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读书】志愿填报须知己知彼知势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志愿填报须知己知彼知势


    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紧张时刻。而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更紧张的莫过于公布成绩后的志愿填报。如何报考与分数最匹配的学校和专业,是关注城市还是学校,如何避免市场上志愿填报服务的“坑”……这些都是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推出高考志愿填报评论,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在校大学生一起分享经验,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指点迷津。——编者

强化志愿填报支持服务

北师大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杨玉春

    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目前已经推进到大多数省份,被认为是一次深刻、系统、全面的考试制度改革。这是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转型的关键,彻底改变了以往文理分科的高考招生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改进了高校人才选拔机制。新高考模式下的学生志愿填报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和难点,对高中学校、考生及其家庭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学生生涯规划是新高考服务学生发展的核心政策,志愿填报是衔接高中和大学的最关键步骤。客观而言,在新高考模式下的志愿填报难度增大、科学性增强,需要高中学校和考生家庭加强协同,需要各级政府招生管理部门、高校招生院系、社会中介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科学规范的透明信息。“七分考三分报”,高考考得好关键还需志愿填得好、报得巧。引导学生在出来分数的短时间内,从众多高校的专业类别中完成选择并合理志愿填报。高中学校有必要用最低的时间成本提供教育衔接服务,做好志愿填报支持服务工作。

    首先,做好对新高考核心政策节点的认知引导,一是明确新的录取模式,先选定专业(专业组)再确定高校。不同于传统学校优先的平行志愿选择模式,现在需要综合考虑高校的专业大类与高中学科的相关性,需要兼顾学校和专业间的平衡。二是引导新的专业认知,明确高校专业发展内涵。“双一流”建设实施后,高校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特色和内涵发展,更加强调人才专业化培养。

    其次,做好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政策解读准备。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高中阶段科目选择组合,对应的志愿填报也必须要改变传统文理分科的简单模式来选择专业和院校,既保证学生个性化选择又契合高校针对性人才选拔初衷,政策初衷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中学校要准备充分,在新高考政策基础上,了解各级各类高校在本省份的差异化招生政策,提前研读招生章程,做好政策宣传和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及家长提前关注高校招生概况、专业内涵、单科成绩及加试要求、体检要求、男女比例和语种限制等录取细节,了解滑档和退档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再其次,做好志愿填报指导的信息服务。为学生提供客观、专业的填报信息,缩小高中选科与大学专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向考生分享提供高考权威信息发布的渠道,如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目标高校招生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省招考机构的官方网站、省招考机构编辑出版的招生考试相关资料、高考信息类书刊等。组织学生分批次、分模块、分类别开展模拟志愿填报,让学生熟练掌握志愿填报流程和操作方法,确保志愿填报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考生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志愿指导服务,聚焦个性化数据分析,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学校可以结合当年考题难度和结构,综合分析近三年高校在本校、本地和本省份的录取分数的波动情况,总结变化趋势,来预估一所高校或一个专业今年可能的分数线。

    最后,引导学生客观对待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的志愿填报服务,科学甄别、综合运用各类第三方信息。学校可以推荐专家解读志愿填报新政策或开展线上直播咨询服务,学习志愿填报策略,提高考生录取概率,如巧用“排名定位法”和“校际差定位法”等。要明确学生是志愿填报第一责任人,教师和家长是辅助角色,要充分尊重、保护学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主体性,高中学校全力提供高校招生政策与咨询服务,多方面助力准确了解新高考填报相关政策,结合学生兴趣、能力、性格、求职意愿和就业前景等要素综合填报志愿。

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昌俊

    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揭晓,又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作为迈进大学的最后一关,填报志愿成了另一场“大考”,由此已成为一桩热门生意。媒体报道显示,目前很多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推出了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到几万元的一对一服务,甚至还有几分钟自动生成志愿。这些机构和服务背后的含金量参差不齐,而志愿填报师这一新生职业,也充斥着混乱的现象。

    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其被家长和考生所特别看重,市场化志愿填报机构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志愿填报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确令很多家长和考生“犯难”。如果能有专业机构提供恰当地指导和帮助,增加志愿填报的科学性,这本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选择这类服务时,家长和考生务必谨慎。媒体调查显示,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也缺乏足够的规范。像有些机构中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有扎实的专业训练和背景,只是按照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甚至,一些还打出“大数据填报志愿”的噱头,声称可以“一键生成”最理想的志愿。对这些五花八门但同时又疑点重重的志愿填报服务,家长和考生务必擦亮眼睛,避免盲目轻信,或是病急乱投医。

    事实上,针对目前市场上各类志愿填报服务,监管部门已经有过相关风险提醒。如去年,教育部提出,各地要联合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对于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收取高额咨询费用、违规开展培训服务的中介机构、网站、App等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相信今年,各地监管部门也会有相应的跟进治理。

