产5600万桶的生产能力中,仅日产200万桶的生产能力处于18美元左右,其余的都小于18美元,而其产量中仅日产100万桶在18美元左右。这说明18美元一桶的价格水平基本上对世界石油生产能力和产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世界石油生产将以过去的速度和超过过去的速度正常进行。

事实上持这种看法的并不止这一家。马萨诸塞数据公司的资深副主席斯坦芬·斯密恩认为,10美元并不是一个自然停止点,价格接近5美元将对生产者产生“致命的”影响,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日产将减少700-800万桶,但油价一旦恢复到15美元,他们又将恢复生产。而世界著名石油经济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阿德尔曼认为,“即使在最高成本地区,一个非常低的价格也不会关闭石油生产”,油价长期处于10美元之下可能减少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量,但是价格在4美元仅能减少产量的20%。在2美元将使北海产量减少一半,大部分油田在8美元将正常生产,4美元才能使美国的产量减少一半。他发现,阿拉斯加北坡两个主要生产者的每桶全部“现值”成本为4美元和5.35美元[14]。英国能源部的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估计在1986年5月汇率的基础上,北海较老油田的生产成本为9美元,而从1980年投产后的生产成本接近于15美元,1986年5月左右准备开发的部分成本也不超过21美元[15]。所有以上材料说明,在18美元的价格水平下,世界石油生产是不会受到损害的。

从上面所引材料,我们可得出在18美元油价水平上不会使石油勘探活动停止,不会使石油产量下降,那么,18美元会使消费大幅度上升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白自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消费量下降的原因。据1985年10月号的日本《能源经济》的一篇报告估计,1979-1984年间的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的减少的量中,来自节能的占36.5%,来自能源更替的占35.1%,合计占71.6%,因而可以说节能和能源更替是发达国家石油消费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其他的研究也持同样的观点。据美国的一项估计认为,是电力而不是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量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最严酷的竞争者,自1972年以来来自核能、煤和水力的电力取代了每天1200万桶的潜在的石油需求,而使在过去14年中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能源供应每天增加的2300万桶的石油当量中,西方消费国不需要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而能满足每天14万桶的新的能源需求。此项估计认为,总的来说产生于核能、煤和水力的电力占新供应的能源的54%,而节能则减少了潜在的1990万桶石油的需求。该项估计认为,从煤向石油的转换,油价必须在每桶11-12美元之间[16]。而另一项估计也认为,15美元是一个临界点,因为在这一点中,燃料油将不能再和煤及天然气争夺市场[17]。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美国,据美国能源部1987年3月份的一项估计认为,在1985年美国使用的能源少于1973年,但却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十年里,大部分的节能成果来自于能源使用技术的改进和资本的转移,而在目前较低的能源价格水平上这些改变不会逆转,还可能继续下去[18]。同样,据美国一家大型公司的计算,通过不同途径生产和替代一桶石油当量的成本,节能为10-20美元[19]。事实上早在1982年,左德伊尔轮胎和橡胶公司的经济和长期计划主任罗伯特·弗·朗菲莱特就说过:“并不是每桶35美元的石油价格使我们对节能发生兴趣,20美元就足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了”[20]。而现在已是1987年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18美元价格水平上,西方国家的节能和能源更替不会受到损害,而且仍存在着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的刺激,这说明在未来的年代里,过去因节能和能源替代而造成的石油消费量的减少不但不会逆转,而且还会使石油消费量继续减少下去。

我们知道,正是由于这种节能,替代能源的使用,使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同步增长关系在进入八十年代后就不存在了。有人根据过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当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3-4%时,该国当年的石油消费量就会低于或等于前一年[21]。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如果2000年内世界经济增长率在3-4%时,在当前18美元的价格水平上,世界石油消费,就发达国家来说不会迅速增加,而且仍存在下降的可能,最多只会保持或在目前消费水平略有增加,不会出现表二中所反映的情况。而据美国《幸福》杂志1987年2月2日号估计,到2000年,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平均仅为2.6%。另据不同类型国家1980-2000年的预测数字计算,1980-2000年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最高为3.5%,也可能只有2.5-3.0%[22]。所有这一切说明,在2000年内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不会出现表二中所估计的数字。

