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尔重论孔之四:孔子的教学
李尔重论孔之四:孔子的教学
作者:[李尔重] 来源:[本站] 浏览:[ 15]  

    孔子被许多人誉之为难得的教育家。孔子办了私塾,教了许多人,是真的。在春秋时代,墨子也教学生;据说少正卯也办了学,并与孔子唱对台戏,争夺学生,以至孔子门下“三盈三虚”。春秋时代教徒弟的事,并不是孔子一个人。教师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场所,而是随师而学,“后在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教学,打破了贵族学校只教“胄子”的传统,是一个进步。  
 
    孔子教学的目的是为恢复奴隶统治制度培养人才,要求弟子们“忠于道”,志于“《诗》、《书》、执《礼》”。这种人才能够辅佐国君推行德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尧曰)也就是适当改善对奴隶统治的方法。

    孔子为了培养这种人才,持“诲人不倦”(述而)的态度,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对“互乡”童子之类下等人也持良好态度“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但这个“无类”还是有条件的:“自有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交“十条乾肉”(束脩)的,才可当他的学生。’和今天—样:学校大门是开着的,交不起学费的,莫要进来。  

    孔子的教学内容是“文、行、忠、信。”(述而)。“行”是行为。要履中踏和循礼;“忠”是忠诚、忠君;“信”是言必信、行必果。统御行、忠、信的中心思想是“文”,“文”是《礼》、《乐》、《诗》、《书》的文化知识,以之为指导行为的依据。这些似乎涉及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当时除了《诗》之外,难说有一个定本。通常也说他教育内容包含“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难找到具体考证。孔子教学内容排斥生产方面的教育。他的观点认为劳动生产是下贱的:“耕也,馁在其中矣。”(卫灵公)最生动的一段对话,深刻地表露了孔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的精神实质,见于《论语·子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难怪荷蓧丈人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孔子教学的方法,采取“循循善诱”(述而)的方法,采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方法,取“启发式”的教学法,反对“注入式”的教法,又耐心地诱导,这种做法是我们应该继承的。

    孔子反对“不教而杀”的做法,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尧曰)  
 
    孔子提倡学、思、行的统一。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他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述而)

    孔子讲求以身作则的“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自己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的态度。

    孔子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这就是说“下愚”之辈,是不可教的。孔子又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这就是说“女子”与“小人”是不可教的。(孔子这句话太孟浪,把他母亲都包进去了。)孔子又说:“先进于礼乐者,野人也,后进于礼乐者,君子也。”(先进)“先进于礼乐者”指的是:要先学礼乐才能做官的人,即庶民包括农、工、商及末落了的贵族。这些“野人”是不可教的。“后进于礼乐者”指的是世袭的贵族们。他们世袭官位,礼乐传承,不必先学礼乐,他们是君子。孔子的这三句话,把女子、小人、下愚、野人都排斥在外,便自己否定了“有教无类”的说法。于是得出一个错误结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11.1
论语连载(268)《先进篇》第1章,“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论语:先进于礼乐(11-1)
【第263期】音频学《论语·先进篇第1章》孔子因何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之教:先进与后进之辨
论语日课258:阶层自古就有,寒门也多俊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