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行法释要』<肆>『拳论篇』

『太极拳行法释要』<肆>『拳论篇』



四、拳论篇: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要

()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拳论讲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直是所有练太极拳人的经典。它是由王宗岳传给蒋发,蒋发传给陈长兴、陈清平,后来武禹襄在蒋发过去的米店里找到的。所以太极拳是由武当张三丰传下来,传给王宗岳的,王宗岳传给陈长兴、陈清平,再传给杨氏、武氏的。杨氏、武氏是最早的太极拳分支。武氏再传给郝为真,郝为真传给孙禄堂,就产生了孙氏太极拳。吴权佑是满人,他跟着杨露禅、杨班侯学拳,后来渐渐在上海产生了吴氏太极拳。整个太极拳主要就是这五种: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所有这些太极拳中最经典的著作,就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后来武禹襄、李亦畲也有很多拳论,但他们的拳论都是从王宗岳拳论化出来的,有很多就是解释王宗岳拳论的。我们练太极拳的人一定要非常清楚,你练得对还是不对,王宗岳拳论是标准,符合它的就是对的,不符合它的就是不对的,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一切以这个拳论为准。这是老师当初给我的学拳第一准则。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拳论的第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有很多人看拳论,首先就把这句话忽略而过,认为这是古人写书的一个潜台词,不说好像没有文化,说了也没什么真正特別的意义。但是实际上我们练拳的人,真正地要进入太极之门,必须要把这句话搞清楚。

太极拳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无极。无极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炁”—神气。不从这里入门,实际上你练的根本不是内家拳,更不要说是太极拳。

要做到无极,有练法吗?有的!道家将天人合一、人我天地为一体、与道合一的状态称为无极。有人可能会问,人是人,我是我,天是天,地是地,为什么是一体呢?其实如果将天、地、人、我都放在你的感知范围之内,那么天地人我就是一体。如果未将天、地、人、我放在你的感知范围之内,那么天是天、地是地、人是人、我是我。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推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两个人一交手,就已经先把对方当对手了,而这种状态其实已经和太极没有什么关系了。那么太极拳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是什么呢?是和对方一见面、一接手,马上要和他合为一体,感知对方身上的一举一动。对方神气的波动,全部要放在我的感知范围之内。拳论中说的很清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皆由此而及也!

那么如何能够练得天下无敌呢?就是从感知对方的一切状态开始,真正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确的推手,如果是有功夫的话,和对方一粘手,对方是没办法起脚、也没办法出拳的。他每一起脚、出拳之先机,都已经被我知道了,就不会再给他这个机会了。所以杨露禅能将一只鸟放在手心上,鸟却飞不起来!并不是说他手上有胶水,而是鸟在用力的时候,它的蹬力被化解了,而这个化解一定是建立在感知上的。所以太极拳有一个字用的很好,叫“听劲”。它为什么不叫“摸劲”,而是让我们“听劲”呢?“听”是什么呢?就是让你不要把你的思想放在你自己的触觉上,因为你的触觉是不可能听的。这个词真是用得很高明,有类似于禅宗的感觉。禅师说听云,云明明是看的,怎么让我去听呢?它其实就是让你不要沾着,听云就是让你感受云的状态。这就是练拳当中非常要紧的事情。你如果能够明白无极这个概念,练拳就已经入门了。你说方便不方便,我是觉得很方便,但是太多的人练拳都不从这里入手。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动之则分,就分成阴阳;静之则合,就合为无极,即感知状态。阴阳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在太极图上我们把有黑点的白色的区域称为阳,把有白点的黑色的区域称为阴。有很多人解释过太极,但是从练功夫上来说,我对他们的解释都不满意。我的老师曾对它专门做过解释,实际上古人是以非常直接简单的方式用这个太极图来解释太极的:白色有黑点的区域,白色代表没有东西的地方,黑点是你的神意,是要守住的;黑色有白点的区域,黑色代表有东西的地方,白点是你的神意,神意是空的。