    不过,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志愿填报服务,除了强化对市场的规范,教育部门、学校还应该从扩大信息供给的角度,给予家长和考生更多信息参考,避免对市场机构过多依赖和盲信。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高考相关信息发布渠道和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也有不少地方提出,要集中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大学中学衔接联动、考生专家解疑互动,以多种形式为考生及家长提供专业化、高质量志愿咨询服务。也就是说,高中、高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该主动扛起责任,破除一些影响考生科学填报志愿的“卡点”和“堵点”。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志愿填报始终是一个“个性化”“私人化”的事情,考生的个人意愿应该被尊重。比如,在选择高校、区域、专业上,到底如何排序,既要结合考生自己的分数、学科能力,也要充分兼顾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家长可以给考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但最终,还是应该尊重考生个人的意愿。

    另外,填报志愿虽然很重要,但是也不应该过度紧张。要知道,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志愿填报就更不应该被认为是“一填定终身”。志愿填报时,也应该少一点功利性,切勿只是盯着眼下的热门专业。结合个人兴趣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或许是更实在的选择。而考生也应该明白,高考和志愿填报都只是未来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人生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说到底,不管是市场咨询机构给出的服务,还是学校给出的指导,都只具备参考价值。高考志愿填报的主动权还是应该掌握在考生自己手中,而不该完全由他人代劳。在慎重参考多方信息的基础上,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志愿填报就不会错到哪儿去。

以国之所需为我之所求

天津大学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兼总编辑 宋雪峰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万人瞩目下结束了,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又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从过去先选学校再选专业的简单模式变为高难度多选题。近年来,各种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火爆异常,高额的服务收费仍有众多的买单者;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卖点的志愿填报软件走俏市场,相关的各种广告、宣传、推广以全媒体、立体化、全方位轰炸的模式精准推送到考生和家长的面前,让人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

    其实,高考志愿填报绝不是简单的高考分数与高校录取分数最佳匹配的数学最优化求解过程,把高考志愿填报物化为“分所有值”恰恰是一个最大的选择误区。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5年,一位天津籍的考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方面遇到了难题。按他的分数,他可以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选择进入“985”层级的重点大学,但在专业选择方面却要放弃自己最想学的专业。如果他选择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大学,却有很大把握进入相关专业。这表面上看起来是选城市还是选专业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选择自己人生发展轨迹的大问题。家长一度很纠结,家庭内部也一度陷入争吵,最终,理智战胜了虚荣,一家人在尊重考生专业志向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这名考生填报了中部地区的一所“985”大学,并且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他在大学期间勤奋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并作为核心成员为该校夺得首个该大赛特等奖,也在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相关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另一所大学攻读研究生。

    当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如何科学合理填报高考志愿感到手足无措,在优先选城市还是选专业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这个例子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启示。首先,这名考生有很明确的专业兴趣,在因高考分数的原因不能直接进入该专业实力最强的大学时,他选择了专业优先、学校次之的志愿填报策略。其次,这名考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业规划目标,以自己的努力和出色的成绩争取保研资格,这让他在本科期间从未放松对学业的要求,让优秀成为习惯。城市大环境虽然很重要,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微环境才是影响他们成才的最重要因素。

    笔者在高校工作,也参与招生宣传工作多年,在为考生和家长提供高考志愿咨询服务时深深体会到,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高校专业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或仍基于家长固有的专业认知。而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新的专业层出不穷,传统专业在跨学科交叉过程中也赋予其新的内涵,如“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这更让考生和家长感到一头雾水。也正是因为考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的“无知”,所以一些高校更愿意以“最美师姐”“直播带货”式的花式宣传和高额新生奖学金等方式来吸引眼球。人才的成长是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的,专业的选择是需要与兴趣和志向结合的,志愿填报往往能显示出考生和家长的格局与担当。所以,与其纠结于到底是选城市还是选专业,不如真正静下心来想想,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什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与国家的需求结合点在哪里。你求学的城市在更多的时候往往是你难忘的回忆,而在大学期间培养的家国情怀、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才是人生起步的坚实基点。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人有无限的可能,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如果过早地被功利性目标蒙蔽了双眼,则只能是束缚住自己的手脚。高考志愿填报并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我想那就是把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以国之所需作为我之所求,相信在填报志愿时就不会迷茫了。

做好生涯规划,寻找最适合的选择

张  筠

    高考成绩陆续发布,考生和家长随即进入下一个“赛道”——高考志愿填报,选择符合心仪的大学和专业。

    高考不但承载着一个考生的前途,更是寄予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要“看见”未来的自己。从人的发展来看,高考志愿关系考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如果考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大学,就有可能会对所在的学校或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不适合,甚至出现厌学、退学、就业不畅等一系列问题,过去就曾有个别高分考生入校后退学复读而引发舆论关注。

    同时,如果考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不满意,毕业后还有可能面临着转行,势必再次花费时间、金钱等更多的成本,给考生和家庭增添新的负担,而且新领域的专业性越强,涉及转行的成本也会越大。即便不转行按照所学的专业顺利进入职场,由于其所从事的职业自己不是那么感兴趣,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后续发展,甚至出现人力资本错配。

    加之,随着更多新高考改革地区迎来“首考”,志愿填报也采用全新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由于往年志愿填报数据参考价值变低,一些考生和家长显得无所适从甚至盲从。并且,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也是首次面临高考志愿填报,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已经相当便捷,但做到精准对位仍然存在不小的挑战。

