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科】卢林:每个会发光的孩子,都等着被父母看见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卢林:每个会发光的孩子,都等着被父母看见


    【人物名片】

    卢林,神经科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科和英国Tavistock 动力性心理治疗临床专业双硕士,曾在武汉中德心理医院任心理治疗师10年,提供心理治疗超过1.5万小时,提供一对一督导和团体督导超过2000小时,翻译作品有《婴儿与母亲》《游戏与现实》《家庭与个体发展》《人类本性》《养育宝典》。

    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遇到难题的家庭。有些是父母带着孩子找我咨询,有些是心理咨询师带着无法解决的个案来找我督导。这些家庭的问题各式各样,孩子的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躯体问题。

    倘若去探究这些个案的成因,无疑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穷尽。不过,就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言,这背后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父母看不见孩子,这是很多孩子出状况、亲子关系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看见

    在分享这个话题之前,我想通过一个小场景,帮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下看见和看不见有什么不同。

    孩子在玩儿拼图游戏,拼着拼着突然卡住了。研究了许久,依然没有找到破解之法。他有些失望,还有些愤怒,整个人焦躁不安。这时,他搓着小手,四处张望。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这个孩子有可能会看到和经历什么。

    情景一: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父母根本不在家,而是在外面忙工作/应酬/社交……他其实是独自一个人在玩儿。

    情景二:他看到父母在一旁忙着刷手机/聊天/打游戏……父母也看到他拼图遇到了难题,不过只是看看而已,依旧自顾自地忙着,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情景三:他看到父母很生气,指着没有拼完的拼图吼道:拼了这么久都拼不好,你怎么这么笨?隔壁家的小丽比你还小的时候就会拼了!

    情景四:他看到父母有些不耐烦,瞥了一眼没有完成的拼图,拉着他站起身掉头就要走:“算了,这么费劲就别玩了,看着就烦!”

    情景五:他看到父母比自己还着急,上手就要替他拼。他大喊不要,父母很生气:你这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差,我这是在帮你呢!别闹了,弄完赶紧吃饭去!

    情景六:他看到父母一直在旁边看着自己,对他说看起来的确有点难,你有些着急,还有些生气。没关系,再给自己多一点儿时间。他继续尝试无果后,父母尝试将积木换了个方向,告诉他再试试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哪种父母?如果你是父母,又会下意识地做出哪种反应呢?

    其实,玩儿拼图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孩子成长所经历的情景,比如写作业、玩儿游戏、交朋友等,而父母反应的不同即是看见和看不见的差异。

    毋庸质疑,情景一中的父母是没有看见孩子的,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在孩子身边。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家庭以及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孩子做了什么,需要什么,父母一无所知,亲子关系的疏离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其余5种情景中的父母好像都看见了孩子,但其实,这里面存在很多具有迷惑性的“假看见”。

    情景二——父母仅仅是通过眼睛看到孩子拼不下去了,至于孩子遇到了什么难题、有什么样的感受并没有看到,也没有进一步和孩子进行情感连接;

    情景三——父母看见的是孩子无法完成拼图的结果,却没有看见他努力的过程,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草率地给孩子贴了一个笨小孩的标签;

    情景四——父母没有看见孩子的求助,而是觉得陪孩子很烦,赶紧逃离,或是觉得陪孩子完成拼图很烦、很难,直接逃避;

    情景五——父母越俎代庖完成了拼图,或是出于炫耀,或是有其他安排想快点结束,或是陷在了自己的焦虑中,总之,并没有看见孩子的困境。

    经历这样的互动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孩子可能会鼓起勇气继续克服困难,成为父母想要的好孩子。

    但对孩子来说,这种挑战实在太大了,能做到的人并不多,所以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更可能是,孩子对拼图彻底丧失了兴趣,因为他遇到挫败的时候,父母给到的反馈很糟糕:不管不问/否定甚至羞辱/无法给予任何帮助/不能容忍自己有不安的情绪、失败的经历……

    现在,我们一起看下情景六中的父母。在这个情景里,父母看见了孩子的困难和需要——拼不下去,感到焦虑和愤怒,需要帮助;也看见了自己能够为孩子做什么——鼓励、陪伴,必要时搭个台阶;如此,让孩子接受适度的挫折,但又不让他感到挫败,最终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