如果我们全面考虑2000年世界石油需求问题,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及,即在2000年内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问题。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材料,发展中世界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从1965年的9.2%上升到1983年的14.4%[23],特别是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从1979年的8.49亿吨石油当量增加到1982年的10亿吨石油当量[24]。这说明,就总的能源消费水平来说,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八十年代后仍在增加。但是考虑到石油消费则又是另一回事了,1980年到1982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原油进口减少了3.5%,仅石油制品的进口增加了1.8%[25],这说明石油进口和能源消费情况中,发展中国家是逆行的,逆行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特点,由于“发展”这一特点,它们不存在发达国家的能源转换和节能问题,而是直接使用其他能源和采用新技术,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2000年内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是否还会下降是不敢肯定的,但不会大幅度上升,至多是略有增加。

以上我们就目前18美元的油价对未来的世界范围的勘探、生产、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在当前18美元的价格水平上,未来世界,即2000年内,世界石油的供应仍将继续增加,石油消费仍有下降之可能,不会迅速增加,最多只是维持目前水平或略有增加。总的来说,表二中的情况皆不会产生。

经过上面一、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一下油价的走向了。

我们在第一部分分析时谈到,经过1986年油价大跌后,西方石油储备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比往年略有增长,这说明这种石油储备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在2000年内西方将一直握在手中,由于这种战略手段的存在,即使中东地区发生一次淹没中东的突发性事件,也不会造成油价的暴涨,当前海湾形势的恶化并没有造成油价的向上波动,正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在2000年之内,我们可以将同七十年代一样的油价暴涨的可能性排除在外。当然,在1978-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中石油储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指望今后西方国家仍会犯同样的错误。

排除了这一点以后,将第二部分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归纳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在2000年内,由于当前18美元的油价水平,供应将增加,需求最大限度不会发生太大的上升,这样世界石油剩余生产能力将从当前的水平再度加大,其结果将是世界石油价格将再次下跌。另据我们计算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议的有效期最大为21个月,最小为10个月。据此,我们认为,在1990年左右,绝对不会超过1995年,世界石油价格将再次下降。

对于在1990年左右世界石油价格下降的幅度如何,油价下降后将维持在什么水平,我们无法断定。但不管在2000年内世界石油价格下降的幅度多少,以下几点是可能的:(1)只要在1990年左右降价后的价格水平在15美元左右,从1990-2000年间的油价将可能维持在这个水平;(2)如果降价后的油价在15-10美元之间,那么从1990-2000年的油价将可能在这个水平上略有上升,但到2000个时油价决不会超过18美元;(3)如果1990年左右油价下降后的水平低于10美元,那么在1990-2000年间油价将出现很高的反弹现象,也许短期超过18美元,但长期却不会超过18美元。

以上的结论是我们根据当前18美元的油价对2000年的供、需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基本估计后得出的,这说明了当前18美元的油价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来说并不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价值的价格水平,如果当前的油价是15美元,或者说是低于15美元而不是18美元的话,那么2000年的世界石油形势将发生与我们所估计的完全相反的变化,与表二的结论将吻合,但只可惜当前的油价水平是18美元,因为“油价高于15美元将有效地抑制需求增长和刺激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生产,使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生产遭到双重打击”[26]。

石油输出国组织某些成员国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据报道,1987年4月2日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纳泽尔访美时对美国参议员大卫·贝恩说,他的国家有义务到1987年11、12月份将油价稳定在20美元。他在得克萨斯对美国石油界说,他估计到1988年石油价格将处于20-22美元之间[27]。但是,就在他说此话不久,一贯坚决支持沙特阿拉伯石油政策的科威特却站出来反对,科威特石油大臣4月14日在科威特大学说:“除非我们确信需求积极增长,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量减少了,否则我们目前不应冒将价格提到高于18美元的水平的风险。”他警告说,目前提高价格,就需求而论,从长远的利益看将起负作用,它将有损于需求的潜在增长,最后迫使生产者不得不再次降低价格[28]。我们可以这样说,由于沙特阿拉伯具有别人所没有的浮动生产能力,它也许有能耐去提高油价,但其结果将肯定是沙特阿拉伯本身重演1985年年中的行动,它不得不再次承担又一次油价大跌的责任。

