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练太极时,如何把握立身中正?30年传拳经验的一级拳师有话说

关于太极拳形体的要求,许多太极宗师、大家均有诸多论述。

王宗岳宗师在《太极拳论》中,对形体的要求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匆隐勿现”。

太极大家顾留馨也在他的相关著述中讲“上下一条线”,“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太极大家王西安在他的《陈氏太极拳老架》中则要求应“虚领顶劲,含胸塌腰,分清虚实,沉肩坠肘,上下相随”。

其实归纳起来,太极拳对形体身法的总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支撑八面。而关键之关键就是:立身中正,且贯穿太极拳之始终。

立身中正对身体各部的具体要求

·

太极拳讲究把人体分成三节,颈部以上称之为上节,颈部到跨部称之为中节,胯部到脚底称之为下节。

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上节要求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齿要合,舌抵上颚,下颚微收,耳听背后,目视前方,百会穴虚虚领起。拳论里讲“洗心涤虑,方可练拳”,意思是我们练拳的时候首先要刨除一切杂念,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一心一意练拳,这样练拳的时候才不容易出现错误。

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中节要求含胸、榻腰、松肩、沉肘。太极拳讲究万法自然,人在自然站立的时候,如果挺着胸,心气容易往上走,不利于心气下降,也不利于我们的自然呼吸,要求含胸,胸腔微微往前含一点,就是为了心气能够顺利下降到丹田。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人体解剖图中看到,人的脊柱有三道重要的弯,颈椎、胸椎、腰椎。百会领起,下颚微收,是为了把颈椎拉直;含胸是为了把胸椎拉直;榻腰,顺势敛臀是为了把腰椎拉直。这样把脊柱的三道弯拉直,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把心气下降的通道打通。然后松肩沉肘,把胸腔的部分固定好,腹式呼吸自然就出来了。当心气顺着打开的通道自然下降到丹田,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水满则溢,气满也是一样的,丹田气满之后,就会顺着经络向四周发散,这样有助于促进周身气血循环。

下节不明,颠覆必生。下节要求屈膝、松垮、脚踏实地,十指抓地。这里面十指抓地并不是真的要十个脚指头往地上抠,而是十个脚指头要贴在地面上,脚部的动作要做到十指抓地,涌泉穴要虚,然后脚前掌、脚外沿,包括脚后跟都是踏实的,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做到站稳。我们练习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然后沉到脚底的涌泉穴,这样气沉下去了,下盘稳固了,四肢轻灵了,和人交手的时候下盘才能稳固起来,也才会有落地生根的感觉。

如何在练拳中做到立身中正

太极拳对周身从上到下的要求,就是为了“立身中正”四个字,我们在站桩的时候很容易理解,但是打拳运动必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动态的。所以练拳中肯定会有手臂的伸缩、前进与后退、劲力的发放等,而导致身法有时会有歪斜、弯曲,而此时要保持立身中正,就必须做到“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法则,即所谓“中正之偏”。

其实太极拳之所以成为太极拳,就因为它无论在架式、技击法则,拳法拳理上处处体现着辩证的矛盾观。如:奇正、动静、虚实、刚柔、开合、屈伸、顺逆、收放、化打等等,无一不体现了辩证的矛盾观,而太极拳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则构成了太极拳的阴阳与和谐。

那么如何解决矛盾,时时“立身中正”,刻刻“百会、中级、一气贯通”,尤其是太极劲力的发放时,如何还能保持立身中正原则,这就需要一个“对拉劲”。所谓“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达到力的平衡,方可“不偏不倚”,做到立身中正。

下面我们就结合两个招式,简单的阐述一下“对拉劲”。

例1:掩手肱拳中的对拉劲

前动作省略,这里只讲掩手肱拳招式中右拳击出时段前后:

动作1:两裆两膝内扣,双手松腕走上弧向身体中线合,左手前右拳后,此时要做到右肘屈,右拳心向上,左掌立于左侧,两脚踏平,备好“身弓”,合、吸、蓄势。

动作2:接上势,右脚用力蹬地,在重心前移的同时,右拳前冲击出,抖肩发力。右拳击出同时旋腰,拧胯、开裆、扣裆配合开、呼,即所谓“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与此同步同时,左掌变半握拳随左肘尖一起向后发力,即“对拉劲”,也即“有前必有后”。

解释:如无左肘向后的对拉之力,必造成挺胸、前倾使身体歪斜。

这里需注意的是,打出对拉的整劲还需要:含胸塌腰、虚领顶劲、气蓄丹田、上下相随以腰裆劲和开合、呼吸等与手、眼、身法、步法多方面的配合,从而“劲贯脊中,力由脊发”,这样才能打出太极拳立体螺旋缠丝的整劲。

例2:金鸡独立中的对拉劲

为避免重复啰嗦,这里仅举例“左金鸡独立”。前动作省略,这里只涉及左腿成独立步时段前后的动作。

动作1:松左胯,身体螺旋下蹲,合、吸,右手大拇指领劲逆缠,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屈肘于右耳前,同时左手下按至左胯外侧,目视前方。

动作2:接上势,身体螺旋上升,开、呼,左腿变独立步略屈膝,继而右腿松垮、屈膝上顶。右脚悬于裆内,同时两手右上左下发力,劲达掌根......这“两手右上左下的同时发力”,也是太极对拉劲的“代表作”之一,所谓“有上必有下”。

解释:如只有“右上”无“左下”的发力,必导致上顶劲失衡而身体倾斜甚至摇动,而如只有“左下”而无“右上”的话,势必造成身体下榻的“丢”之弊端。

同理,独立步支撑的左腿与提膝上顶的右腿也形成一个小的“对拉劲”。做好这两个对拉劲需:顶劲领起,尾闾中正,独立步的左腿缠丝屈膝坐实扎根,略收小腹,气沉丹田,合劲沉裆,劲贯足跟。

继而右腿劲起足跟,逆气上行,合裆提膝上顶,同时转裆,腰脊发力,劲达膝盖顶端,一上一下,上下合一。(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需一致)与此同步同时,双手右上左下同时发力,劲由腰间通于背脊,布于两膊,一上一下劲达两掌根。所谓“源动腰脊,劲贯四梢”。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精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单是“立身中正”四个字,在习练过程当中就能产生许多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特意邀请了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张书勇老师来到盛世太极的直播间,为大家深入剖析和讲解“在练拳中如何做到立身中正”这一话题。想要更深层次了解“立身中正”的拳友们,可以打开我们的直播间,看张书勇老师怎样教学生们在练拳中保持立身中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太极拳谚语
太极“腿”
身边的武林——内家拳修炼体悟笔记
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
太极拳是不是你的菜,尝尝才知道
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手抄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