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氏太极拳一路83式用武歌诀

第一势    预备势

拳势概论

   “预备势”是以动作姿势来命名的拳势,取其字义就是打拳与格斗前的准备姿势,在战术采用了“一任自然”和“守我之静,待敌之动”的战略方针,在技击中,可侧身而立,周身放松,为四肢在意念的指挥下,行动迅速,整体协调,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静站,进行自我暗示:准备好了没有?对方一动我怎样去避实击虚,化打合一,以不变应万变。

《歌诀》云:“气沉丹田身放松。洗心涤虑神要清,世间万物皆有法,太极本是无极生。”

总述分析

   “预备势”由一个大动作组成,是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母势”之一,在劲力结构上主要由:掤劲、意念力、中定劲组成。步型上属平行步(开立步)。步法上为:定步。在眼法上,目光直视可令其不寒而栗,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是防止有人偷袭。不能把“预备势”当做一般的站立动作,因为它同时又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桩功,在传统陈氏太极拳中称“无极桩”。通过静站,深刻体会内外合一、动由静生的道理。练习时切不可草草了之。

第二势    金刚捣碓

拳势概论 

   “金刚捣碓”是以佛教中“金刚”的形象来命名的拳势,“金刚”是佛的护法力士,象征着正直,忠诚,威武。有万夫不挡之勇,不坏之躯,以此命名是告诉修炼陈氏太极拳的人在一开使就要做一个正直,诚信的人。煅炼出一个好的身体,为后来的身心修炼打下基础。“金刚捣碓”作为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母势,体现出了传统陈氏太极拳的风格与劲力特点,战术上采用了《打手歌》中的:“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的战术方法。在技击中显示出太极拳即是“养生术,又是格斗术”的高级功夫,充分表现了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和战斗篇》中的攻击方法:善击者先看部位、后下手势。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习者应着重此势练习,故陈沟人常说:“陈氏太极会不会,先看金刚大捣碓。”

  《歌诀》云:“金刚捣碓最难防,太极八法势中藏。欲蹬陈门先精此,拨开云雾见阴阳。”

总述分析

   “金刚捣碓”由六个大动作,内含16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运用了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缠丝、中定等劲。(我们这里所介绍的劲都是明劲,而每一个明劲后面都含有许多暗劲,在后面的势子中也同样如此。)主要手型手法有:塌掌拿腕、提腕掤手、捋掌引化,按掌采拿,掤掌发放,塌掌碾外、撩掌击面、戳掌击腹、肩靠肘击,合肘拿臂、迎门肘击胸、横采肘断臂、冲拳击颏、捣拳砸臂等多种方法;主要步型为:平行步(开立步)、虚步、独立步、弓蹬步、合步等;步法上主要以:进步、上步为主。腿法上有:膝挑、侧踹、(前插、后套)弹踢、勾绊,摆挂,掀弹、震脚等方法。在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丹田内转与缠丝劲,是传统陈氏太极拳固有的特点。在这一“母势”中表现极为明显,所有动作都是在身法螺旋,手脚缠丝中完成,行拳时要体现出以腰为轴,丹田带动,节节贯穿,周身一家的整体功夫。

第三势        懒扎衣

拳势概论 

  “懒扎衣”是以肢体的动作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懒字与揽字同音,原为把衣服揽起来扎在腰间,因为过去人的服装多为长衫,练武的人无论练拳还是与人切蹉,都需要先把衣服先揽在腰间,此势用懒字的意思是,前面已经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何惧强敌来犯,双方实力相差太多,都懒的把衣服扎起来就能打败你。从心里上非常藐视对方,战术上采用了,欲擒故纵、声东击西、惊上取下、右引左进、上挒下拌、临危不惧的方法。技击中显示出太极拳的我守我疆、不卑不亢、身入险境、从容不迫的精神。表现了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和战斗篇》中的对敌方法:“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来手不见手,胸前来肘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歌诀》云:“懒扎衣势多玄机,采挒肘靠克顽敌。从容不卑英雄气,任你拳打与脚踢。”

总述分析 

   “懒扎衣”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采、挒、肘、靠、缠丝、中定等劲组成。主要手型手法有:拳掌掤击、合肘断臂、双手反拿下采、分挒击喉、劈掌引化、穿掌引靠、塌碾击胸等多种方法。主要步型为:平行步(开立步)、独立步、弓蹬步、合步。步法上以横开步(侧蹬步)为主。腿法上有:膝挑、侧蹬、暗含前插、后套,掀弹、扣绊等方法。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懒扎衣”在传统陈氏太极拳中做为“母势”之一,手脚的缠丝劲在运行时,不要有凸凹断续,要圆转灵活,做到曲线缓和而富有弹性,应以腰为轴,丹田带动,使力从左脚跟,经踝、膝、腿过腰脊,上行至大椎,传到肩、肘、手、节节贯穿,再经右手下塌外碾,坐腕舒指,运劲至中指肚。此势的定势属于中定劲,定势时真气归于丹田,着重体现出:动中有求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拳术特点。

第四势     六封四闭

拳势概论 

  “六封四闭”是以内气运行和空间方位变化来命名的拳势,从内气上讲有封有闭,从空间来讲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处处撑圆,使对方无处可击。战术上采用了,一引一进,打前顾后,上下相应,左右折叠之法,整个动作浑然一体,如封似闭,技击中体现跟步的重要性。如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和战斗篇》中所言:“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又如:“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

 《歌诀》云:“如封四闭守正中,前后左右敌难攻。任其上下来犯我,不怕南北与西东。”

总述分析 

  “六封四闭”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缠丝、中定等劲。其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按掌采压、捋掌引化、叼手拿腕、挂肘击肋、侧横肘击胸、挑肘击腋、碾掌发放,缠丝引放等方法。步型为:弓蹬步、侧虚步,合步。步法为:跟步(横向跟步)。腿法有:插裆、跪绊、崩弹、膝顶、胯打等方法;眼法主要以视右侧敌人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侧,耳听身后。

  “六封四闭”,在传统陈氏太极拳中做为“母势”之一,在重心倒换时腿不可挺得太直,应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要分清是裆走后下弧还是裆走下弧,整个拳势以腰为轴,丹田带动,旋脊转膀,使周身圆活如珠,节节贯穿,技击上体现出化打合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拳理。