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在1986年的油价大跌中,价格最低点跌到9美元以下,而如以34度中东轻油为例,年平均价格为13.79美元[29],这些都小于15美元这一价格水平,由于1986年出现这种情况,1986年和1987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量和世界石油消费肯定会出现下降和增长的现象,而目前也确似如此,这种现象的出现将使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依赖加大,造成暂时的使石油输出国组织稳定价格或提高价格及提高份额的可能。不过我们确信,如果目前18美元的价格水平维持时间越长,或是提高价格的时间来得越快,价格提得越高,那么我们前面所预测的结果实现的时间就来得越快。

以上我们就18美元的价格水平,预测了2000年的油价走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一个过去岁月里对石油消费和石油供应起过巨大作用的因素未加以考虑,这就是科学技术问题。在未来十五年里科学技术革命将给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据1986年10月份在达拉斯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由其副主任约因·费魏来公布的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一份研究详细地估计了可能的走势。表五具体反映了这种估计。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就其当前平均成本来说,也是与我们前面引用的资料基本一致的,而其未来的可能成本却大大低于15美元以下,最大也只是接近15美元,这说明在2000年世界石油的生产成本与目前相比将有大幅度的下降。

持以上观点的并不是法国石油研究所一家。据报导,在挪威,一种在水深超过1000米以下找油的新技术在下一年可能投入使用,而且在即使13美元的价格下也能取得10%到15%的利润率[30]。

此外,有一点我们应该考虑,就是当前世界范围迅速发展的超导体研究,将肯定会反映到未来的石油形势中来。所谓超导材料,简单地说就是电阻极少的材料,如果联系到能源的使用上,因为超导材料将大大减少能源使用及传输过程中的耗损,这样使用超导材料将使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在这方面它是目前所使用的材料无法比拟的,而且我们目前的节约能源不过就是为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因而超导材料的使用结果将是能源消费量大幅度下降,反映到石油方面将是石油消费量的大幅度下降,这将给石油价格带来巨大的向下压力。这里我们所谈的仅是超导材料可能应用的一个方面,就能源领域来说其作用远不止这一点。当然,超导体的实际使用也许需要时间,但人类科技成果将最终投入实际应用,为人类造福。这是历史的必然。

因而,如果考虑到从目前到2000年的科技进步,不但可以确信我们以上对油价在2000年前后的估计,而且我们以上的估计还将向下修正。

以上是我们对2000年石油价格走势的估计,这一段时间可看成是中短期吧。那么,长期油价的走势如何呢?

先请看这样一个例子,英国人斯坦利·杰文斯于1865年曾经预言:英国工业将由于缺煤而停产,并且看来没有理由指望能够补救工业主要动力的不足,当然也就不可能维持以往的发展速度[31]。除了马尔萨斯的“世界末日论”之外,在能源问题中的“枯竭论”可能首发于此。1865年离现在已有122年了,英国经济不但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而且煤炭工业本身技术进步而使煤炭使用效益大为提高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1972年英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由煤为主转为以石油为主,因此而使过去大量用煤的工业转为用石油,大量的煤炭被节省下来了。

从这件事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某种启发,即:我们使用石油的目的是用来发电,开动汽车、飞机和取暖,也就是说我们是从石油中取得我们想得到的某种效用,我们不是为了用石油而用石油,只要我们能取得同样的效用,而且经济上可行,我们就可以不用石油,而用其他形式的能源。

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就可以谈石油价格的长期趋势了。石油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作能源,二是用作化工原料。目前如此,而且未来也将是如此,且可能未来石油在能源使用中的地位将逐渐下降,用作化工原料将成为石油的主要用处。不论未来用作什么,从目前来看,可能取得与石油同样效用的是由煤、焦油砂、页油岩提取的合成石油。

今天,用煤合成石油的工厂可能仅在南非,该厂1955年就开工,年产24万吨[32]。而且还有其他的工厂正在建设。事实上,这种由煤合成石油的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就已大规模使用过。据美国一家公司估计,由煤炼油的成本为每桶50-70美元[33]。

就在1859年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发现石油时,50家以上公司已在美国和加拿大从页油岩中生产石油了,据统计从1875年到1960年,大约有2.5亿桶能源当量的石油是从欧洲的页油岩中生产出来的[34]。而在1978年,日产页油岩超过150万桶就可盈利了,而当时的油价为18美元;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当石油销售价格超过12美元时,日产200万桶页油岩在经济上就长期可行了[35]。