所以两个人接手,我身体要保持空灵,要让它觉得摸不到,但是外面的神“炁”是满的,做到这个状态就叫进入太极状态,你已经赢一半了。所以真正的太极是什么呢?就是:在感知范围之内,你能够做到有身体的地方是空灵的,没有身体的地方,你要神意饱满。而且要做到在这个感知范围之中,阳不离阴,阴不离阳,要同时存在,这个状态就叫太极。这也是道家里面说的知黑守白。黑色表示身体的这个区域要放空,守不能守在这里,守在这里,这里就变成一个实体,就变成被人攻击的一个目标了。要守在白处,这叫知黑守白。天地万事万物都是以这个状态为最佳。我们也经常以太极的标准来评论书画的高明,“落墨之处需空灵”,“未到之处须气满”。但是我们自己练太极拳,有几个人是以这样的标准来练的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无过不及”是什么呢?是说我在自己的感知范围之内和对方交手,即我的手不出圈,不能出我的感受范围。有很多人一推手人坐在后面,手放在前面,其实这个时候手已经伸出他自己的感知范围了。

“随曲就伸”,是因为两个人是一个气场,合为一体的,一方缩了,我的气就进去,始终填满。太极拳的这个方法在搏击上非常非常的好用。为什么呢?因为别的拳术很难做到这一点。要么一动脚身体就瘪掉了,有的人想要用身体,脚却瘪掉了。若能做到随曲就伸,对方一动就倾斜了,他站在那里不平衡的,他就要调整。高手过招,哪怕是一点的调整过程,早就失去了先机。如果你能随曲就伸,对方就很难找到你的破绽。所以太极拳这个合为一体的理论是非常的好!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在太极的状态范围内,感受到对方的力量时,我用感知柔化而动,让我的身体均匀走化对方的压力,不可用顶抗或拙力拨挡。在这走化的过程中,我还要由此得到对敌发放的机势,让敌人势卸而陷入被动挨打之状态,在我大势所摧之下不能也不敢摆脱,如被粘一样。要注意这个走化和粘是一件事,并非先走后粘,或先粘后走。走就是蓄势,而对方落空,自然背势而被粘。若能体会也可算懂劲了。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人家快你也快,人家慢你也慢,这个很容易说,就是叫听劲。人家是三两一,你不能是三两二。人家是三两一,你也不可以是三两,这是说什么呢?不是去猜,是去感受,就会准确。你去猜,大概来的是三两,我大概也是三两,你肯定算不准的。你去感受,一听,心气和它一合,你马上就知道它的状态,就会准确。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太极拳总体的大纲理论到这里其实已经说完了。怎么练,告诉你了。如何练也告诉你了。后面所说的只是方法和分析。整个太极拳原理就这些,一百个字都不到。你说太极拳难不难?一点都不难。那么练会的人有几个?很少。原因是什么?都不按照拳论练,就是自己发明一套。

我还听说有一些人建议,找一帮武林名家,一人出一条名言,在某个地方去建一个石林,把这些老师的名言刻在石碑上,以让后人观赏。对此建议我是非常反对的。因为我相信这些人,没有比古人说得更好的,对武术的理解也不可能超越古人了。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上面这些道理懂了之后,就需要练习。不然的话,我们大家都说,我懂了道理学了方法,但到用的时候,还是过去的老习惯。这个是很自然的,这就叫习气。这好比我们原来用拉线开关的灯,换成了拨的。你每次用时还想去拉,一拉发现没有,就改成拨,这就叫习惯。最自然出来的东西,就是你的习惯,所以这很正常。平时练的蛮好,一旦正式动手,又把弄堂里那一套砸来砸去的方法拿出来了,因为这是你最熟悉的东西。既然知道了好的东西,怎么样让它变成我的新习惯呢?就是要着熟。把生的一套好方法练熟了,原来熟悉的、不对的东西,让它渐渐地生疏。这和任何修行,都是一样的。在这个正确拳理下,一个人练拳是悟劲,两个人练拳也是悟劲。两个人练拳,就是你来我往。我们推手时也就是在琢磨,如何在这个推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阳不离阴、阴不离阳的状态,而不是只想把人按出去,或扳了他一下手、扳了他一下脚作为目的---这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手真正找你比武,不会和你推的,也不会和你进行这种摔跤不像摔跤、打不像打的运动。这里也要提及练好太极拳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说道理很容易懂,可是为什么偏偏懂了道理还练不好、也到不了前辈的那个状态呢?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懒!过去,那些前辈,包括我的老师,他们一直说:“拳打万遍方为熟”。那么怎样才能着熟而阶及神明呢?在两年半到三年之内,需练满一万套拳!那么一天要练多少遍呢?要练十几遍拳!如果想要一年半练完的话,那可能每天要练二十几遍拳。而其实我们每天才练多少遍拳呢?用功的时候练过三遍拳已经不错了,不用功的时候每天可能只练了两遍而已。这样就很难达到古人的境界。这也是我们练拳之人要有自知之明而反省的地方。

