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郭璞《葬书》白话注解
晋郭璞《葬书》白话注解-01

一、生气篇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注解:
埋葬,就是收藏起来的意思,收纳生气,也就是阴阳之气。
噫,本来指噫 [ài],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噫,即吐气的意思。噫、升、降、行,都指气的变化形势。风、云、雨则指气存在的不同形态。风、云、雨泛指外气。行乎地中,则指内气。

二、气感篇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阴。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纲骨,以阴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注解:
生气在大地中行走,发出来就会长生万物。
人由父母所生,与父母骨脉相连,二者气体相同。葬得生气,则先人骨骸得气,遗体受荫。
人体的生命,是生气聚集,凝结结于骨。人死后,血肉很快腐烂,而骨独留。葬是使父母先人之骨,纳生气。而先人得安,则反来荫护其所生的后人。所以《狐首经》说: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三、风水篇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注解:
西面的铜山崩裂,东面未央宫的铜钟突然自鸣。春天一到,木感其气,自然枝繁叶茂。粟虽藏于室内,但季节一到,自然发芽。以铜钟、植物得气则相感而应,来说明葬乘生气,则子孙得福之理。
西汉时期,皇宫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天三夜不停止。汉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三天后,南郡(荆州)太守上书说山崩了二十多里。
生气在地中行走,人们难以直观地看到,但可以通过龙脉的形势来判断其行止。龙脉自祖宗山发脉,一路跌宕起伏,如万马之奔腾,则知其气之行。龙停止不走,则得水之界,水聚则势止,则生气开始聚集。
龙穴之气,要其聚。散荡无收,则必不结穴。龙之行,气未止,亦不结穴。古人寻找生气聚集不飘散,龙脉停止结穴的地方,所以这门学问也叫为风水。

四、方法篇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馀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注解:
水为龙之血脉。结穴真假,行龙起止,全在于看水之分合。水之分,则龙未止而无气可乘。水之合,则龙停水蓄,有生气可乘。所以,风水之法,以得水为上。水得而风自藏。

来龙气盛,如万马奔驰,一路远去,看似未止。但大干龙虽行,而分枝劈脉的支龙,得水界止,仍能结穴。水自发源之处,一路奔流湍急,其气散而未聚。遇穴结之处,深静停蓄,众水交合与一处,亦能有结。

外气即水之气。内气即龙之气。《狐首经》说:龙行而直去,得水界之,水必横栏于龙之前,故云外气横行。龙得水界,则气聚,故去内气止生。《狐首经》说:深浅之理,南北有异,垅支有别。窝钳宜浅,乳突宜深。宜浅而深,则有水患。宜深而浅,则怕蚁侵。浅深得宜,则风水自成。

五、生物篇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故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地势以原脉,山势以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

注解:
气藏乎地中,所以土是生气的母体。土行则气行,有土才有气。生气为水之母,又生气才有水的产生。
高山之地,缺少水份,其气沉,埋葬宜深。平洋之地,水位较高,其气浮,埋葬宜浅。
生气行乎地中,气随土行,土行则气行。生气因土而存,有气则有水,万物赖水土而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合水法:郭杨曾古法地理术是真正的杨公风水吗?
对“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来源的纠正
图说中国风水简史
浙江·堪與堂对《葬书》公布各家释解原文对比
陈益峰:《葬经翼》葬旨篇原文及白话
蔡元定释晋郭璞《葬书》谬误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