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华东:老街打铁人

“叮当、叮当、叮叮当当……”

时而雄浑高亢,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欢快舒缓,时而酣畅淋漓。走进括苍镇立本街,我们常常会被那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所吸引。

“那是徐华东在打铁。”住在老街的人们都知道,只要街上响起这种旋律,徐家的打铁铺就开工了。

这是一家简陋的铺子,门楣上挂着“张家渡铁艺传承人徐华东”匾,临街一面垒着一座炉子,两边墙壁挂满了各类铁制农具和刀具。楼板和墙壁已被熏成了煤灰色,一缕阳光射进屋内,让这个小铺子显得更加古朴。

“我们张家渡菜刀在台州名气很大,时间也很久了。”说起家族的打铁历史,年近七旬的徐华东如数家珍。

清代打铁就名声大震

张家渡打铁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声大震可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据说,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临海经过张家渡时,需要一批刀具,当地铁匠许永湖、许永潮兄弟俩为义军赶制了一批大刀。精湛的技术、锋利的刀口、耐用的品质,受到了义军的青睐。从此,铁匠许氏兄弟制作的刀具,在临海西乡有了口碑,并逐渐在周边有了名声。其后,两人的后代继承了两人的手艺。所不同的是,每代后人所传承的手艺各有重点,许永湖这支则以打刀具尤其是家用菜刀为主。

徐华东的祖父许维溪系许永湖长子,父亲徐大和13岁时就开始跟随祖父学习打铁,其打制的刀具,用上个三五十年不成问题。

“我年轻的时候,家中有一把菜刀,都用成半月形了,好像镰刀一样,但刀口还很锋利。是我爷爷打的,应该有七十年了。”提起此事,徐华东流露出惋惜的心情,“可惜当时不懂事,认为没有用了,就把它丢掉了。”

打铁也曾经辉煌过。回想起年轻时代,徐华东充满了自豪,那时,除了打制各类刀具,还打制各种农具,基本上都是靠手工打制,镇上除了自己这家铺子,尚有几十家,其中自己的堂兄弟就占了近十家。每家每天的订单都是满满的,很多顾主都是十来天前就预订好的。徐华东每天六七点种就赶到打铁铺,和徒弟一直锻打到晚上十点,根本忙不过来。

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机器生产替代了手工制作。打铁这个行业逐渐面临淘汰的边缘,现在,整个括苍镇只有几家打铁铺了。生意根本没有早些年的红火。

你看,我这里囤满了刀、锄头。徐华东指着墙壁上挂满的各类铁制品说,以前,哪有余的,都是还没打好人家就定去的。现在,很少有定做的了,有时有人来看,也不一定买,我现在是每天八点钟到店,下午五点就回家了。赶得上上班族了。徐华东苦笑了一下。

虽然如此,徐华东每天都要到店里打一两把菜刀或者其他农具。在他眼里,如果哪一天没打铁,便觉得自己的手艺生疏了一点,便觉得自己的主心骨摇晃了一下。

我睡觉时总觉得有打铁的声音在耳边响。只有这样,我才能吃得饱、睡得香。徐华东说。

确实,那悠扬的旋律,在括苍上空响彻了很多年。而今,总不能在自己手里断送。只有听着那悦耳的声音,徐华东才会觉得踏实,才觉得这项手艺没有在自己手中被糟踏。

坚守五十年的老手艺

俗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卖豆腐。说起自己和打铁的不解之缘,徐华东回忆起了往事。

或许是打铁世家的原因,徐华东从小就在打铁炉边长大,有时还会帮父亲、师兄们拉风箱。1970年,15岁的徐华东正式拜父亲为师。从打拉箱、选材、起炉开始,到红铁、嵌钢、熟火、开刀样、尾熟、铲刀、淬火、配柄,每道程序,都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三年后,父亲告诉他可以另起灶炉,独当一面了。