有一些人自认为自己是五百年来也没有人像他这么厉害过,好像他是不得了。那么你花了多少功夫呢?当初我和老师一起讨论过这个练拳的问题。我们起初练拳,就是学会了整套拳架,至少要先练一千遍。练一千遍的原因是什么呢?练完一千遍以后,你不会再想我这手到底要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我这脚到底要跨度大一点还是小一点,我的手走的方向应该是两个圈还是一个圈。这种想法都已经不用了,因为肌肉已经养成了一个惯性。在到达这个状态以后,才能去悟劲,就是去体悟我们前面所说的无极和太极的概念。

说到悟劲,当我们练完一千遍以后有个悟劲的过程,就是你对太极的理解和体悟,是我们练太极拳能否入门上路的关键。悟劲是需要因缘的。有的人可能听明师指点,三句五句演示一下就懂了(我碰到过这样的人,我学生里面也有这样的人才。但是这种人最大的缺点就是非常懒,会觉得这个很方便,一学就会了,所以练得很少。跟人家动起手来还是希望别人保护他,他不能保护别人);有的人就很慢,三年、五年还觉得像赌博一样(我这里也有个这样的学生,在几年前他还没有体会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和我说过一次话。他说:“到你这里来练拳,像赌博一样,如果不来的话,又怕今天正好应该是拿一副大牌的时候,如果来了,又常常空手而归,你说的东西我还是搞不懂。”不过,他最近摸的两副牌好像还可以,所以又有信心,不然的话,他会觉得好是好,就是怎么也装不到自己身上去)。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人的悟性问题,不能强求。

悟劲以后,还有一关要过,就是着熟。你悟了以后明白了一个新的用力的道理和方法,我如何让它熟呢?要求是什么呢?那么你最少要练满五千遍。你练满五千遍,就着熟了。我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练一万遍,懂劲以后要练一万遍。我现在的要求已经没那么高了,我晓得要练一万遍,学生都逃光了,一个都没有了,还不如让他们练五千遍,还可能有人坚持一下。就算练五千遍,我也没有和人家说,你一定要一年半或者两年里面练满。我看这个现在也很难。所以我上次和朋友在说这个问题,我们有机缘的话到山区里面去找一些年轻的孩子,我们做一个基金,每个月给他们生活费,让他们不要再想那个赚钱不赚钱的事情,让他们专业地练个五年、八年的,成功的机率就会很大!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由着熟、懂劲以后才能阶级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就是说你慢慢地熟了以后,就会真正地懂得在动手当中阳不离阴、阴不离阳的道理。体悟到这种概念以后就叫懂劲。懂劲以后,会越来越熟,会觉得和人家动手越来越神妙,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你如果不是苦苦地去练,还是很难豁然贯通。

我们说的王宗岳拳论的主要理论,到这里就讲结束了。下面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等等只是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了。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下面我们谈的是拳术的一些基本要领。第一句话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对这句话,很多人的领会是有很大偏差的。偏差在哪里呢?它把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拆开来理解了。这是非常大的错误。什么叫虚灵顶劲?就是人是拎着的,微微地拎着,从上自下有条中线在拎着全身,炁放松了,宗气自然会沉入丹田。而现在很多推手和练拳的人都不是这样。和人家一推手,先蹲下去,或者是这个肚子朝下面一挺。为什么呢?他们认为这个叫气沉丹田,可以让自己的重心稳固。实际上你去想想,这个气不是沉入丹田,它是注在丹田,一字之差面目全非,这个时候绝对没有虚灵顶劲。而拳术恰恰是要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同时存在。丹田是自然沉实的,不是说让三个人推不动就叫气沉丹田,那叫气注丹田。