  第五势       单鞭

 拳势概论

  “单鞭”是以肢体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意喻左手的挒法向鞭子一样,柔中寓刚,又如斗中长蛇击首尾至,击尾首顾,击中首尾同至。此势又名“丹变”系所有动作全在于丹田变化。战术上采用了“彼不动,己不动。”“来之欢迎,去之欢送。”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的战略方针,技击中体现了劲走三节,节节贯穿的整体劲,入劲时,手、肘、肩,出劲时,肩、肘、手。如陈鑫公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言“单鞭此势最为雄,其势变化甚无穷,首尾前后能相顾,旋转引击全在功。

 《歌诀》云:“单鞭母势妙法生,进退顾盼要分清。一着顿悟灵机动,全凭消息脊背中。”

总述分析 

  “单鞭”由四个大动作,内含8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采、挒、肘、靠、缠丝、中定等劲。其手型手法有:穿掌戳喉(击胸)、掤掌引化、挒掌击胸、采肘断臂、挒肘击肋、提腕挑颏、掤腕击胸、勾手戳肋等方法。步型为:独立步、弓蹬步等。步法为横开步(侧蹬步)合步等。腿法有:上挑、膝扣、侧踹、暗含插裆、跪绊、崩弹、胯打之法。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单鞭”在传统陈氏太极拳中做为“母势”之一,体现了传统陈氏太极拳:身法中正,螺旋缠绕,虚实互根,沉稳舒展的特点,此势主要以左侧挒劲为主,与懒扎衣成对称之势,单鞭在一路拳中出现七次,是整套拳的中转站(加油站),技击含义丰富,要求做到随曲就伸,因敌变化示神奇。 

第六势      金刚捣碓(二)

拳势概论 

“第二金刚捣碓”同样是以佛教中“金刚”的形象,来命名的动作,此势排在前五个“母势”之后做为一个新的开始,再一次告诉大家此势的重要性。虽然看起来是个重复势子,但内在变化很大,在战略战术补充了“第一金刚捣碓”的不足。我们仍然要认真的对待它,从理论上讲“温故而知新”。

此势在战术上采用了,顺势借力(一引一进)与造势借力(借力打力),“荡秋千”(要多少给多少)“拍皮球”(给多少要多少)的战术方针,技击中体现: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擎起彼身借彼力”的折叠劲。

如陈照丕公在其著作《太极拳总论》中所言“连引代击、蓄而后发、舍己从人、随机应变。”

总述分析

“金刚捣碓”(二)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缠丝、中定等劲。其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挤掌击腹、按掌采拿、撩掌击面、戳掌击裆、侧击肘击肋、合肘反拿、迎门肘击胸、横采肘断臂、冲拳击颏、砸拳解脱等。步型有:弓蹬步、仆步、虚步、独立步、平行步;步法为进步(上步)合步等。腿法有:膝扣、膝挑、前踢、震脚、其它腿法暗含等。眼法主要以视右侧敌人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侧,耳听身后。

此势在练习时,动作要连贯,双手要走两个圈,每一个动作的劲力要表现清楚,同时注意胸向及重心的变换。

第七势       白鹤亮翅

拳势概论

“白鹤亮翅”是以白鹤舒展翅膀的动作象形取意来命名的,白鹤性格孤傲,喜欢嬉戏,擅长打斗,寿命较长,此势的另一层喻意是修炼太极的人要有鹤的灵性,动作从容,心胸宽广,达到延年益寿,此势在战术上采用了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之法。技击中上惊下取,手脚同用,肩靠肘打之法暗含于内,主要以斜向的挒劲为主。

《歌诀》云:“两臂轻舒似白鹤,斜向展翅荡秋波。中门虚掩诱敌入,空胸实腹中气和。”

总述分析

“白鹤亮翅”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及腿法上基本与“懒扎衣”相同,定势时为侧虚步;步法上为跟步,主要突出右侧的靠打之法;白鹤亮翅是双分的斜向挒劲,“懒扎衣”是横向的单手挒劲,定势势时手开脚合、膝开裆合、背开胸合、松胯塌腰,有一种开合相寓,八面支撑,处处成圆的感觉。

第八势       斜行

拳势概论

“斜行”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和空间方位来命名的拳势,又名“搂膝拗步”前面几个小动作与“白鹤亮翅”衔接的很巧妙,“白鹤亮翅”在定势是故意使门户大开,诱敌来攻,而后依靠“斜行”中的两臂左右回旋,如白鹤扇动翅膀一样来攻击敌人,战术上采用了,欲要先给,声东击西、左右兼施、整体发放的战略方针。技击中前面主要以绞劲为主,后面以采挒劲为主,一动周身整体运作,化打合一。表现出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和战术篇》中的闪过打顾之法:“古有闪过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歌诀》云;“身正步斜心莫偏,双手绞采把敌掀。套锁搂推与谁同,唯有斜行盖世功。”

总述分析 

“斜行”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捋、采、挒、绞劲、缠丝、中定等劲。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借力、合掌击颈(断臂)、推掌击胸、采掌引化、挒掌发放、采肘断臂(解脱)、勾手击颏(解脱)等方法。步型有:虚步、盘步、独立步、仆步、合步、弓蹬步等。步法为:进步等。腿法有:膝挑、侧踹、扣绊暗含插裆、掀弹等方法;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斜行”整个动作舒展大方,柔中寓刚,身法不偏不倚,两臂如怀抱斗,裆部虚圆,内外三合,中定劲足。

第九势    初收

拳势概论

“初收”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收”字有两种喻意,一有把对方收服、降住之意,二有把天地之灵气收入丹田之意,此势在战术上采用了,上下合击,引进落空、顺势借力、造势借力、随曲就伸的战术方法;技击中以守待攻,以静制动,表现出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

  《歌诀》云“初收一势不为奇,抱腿拿摔众皆知。攻前击后他不晓,背靠肘挒可击敌。”