    看见孩子遇到了困难,看见他的期待是什么,并给予有限的帮助,还不会抢走孩子的功劳,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真正的看见。

    看见的过程

    相信通过拼图这样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大家已经对看见有了相对感性的认识。那么,将概念抽象出来,看见其实包括3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涵容,即接纳、忍受和理解孩子。

    看见孩子,首先要和孩子在一起。然而,不少父母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表现后,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对的、不好的,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或很不耐烦,急着制止;或很生气,立刻批评;或比孩子还焦虑,导致孩子更加不安。父母无形中把孩子推了出去,无法和孩子待在一起,也就无法进一步看见孩子。
    
所以,我们首先要能够和孩子待在一起。怎么实现呢?接纳孩子的一切表现,所谓好的、坏的、对的、错的等,忍受孩子所有的情绪,开心、快乐、忧伤、焦虑等,理解孩子这么做不是无缘无故的。同时,也要学会涵容自己,看到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更有力量和孩子一起面对。

    第二个过程是镜印,即透过父母的眼睛看到孩子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从而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

    一个人怎么知道“我”是谁呢?通过有人看见他,然后给予反馈。对孩子来说,这个人就是父母,这个过程就像照镜子,照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反馈和态度。

    “我”做了某件事,如果父母是喜悦的,觉得“我”是可爱的,那么,“我”就是好的;反之,如果父母是生气的,觉得“我”是可恶的,那么,“我”就是坏的。父母的反馈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所以,这个反馈必须是如实的反馈。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和欣赏。理解,即我们要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比如孩子到点了还不想睡觉,可能是在寻求归属感,他会觉得我要跟你们在一起,所以要和你们一样看电视、聊天。

    欣赏,即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以及值得肯定的部分。比如孩子拼图拼不进去,你可以说,我看见你拼了半个小时仍没有放弃,你是非常认真的孩子。

    在镜印中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命名,即父母要通过对孩子的感觉、需要等进行命名,帮助孩子确认自我。

    妈妈看见孩子哭了,了解到哭的原因是饿,妈妈会说,宝宝,你哭了,是因为饿了吗?现在妈妈给你喂奶。这就是一系列的命名——你的这个行为叫作哭,你哭的原因是饿了,喂奶可以解决不舒服的感觉。

    一开始,孩子可能对妈妈的话没有太大反应,但命名进行了几个月以后,孩子就会把饿跟不舒服的感觉连接起来。当妈妈说你饿了吗,孩子就不哭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不舒服被看见了,而且他和妈妈建立了信任,知道妈妈马上就要来帮自己处理不舒适的感觉了。这就涉及看见的第三个过程,我们后面细说。

    命名的过程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我在做什么——遇到了难题但没有放弃;我是什么感觉——饿了有点儿不舒服;我有什么需求——很难过想要抱抱……

    如果父母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命名,或者命名是错误的,甚至是颠倒的,孩子的心智化发展就会很糟糕。有来访者说当他感觉饿了,妈妈对他说的是“不要紧,你忍忍,慢慢就不饿了”。他觉得有饿的感觉是不对的,习惯了之后就感觉不到饿了。再比如明明是件很痛苦的事,有人却很平淡地说出,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很多时候,心理治疗在做的就是命名,重新命名来访者曾经失去的很多东西,让他重新被看见,重新被理解,他就会慢慢地变得有序。

    第三个过程叫作积极处理的态度和能力,即父母对所看见的孩子的困境要有积极处理的态度,还要有能够提供帮助的能力。

    值得参考的是拼图情景六中父母的做法,陪着孩子,鼓励孩子,通过提供有限的帮助——将积木转个方向,帮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其他几个情景中的父母有的没有积极处理的态度,比如直接灭火,让孩子别做了;或是直接带孩子逃离现场;有的没有积极处理的能力,比如自己比孩子还急,我不行,我也帮不了你。扩展到更多的日常成长情景中,就会演变成我管不了,于是把孩子交给保姆、交给治疗师、交给学校。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就把责任推给别人,孩子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看不见的伤

