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病论治之二
 1·19、温病论治之二

治温病应以叶天士之学为宗,旁及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家论著融汇运用。由于温病体系是由《伤寒论》发展而来,因此必须先熟习《伤寒论》。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对临床很重要,不应强为割裂。

温病发热用辛凉解表,热退不尽,或温病战汗后余热不尽,多系阴伤。当用甘寒养阴之剂,阴液渐复其热自退。又有温病伤阴,热减十之七八时,病人舌润而苔较厚,饮食少,小便短,则应兼用通阳之药。通阳并非使用辛燥,及渗利太甚之品再劫其阴。应注意养阴药服之既久,常有气机郁滞之象,可加入甘淡微辛微苦,气薄味薄之品。如杏仁、浙贝母、枇杷叶以通肺气;藿香、谷芽、陈皮以和中宫,茯苓、冬瓜子、扁豆皮以化湿邪,加于养阴剂中,可避免养阴药凝滞之弊。用寒凉药治温病应中病即止,对病人体质情况更要注意。如素为阳虚用药不可太凉。温病服寒凉药过多,出现阴伤及阳,气阴两伤证候,可用甘温之药以治之。

医案1一男子患温病,热已退二日,而医者仍续用黄连、石膏等凉药,以致两手厥逆,失音不寐,烦躁不宁,蜷卧一团;诊视时病人方吃米花糖,呈急剧抢食之状,舌润苔薄,脉细无力,乃阴伤及阳,气阴俱伤之候,因中虚才求助于食,故急剧抢食。

治宜甘温益气养血之剂,嘱浓煎顿服。服后得寐,病情大为好转,数剂则得愈。

方名 、益气养血汤:

由党参、当归、枣仁、大枣、炙甘草、枸杞、茯神、桂圆肉组成。

叶天士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温病津液受伤,如何用利小便药物,这里具体加以说明,切合实际。病案系温病过服凉药而成,从现象看,如厥逆、蜷卧、烦躁、舌润、脉细无力等,最容易误认为三阴(少阴、太阴、厥阴经)虚寒之四逆证、真武汤证。由于温病过程中阴伤为主,故用甘温濡养之剂,不用辛热之药,故可体会到,温病气阴两伤的用药之法。

温病热退脉静身凉,乃邪退之象,不可误认为阳气虚而用温补。“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

医案2病人唐某体质素弱,夏月患暑温,前医用清暑育阴之剂,热已大减,因神倦肤冷,随用党参、白术、杜仲等温补脾肾,余邪复炽,遍体烧热如焚,两脉数大,彻夜不眠。治法,清热生津。经用处方大剂:

方名、清热生津汤:

由黄芩、知母、麦冬、生地、玄参、芦根等。功能清热生津,调理数日始愈。

叶天士谓:“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说明温病热退后,暂时神倦肤冷,不应骤进温补。前一病案,为温病过服凉药,此病案为误用温补。

辨识温病是否新感伏气,与是否里虚,初病时虽判断不易,但从服药后病情转变,是可以看出的。如温病初起,银翘散证已具,按法用药,服之即愈者,是新感也;服辛凉解表药,热减不足者,冬伤于寒之伏邪也;服辛凉解表药,热不减,反舌黑耳聋者,冬不藏精之里虚也。

按语: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之分,主要以临床见证为主。伏气温病,病邪潜伏既久,一旦发病,或来势即重,或变幻多端,决非短时间所能透尽;体虚者,虽治疗如法,亦难于及时收效,有时反而病情增重。所以温病初起,而其他可供鉴别之点不显,则从服药后,观察病情转变,以资鉴别,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又有一种“热疫”,发病急,转变异常迅速,很快即出现气分及入营、入血证候,当急用大剂寒凉治疗,不应有所拘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温邪袭于肺卫,发热咳嗽的方剂——银翘散、桑菊饮
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若干问题
08银翘散
跟大师学温病 赵绍琴温病讲座
精彩绝伦的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三讲)
温病中清热药的运用(精华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