总述分析

“初收”由三个大动作,内含6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按、采、缠丝、开合劲等。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合臂、合掌拿肘、按掌击胸(采臂、按头)、托掌发放、采掌发放等。主要步型为:弓蹬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为:定步转换,提膝收步。腿法上有:扣绊、膝挑、前蹬、弹踢等。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是典型开合相寓的拳势,在练习时无论身法怎样螺旋转动,手脚顺逆开合,都不要出圈,要做到大小动作以腰为轴,丹田带动,体现出胸腰的折叠运化,意领形随,周身一家的整体功夫。

第十势     前蹚拗步

拳势概论

“前蹚拗步”是以肢体动作来命名的拳势,“蹚”字用在步法有试探的意思,主要表现双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轻灵劲,双脚的两次连续进步中都暗含腿法,用的时候要使对方无法察觉,在战术上采用了,敌退我进、步步紧随、环环相扣,以腿法为主,手法相随的上下合击之术。技击中表现了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和战术篇》中的攻击方法:“心气一发、四脚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掤而捋,或挤而按。”

《歌诀》云:“摆脚出腿君要轻,双臂开合缓如鹰。拳中有景通天地,只在丹田变化中。”

  总述分析

“前蹚拗步”由四个大动作,内含9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 捋挤、肘、靠、挒、中定、缠丝等劲,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捋掌引化、挤掌塌胸、挒掌击喉、碾掌发放,横肘击胸、侧肘击肋等。主要步型为:独立步、虚步、偏马步等。步法为:摆脚上步与侧上步等。腿法有:膝顶、里合、外摆、前蹬、弹踢、侧踹、脚踏、掀弹、扣绊等。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蹚拗前步”整个动作要松柔流畅,舒展大方,节奏上要快慢相间,一动皆动,一静皆静,神态从容,尽显儒雅之风。

第十一势    第二斜行

拳势概论

“第二斜行”与“斜行”(一)同样是以肢体运动姿势和空间方位来命名的拳势,只是在衔接上略有变化,在传统陈氏太极拳中拳势的重复是为了,动作的连贯,呼吸的调整,劲力的衔接,还有是强调动作的重要性,练拳的人要认真对待重复势子,所谓“温故而知新”。此势与第一“斜行”在技击含义上基本相同,在战术要欲要先给、引进落空、化打合一,只是在连接的两个动作上有些变化,主要练习掤、捋、靠等劲。

第十二势         

拳势概论

“初收”,故略。

第十三势   前蹚拗步

拳势概论

同前,故略。

第十四势       掩手肱锤

拳势概论

“掩手肱锤”是以肢体动姿势做来命名的拳势,又名“掩手肱拳”或“夺命红拳”,拳在武术中俗称为“锤”,意喻拳头像铁锤一样坚硬而有力,此势为传统陈氏太极拳“七大锤”之首(掩手肱锤,庇身锤、肘底锤、击地锤、护心锤、指裆锤、撇身锤)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中较重的手法,是通臂劲的具体表现,主要用于击打对胸部,可破解对方从正面的快攻。近战时可兜、挂、撇、以劲走三节的肩靠、肘击、拳撩的方法应战,远战时可调整身法,快速进步对敌,所发之拳螺旋冲出,直取对方要害,出手见红,在战术上采用了化打合一、惊上取下、击前攻后、因敌而变的战略方针。主要体现出一个“掩”字,应用时拳肘同发、相互掩映。如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和战术篇》中所述的攻击方法:“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速雷,雷发不及掩耳。”此势在技击中要以速度和力量见长,可短打、可远发,左手的掩护动作要真中有假、假里藏真。右拳要快而准,一击即中、绝不迟滞。

《歌诀》云:“意领形随周身松,合掌沉拳蓄如弓。锤自心发同放箭,击前顾后似炮轰。”

总述分析

“掩手肱锤”由七个大动作,内含15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为:掤、挤、采、挒、肘、靠开合、卷放、缠丝等劲。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借力、合掌引化、挒掌击喉、撇拳击肋(击胸)、沉拳借力、合拳贯耳、下插拳击胸(击腹)、撩拳击胸、叼手拿脉、采肘解脱、后称肘(霸王肘)击胸等方法。主要步型为:偏马步、合步、独立步、弓蹬步等。其主要步法为:定步转换,提膝震步,斜出步,跃步,磋步等;主要腿法有:膝挑、弹踢、前蹬、震脚、侧踹、插、套、掀、扣绊等法。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掩手肱锤”是典型蓄发相间的拳势,所有动作都不要出圈,做到卷放有序,开合有法。此外这一拳势的练法也比较丰富,如震步、跃步、蹉步、定步、盖步等,即使跳跃震脚发劲,也应轻沉兼惫,蓄发鲜明,快慢相间。做到四肢上升,中盘下沉,立身中正,下盘稳定,发劲松活弹抖,达到神韵与气势的完美统一。“掩手肱锤”可做为单势进行发劲练习,左右交换连环发放,达到蓄发自如,得心应手。

第十五势        十字手

拳势概论

“十字手”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因上体(为纵线)与两臂的横线相交成十字形,又如双手相合,两腕交叉成十字形而得名。此势在战术上采用了,引进落空、上下相随、以横破直、螺旋发放的战术方法。技击中以靠、打、抛、摔为主,意领形随,周身一家,动作连绵不断,一气贯穿。

《歌诀》云:“十字手法最精妙,抛打拿摔齐用到。蹉步转体为合肘,一开一合背崩靠。”

总述分析

“十字手”由三个大动作,内含5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采、挒、肘、靠开合、缠丝等劲。主要手型手法有:叼拿反拿、掤手引化、采掌挒臂、掤背靠击、横肘击腋(断臂)、背折靠等方法。主要步型为:偏马步、合步、马步等。主要步法为:磋步(调位步)等。腿法上有:跪绊、扣压、胯打、后扫等。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动作虽少,用法却非常丰富,练习时不可忽略其中的细小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要劲走折叠,丹田带动。

第十六势   金刚捣碓(三)

拳势概论

“金刚捣碓”(三)的名称来源同前面的两个“金刚捣碓”一样,只是从“十字手”后衔接的方法有些不同,此势在战术上采用了“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人刚我柔,随曲就伸的战术方法,技击中前一部分上惊下取,右引左进,主要以上托下采的杠杆劲及分挒手法为主,配合步法进行发放。后一部分同前。

