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仲瑛支气管肺癌
一、肺癌中医病名探讨
肺癌是西医学的病名,是指发生于各级支气管上皮细胞及细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的肿瘤。临床以咳嗽、气喘、咯血痰或咯血、胸痛、发热等为主要表现,随病情进展还会有淋巴结和脏器转移及由转移造成的临床表现。肺癌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容易漏诊,并有易转移、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肺癌可大体分为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弥漫型肺癌。由于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高度恶性,早期即可发生广泛的转移,对化疗和放疗敏感,治疗原则有所不同,所以从临床角度考虑,目前世界上倾向于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 SCLC) 和非小细胞肺癌( N sCLC) ,后者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类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等。由于受解剖知识的局限,古代医学家对肺癌的认识和诊治尚难系统深入,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也投有与现今肺癌完全一致的专一病种名称,有关论述仅散见于“ 咳嗽” 、“ 喘证” 、“ 胸痛” 、“ 咯血” 、“ 息膝” 、“ 肺积” 、“ 肺痿” 、“ 肺疽”诸篇中,如《素问》中云:“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甚至唾血……而面浮气逆” ;《素问· 玉机真藏论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痛胸” 等等,描述了晚期肺癌患者的咳嗽、气喘、咳血、疼痛、发热及恶液质等临床表现。明代《景岳全书》中说:“ 劳嗽,声哑,声不能出,或喘息气喘者,此肺脏败也,必死。” 描述了肺癌的晚期表现,并指出其预后不良。《东医宝鉴· 痈疽篇》:“ 痈疽发于内者,当审脏腑,如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也。” 以“ 疽” 字论定了肺癌的恶变性质。正如《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症瘕痃癖源流》中对类似肺癌形成的病理机制作了精辟论述:“ 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积聚论治》篇日:“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 。指出了积证有形、固定不移的证候特征。周仲瑛教授认为,从现代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认识来看.肺癌其实是发生于肺部的症积,按中医病名命名习惯,应属于“ 症积”范畴,为避免与其它脏腑之症积相区别,可将其定名为“ 肺部症积” ,简称“ 肺积” 。具体定义可表述为:“ 肺积是由癌毒侵袭于肺而发生于肺部的症积,随癌肿大小及阻滞部位等的差异,可表现出咳嗽、咯痰、气喘、胸痛、发热、咯血、消瘦、疲劳等症状,多预后不良” 。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献中虽有肺积病名,但与现今肺癌病理表现有一定 差异。
肺积之名首见于《难经· 论五脏积病》中:“ 肺之积,名日息腠……令人洒息寒热、咳嗽、发肺壅” ,宋代《济生方》中论述道:“ 息膜之状,在右胁下,
复大如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如虱缘,或如针刺。” 结合《素问· 奇病论》
中所称的息积与肺积颇相似,“ 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 。
可见,古人所论肺积,有恶寒发热( 令人洒息寒热) 、咳嗽、气喘( 喘息奔溢、气逆) 、咯脓痰( 发肺壅) 、骨转移( 背痛) 等肺癌常见临床症状,与现今肺癌相似。但“ 胁下满” 、“ 在右胁下,复大如杯” ,似与肝癌颇相类似,又或是肺癌晚期肝转移所致,不得而知。又或是肺癌所致胸腔积液引起,但肺癌胸腔积液并不限于右侧,故似难合理辑释。这可能与古人疏于解剖研究,难以识别早、中期肺癌,误作一般咳嗽、气喘论治,及发现肺癌晚期转移至肝时,始悟为“ 息积” 、“ 肺积” 有关。
因此,本论之所提的肺积与古人的肺积有一致性,但超越古人之认识,我们认为,凡经x线、CT、M RI、支气管镜及病理细胞学等检查确诊为肺癌的病人,均属于中医肺积范畴。不论其临床表现轻重及多寡,均应加强对其“ 癌毒侵袭” 这一特殊致病因子的认识,按照中医治疗症积的方法,予以扶正消癌总治疗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我们认为,将肺积作为与肺癌相对应的中医病名,既符合肺癌患者肺中有
积块之基本特征,又有别于将肺癌与一般的咳嗽、喘证、胸痛、咯血相区别,
像肺痨、噎膈一样使其成为一个中医独立的病种,从而有利于采取独特的治疗
法则与方药,提高临床疗效,并有利于临床科研的开展。
二、毒与癌毒
1.毒义考析
毒的本义是指毒草,故《说文解字》中随:“ 毒,厚也,害人之草” 。徐灏笺:“ 毒之本义为毒草,因与笃同声通用训为厚耳” 。但古代广泛引申运用,或喻为毒物,或喻为罪恶、祸害、危害、苦痛、狠毒、杀害,以及憎恶和憎恨等,如《易· 噬嗑》中说:“ 六三,噬腊肉,遇毒‘’ ,此处“ 毒” 是指有毒物质;《关尹子· 九药篇》中说:“ 勿轻小物,小虫毒身” ,《左传· 襄公十四年》:“ 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 ,此两处“ 毒” 字分别是毒害、放毒之义;《易· 师》:“ 吼此毒天下,而民从之” ,此处“ 毒” 字是役使之义。