从焦油砂中生产石油的历史比较短,商业上的生产期是从1967年开始的。1979年加拿大合成石油公司从焦油砂中提取石油日产为10万桶[36]。而1987年初,英国石油公司加拿大公司和国有的英加公司准备将日产超过2万桶的焦油砂投入生产,而当时的油价不过才18美元[37]。

除了煤炭以外,现在世界上已知的三个最大的页油岩、焦油砂储地--美国的绿河沿页油岩、加拿大的阿斯贝莱克的焦油砂和委内瑞拉的科奥里诺科的重油--的储量为4万亿桶,是预计世界最终石油产量的两倍[38]。

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石油价格长期超过由页油岩、焦油砂生产石油的经济上可行成本18美元,一旦页油岩、焦油砂生产石油大规模投入生产,石油将面临着被彻底替代的危险,这就是说从目前来看石油的长期价格不应超过的界限为18美元,反过来说就是18美元是长期石油价格的临界点。

因为一旦石油价格长期超过这个临界点,仅由页油岩、焦油砂中生产出来的石油将完全取代石油,那时世界上的石油将成为像砂子一样的无用之物。

事实上,未来世界的石油将像当前世界上砂子一样多,石油危机将成为历史名词,因为“我倒是相信,最大的可能是凭借现有的知识和将要增长的知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能够获得所需要和可望得到的原材料,其价格相对于其他物品的价格和我们总收入的价格比过去任何时候都低。总之,我们富有的人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圣诞老人的天然乐园。过去如此,因而将来大概也是如此”[39]。

(一九八七年六月成稿。)

[1] 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 Dec.29,1986.

[2] (瑞典)博·墨恩贝克:《石油与安全》,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p210。

[3] 丹克沃特·拉斯托,约翰·马格诺:《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版,p17。

[4] (英)保·海·弗兰克尔:《石油纲要》,1946的伦敦版,p77。

[5] Joseph P. Riva, Jr.: World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Reserves, Westview Press, 1983. p131-132, p132-133.

[6] PIW, Sept.8,1986.

[7] PIW, Feb.23,1987.

[8] PIW, Special Supplement March 23,1987.

[9] PIW, Feb.2,1987.

[10] PIW, Feb.2,1987.

[11] Middle East Economic Survey, 20 April,1987.

[12] PIW, June 30,1986.

[13] World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Reserves, p335-336.

[14] PIW, May 5,1986.

[15] PIW, May 5,1986.

[16] PIW, April 17,1986.

[17] PIW, Oct.27,1986.

[18] PIW, March 23,1987.

[19]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情报研究所:《石油化工动态》,1986年3月20日号。

[20] 石油价格下降对世界经济、石油输出国组织和石油业的影响,(美)《商业周刊》1982年3月22日号。

[21] 《石油化工动态》,1986年3月20日号。

[22] 凌星光、林克:2000年世界能源形势和石油价格趋势,《油价中长期趋势研讨会论文集》,石油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1986年12月。

[23] (日)东博晖: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上),(日)《贸易振兴会信息》,1985年7月号。

[24] 同上。

[25] (日)东博晖: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下),(日)《海外市场》,1985年7月号。

[26] PIW, Oct.27,1986.

[27] MEES, 13 April,1987.

[28] MEES, 20 April,1987.

[29] 笔者据PIW, March 30,1987算出。

[30] PIW, March 23,1987.

[31] (美)朱利安·林肯·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p60。

[32] Perspectives on Energy -- Issues, Ideas, and Environmental Dilemmas, edited by Lon C. Ruedisili, Morris W. Firebaug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p206.

[33] 《石油化工动态》,1986年3月20日号。

[34] Perspectives on Energy, p240.

[35] 《没有极限的增长》,p105。

[36] Perspectives on Energy, p243.

[37] PIW, Feb.2,1987.

[38] Perspectives on Energy, p247.

[39] 《没有极限的增长》,p34。

(本文发表于《世界石油问题》,1987年第2期。)

(说明:这是1986-1993年间我公开发表的30篇文章中的第2篇,当时是在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这篇文章是我硕士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

免责声明:本人撰写和发表的文章,仅是个人研究心得,不代表任何组织和单位,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际油价变局!创近3年新高!
原油交易提醒:地缘局势高度紧张助油价飙升,油价或飙至125美元
国际石油定价机制
石油危机
对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分析---读《石油的时代》(四)
最新研报:未来油价可能跌至10美元/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