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景象,将停留在古诗词里

他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文化,有人爱,有人怨,也有人恨,可他总默然笑对,让岁月评论功过是否。

他的故事流传千古,他的传说众说纷纭。史料记载,古时一种凶猛怪兽“年”,每逢腊月三十,便挨门逐户,觅食人肉,图害生灵。春秋时,先人在生活中摸准了“年”怕响、怕光的弱点,就用燃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

唐初,瘟疫四起,有唐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遏制了疫病肆掠,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故唐人称其为“爆竿”。

《早春》

唐·来鹄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

此诗描写的就是唐朝春节燃放竹竿的情景,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

宋人发明火药后,人们便将火药装入竹筒,制成爆竹,后用纸制筒,故称“爆仗”,或“炮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往今来,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诗词多如牛毛,然此诗流传最广,也最久,可能也蕴含国人对改革伊始新气象的期许。

《鹧鸪天丁已除夕》

宋·赵师侠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

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未后饮屠苏。   

归屿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爆竹声中一年来,和气团圆春又在,词中呈现出一幅喜气洋洋、春意盎然的欢人景象。爆竹犹如柴米油盐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少之则生活无味。

明、清之际,燃放爆竹更为流行,花样品种也琳琅满目,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燃放之外,除夕之夜守岁也兴放炮,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无论贫穷富贵,忘却往昔,围桌把酒,家家户户均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寄予期盼。

《爆竹》

明·黎淳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此诗歌颂了火药制成爆竹产生的绚丽美景,用火药制成的“爆仗”开始盛行于庙堂朝野。

《教门新年词》

清·谢文翘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燃放花炮焰火是古时上元夜活动的重要内容,并结合灯会一起进行,昭示

今朝,每逢家有喜事,或结婚,或生子,或升学,抑或乔迁,再或新店开张……国人总喜好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贺,以图喜庆。而在清明、冬至、春节等节日,燃放些许爆竹已成习俗,很少包含驱鬼成分,多为渲染气氛。

《年的故事》

烟花阵阵冲九霄,桥上众人皆道好。

又是一年吉时到,今朝定将心愿了。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一天,无论你身在何处,心总向往归程,只有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中,回到父母的身边,游子们一颗漂泊的灵魂才得以安顿。一声鸣响,阵阵闪光,心便在家处。

时下,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公共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举国上下,各级政府陆续颁布禁令,倡议市民拒燃烟花爆竹。于是,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家逢喜事,只能在静音中悄然度去。

有时,看过灰蒙蒙的天空,走在静悄悄的城市里,心里总有股说不清道不完的憋屈。那“爆竹声中一岁除”“通宵爆竹一声声”等热闹非凡的景象,将逐渐停留在古诗词里,沉淀在孩提时代的记忆深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民俗探源之爆竹声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闻鸡起舞:春节的诗
卧游 烟花之美
寻点年味在心头
【公益小视频】燃放烟花爆竹要注意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