由于毒的意义很广,古代医学家们又将其引入中医学,用其来解释、说明疾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处方用药。概括“ 毒” 在医学中的运用,大约有以下几种含义:
( 1) 药物
古人认为,药物都各有偏性,这种“ 偏性” 就是“ 毒” 。因此,在古代医籍中,毒药一词是药物的总称,如《周礼· 天官· 医师》中说:“ 聚毒药,以共医事” 。《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说:“ 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素问· 异法方宜论》中说:“ 其病在于内,其治宜毒药” 。《素问· 脏气法时论》中日:“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素问· 五常政大论》中说:“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以上所指的“ 毒” 、“ 毒药” 咸指药物,或药物的偏性与峻烈性.并不特指其对人体有无毒害之性或副作用等。
( 2) 毒药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药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了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它对人体正气的损伤作用区别开来,“ 毒药” 逐渐被人们与一般药物区分开来,“ 毒药” 被界定为有一定毒害之性或副作用的药物,不再与一般药物混称,不再指药物的偏性了,以免医家误用或病家误服。在《神农本草经》中大体上仍把攻毒愈疾之药物称为有毒药物,但其后的医家所著许多本草著作中,在药物性味之下所注的“ 大毒” 、“ 小毒” ,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旨在提醒医者谨慎用之,慎防不当用而用之或用量过大而导致中毒,此也即现在所说之有毒之品。尤为可贵的是,中医不仅认识到毒药对人体正气有一定损伤,而且还认识到可借助于毒药的峻烈之性,治疗一些顽疾痼疾,出奇制胜,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 以毒攻毒法” ,以毒攻毒法在治疗疮疡、痈疽、症积类疾病时应用尤多。
中药中可以用来以毒攻毒的毒药较多,常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有以下几类:
动物类毒药有:全蝎、蜈蚣、斑蝥、红娘子、守宫、蛇毒、河豚油、蟾蜍、土鳖虫、蜣螂、水蛭等。
金石矿物毒药有:雄黄、硇砂、砒石、轻粉等。
本草植物类毒药有:藤黄、藜芦、常山、毛茛、马钱子、蛇六谷、巴豆、
干漆、洋会花、石胡荽、生半夏、生南星、生附子、急性子、雪上一枝蒿、乌
头、钩吻、六方藤、八角莲、独角莲、芫花、大戟等。
( 3) 毒邪
古代医学文献中,将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较六淫病邪损害更强的一 类病邪,统称为毒邪,又称毒气。
许多医学古籍中所称的时气、非时之气、异气、疠气、杂气等,一般相当于毒邪。如《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疠大至,民善暴死” 。《温疫论》中载:“ 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 ,又载:“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 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以上所指毒邪多指相当于现今急性传染病的病因,然古人亦已认识到内伤杂病亦可由毒邪所引起,如《温疫论》中说:“ 杂气为病最多,然举世皆误认为六气。假如误认为风者,如大麻风、鹤膝风、痛风、历节风、老人中风、肠风、疠风之类,概用血药,未偿一效,实非风也,皆杂气为病耳。至又误认为火者,如疔疮、发背、痈疽、流注、流火、丹毒,与夫发斑、痘疹之类,且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投之芩、连、栀、柏未尝一致,实非火也,亦杂气之所为耳。” 此处杂气,亦属毒邪范畴。
因此,毒邪既可外感,亦可内生,尤其在肿瘤等内伤杂病中,由于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常,七情郁结不解,均可导致毒邪内生,危害机体健康。
故《内经》提出肿疡的发生是由于“ 邪气屠其间” ,邪气居留的部位不同,则发为不同的肿瘤,如筋瘤、昔瘤、肠瘤、骨疽、肉疽等。《医宗必读· 积聚篇》中亦云:“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而且,古人还认识到人体正气不足时,更易为外来毒邪所加害,正气的充足与否,往往决定着是否被毒邪感染而发病,因此,《内经》中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之训。
综上所述,毒邪既可外感,又可内生,毒邪与一般病邪不一样,具有传染 性、暴发性、危重性、难治性等特点,治疗往往须用以毒攻毒法,而一般药物常难奏效。
( 4) 毒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最重要特色,因此中医十分强调“ 证” 的辨识,而在诸多证候中有一类特别的证,称为毒证。
毒证一般是指由毒邪引起或其它病邪转化所产生的—类特殊证候。毒证可进一步分为阳毒证、阴毒证、湿毒证、热毒证、风毒证、瘀毒证、痰毒证等,临床表现各异。
1) 阳毒证