下面的一句话“不偏不倚”,我这个时候身体可以动,力气可以化解,可以运动,可以打人,如果说我不能做到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同时存在,就不存在放劲。我们很多练武术的人都以马步为基础,但是有几个人练对呢?大家扎个马步,人插在那里,坐得很低,但是这个是马步吗?我觉得跟蹲坑的状态是差不多的,和马没有关系啊!为什么叫马步呢?马步是古人在战场上驾驭着马匹作战时的状态。你想想看,你在马上能够这样蹲下去坐吗?马跑一圈你就蹾死了,肠子都出来了。所以人坐在马上是夹裆的,人的腰要拎着两条腿,夹着那匹马,那么当他手里拿了一把大刀或长枪的时候,就能合着这把刀枪以及马的运动的势能一起去打人了,这才有很大的冲击力和力量。你想想,如果你用那么错的状态坐在马上,拿着这么一把刀枪去戳人,人家没被戳倒,你自己却先倒了。所以先要练腰,就是要用腰拎着你的脚。现在有医生说,很多人练太极拳会把膝盖练坏,不要随便练太极拳,一有老人练太极拳医生马上就劝导:“不要练了,这个膝盖练了会坏。”,那么医生是瞎说吗?没瞎说,很多人是练坏了。那太极拳是不好吗?不是,因为他们练的不是太极拳。因为太极拳首先要做到什么呢?它要练你的腰,它不是让你用重心去压在自己的膝盖和脚上,如果这样的话,只要年纪大了,这样的运动量会加大对它的损害。但是,中国人的武术不是这样,它是用腰拎着全身,两个脚挂在腰上运动的,而不是用两个脚支撑在腰下。现在大多数人嘴上说,腰为主宰,我看都不是!脚跑到哪里,腰跟到哪里,哪能叫主宰?主宰是我腰指挥到哪里,全身都会去配合,脚只是腰的辅助品而已。而且错的练法也做不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杳是空的意思)。为什么呢?你如果不能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立如秤准的那个东西就没有了。你想你一撑,哪还有秤准,你这杆秤还会准吗?这肯定不对的。你一定要拎着身体,气沉丹田,炁为轮,腰为轴,那个时候人像轮一样。这个气不是身体里面的氣,这个气还是元炁之“炁”。所以这个神,就像车轮一样,这腰就像一个轴一样。如果你说是身体里面的气,那就不存在“炁成轮”的话了,它不是轮嘛。但是这个轮是非常灵敏的,因为你做到了气沉丹田和虚灵顶劲。

所以我们太极拳的“十要”,很多是后来加的,也没有错。但是都是从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这两句话里面衍生出来的,并没有深入的内容。比如说垂肩沉肘,也不能是自己身体有意这样垂下来的。过去老师常说练拳时两个手腋下要像放两个烫馒头一样。我们再看古人的人物画,特别是唐以前的人物画像都是飘飘然,甚至人是腾挪而起,一尊佛像你见了会产生恭敬心。为什么呢?他们是拎着的。当初对“炁”的学问,是每个读书人士大夫都要研究实践的,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些功夫,他们知道这个状态人是舒服的。但是宋以后,一下子就让人觉得瘪了。为什么唐以前中国这么旺盛?你看青铜器,特別是商周的时候,那些青铜器真好。你看到这些青铜器就能知道什么是气势,什么是拎腰。你看到青铜器你就会想到那个时候外国人肯定打不过我们。但是你一看到宋明那些儒雅的东西,炁不够了,就觉得可以欺负了,是整个社会的文化都慢慢地从那个炁的文化当中远离了。

