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溪漂亮古厝,居然是闽南史上最早违章建筑,蓝田金德厝茶商地标

安溪蓝田,山黛峰渺,园青雾绕。初夏季节,随朋友来到古老美丽的乌龙茶乡,这里家家有茶山,户户能做茶。绕着茶山随意走走,村居人家,不管认不认识,都热情招呼着:来喝茶哟。每家茶桌上,都有一壶香气扑鼻的铁观音,随时为你生津止渴、消困解乏。

30几户人家的霞房村,由于近些年铁观音市场不景气,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有4户人家还在采茶、制茶。毕竟是千年茶乡,路边90多岁的老奶奶,还在佝偻着腰为孙子晾青,见到陌生的我们,蹦出一口外语似的闽南话,连比带划领进家门去喝茶。

奶奶的孙子正在摇青,摇完青要继续炒青、揉青、烘焙、包揉、烘干。我是个喜茶之人,亲见一片片普通的树叶,经过那么多道复杂的传统制作工序,带着制茶人手掌的温度,走进茶盏与水相遇,变成一杯醇厚甘鲜、馥郁悠长的茶汤,觉得很神奇。

看惯了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一路上,那些青石、红砖、杉木、黑瓦的闽南特色古厝,和传统民居中张扬高跷的燕尾脊,让我倍感新奇。来到蓝田除了访茶,便四处去看民居、找古厝。

“厝”在闽南的方言里就是房子,“古厝”当然是指古老的房屋。雕梁画栋皇宫起,在安溪乡间,一栋栋民居有的像皇宫,有的像小庙,当地人称为“大厝”。据史料记载,这种模仿皇宫建筑风格建造的“皇宫体”,起源于唐昭宗光化年间。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听闻黄爱妃哭诉,家乡居屋遭受风雨侵蚀,“日出十八大窗,雨来十八漏孔”,闽王当即下旨“赐汝一府皇宫起”。一府“皇宫起”,最后竟成了乌龙圣旨,由皇亲一府演变成整个泉州府,民间纷纷效仿建造起“皇宫体”。

与闽王息息相关的燕尾脊,在红砖厝屋脊扬起一道好看的弧线,如斜入高天的长长燕尾,风格艳丽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它承载着一段有趣的乌龙历史,形成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艺术。

霞房村山坡上,有栋红砖石木结构民居,画栋雕梁、重檐翘脊很是好看,向主人一打听,竟然是80年代所建。

再看现代村民新宅,都是钢筋水泥的3、4层楼房。红砖“古厝”如今已越来越少。在新旧混搭的杂乱里,带着遗憾看那些断壁残垣,感受残缺的震撼之美。

随当地朋友徐先生,来到还住在蓝一村山边“古厝”里的叔叔家。古厝算不上华丽,是二进的小三开间格局。红砖砌墙,进门是一天井,这种合院建筑多为三间张和五间张,是闽南大宅中较为流行的结构。

常年在外经商的徐先生,坐在古厝慢慢流淌的时光里,叔侄俩一边喝茶一边闲话家常。远山葱郁,田野开阔,屋前屋后有太多儿时记忆,也留下了沧桑岁月的印迹,有些许寂寥,更有平凡岁月里的悠长韵味。

徐先生忆起小时候,离这不远处的华章村,有一栋九十九间土楼“金德厝”,他经常和小伙伴在古厝里爬上爬下,嬉戏玩耍,听古厝老人讲九十九间土楼故事。据说住在土楼的章氏精于茶道,六代经销茶叶,是百年老字号。

颇费周折,找到村庄背面一僻静处,不敢相信眼前这排破旧不堪的土墙房,就是传说中的“金德厝”。墙角处闪过一位妇人身影,她正弯腰将屋外放养的鸡鸭从侧门赶了进去。村民章大爷告诉我们,“金德厝”建于清光绪1898年,因年久失修,后代陆续搬了出去,如今里面成了堆放杂物和关鸡鸭的危房。

登高俯瞰“金德厝”,回字形大厝黒瓦层叠,梁柱斑驳,套院高低错落有致。整个院落前后三进,楼高两层,雕梁画栋,恢弘大气。据说因土楼高达10米需要架长梯,族人别着砍刀带上米饭,到原始森林找了三天三夜,才寻得两棵同样粗壮梭直的杉木,做了一架长梯子,日后成了“金德厝”一景。

大厝第一代主人章冬桂,将蓝田优质茶叶运往厦门,建立茶庄经销茶叶,自制牛角印茶叶专用章。经营有方的章冬桂,在漳州等地开了多家桂记茶庄,成为蓝田乡“四柱万金”之一。回乡创建九十九间土楼,专用于茶叶精加工,最高峰土楼有工人近百人,“金德厝”也成了桂记茶庄在乡下的地标式建筑。

每到采茶季,人们在这里炒茶、晾茶,整座土楼茶香四溢,120年来,浓郁的茶香裹着岁月包浆,已渗入土楼每一寸空间,每一缕空气。远眺田畴青山,在浮华尘世中见此土楼,仿佛又闻到散不去的幽幽茶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闽南最惹眼的一抹红
忽然,就想去福建了02
安溪姓氏趣话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
福建民居之闽南民居
揭秘闽南水上皇宫 276座红砖古厝齐整划一让人惊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