是由外感风毒或暑毒,或燥毒,或火毒以及其它病邪转化为邪毒所致。如《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说:“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脉经· 卷八》进一步阐发:“ 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斑,咽喉痛,吐脓血” 。
2) 阴毒证
多由外感寒毒,或其它病邪从寒从毒转化所致的证候。《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诸病源候论· 伤寒病诸候· 伤寒阴阳毒候》中亦说:“ 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如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阴阳毒病无常也,或初得病便有毒,或服汤药经五六日或十余日后不瘥,亦成毒者。”
3) 湿毒证
是由外感湿毒病邪或其它病邪转化所引起的证候。《素问· 五常政大论》:“ 阳明在泉,湿毒不生” 。湿毒之邪若从外界直接感染而来的大都具有传染性,而从其它病邪转化所来一般无传染性。湿毒病邪内阻肠道,可引起赤白毒痢;湿毒下注大肠则为湿毒便血,色紫黯不鲜或秽浊紫黑;湿毒侵袭肌肉,则可发为湿毒流注,疮形平塌,根脚漫肿,色青紫或紫黑,溃破后脓水浸渍蔓延,久不收口:湿毒外溢肌肤,可发为湿毒疮疡,脓胞或湿疹流水瘙痒;湿毒内袭肝胆,则可发为黄疸,色深黄,久而不退:湿毒伤于肾者,则遍身漫肿,小便短少,神困体倦,久而不愈。
4) 热毒证
是由外感暑热毒邪所引起的证候。暑热毒邪多为夏季烈日所产生的毒气,故《论衡· 言毒》中说:“ 夫毒,太阳之热气也” 。谢观亦说:“ 夏日汗透之衣,向曰晒晾,忽暴雨将至,急为收捡,则烈日之毒,即蕴于内,如遇酷暑汗出时,偶一衣之则暑以引暑,立中其毒” 。暑毒之邪性热属阳,又兼夹湿,故其临床表现为身热口渴、心烦面赤、舌质红、舌苔黄干、脉象洪数;或手足抽搐、神 志昏糊、唇红气喘;或夏季疮疡痈疔,痒痛难忍,舌质红,舌苔黄,脉象洪数。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中说:“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说明暑邪属于热邪范畴,暑毒则属于热毒范围。暑毒又常有垢湿秽浊相夹。故阳热盛行之下必有阴邪所留。
5) 风毒证
是由外感风毒所致的证候。《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又说:“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说明风毒病邪亦可预防,同时指出风毒的发病十分迅速,危害甚大。
风毒的特性善于走窜,在外者或奇痒或剧痛,在内者或角弓反张,或咳唾脓血,故《诸病源候论》称:“ 逢热则瘁,逢寒则痛” ,“ 风毒肿者,其先赤痛飚热,肿上生瘭浆,如火灼是也” ,“ 伤肺变咳嗽唾脓血” “ 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 上述古人虽言风邪,但实属风毒,一般风邪未有此重候出现。除此之外,风毒引起的证候还有风火疠( 耳下或颈部肿块,皮色红亮,发热恶寒,或破溃) 、风火眼( 双目红肿,痛瘁难忍,羞
明流泪) 、风火相煽( 多由风毒袭内,化火入营,神志不清,惊厥抽搐) 等。
6) 瘀毒证
本证既可由毒邪直接影响血份产生瘀毒,亦可由非毒邪性其它病邪影响血
分,形成瘀血,久而化为瘀毒。瘀血在《内经》中常称之“ 恶血” ,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伤寒论》则称为“ 蓄血” 。瘀血从
寒化毒,常可发生阴疽、肿瘤、中风等;瘀血从热化毒,常可发生出血、发热、烦燥、痈疡疗疖。《诸病源候论》说:“ 血瘀在内,时发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症瘕也” 。
7) 痰毒证
痰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痰的产生,大都是由湿邪内阻,气机不畅,久而酿痰。或津液输布失常,火热灼津为痰,或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而成为痰等。痰结扫久,酿成邪毒,痰毒内伏,可发生痰核、痰疠、阴疽、肿瘤、
痴呆以及顽咳、暴咳、喘息、肺痨、神志模糊等。以上诸病,历代医家一般多责之于痰所致,实际上是属于痰毒所引起,因而采用祛痰解毒法,其疗效较为显著。
2.癌毒
“ 癌毒学说” 是由周仲瑛教授首次提出‘” ,文献资料未见系统论述。周仲瑛教授认为,癌毒属毒邪之一,是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病邪,是导致发生肿瘤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子。癌毒一旦产生,则迅速生长,不断长大,结聚成块,继生痰浊 瘀血,耗损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并容易走窜流注他脏。其治疗颇为棘手,一般药物难以取效,预后往往不良。
( 1) 癌毒的产生
周仲瑛教授认为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脏腑虚亏等因素而诱发内生。
1) 癌毒外客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癌瘤的发生与“ 癌毒” 外客有关,如《灵枢· 九针论》篇:“ 四时八风之客于经脉之中,为瘤病者” ,提出了“ 八风” 停留在经络之中而成瘤病。《灵枢· 百病始生》篇日:“ 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灵枢· 痈疽》篇载:“ 热气淳盈,下降肌肉,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