这个事情,我觉得也是大家要多留意的。我们腰拎起的时候,这个脚负担是很轻的,所以别人说你这个人好像脚很活。脚很活是腰有力量才脚活,你看人家练摔跤的人脚活,人家练摔跤的人怎么样练他腰力的?他们有很多练习腰力的方法,脚当然活了。而你死马桩一样坐在这里,你怎么弄得过人家呢?所以我说碰到人家摔跤的人,哪怕一个女子柔道队的就能把他们那些喜欢拉拉扯扯的人弄得一塌糊涂,原因就是这个。所以真正练对了太极拳,绝对不会伤到你的膝盖。通过你脚和腰的运动,一定会对你的膝盖更有好处,对你的腿脚更有好处。当初有一位来自美国的教授,他做过一个蛮有意思的特辑,他在里面提到如何利用练太极拳防止老年人摔跤,我觉得这是蛮好的内容,你至少在不断的平衡当中去练习腰力和腿力,你练得对的话就会充实,就不容易摔跤,减少了摔跤的可能性。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一段话,有很多人解释得很勉强,实际上它是说,在太极的状态下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能使对方在我的感受范围内觉得“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近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比如说两个人在接手时,他运动的范围都在我的范围之中,就不存在高高低低的问题。我们两个人散手,他也在我的范围之中,他想要进攻我的地方,总觉得摸不着,却觉得我马上就可以到他身上一样。我的势时时包围住他,他进又摸不到,退又走不掉,朝上也觉着高得没有尽头,想往下跑也觉着深无底。这几句讲的就是势的范围的问题,还是在太极的概念上,所以它说来说去并没有离开这个东西。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在感知的范围之内,你才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太极拳不是比我的力气比你大多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真正教你一个练习的方法。你在练拳的时候,就要让一根羽毛也不能加在你身上,一个苍蝇落下,你也要有感知和反应,你要这样去练习才行。现在先不要说苍蝇了,这么一个人推在你身上,你总要走吧?我的太老师董世祚先生曾说,明明拳论里面说了要“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但是往往很多人刀砍斧劈也不肯走,就要站在那里。我中定很好,就是不走。这样的英雄到处都是。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拳论在这里又总结了一下,说我只要能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而且我的太极的范围、势的范围要够大,能够做到让对手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近之愈长,退之愈促,而且是仔细地听劲,练习到让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我知道对手的一切动向,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而对手是不能够了解我的。他如果没有这么细腻的感受,他不用这个方法,他永远不会走这条路,他也不会了解我,所以叫“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它并没有说你这样练,马上明天就变英雄所向无敌了,它只是说英雄所向无敌的方法是从这里开始。我老师那时候常常说,有很多人推手,推的人翻在地上脚也不动,好像要显示他的腰很软一样。还有的人站在那里撑着,五个人也推不动。我老师说他们推不动,你上去给他一个耳光,看看他能还手吗?他如果不能还手,这还叫武术吗?人家推不动你,戳你一刀,你也不动吗?这和武术有关系吗?这是表演用的。前辈有的时候骂的话很厉害,我就不想说了,这个只是表演好看而已嘛,真正能使用吗?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斯技旁门甚多,旁门就是练错了,练错的人很多,虽然个个有差别,但是它总结一下,不外乎是“以壮欺弱,以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常常和别人推手时说“你打我一下吧!但是我要求你表现不是以力大打力小,不是以手快打手慢,你试试看”---这其实是很难的事情!有很多人力气很大,一不小心就有力气出来了。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是说这些都是后天自然本能,它不符合太极的道理,这和你要学习的用力方法也没有什么关系。

“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显然它不是以力量来作为方法。如果是以力量的方法,就不会这么轻巧。有很多人说四两拨千斤是技巧,它其实也不是技巧,它是一种化劲。比如说我最近和几位老前辈一直讨论这个问题,所谓四两拨千斤,并不是说把人家加给你的力量,我用一个技巧把它弄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是由于你身体和空气都是均匀的势的运动,所以能够把人家加在你身上的势(并不单单是力),分解或化解到身体当中甚至于空中均匀承受。它在你接触点的作用力就变得非常小,对手会觉得一种“空”的感觉。而这个空的感觉就叫“化”。如果说是我用力的方法把来势转变掉了,那个叫“变”,不叫“化”。所以,太极拳说是“化劲”。太极拳没有说叫你让,而只叫你化。我的太老师乐奂之先生也说太极拳是没有“让”的概念的。我老师写给我的一个东西,它意思是说,和人动手就像坦荡荡地让人搜身一样的感觉,它化干净了就可以,一旦化干净,对自己也就没威胁了。事实上,对手的劲在我身上可以流过。这种境界,才是我们要去追求的!

“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那么太极拳是不是快呢?当然,也可以说快。为什么呢?所谓的快是能够身从心动,就是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刚刚开始,是“以心行气”,最后,练到成功了,叫“身能随心”。为什么它快?它快在它能身能随心,心一动就到了。没有说是我预备着,要手伸出来,要干些什么事情,那就很慢。我们说熟能生巧,一动它就有反应了,就算练成功了,这就是前面说的着熟。由着熟要到神明,就是要到身能随心而动。

所以“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它不是快的问题,但是也不能说它不快。太极拳明明有说了“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那叫快吗?也叫快。所以它的快是心动而手动,没有说是我想,想就很慢。

所以说真正出手的时候自己都不知,拳论里有说到,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心动就出来了,不能老想着我要如何去做这件事情。和人交手,就想对手怎么来,我如何应付。你有这种想法,赢的机会已经不大了。