    客观而言,高考志愿填报从当前来看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过程,但是从长远看则是制定最佳生涯规划方案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做好志愿填报是高考后每个考生都应该做好的必答题。它既是考生升学的一次选择,也是发现自己、正视自己、进行未来选择的良好契机,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这项工作“承包”或“委托”给他人。因为,考生的兴趣、爱好、未来选择永远无法被“委托”,更不可能被“承包”。

    考生和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志愿填报属于个性化选择,只有科学研判、识变应变,才有可能作出更为合理的决定。

    一方面,要辨识最新的高校专业之变。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1961个专业点、撤销804个专业点,31种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些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点将列入相关高校本科招生计划,这些专业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我国应对经济挑战的重大调整。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要处理好自身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好国家与时代发展之急需和紧缺专业的填报,既有利于未来自身择业就业,也契合了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小我”和“大我”的统一。

    另一方面,要理性认识冷热专业之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当下的热并不等于四五年毕业后还热,甚至可能“入学是热门,毕业成冷门”。正是因为热门,现在报考的人多,毕业的时候,也可能供过于求,竞争可能更加激烈。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等专业迅速走红;到了21世纪初,建筑土木、计算机等专业受到“热捧”;进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大数据等专业成为热门,加速了风口的漂移,当下大热的技术也许三五年之后就会“失宠”,仅把“钱”途作为衡量志愿选择的指标显然失之偏颇。

    同时,考生也要在志愿填报中“看见”自己。要克服盲从心态和“捡漏”思维,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权威信息,以自己的兴趣、能力为基点,综合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职业资源以及高考分数等因素,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空间和目标追求,根据高考分数与院校匹配原则,稳慎制定属于自己的志愿填报方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或专业。

志愿填报没有绝对完美的答案

杨文越

    常言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好的选择往往意味着少走很多弯路,以及更顺畅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志愿填报无疑是复杂的,考生和家长需要综合考虑太多因素,兴趣和发展前景哪个更重要,城市、学校和专业哪个优先级更高等问题都需要考生和家长深思熟虑。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志愿填报的烦恼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清晰、不坚定;二是受外界众说纷纭的观点左右,顾虑太多,更加纠结。

    大部分考生在填志愿时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甚至可以说没有太多想法,在象牙塔里苦读十余年,往往没有太多机会和时间思考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或真正喜欢什么学科,一眨眼便到了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难免手足无措。尽管有些仓促,但相比于盲目地在网络上搜寻信息,听信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坐下来,好好地认识自己更有帮助。

    认识自己,要明确兴趣所在。考虑是否要遵循兴趣选择专业时,或许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因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是不是真正热爱?可以为热爱付出多少、牺牲多少?是否有清晰的未来规划?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在了解自己的过程,如果这些问题让你更加坚定,那选择兴趣往往不会出错,但如果更加犹豫纠结,那或许意味着还需要考量其他因素。

    认识自己,还要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告诉你应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告诉你这样选的人走上了人生巅峰,而那样选的人后悔不已,但没有人能告诉你,你想要的未来是怎样的,除了你自己。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尽早描绘未来的蓝图,才能做到心里有底,明白该如何排序各个因素。优先考虑城市、学校还是专业的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结合自身规划来看,才能做好权衡。有的人计划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希望在职场上叱咤风云,拼出一片天地,那就要更多考虑城市,尽量选择就业平台更大、机会更多的地方,同时还要考虑专业的就业前景等;而有的人打算留在高校或从事研究型工作,那么对专业的兴趣就更加重要,院校的选择上也可以偏向科研性更强的。

    总而言之,充分了解自己,弄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劣势,并尽早规划未来,进而确定真正适合自己的城市、院校和专业,是解决志愿填报烦恼与纠结的关键。

    另一方面,志愿填报期间,各类填报咨询服务机构、指导讲座涌现,但大部分都“别有用心”,并不能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帮助。这些混乱的信息往往给志愿填报带来更多困难和烦恼。而学校有资源、有经验,应该更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志愿填报的支持服务。可以邀请志愿填报方面的专家进行讲解,首先确保考生和家长了解清楚志愿填报规则,再提供志愿填报方面的经验分享等,校方可以在讲座质量上进行把关,并确保其非营利性,真正做到为考生考虑,从考生出发。还可以连接起往届学生和本届学生的沟通纽带,已经进入大学的学长学姐们可能有很多经验之谈可供参考。但如果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志愿填报难的问题,把指导和支持工作前置才是更有效的。学校应该尽早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让学生了解志愿填报,志愿不应该成为短短几周内作出的决定,而应该是长时间权衡思考后的抉择。

    最后,想对纠结志愿填报的考生和家长说,志愿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它可以影响未来,却无法决定未来,也没有绝对完美的答案,尽量作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就对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高考通知:74所高校宣布不退档,考生过线就录取
光明时评:帮报志愿三千元一次,是噱头吗?
高考志愿填报至关重要:切记切记一定要重视!
家长,志愿前夕可以做些什么?
高考报志愿选名校还是选热门专业?
专家支招:巧填志愿低分也有机会上名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