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名曰疽。” 《灵枢· 刺节真邪》篇载:“ 虚邪入
之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肉着,……邪气居其间而不发,发为筋瘤……肠瘤……昔瘤。”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日:“ 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夹毒所成。” 金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
提出:“ 妇人阴蚀疮、阴茄、疽疮、翻花疮、匿疮等皆湿热与心火相击而生。”
清代《医宗金鉴》认为茧蜃( 唇癌) 由“ 积火积聚而成” ,也都说明癌毒直接侵袭是癌瘤形成的因素之一。
现代研究证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外界不良刺激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已经证明人类癌症中至少有15%是由环境性因素造成的。其中物理性因素主要指职业性或医源性接触的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热辐射、创伤以及某些虫状异物和纤维性物质等;化学因素包括已经确论的致癌物质如氮芬、3、4一苯并芘、乙一萘胺芥、亚硝胺类、煤焦油等和一些对人类疑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二氯联苯胺、锌、镉等,以及对人类有潜在致癌作用的物质,如四氯化碳、二甲基肼等;生物因素主要指一些病毒,如EB病毒、霉菌(如黄曲霉索) 和寄生虫( 如肝吸虫等) 。
由此可见,癌毒外客致病,一方面是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体产生病理变化的反映。另一方面,气候的异常变化,也有利于细菌、病毒等致病因子繁殖、传播、流行,形成癌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2) 七情郁毒
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生理活动范围,但如果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出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正常范围,造成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很早就已认识到七情郁结可化生癌毒.引发癌症。如对于乳岩病因,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中指出:“ …… 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隐核……又名乳岩。”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 忧郁伤肝, 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达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痰核” 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中云:“ ( 乳岩) 是阴寒结痰,此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 对于噎膈病因。《素问.通评虚实论》日:“ 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明代邵达《订补明医指掌》曰:“ ( 噎膈) 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 而病已成知。” 对于失荣病因,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云:“ 失荣者,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 金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日:“ 茧唇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忧思太过,忧思过深则心火焦炽…… ” 清代高秉均《疡科心得集》:“ 舌疳者…… 由心绪烦忧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则成斯疾,其证最恶。” 清代高思敬《外科问答》日:“ 筋瘤……此症得之郁怒伤肝,忧虑伤脾作肺 ‘翻花岩,与乳岩仿佛,由肝郁不舒,木火鸱张而得,甚不易治。” 这些记载都说明乳岩、噎膈、失荣、茧唇、舌疳、喉菌、筋瘤、翻花岩等各类癌症的发生均与七情酿毒有关。
现代研究证明,人体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其协调平衡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系统来调节,情志改变易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或抑制,内分泌系统中某些激素增多或减少,体液平衡紊乱,代谢产物积聚,内环境遭到破坏,从而易形成细胞癌变和发展的病理环境。另一方面,情志异常又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癌症的易感性。如美国蒙特在对精神病患者的初步调查中,发现妄想型精神病人的癌症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康复——癌症的心理治疗和预防》) 。赵景芳《精神因素与癌》亦指出内向不稳定型个性的病人容易致癌,主要因为这类病人个性内向不稳定,易引起紧张状态和心理冲突.造成恶劣情绪,且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高而不易外露,心理状态经常受压