总述分析

“金刚捣碓”(三)由六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采、挒、肘、缠丝、中定等劲组成。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背靠、挒掌引化、挑掌断臂、采掌反拿、穿掌引化、沉拳击腹、冲拳击颏、砸拳断臂、迎门肘击胸、横采肘靠打等。主要步型为马步、合步、仆步、独立步、弓蹬步、虚步、平行步等。腿法上有:膝挑、侧踹、前插、后套、弹踢、前踢、震脚等法。在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虽在前面已有两次重复,但每次都有新的内容,学者应该认真对待,仔细体会不同的劲力变化和不同的用法。前面十六个势子里面就有三个“金刚捣碓”可见它的重要性。

第十七势      庇身锤

拳势概论

“庇身锤”传统陈氏太极拳七大锤之一,又名“披身锤”或“背折靠”是以身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主要强调这个“身”字,身指身法,身形,因为此势架子很低,双拳螺旋缠绕,所以对身法的左右折叠要求很严格,行拳时大小动作都要从反面入手,战术上采用了,欲擒故纵、声东击西、右引左进、左引右进、前后合击的战略方针,技击中,以肘劲与摔法为主,充分表现出“重武器”在技击中的作用,实施远打、近肘、贴身靠的对敌方法。

《歌诀》云:“庇身锤法世上传,背靠斜披在腰间。缠丝折叠须有法,练到圆活方过关。”

总述分析

“庇身锤”由六个大动作,内含12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挒、采、肘、靠、开合、中定、缠丝等劲组成。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分挒、合掌下压、掤拳击胸、合拳进肘、冲拳合肘、撩拳击头、塌拳断臂、横肘解脱、合肘断臂、采肘击肋等。主要步型为:平行步(开立步)、马步、合步、弓蹬步等。步法上为:提膝横开步。腿法上有:膝挑、侧踹、插、套、扣绊等。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庇身锤”是一个比较难练的拳势,主要体现传统陈氏太极拳丹田内转及螺旋缠丝的固有特点,重心虚实互换,同时旋踝转膝,松胯活腰,转肩旋膀,此势身法较大,架子又低,动作连绵不断,胸腰折叠极为鲜明,劲力结构清楚,乃大虚大实之势,故前人有言:“庇身锤乃周身大缠之势。”

第十八势    青龙出水

拳势概论

“青龙出水”是以动作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意喻周身及两臂的螺旋缠绕,在脊骨(武术中又称龙骨)的配合下运动轨迹如龙形,折叠纵放,时屈时伸。又喻右拳的发力掀撩如出水青龙,战术上采用了,一引一进、左右兼施、攻守合一的战术方针,技击中,两臂螺旋缠绕,粘连黏随,以打法为主,摔法为辅,实施明拳暗肘的对敌之法。

《歌诀》云:“青龙出水挒劲旋,力由脊发顺逆缠。动静相生攻势在,磋步横击手不凡。”

总述分析

“青龙出水”由四个大动作,内含5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采、挒、肘、靠、开合、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有:冲拳合肘、沉拳掤肘、撩拳击头、沉拳护裆、撩掌击腹、合拳挒肘、抓拿(抱腿、挒臂)、撩拳(掀裆、击肋)等。主要步型为:弓蹬步、合步、偏马步等。步法上为:磋步或定步等。腿法上有:脚踏、足铲之法。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青龙出水”是一个化打合一的拳势,蓄劲时应先做到内外三合,周身内聚,有一触即发之势,发劲时突如其来,人所不知,发出一种犹龙似蛇的弹抖之劲,另对方感到惊诧,

第十九势     双推掌

拳势概论

“双推掌”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这是一个组合动作,前面与“青龙出水”衔接的部分与“六封四闭”前半部分相同,后面又与“大六封四闭”有相似之处,可见这是一个气势非常保满的动作,战术上采用了,欲擒故纵、舍己从人、惊上取下、上下合击之法,技击中、敌来我引,敌退我发,沾连粘随,势如推山,意如戏鼠。整个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一气呵成。

《歌诀》云:“脚踏中门掌双推,低惊高取紧相随。上挒下绊莫放松,饿虎扑食把敌扔。”

总述分析

“双推掌”由六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拳外撑、引拳抓捋、沉拳掤肘、走肘击胸、挤手击胸、采手下压、挒掌断臂、捋手掀摔、掤肘(击胸、攻肋)、推掌击胸、按掌外碾等。主要步型有弓蹬步、合步、仆步、独立步、侧虚步等。步法为:进步与跟步组合。腿法上有:扫绊、膝挑、侧踹、脚踏、插裆、膝顶,其它用法暗含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双推掌”整个拳势要靠裆走下弧与裆走后下弧相组合,来完成重心倒换,身体要在螺旋之中折叠运化,整个动作快慢相间,一气合成。

第二十势   三换掌

拳势概论

“三换掌”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拳势,在其它武术中又名“连环掌”或“扑面掌”此势在应用时可快可慢,可由定步变化为动步,在战术上采用了,左引右进、右引左进、化中有打、打中有化的方针,技击中运用了采拿和横挒的交错之劲,体现了肘掌连击之妙用,此势可连续进进步,将腿法隐于步法之中,配合三次快速击掌,使肘法暗含其内。

《歌诀》云:“龙脊立旋出丹田,一收一放掌连环。慢如缓鹰快似电,横肘卷采攻膻间。”

总述分析

“三换掌”由四个大动作,内含7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采、挒、肘、靠、开合、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有:穿掌截喉、挒掌击胸(击喉)、抓掌拿腕、采掌挒臂、采肘断臂、掤肘击胸(击肋)等。主要步型有:合步、侧虚步。步法为定步转换等。腿法上可演化为膝顶、腿弹、勾绊之法。眼法上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三换掌”胸腰的螺旋转动要以丹田带动,腰脊为轴心。左脚掌要随胸腰的折叠运化而转动,使劲力连绵不断的传到手上去,三掌要打到同一位置。技击中,三换掌是缠拿之法,动作幅度虽小,但拿法变化多样简捷实用。

第二十一势    肘底锤

拳势概论

“肘底锤”又名“肘底看拳”传统陈氏太极拳七大锤之一,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是一路拳八十三势中动作最少的一个着法,但其双手的运行路线较大,战术上采用了,一引一进,明防暗取,左右合击之法。技击中主要体现拳肘合击,可拿可打的对敌方法。

