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文解字:看似简单的汉字“子”竟然有三个源头

潘朝晖/文

说起汉字“子”,大多人都觉得很简单。

1900多年前,东汉的许慎却在《说文解字》中列出了三个版本的“子”。

而且很幸运的是,这三款“子”在殷商的甲骨卜辞中都找到了对应的甲骨文。

下面分别来聊聊这三款“子”。

第一款“子”:

从演化的字形看,这款是演化主线,被许慎视作“正字子”。

但要注意两个问题:

1.此款“子”在殷商时期与“巳”同,作为十二地支之“巳”用。

下图左是商晚期青铜器铭文,下图右是商晚期甲骨卜辞。

而到了西周金文,此款“子”经常以“子子孙孙”出现(如下图)。

2.此款“子”的构字原理应是“以口为首”。

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好”和青铜铭文“好”一一妇好。

我本来认为甲骨文“子”的构型纯粹是“婴儿头显大”,但“好”的今音让我联想到了“号”。

所以,我大胆推测甲骨文“子”的构字原理是以“口”为首,其古音之一应同“号”,而且二者本义也极相近:“子”是(婴儿)大声哭,“号”是(女人)大声叫,“號”是(老虎)大声咆哮。

(我好象嗅出了“母老虎”的悠久历史)

此款“子”是以“口”为首,表意“婴儿爱哭闹”的特征,这也完全符合华夏先民造字的习惯。

比如:

“聖”,以“耳”为首,表意“博闻”和“倾听”。

“見”,以“目”为首,表意用眼观察等。

“兄”,古同“祝”,以“朝上口”为首,表意向上天祈祷。

“欠”,以“侧向口”为首,表意张口呵气/吃饭/说话等。

第二款“子”:

此款“子”在殷商时期并不象西周以后那么复杂,其甲骨文构型主要强调的是婴儿的另一特征一一“尚未束发”。

华夏礼文化很繁杂,对头发就有严格规范一一束发成童,冠笄成人。“披发左衽”被认为是蛮夷的无礼之举。

由上可知,婴儿由于发量少且发长短,所以不能也可不必“束发”。

这里也强调两点:

1.此款“子”在殷商甲骨卜辞中用作十二地支之“子”。

下图是殷商时期甲骨卜辞:

2.此款“子”在西周及以后日趋复杂,在大篆(籀文)之后被舍弃不用,并入“以口为首”的“子”中。这也是一种汉字简化。

第三款“子”:

此款“子”可视作前两款的合体一一同时体现了婴儿的两大特征:“尚未束发”和“爱哭闹”。

此款“子”被许慎称为“古文子”,与“籀文子”一样被舍弃不用,并入了“以口为首”的“子”中了。

这是今天的闲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妇”的箕帚缘
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汉字专题讲座)
甲骨文书法:契之精而字之美 契之爽而形之妙
史说汉字(2):尘封甲骨
说文解字话甲骨
“巫”字探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