抑所致,这些都是七情郁毒致癌的佐证。
3) 饮食生毒
①饮食不节
脾胃受伤,可致水谷精微运化输布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循环障
碍,瘀滞不通,留而不去,聚结成瘤块。《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日:“ 膏粱之变,足生大疗” ,蜕明饮食不节,易于郁阻气血,产生痈疽疮毒等症,而痈疽
疮毒与现今的一些外科肿瘤相似。宋代《妇人良方》也明确指出:“ 妇人症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故名曰症。”
现代研究证实,热量摄取过多和肿瘤的发生有关,肥胖的人肿瘤死亡率比瘦弱的人为高。男性肥胖者与直肠癌、膀胱癌的发病率相关,女性肥胖者则与乳腺癌发病率相关;近来认为高脂肪膳食是诱发直肠癌的因素之一,原因是高脂肪食物使胆汁分泌增多,胆汁酸进入肠道,通过厌氧细菌作用产生的脱氧胆酸等物质有致癌作用,大肠癌患者粪中胆汁酸高的占70%,而非直肠癌患者胆 汁酸高的只占10%。在动物试验中也证实,饱和脂肪酸愈多,化学性致癌物质使动物诱发肿瘤的可能性愈大,而死于肿瘤的年龄也愈小。这些均说明饮食不节是导致癌症的病因之一。
②饮食不洁
多见于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 主要指霉变食物) ,或腌制熏烤之品,这些食物被疫毒之邪所污染。如《金匮要略·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曰:“ 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有毒,不可食之” 。这些污染的食品一旦进入胃肠,必然壅结不化,化热生毒,一方面败坏胃气,一方面邪伏体内,久留而致恶变。现代研究证实,腌制品中的亚硝胺化合物及霉变物中的黄曲霉素等均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③饮食偏嗜
宋代《济生方》中说:“ 过餐五昧,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
久则积结为症瘕” 。宋代僧阙名藏本《咽喉脉证通论》日:“ ( 喉菌) 因食膏梁炙赙厚味过多,热毒积于心脾二经,上蒸于喉,结成如菌” 。金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曰:“ 脏毒者,……或饮酽戾之酒,或食五辛炙搏等味,蓄毒在内,流积为痈。” 明代《景岳全书》指出:“ ( 反胃) 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致损胃气而然。” 明代张三锡《医学准绳大要》载:“ 至于酒客膏梁,辛热炙爝太过,火邪炎上,孔窍壅塞,则为鼻渊。” 明代《医学统旨》中还提到:“ 酒面炙戈孳,粘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脾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 清代何梦瑶《医碥》日:“ 酒客多噎膈,好热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 。“ 好热饮者,多患膈症。”
以上说明,饮酒、嗜食生冷、炙爝膏梁可损伤脾胃,蓄毒体内,郁热伤津凝痰,
从而导致各种癌瘤的发生。
现代研究证实,过食肥甘厚味、蛋白质、脂肪食物,或营养失调.均与肿
瘤的诱发有关。长期饮酒,或进食过快,蹲食,使得食管受刺激和食物潴留过
久,容易发生上皮炎症增生而致食管癌变。
4) 正虚毒凑
《内经》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见在脏腑虚亏、功能紊乱时,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可导致肿瘤的发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 积聚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内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 金代张元《治法机要》论积证时,亦指出:“ 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明代张景岳也认为:“ 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都有积聚之病。” 又如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提到:“ 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恩忧恚,则脾胃皆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 噎塞所成也。” 这些都说明,脏腑虚亏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也是其它致病因素导致癌瘤发生的前提条件。年龄愈大,“ 肾气” 愈衰。脏腑愈弱,因而发生癌瘤的可能性就愈大。张景岳:“ 少年少见此症( 噎膈) ,而惟中年丧耗伤者多有之。” 明代申斗垣明确指出:“ 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 ( 《外科启玄》论痛发) 。明代赵献可《医贯》论噎膈也认为:“ 唯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