《歌诀》云:“势有阴阳两臂圆,立掌挒采在胸前。叶底藏花非一般,肘下一锤令敌寒。”

总述分析

“肘底锤”由一个大动作,内含2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采、肘、开合、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手采掌、坠肘断臂、冲拳击肋、合掌断臂、掤肘击肋。主要步型为:侧虚步。步法为:定步转换。腿法上可演变为:勾绊、掀弹、膝顶等法。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肘底锤”是一个开合相寓的拳势,练习时动作虽少,但也要以腰为轴,丹田带动。此势还有一个名字“肘底藏花”,应注意舒展之中有紧凑之意,紧凑之中有舒展之功,达到周身一家,虚实分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合互根

第二十二势    倒卷肱

拳势概论

“倒卷肱”又名“倒捻肱”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是一路中拳唯一连续退步的势子,退步的次数可根据场地的大小退三步、五步、七步都可以,但最后定势时要右脚在前,战术上采用了,敌进我守、避其实攻其虚、防前打后、以一对二之法。技击中以采挒劲为主,要做到虽退尤进,退中有攻,退中有守,进退自如。要充分表现出肘法在解脱与实战中的作用,如拳论所言“有肘不见肘,放开就是手”。

《歌诀》云:“进步容易退步难,尺寸毫厘得精研。化中有打着法妙,脚踏勾绊裆要圆。”

总述分析

“倒卷肱”由六个大动作,内含14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由:掤、采、挒、肘、开合、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有:穿掌击喉、合掌断臂、挒掌击喉(击胸)、采掌捋臂、塌掌击胸(击喉)、卷肘断臂、横肘击胸等。主要步型为:侧丁虚步(过渡动作)、弓蹬步(定步)等。主要步法为:退步。腿法以勾绊(外环)、掀弹(里环)、脚踏、膝顶为主。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倒卷肱”是一个开合相寓的势子,开时要求周身俱开,由内到外,合时周身内聚,由外到内,此势还是鲜明的双顺、双逆开合之势。

第二十三势     退步压肘

拳势概论

“退步压肘”又名“退步裹肘”。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主要体现“压”与“裹”字,战术上采用了,欲要先给,左引右进,上下合击之法;技击中显于外为肘势,隐于内为肘劲,施于对方则为肘法。主要体现卷肘下压、缠裹与退步的协调配合。

《歌诀》云:“掤捋引靠要放松,勾绊推挒脚下功。合肘压下千斤力,劲走折叠占风。”

总述分析

“退步压肘”由三个大动作,内含7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有:掤、捋、采、挒、肘、靠、开合、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为:掤掌外撑、捋掌引化、托掌肩靠、采掌挒臂、挒掌击胸(挒喉)、采肘断臂、抓掌引带等。主要步型为:合步、侧虚步、弓蹬步等。步法为:定步转换与撤步等。腿法上有:膝顶、掀弹、勾绊、脚踏之法。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练习时整个动作要以丹田带动,腰脊为轴心,同倒卷肱一样做到“攻退合一”,发劲时节节贯穿,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

  第二十四势    中盘

拳势概论

“中盘”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拳势,练好此势着重在一个“守”字,即“守中”

因为中线部位正好是人体的“大本营”也就是在技击时对方主要进攻的部位,此势着重训练对中盘的防守,双手的缠丝运行路线以“守中”为主战术上采用了,一引一进,左右兼施、化打合一的方针,技击中因对方着势的改变而采取对敌之法,体现了太极拳一招多用、明拳暗肘、环环相连、随曲就伸的特点。

《歌诀》云:“中盘定势显大方,开合相寓运驰张。他人非说拳无此,怎知真传谱中藏。”,

  总述分析

“中盘”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捋、挤、采、挒、肘、靠等。其手型手法有:搂掌挂臂、撩掌击颈、卷肘断臂、挒掌(击胸、击喉)、捋掌引化、肩靠肘打、推掌击头、采掌断臂、挤掌发放、插掌击裆(击胸)、挑掌(戳喉)、合掌掤肘、击肘挒掌等。其步型为:合步、弓蹬步、仆步、独立步、平行步、偏马步等。步法为:定步转换、震步等。主要腿法有:膝挑、弹踢、震脚、侧踹、掀弹、扣绊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用法比较丰富,重心在虚实互换时采用了后下弧与下弧组合之法,使周身螺旋缠绕,气贴脊背而行,贯于四梢,神气鼓荡,沉着松静,内外三合,掤劲十足,给人以稳如山岳的感觉。

第二十五势     白鹤亮翅

拳势概论

“白鹤亮翅”此势与第一“白鹤亮翅”一样,同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象形取意来命名的,

只是在衔接的过度动作上略有变化,此势在劲力结构、步法、手型、手法、腿法上与第一“白鹤亮翅”基本相同,在战术上采用了欲要先给,劲走折叠的方法。技击中明着与暗着交替使用,使对方防不胜防,练习时不要因为是重复势子而忽略了它的变化之处。

第二十六势     斜行拗步

拳势概论

同前 ,故略。

第二十七势      闪通背

拳势概论

“闪通背”是以身体姿势和内气运行路线来命名的拳势,在用法上主要体现“闪”字,在内气运行上主要体现“通”字,其意是使其内劲自然的通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战术上采用了,化打合一、引进落空之法,着重突出了“闪”字,传统陈氏太极拳的“闪法”在步法上也要走圈走弧线,陈鑫有言“虚笼诈诱只为一转”,这一“转”字便有“闪”的含义。技击中主要以掌法为主,暗含肘法,腿法及摔法,体现了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和战术篇》中的“闪过打顾”之法。篇中有言:“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歌诀》云:“闪通背势闪为先,劈挂挒摔用法全。内换一口丹田气,陡然一转冲三关。”

