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上)
·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上) 
(2013-7-7 15:39:00)胡家曙

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上)

(本文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4期)

 

在有效教学到处红旗招展的背景下,提出高效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为了梳理、反思和扬弃,为了借鉴、整合和提高。越是在喧哗之中,人们越容易被轰轰烈烈的运动气势所裹挟,越容易迷失活动的本质意义,越容易在被动跟从中显出形式化、标签化、口号化。所以,在效率问题渐成主流关照的形势下,回到高效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直面语文教学现状,烛照盲区,针刺误区,探寻高效语文的应然之路,应该是当下语文教学研究最有意义的话题之一。

高效——质的定性与量的考察

讲到效率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效率的高低,即效率的量,而不是作为前提的质。不难理解,没有质的量,是虚空的,没有实际意义的。考察教学之效的质,有两个侧面:谁的效,什么样的效。

教学活动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效率的主体便可能涉及教师和学生。教师之效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摄入量、教学任务的跨越量;学生之效着眼于一定时间内的学习所得,简约而言,可以借三维目标的达成量加以考察。不少老师认为,自己一堂课讲了很多东西,就是效率高;还有境界高一点的老师,他们善于铺路搭桥,把自己要讲的东西引着学生讲出来,他们认为这样该算得上高效率了。第八届全国中语会“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一位老师上《渔夫》一课,有听课老师认为:“这是一节有深度、有文化内涵的课,如果我是现场评委会给他打满分的。”可是,“分数打下来,这位老师的分数并不高”。经过专家提醒,这位听课的老师才理解,这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展示的是老师的功底,老师的才华。听课的老师在记录的时候都觉得有些吃力,更何况那些刚接触课文的学生呢?这里,上课老师之所行,听课老师之所感,都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在很多老师的潜意识里,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我(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而不是“他们(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教学中自然是预设重于生成,强势引导重于自主建构,推进速度重于学生内化程度。这样看,一些被认为有效率的课,其实只是教师教的有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则是被效率了。

高效,应该是学生之效。效,体现在学习后“剩下”了什么,“产生”了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讲效,有两个词值得关注:效果和效益。效果,既有即时性、表面性,又有很强的主观价值偏好;效益,须长久显现,属于客观的价值实

现。鲁迅在写孔乙己的时候,讲他炫耀会写“回”字的四样写法,反观我们的语

文教学,有些老师也会做类似的事。这就是一种有效果而无效益的事。中国的语文教学,有显著的时代性特点,从强调政治性,到强调知识性、能力性,再到强调人文性,以至目前强调语文素养,每一个阶段,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都不一样,因而其效果和效益的关系也就不一样。在强调语文素养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更有效益,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相对于以前的语文教学追求,语文素养内涵更加丰富,三个目标维度中,不同维度的目标有着不同效益影响。一方面,如果认为宏观意义大于微观意义,那么情感、兴趣、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似乎就比获得某个具体能力点更有效益,获得某种方法也比获得某个知识点更有效益;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都过分强调宏观的东西,忽视具体的东西,又会使语文教学变得华而不实,内部空虚。所以,追求以三维目标为主要内涵的语文素养,就要有显性和隐性、眼前和长远的统筹兼顾,敏锐地捕捉到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生成点,不断提高学习产出与投入的性价比。

与效的量紧密有关的,有四个词:负效、无效、有效、高效。如果从字面看,四个词无需解释。但是,对应教学实际思考四个词的含义就很必要。

负效,是那些教了比不教更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负效行为的产生,主要是教学观念有问题,比如不需要定论的问题却强加一个定论,学生有更好的想法却一定要服老师的预设,等等。这个问题较为复杂,有必要专文阐述。

无效,就是教了等于没教。大体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教学生已知道的东西,或教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的东西,这种情况在大多数课堂上都会存在;第二种情况,教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种情况有的是教学难度问题,有的是教学方法问题,比如时下很流行让学生接龙讨论问题,学生纷纷作答后,教师不了了之,没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学生知道的本来就知道,有误解的还是有误解,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第三种情况,教学中老师缺少有效发动,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联通,教师眼中只盯着教学内容,尽管忙得不亦乐乎,最重要的学生那头却没有来电。

客观地说,所有老师的教学都会存在无效和负效行为,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但是,越是问题多的老师却越少能主动意识到这方面问题,或愿意承认这方面问题。在这个意义说,观念的改进,自觉反思,同行互助,专家诊断引领,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有效,就是对学生有效果,有效益。问题是,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是有效的,所以,这个词在很大意义上已经虚化和泛化。如果没有清晰的课程效率观、没有具体的指标,“有效”很容易因极度弹性而失去意义。需要指出,目前人们提倡的“有效教学”,出发点并不是追求相对于无效的有效,而是追求有效中的高效。