妇人与男人在体质上有明显差异,故肿瘤的种类、发生的部位也有所不同。故《灵枢· 水肿》篇载:“ 歧伯日:石瘕生于胞中,…… 皆生于女子,……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日:“ 癌者,……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 ,
清代包永泰《图注喉科杓指》指出:“ ( 喉菌) 妇人多数…… ,小儿亦有之,因
胎毒所致……” 。
脏腑虚亏实际概括了西医中先天缺陷、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年老体弱、年幼易感等多种致癌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近年来逐渐受到了肿瘤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已经发现癌症患者一般免疫功能低下,
许多肿瘤如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多发性脂肪瘤、肝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和宫颈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倾向,并且观察到先天性缺陷者较正常人更易产生癌痘。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也证实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个体确实对某些肿瘤存在遗传易感性。另外,统计数据还表明癌肿发病率与年龄增长的关系密切,年龄越大,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内生,而不同的癌毒对脏腑亦有不同的偏嗜,有的癌毒容易入肺,有的癌毒则易于入肝、入脾、入肾、八脑等,人体五脏六腑,肢体经络均可为癌毒所侵袭引发刁;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症。支气管肺癌就是由癌毒侵袭于肺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发生发展有其特殊规律,抓住癌霉这根主线,就能发挥辨证论治特色,提高中医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
( 2) 癌毒致病特点
周仲瑛教授认为,癌毒致病有其特殊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1) 增生性
癌毒一旦侵袭留滞机体,则大肆掠夺人体水谷精微,耗伤人体气血津液以自养,逐渐形成有形之肿块,肿块一旦形成,则生长迅速。呈倍数级长大,人体正气难以抵御制约之。肿块不断增生,一方面大量耗伤人体正气,一方面阻滞脏腑、经络气机,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内生痰浊瘀血,疲浊瘀血又与癌毒胶合在一起,导致肿块进一步增大。
2) 浸润性
癌毒侵袭,阻滞于机体某一局部之后,不断向周围脏腑组织间隙内浸润扩张,导致肿瘤根深蒂周,深藏体内,一般药物难以祛除之。
3) 流注性
癌毒可通过人体血脉、经络,走窜流注他处,形成远处转移,并在转移处迅速生长长大成块,影响转移处脏腑、经络的功能,进一步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发生形瘦骨立、疲乏、肌肤甲错、腹凹如舟等恶液质状态。
4) 易于恶化
癌毒一旦侵害人体,即损伤正气,破坏防御能力,促使病情恶化或并发其它疾病,产生不良后果。如癌毒阻肺,初起咳嗽、咯痰,继则咯血、气喘,形体消瘦,终则虚脱;癌毒阻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则痛势愈演愈烈,非用止痛药难以缓解,并常出现黄疸、吐血、腹水等严重并发痘。
5) 化热生火
癌毒与痰瘀胶结,每易郁而化热生火,表现出发热、疼痛、肿块增大、口渴、便秘、出血、局部红肿、舌苔黄,舌质红等热毒症候。正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所蜕:“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热毒深藏” 。
6) 损伤血络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癌毒化热生火,容易损伤络脉,迫血妄行,血溢
脉外,形成诸出血证候,如吐血、咯血、便血、尿血、衄血等。小络受损,则
出血量少易止,如大络受损,则血出如涌,量多势急,药难以止,常致血脱,
甚则亡阴亡阳之危候。
7) 难治性
癌毒致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显,特异性不著,常易误作为一般内伤病所致咳嗽、气喘、疼痛、腹泻或便秘等,但由于其病因非同一般病邪,气血受伤,脏腑被损,一般药物难以奏效,常规辨治不能如意。若施以一般药物治疗不但难以解除症状,而且肿块仍会不断增大,病情会逐渐发展加重,形体目渐消瘦。
8) 顽固性
癌毒猖獗乖戾,一旦形成,则难以根治,容易复发。有时经手术、放化疗
或药物治疗。症状虽缓解,影像学检查提示肿块缩小、消失,但若不能巩固治疗,复加饮食劳倦等因素,则癌毒可迅速复萌,导致病情复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中医周岱翰医疗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肺癌经验 (一)
黄进业家教授:肺腺癌晚期大量腹水中医怎样辨证治疗
周仲瑛从癌毒理论辨治肺癌经验述要
中医抗癌进行时——随王三虎教授临证日记·肺癌辨病辨证经验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周仲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