总述分析

“闪通背”由七个大动作,内含16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以:掤、捋、采、挒、肘、靠、开合、中定、缠丝等劲为主。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外撑、合掌反拿、搓掌挒发、合掌外掤、磨盘肘(击胸、击肋、断臂)、撩掌剪颈、挒掌坠肘(断臂)、劈掌化打、盖掌拍击、穿掌戳喉、采掌挒臂、托掌架臂、捋掌抡摔、劈掌坠肘(断臂,劈头击背)等。步型为:合步、弓蹬步、马步、侧虚步、盘步、独立步等。步法有,跟步、进步、绊步(后扫)等。其腿法有:扫腿勾绊、膝挑、膝顶、侧踹、弹踢、掀弹、扣绊、扫绊、震脚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闪通背”一势内容丰富、用法多变,劲力结构比较复杂,虚实变换难度较大,无论是动静缓急,还是冷脆发劲,都应做到运转随心,动静互根体现出太极拳“以巧制敌”的拳术特点。

第二十八势    掩手肱锤

拳势概论

“掩手肱锤”同前,故略。

    第二十九势     大六封四闭

拳势概论

“大六封四闭”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和空间方位来命名的拳势,与“六封四闭”不同的是一个“大”字,此势手法在运行路线上较大,把定步的动作变成了动步的练法,从方位上“六封四闭”着重与对右侧的练习,“大六封四闭”则着重与左侧的练习,两个拳势正好左右对称,此势在战术上采用了,右引左进、左击右补、惊上取下、一势多招的战略方针。技击中前半部位主要体现出“肘膝连击”的拳术特点,后半部分与“六封四闭”的用法基本相同,故不再详叙。

  总述分析

“大六封四闭”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0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开合、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拳外撑、捋拳引化、插拳掤肘(断臂)、掤臂肩靠、提腕掤肘(击胸)、合拳挤胸、捋掌外引、挒掌击喉(断臂)、挑肘击肋、按掌击胸(击腹)、碾掌发放等。步型有:弓蹬步、合步、仆步、独立步、侧虚步等。步法为:原地转换、提膝进步、收脚跟步等。主要腿法有:提膝挑击、膝顶、踢法、侧踹,在里环掀弹,在外环扣、套、收脚还可勾绊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其它同“六封四闭”,故略。

第三十势       

拳势概论

“单鞭”同前,故略。

第三十一势      

拳势概论

“运手”又名“云手”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拳势,“云手”意寓双手在运行时向在空中行走一样,有一种意境之美,此势从字义上看是以“手”为主的动作,实际上是以下盘步法、腿法的变化为主,对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很高。战术上采用了,上引下进、右引左进、左顾右盼、上下合击之术,可进可退,攻防兼顾,技击中步法灵活多变,可用盖步蹬击对方前来之足,用并步缩短攻击距离,增加发放力度,用插步进行偷袭对方下盘,而后走摔法,应用时要手到脚到,如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和战斗篇》中讲到“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决从何取,解开其理妙如神。”

《歌诀》云:“提膝插足步连环,两手各管半边天。形似白云无常变,折叠往复圈亦圈。”

总述分析

“运手”由三个大动作,内含8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捋、肘、靠、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捋掌左引、掤掌右击、穿掌引化、坠肘肩靠、翻肘击胸、切掌击肋等。步型为:弓蹬步、合步、侧虚步等。步法有:定步转换、跟步、横出步、插步等。其腿法有:跟步胯打、跟步勾绊、侧踹、后踹(插步)、提膝上挑、里环掀弹、外环扣绊、跪压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运手”的锻炼方法有很多(盖步、插步、并步、定步、左运手、右运手等)技击上用法多变,重心倒换时,属平移运动,提膝上步要轻灵沉稳,丹田带动,以腰为轴,可根据场地的大小走三步、五步、七步都可以,走最后一步要左脚在前,练习时意领形随,周身整体一家,轻似行云流水,重似山岳,给人心境与外形完美统一的感觉。

第三十二势    高探马

拳势概论

“高探马”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探”字在这里有“按”的意思

意寓马的性格很烈,先将其骑上在按住马头,把马制服,此是主要表现的是旋挒劲,战术上采用:右引左进,左引右进,击前打后,上下合击之术,技击中以上挒下绊的摔挒法为主,同时又暗含肘打背靠之术。

《歌诀》云:“高探马势左右旋,转体挒绊妙无边。不识此中真精义,胯打肩靠把敌翻。”     

   总述分析

“高探马”由三个大动作,内含9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有:掤、挒、肘、靠、缠丝、碾塌等。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绞掌拿臂、穿掌肩靠、掤掌肘打、挒掌击喉、合掌拿臂(搂颈)、挒掌击面等。主要步型为:侧虚步、合步等。其步法为:跟步、进步等。其腿法有:胯打、膝挑、侧踹、里环掀弹、外环扣绊、勾绊等。眼法以视敌为主,余光兼顾左右,因敌而变,耳听身后。                               

此势要求动作协调一致,轻灵连贯,开合相寓,整个动作以腰为轴,丹田带动,两臂相合相系,身体在螺旋中卷放开合,整体升降,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

第三十二势   右檫脚

拳势概论

“右擦脚”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中主要的代表腿法,“擦”字,是指此腿法的攻击力,凡是有接触摩擦的地方由下至上皆可做为攻击点,体现出太极拳“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皆手的功夫。” 战术上采用了,左引右进,上引下击之法,技击中以拿法为辅,腿法为主,纵横齐攻,低可撩阴,高可击面,充分发挥腿法在技击中的作用。

《歌诀》云:“左脚盖步似盘龙,双手上掤欲西东。单腿擎天根基稳,两臂分挒脚展平。”

总述分析

  “右擦脚”由四个大动作,内含10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劲别有:掤、捋、挤、挒、肘、靠、开合、缠丝等。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捋掌化劲、合肘解脱、掤臂挤肘(挤掌)挒掌断臂、绞掌反拿、合臂掤腕、分掌合击等。主要步型为:侧虚步、独立步、盘步等。步法为:定步转换,提膝盖步等。其腿法有:膝挑、盖步前蹬、膝顶、弹踢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右擦脚”是一个独立步的分腿动作,其难度较大,对于支撑腿的要求很高,同时身法要配合好,分脚要以腰带胯,以胯领膝,以膝催脚,处理好腿上的三节劲,打脚时不可拖泥带水,整个动作蓄发兼备,干净利落。

第三十四势   左擦脚

拳势概论

“左擦脚”与”“右擦脚”一样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主要是对左侧进行的腿法训练,在战术上与用法上基本与“右擦脚”相同,故略。