太极拳的应用,它不是在手脚快慢上赢别人,它赢的是那种状态。它并不是在和你在比手脚快,如果我比手脚快,我肯定比别人慢,因为他们天天在练。但是我是看到它人处于哪种状态,是我可控的。我体会到对手的势,有哪一个地方是有破绽的,这个才是中国武术它非常要紧的地方。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这句话是说明这个气绝对不是那个米谷之气,它是说的无为之“炁”,不然的话就没有“活似车轮”这句话了。“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这句话有很多人在钻牛角尖,实际上它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它和前面那句话是连在一起的。立如秤准,站在这,气沉丹田、虚灵顶劲就是秤准,人要活络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叫活似车轮。双重则滞,就是说我这个秤,碰到分量我就会旋转的,是偏沉的,就能够跟随别人,如果是说双重的,我一受到力量就去顶了,那叫双重。双重,这个秤就滞了,就不会准了,那个秤就不灵敏了。这个话是非常明白的,没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但很多人去钻了牛角尖,就使得这个拳论没办法解释。说来说去都是很简单的,就是我要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人要活得像车轮一样,对方一碰我,我就听,这就叫舍己从人嘛。一听,我就动了。如果是说人家给你力量,你也去顶,那就叫双重。双重,那你就不会变化,你那个秤就坏掉了。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所以王宗岳先生看到很多人,练了很多年,和人家一动手,化不掉,为人所制,原因是什么?双重这个问题体会不到,斗力的毛病去不掉。“欲避此病,须知阴阳”,就是说,要避开这个毛病,你必须要知道阳和阴,知道在这个太极的状态。后面那句话也很重要,我前面实际上都说过了。他说:“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所以没有有意去粘别人的,对方走,你和他合在一起就叫粘。你有意去粘,身体就硬掉了。你有意去走,那就叫瘪掉了。所以“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这两个统一了,才叫做化。而且要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句话也是精彩得不得了,所以拳论真是拳论!就是说,你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那一块阴面不能单独存在,那一块阳面也不能够单独存在,在同一个无极感知状态下,阴阳要在同时存在、相互转换、相互帮助的状态下,就叫做阴阳相济。你懂了这个道理,就懂劲了。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你就会越练越精,你默默揣摩”,仔细地去琢磨,越来越细致,你慢慢地就会从心所欲,你出手就自在了。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人家碰到你了,化还没化开,就在想我怎么把他拨掉弄,很多人是这样的。人家碰到你,这里的问题要解决,所以一碰,就要化掉,你才能够自由,你才能够运动。如果化不尽就想动,就会看到两个人像斗牛一样,谁都不能放,放了都会倒。“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就是对于这个本体太极的概念,你如果理解错了哪怕一点点,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太极拳现在的状态很可惜,有很多人不是一点点错,而是不知道错到哪里去了,根本就没有找到过这扇太极之门。

我现在也是呼吁大家,练太极拳的人,一定要从这个门里面进去,而绝不要只是在外表上打转。太多的人就是一直在外表上花功夫,而对它根本的哲学背景不去深究,所以练到后来,你练的那套拳和太极没有关系。我常常问别人,你为什么叫这套拳是太极拳吗?你说掤捋挤按这几个动作就叫太极拳?只能你练太极拳的人用?再说,很多推手的人拖拽拉抱,你看它们有太极拳的那个感觉吗?也没有嘛!但是,他们很多人硬是把这些东西说成是太极拳,这其实对太极拳没有任何的帮助!当然不见得每个人都要练成像张三丰、王宗岳、杨澄甫这样的绝世高手,但是也希望每个练拳的人练对路子,至少可用它去体会实践太极的哲学背景,在身心上真正得到这么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是很重要的,对身心,对学问,也都有好处。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王宗岳老先生苦口婆心想把这个道理告诉别人,所以才写了这个太极拳拳论。我们要非常感谢这位老前辈,他以这种无私的精神把拳论写出来,让大家不要弄错。但是现在有几个人把这个东西作为经典,有几个人把它作为自己练拳的标准?很少。这样不好。他值得我们每位练太极拳之人的恭敬,也希望我们每位练太极拳之人不要违背这个拳论而去自己发明一套出来。到这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全部讲完了。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庞明: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二
《太极拳论》解全集
王宗岳太极拳论
【转帖】名师的太极拳论注解
[转载]杨式太极拳秘修桩法答疑
<太极拳论>通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