高效,是有效的高级阶段。从整体上看,高效教学应该保证一定时间内学习内容量大,学习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从过程上看,一个复杂活动的高效是由局部的有效和整合的有效带来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环节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便是高效的;每一节课都是高效的,课外活动也是有效的,整体语文教学便是高效的。

语文——本体意义与活动指向

语文课,应该是教语文、学语文的,这是语文教学效率的学科属性。

这样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教学中,它受到上游和下游双重干扰。语文教学的上游是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使语文课泛化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说并不能指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质不是工具性,因为英语、数学也有工具性;也不是人文性,因为政治、历史等也有人文性。说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其量只是一种描述,而不是一种本质界定。语文教学的下游是高考,但高考又使语文课严重窄化了,多少年不变考二十几个小题目,每个小题考什么也近乎成了习惯,这样的高考长期的、肯定的把大量的语文内容排之门外,使应试教育的范围远远小于语文学习的应有疆域。

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应试语文的窄化危险,但苦于应试机制难以自拔;另一种情况,对语文的泛化理解却在阅读教学中大行其道,这种泛化常常导致随心所欲的教学现象。

看看这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教学《警察和赞美诗》,有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苏比出狱后的人生追求是否会发生变化”,这样的话题不仅游离了小说教学应该关注的特定内容,从大的方面说,又与“语文”何关?教学《孔雀东南飞》,很多老师都会和学生讨论焦母为什么要遣归刘兰芝,诸如“七出”啦,无子啦,嫌贫爱富啦,嫉妒啦,等等,似乎很拓展,很文化。姑且不论焦母赶走刘兰芝的原因能否说得清道得明,超脱一点看,我们关注这样一个近似玄乎的话题对于学习这首乐府诗又有什么样的“语文”意义?如果说有,偏要为焦母遣归找一个理由,恰恰是削弱了焦母形象的专断性、无理性,削弱了文章的批判主题。

不难理解,语文课偏离语文,根子缘于大家没有准确把握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是一个容易产生争议的命题;但语文不是什么,很容易在逻辑上廓清。

语文不是什么,可以无限列举,但有几条值得我们重视。

语文不是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语文和他们的区别在于,语文是着眼于言说的方式,而其他课着眼于言说的内容。如果浅表地越过语言形式而驻留于思想内容,很容易走过语文的田畴而耕耘起其他课程的菜地。笔者在上完示范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后说课时,特别强调要把这节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生物课。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放在个人博客上,南方出版社很快主动联系把这个设计收录到他们的《优秀教案》中。

语文不是课文。很多老师的语文课总是绕不开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似乎丢了哪一块都不放心,似乎丢了哪一块都显得教学不完整,在这些老师的意识里,始终没有走出语文课就是教课文的藩篱,没有进入“用课文教”的境界。比如,在阅读文本之前,普遍的做法是先进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这就是一种课文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习惯性误区,会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和判断,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看,这样做是典型的负效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把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放在后面,作为对文章理解的验证和补充,可能更为恰当。

语文是什么,有两种形态上的本体内涵。大家平常关注较多的是静态的语文,包括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它们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是语文教学中作为“例子”的材料;动态的语文是言语,它是把语言组成句子,写成文章,构成文学,负载文化的过程,属于实践的范畴,我们提倡“用例子教”,其实就是凭借静态的语文材料训练动态的言语能力。可以说:语文,是语文学科的知识本体;言语,是语文学习的活动本体。静态的语文内容和动态的言语活动最后在学习主体身上逐渐建构成语文素养,它关涉主体积淀的语文知识、言语能力水平以及推动言语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判断语文教学的优劣,关键就是看活动的宗旨是否指向语文素养。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教学《孔雀东南飞》,让学生表演话剧第一幕《遣归》: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您端饭,今天,咱们吃汤面。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曲求全)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顿拐)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声音哽咽、泪水溢满眼眶)那婆婆,您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案例二:教学《荷花淀》,在朗读中感受诗的韵味。老师把文中的句子编排成诗的样子,投影,请一名同学带领大家读。

学生:(逐句)月亮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两个案例都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原因是设计新颖,学生活动积极。但是,从它们的语文指向性看,两者却高下分明。前者让学生表演“遣归”,虽然算得上是一种语文活动,但偏离了乐府诗学习的特质,使学生剥离了原文意蕴深厚的语言,只抽出了其中的内容,这样,本应有针对性的语言欣赏和言语训练就被热闹的形式所侵占,学生在语感意义上没有相应的收获;后者抓住了“这篇”小说语言的特色,让学生在赏读中感受诗的韵味,整个过程充满了语文味,在影响学生的语感图式上显然是有效的。

我们要防止一个误解。所谓“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不是说语文教学应该包罗万象,而应该倒过来理解,生活中我们可以处处学语文。

坚定语文的本体意识,是语文教学高效的方向性保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握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度
为什么语文老师教的都不是语文课?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创设愉悦和谐氛围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课的情趣如何体现——再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于老谈简单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