《歌诀》云:“拗步摆脚手上升,屈膝盘坐胯先松。身如旋风拔地起,擦脚发力节节通。”

总述分析

“左擦脚”由二个大动作,内含5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以:掤劲、缠丝劲为主、开合、分挒劲为辅。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掤腕反拿、分掌合击等。主要步型为:独立步、盘步等。步法为:顺缠摆脚上步。其腿法有:膝顶、膝挑、弹踢、蹬踹等。眼法以视敌为主余光兼顾左右因敌而变,耳听身后。

其它同“右擦脚”故略。

第三十五势   转身左蹬脚

拳势概论

“转身左蹬脚”又名“左蹬一根”或“挂树蹬脚”是以身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中比较厉害的一种腿法,应用时可随高就低,战术上采用了,引中有打,打中含化,上下合击之法,技击中主要以腿法为主,暗含肩,靠,胯打之法,在步法可进可退,不拘泥于固定的着势,要因对方的变化而变化。

《歌诀》云:“左蹬一根不用高,单腿支撑足要牢。拳来脚去齐头进,此乃太极变中着。”

总述分析

 “转身左蹬脚”由二个大动作,内含9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以:掤、挒、肘、开合、弹抖、缠丝等劲为主。其手型手法有:掤掌外撑、合掌拿腕(压臂)、挒掌击喉、沉拳掤臂、提腕掤肘、弹抖冲拳等。主要步型为:独立步。步法为:原地转步。其腿法有:膝挑、膝挒、摆挂、侧蹬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转身左蹬脚”整个动作要以腰为轴,丹田带动,发劲时要松活弹抖,突如其来,给人一种惊炸之感。

第三十六势   前蹚拗步

拳势概论

“前蹚拗步”是以肢体的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此势是一个重复动作,只是在衔接上略有不同,其它同前,故略。

  第三十七势   击地锤

拳势概论

“击地锤”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又名“栽锤”,或称“神仙一把抓”,传统陈氏太极拳七大锤之一,连接动作有点同“第二斜行”相似,是典型的上下合击之法,战术上采用了,欲要先给,借力打力,上下同取,左右合击之术,技击中主要体现抓筋,拿脉,反骨之法,双臂的螺旋绞挒之劲可击前防后。

《歌诀》云:“斜脚进步身莫偏,合拳搂膝顶劲悬。左提右栽锤击地,全凭留意身后边。”

  总述分析  

 “ 击地锤”由三个大动作,内含7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以:掤、捋、靠、缠丝、绞挒劲、三节劲为主。主要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捋掌引化、螺旋肩靠、握拳抓捋(拿脉)、搂拳掤化、提拳击颏、栽拳击胸(击腹击裆)等。步型为:偏马步、合步、独立步、扑步等。步法为跟步、提膝上步等。其腿法有:扫绊、膝顶、膝挑、蹬踹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而听身后。

“击地锤”整个动作在重心倒换时,不可忽高忽低,要在缠绕中虚实互换,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

第三十八势   翻身二起脚

拳势概论

“翻身二起脚”又名“二踢脚”或“踢二起”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中以腿法连续攻击对方下盘与上盘的代表动作,两脚虚实互用,可高可低,可远可近,远便起脚,近便用膝,令对方真假难分。战术上采用了,击前防后,避下击上,上下同取之法,技击中一势多用,以脚法为主,暗含膝顶之法,体现出腿法的纵跃、弹踢、扫绊、勾挂等,连环攻击之术。

《歌诀》云:“击地回身欲飞天,臂如车轮手似鞭。前足未落后足起,劈头盖顶令敌寒。”

总述分析

  “翻身二起脚”由三个大动作,内含6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采、挒、肘、靠、缠丝、绞劲等组成。其手型手法有:沉拳击裆(击腹)、提拳走肘、合拳击颈、采拳掤臂、转体靠打等。步型为:合步、虚步。步法有:扫绊步、纵跃步等。腿法有:扫绊、胯打、前踢、前蹬、弹踢等。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在胸腰折叠变化上表现非常明显,腾空打脚时要求身体“立如秤准,活如车轮”。主要锻炼身体的弹跳及平衡能力,练习时能起多高就起多高,但要注意虽然四肢上升,中盘要有下沉之意,做到,起如猿,落如鹊。

第三十九势   护心锤

拳势概论

“护心锤”又名“护心拳”或“兽头势”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七大锤之一,是以肢体运动姿势象形取意来命名的拳势,意寓功夫练到一定程度,不惧强敌来攻,即使是凶猛的怪兽也一样可以制服,双拳的兜绞如抓住猛兽的头或双角一样,左右绞摔,将其制服,战术上采用了,左引右进,上下合击之法,技击中以兜绞劲为主,可上绞其头,中绞其胸,下断其臂,拔其根基,连环发放。

《歌诀》云:“跟步出脚要放松,掤臂引手似张弓。周身合下千斤力,双拳兜绞护正中。”

总述分析

“护心锤”由六个大动作,内含12个小动作组成,在劲别上由:掤、捋、按、采、肘、靠、开合、缠丝、绞劲等。主要手型手法有:震脚按击、左掤接劲、右捋引化、握拳掤击、折腕合肘、折腕掤肘、右拳先采(后提)双拳绞击等。步型为:开立步、合步、侧虚步、弓蹬步、偏马步、步法为:震脚落步、左横进步、跟步、右横开步等。腿法有:震脚、侧踹蹬击、勾绊、扣绊、脚踏等。眼法以视敌为主,余光兼顾左右,因敌而变,耳听身后。

“护心锤”还有一个名字“打虎势”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中较为重要的拳势,有定步,有跃步、退步,主要锻炼以腰为轴,丹田带动的绞劲,要求练习时顾盼自如,蓄发相间,发劲松活弹抖。

第四十势   旋风腿

拳势概论

“旋风脚”是以肢体运动姿势象形取意来命名的拳势,意寓里合之腿法如旋风一样,快而有威力,卷扫一切,令对方根动身摇,重心不稳,失去平衡,战术上采用了,一引一进,化打合一,惊上取下,虚实相映之法,技击中主要体现以剪刀劲为主的绞摔(俗称小鬼推磨)应用时上下呼应,左右旋转,以达到上下相随人难近。