    了解了看见的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觉察育儿过程中的看不见以及看不见所带来的伤。

    在镜印的过程中,不少父母常常无法看到和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他们更多看到的是:

    自己过往的经验:父母带孩子外出玩耍,孩子不小心撞到石头,流血不止。父母非常愤怒,开始不停地打骂孩子。

    这一刻,父母看见的其实是自己内在的恐惧,因为他们曾目睹过家人在同样的年纪遭遇了严重的车祸,始终没有迈过这个坎儿。孩子的遭遇触发了他们的焦虑,下意识的反应给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

    自己的需求:孩子不肯去上学,妈妈觉得他太内向,不合群。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发现,孩子是因为害怕老师,觉得他对自己很冷漠。而老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被孩子的妈妈当众羞辱,很怕她,自此就不敢管了。妈妈因为自己的需求和老师交恶,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处境。

    自己想象中的孩子:孩子学习很好,但父母全程看不到这个真实的孩子,而一直要求他:在家附近读高中就好;读个不需要出学费的大学就好。

    孩子试图反抗时,父母以及所有的亲戚都对他说,你要懂事,理解父母赚钱不易。他一路做着父母想象中的孩子,心中的愤怒越积越深,导致最终根本无力完成学业。

    在命名的过程中,父母最常出现的问题则是否定、制止。

    孩子因为交不到朋友而苦恼,父母的反应是:一个小朋友不跟你玩,是他的问题;好几个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一定是你的问题!孩子在外面被排斥,已经很痛苦了,结果和父母唯一的信任与连接也被切断了。

    孩子磕到脚疼得直哭,父母说的是:这点儿小事哭什么?有那么疼吗,不至于!别哭了,再哭就不喜欢你了……明明心里很难过,却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流泪。

    遇到难题后,孩子求助,父母摇头:这点儿事都搞不定吗?自己的事自己做,别老想着让别人帮忙……有需要但不能跟别人说,被别人看见是件羞耻的事。

    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命名错误。其实,错了不可怕,咨询师也有命名错误的时候,但重要的是,父母要用心,让孩子感觉到你在用心理解他、靠近他,而非远离他、伤害他。

    在积极处理这个环节,很多父母由于没有能力等原因拒绝提供帮助。

    拒绝分两种:

    一种是很无理的拒绝,觉得孩子是在勒索自己。有个孩子出现了上学困难,问妈妈自己还要不要去上学?妈妈很不耐烦地说不上就不上吧,然后就走了。孩子觉得很难受,吃了很多药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可是,妈妈知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为什么搅得大家都不得安宁?

    还有一种是很无助的拒绝,父母很无力,根本没法帮到孩子。孩子厌学,与人沟通也存在障碍。咨询师希望父母介入,结果妈妈听说要做治疗,毫无征兆地骨折了,这样她就不用帮助孩子了。

    其实,这个妈妈一直困在抑郁症中自顾不暇,无法看见孩子,反而需要孩子照顾,可孩子太小,无力承担,就和妈妈一起病了。

    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如果没有被看见,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来反抗,比如通过自-伤自-残、惹是生非等寻求关注。如果父母仍无法或不愿意看见他,孩子就会转为另一种机制——顺从,成为乖小孩。

    不管是叛逆还是顺从,孩子身上都被牢牢印上了看不见的伤,个人成长、关系构建等大受影响。

    很多时候,父母并非故意看不见孩子。一方面,社会快速发展,焦虑值增高,父母将自身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另一方面,我们养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是来自自己被抚养的经历,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看见,也就很难看见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会鼓励父母多做觉察,必要时可以去做治疗,进行自我成长。只有先把自己建设好,才有力量看见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当然,父母也不要有太多压力,做个60分的父母,给自己留些休养的空间,也给孩子留些成长的空间,彼此看见,一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孩子承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
拼图游戏让宝宝玩得更聪明
如果人生真的有起跑线,那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学霸父母生出“学渣”娃,这个锅到底谁来背?
孩子闹脾气时该如何回应?90%家长都做错了!
认生=陌生焦虑?不是胆小而是孩子变聪明了,妈妈偷着乐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