好书要经百回读,好铁要经三回炉。打铁看着简单,实际上,里面的学问很大。从选材的样式,到红火时温度的控制、淬火时水的质地和温度,以及锻打的位置,都很讲究。譬如嵌钢,有些人认为既然钢锋利,那不如用全钢刀,就不用这么麻烦地嵌钢了。其实不然。如果把钢比作人体的骨头的话,那铁就是肉,没有肉支撑的骨是走不长的。所以嵌钢很讲究,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不是钢嵌得越多刀越好。嵌好后的锻打也很讲究,首先要控制好温度,必须使钢和铁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铁包钢也要恰到好处;其次,用手锤适当敲打时,一来加固,二来检查钢料顶端与槽口距离,不能露出太多,也不能缩进太多,否则打成的刀具会出现纯钢头或钢太少,而容易卷锋或折断。这些,除了要肉眼辨别外,主要靠的是经验。

那时的徐华东,把自己打出来的铁具与父亲、祖父打的铁具反复比较,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看着认真的儿子,父亲说:“我能教的都已教给你了。你如果想再进一步,那就去山上打吧。”

起初,徐华东不明白父亲的意思,但他还是按父亲的意思,挑着炉来到了永安山里。当时的山区,尚以农耕为主,犁、耙、锄头、镐、锅铲、菜刀、刨刀、柴刀等铁制农具是紧俏品,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用得到。除了农具畅销外,当地农户对产品的挑剔也到了无可厚非的地步。比如一把菜刀,他们能用肉眼看出你嵌了多少钢。据说一些外地来的铁匠就是因为用户太过挑剔而不敢进山。

徐华东终于明白父意的用意。山里的用户,那是叫火眼金睛,如果连他们也不挑剔了,那自己的手艺也就算真正的过关了。于是,他静了下来,认真听取当地老农的意见,而且按他们的要求进行定制,如果达不到要求,他毫不犹豫丢掉,立马重新起炉。

就这样,那段时间里,一年中有八个月徘徊在黄家寮、黄石坦等山村,每个村一呆就是几个月。徐华东的脸孔,从原来的生疏,到被当地老农的接受,再到受欢迎。流动铺也由原来的借宿在茅屋,到有农户专门接待。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当地人特地到他店里购买农具的。

随着手艺的精进,随着名声的渐起,随着周边打铁铺的消失,徐华东仍坚守着这一传统手艺,这一守,就是五十年。他的名字逐渐跟张家渡菜刀联系在了一起。2017年,随着张家渡菜刀制作技艺被列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华东亦被评为张家渡菜刀制作技艺台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其实,在此前,徐华东不是没有想过转行。拿菜刀来说,一把手工制作的刀仅卖几十元,一天起早摸黑才能打四把,刨去材料等费用,没有多少利润。现在还好点,用空气锤代替人力,以前得有两人配合才行。而人家用机器生产的刀,一天能做几百把。价格更是便宜得离谱,买自家的一把刀能买别人十来把。一来赚不来多少钱,二来价格上比不过机械刀具。徐华东有过退缩。他的许多徒弟也都关了铁匠铺转行做起了生意。

但一有老客户打电话要定做,我就舍不得。徐华东说。这么多年来,他制作的铁制工具特别是菜刀,早已被老客户所接受,许多用户就是认准了“徐华东”这三个字。况且,自己的手艺,已传承了四代,如果自己放下了,那谁来传承?他把目光瞄向了大儿子徐剑,哪怕是兼职,哪怕是仅仅懂得制作的步骤。对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也算是一种挽救。

“现在,儿子一有空就会过来帮我。”徐华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高兴的了。

这时,小店门口进来三个人,其中一人提着一个蛇皮袋。领头一人大声喊着:“徐师傅,还认识我吗?”正疑惑间,他开始自我介绍,原来他们来自涌泉某村,数年前在亲戚的介绍下,买了徐华东的菜刀,觉得非常好,便介绍给村里人。可不,这次,他们特地拿来一大袋的生铁、坐了半天车过来,找到徐华东的打铁铺,要求定做。

因为有了生意,我不好意思再打扰。临走,听着那三位顾客与徐华东开心地交流,我那沉重的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山深处的铁匠铺
探访沛县张寨的“唐兴龙菜刀”
泉乡铜井:沧浪沟刀具
打铁匠成了“非遗”传人
大集上见到的打刀老人,开刃拿自己头发试刀
山西四代铁匠100多年手工捶打,排队也要买的这把传世菜刀即将绝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