《歌诀》云:“左脚里合右腿旋,上下剪击心莫偏,飙风催根平地起,横绊挒摔得随圆。”

总述分析

“旋风脚”由五个大动作,内含9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捋、肘、靠、绞、缠丝等劲。其手型手法有:撩掌接劲、捋掌引化、掤掌接劲、合掌压臂、托掌反拿、采掌挑臂、横肘击肩、十字手采拿等方法。步型为:弓蹬步、合步、独立步、盘步、马步等。腿法有:膝挑、摆挂、盖蹬、里掀、外套、里合、侧踹等。眼法以视敌为主,随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旋风脚”前一段动作要沉稳,舒展大方,柔中带刚,蓄势明显,后一段打脚要迅猛,突如其来,人所不知,身法螺旋缠绕,如旋风一样。达到“诸靠缠绕我皆依,因敌变化示神奇。”的高级竟界。

第四十一势    右蹬脚

拳势概论

“右蹬脚”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与“左蹬脚”是对称之势,主要体现蹬脚在右侧的应用,是对左独立步在单腿支撑时,稳定重心掌握平衡的锻练,“右蹬脚”在其它方面同“左蹬脚”故略。

  第四十二势    海底翻花

拳势概论

“海底翻花”是以肢体运动姿势与穴位的沉翻动作来命名的拳势,“海底”二字是指海底穴,所谓“翻花”是指在海底穴的带动下双手的兜绞动作,如翻起的浪花一样,有一种倒扣的感觉,此势战术上采用了,右引左进,造势借力与顺势借力的发放手法,主要表现挒劲在明拳、暗腿配合下的打摔之法,运用时肩、肘、胯、膝、手在身法与步法的协调下同时操作,破其不备,攻其不意,如我的老师马虹先生所讲“打拳不是走路,动手动腿都有用。”

《歌诀》云:“海底一动两臂翻,胯打膝挑在中间,身走螺旋腰似钻,背靠肘采敌难安。”

总述分析

“海底翻花“由二个大动作内含2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采、挒、缠丝、肘等劲,其手型手法有:收拳掤肘、采肘合拳、缠绕挒摔等。步型为:独立步。步法为:独立步单腿支撑旋转等。腿法有:膝顶、膝挑、弹踢、前蹬、摆挂、暗含插裆、套管、掀弹、勾绊、踏踩之法。眼法以视右侧敌人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海底翻花“动作较少,可与上势转身左蹬脚合起来练习,双手的兜绞动作像倒口袋一样与右膝上挑同时完成,做到上引下击,周身协调一致。

  第四十三势  掩手肱锤

拳势概论

“掩手肱锤”同前,故略。

  第四十四势     小擒打

   拳势概论

“小擒打”又名“小擒拿”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练好此势关键是对“擒拿”二字的理解,在传统武术中“擒”与“拿’二字和现在技击中的擒拿有所不同,“擒”是以前三指为实后两指为辅的抓筋拿脉之法。“拿”是以后三指为实前两指为辅的反骨之法。此势从动作名称,及字的排列顺序上能够看出乃是先擒后打之术,就是在擒拿住对方同时的一种打法,战术上采用了,来之欢迎,去之欢送,左引右进,上引下击,欲擒故纵之术,主要表现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拿、打、跌、抛、融为一手的高级功夫。

《歌诀》云:“瞻前顾后两手担,右左同入步连环。敌退我进君应记,踢打摔拿总为先。”

总述分析

“小擒打“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0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捋、采、挒、肘、靠、缠丝、开合、等劲。其手型手法有:前掤背靠、采掌掤腕、切掌外挒、穿掌上托、捋手引化、按掌肩靠、掤肘击肩、绞掌采拿、推掌发放等法。步型为:偏马步、合步、弓蹬步、虚步、盘步、独立步、仆步等。步法为:提膝上步、侧进步等。腿法有:上步、盖蹬、膝挑、铲踹、暗含插裆、套管、掀弹、勾绊、踏采之法。眼法以使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小擒打“是一个动作复杂,拳架较低的势子,此势在连续进步时,要把步法之中暗含的腿法表现出来,使对手上下难防,进退无路,练习时应注意胸腰的折叠运化,做到逢左必右,欲上先下,随曲就伸,整个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大小动作以腰为轴,丹田带动,发劲时前发后塌,身体不偏不倚。

第四十五势  抱头推山

拳势概论

“抱头推山”是以身体运动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推山”二字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气势,形容双手的前发之劲可将大山推动,何况对方之躯,此势从心理上要有自信,给对方一种压抑之感,使其在精神上未战先败,战术上采用了,欲要先给,给后再要,借力打力的应敌之法,动作虽然并不复杂,但技击内容十分丰富,其劲力与着法多变,着重体现双分劲与双合劲在动步中的配合,应用中击前防后,惊上取下“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既有闪展之术又有回旋之功。

《歌诀》云:“双臂合首欲推山,其根生于腰腿间。内沉一口丹田气,劲到山移脊不弯。”

总述分析

“抱头推山”由六个大动作,内含11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采、挒、肘、靠、开合、塌碾、折叠、缠丝、剪刀、中定等劲。其手型手法有:开拳砸肩(崩胸)、合拳击胸(击腹)、回身肘打、合拳挒臂、撩掌剪接、掤肘击肋、按掌采拿、推掌塌碾等。其步型为:合步、仆步、、虚步、独立步、盘步、弓蹬步等。其步法为:转体调位、提膝盖步、右进步等。腿法有:转体扫绊、垫步掀弹、盖步前蹬、暗含膝的各种用法与进步的各种用法等,眼应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要做到顺其势上引下击,造其势整体作业,无论从内劲到外形都要给人一种劲到山移的感觉,整个动作沉稳而舒展,严谨而潇洒。

 第五十三势    双震脚

拳势概论

“双震脚”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中上纵法的代表动作,战术上采用了,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擒故纵之法,技击中主要表现折叠劲在上下应用之法,当身体向上纵跃时,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击打对方,特别是前方上提之足,暗含多种腿的攻防方法。

《歌诀》云:“一鹤拔地势冲霄,全凭两翼展翅遨。腾挪欲蹬形又止,稳落惊震众英豪。”

总述分析

“双震脚”由五个大动作,内含10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捋、靠、按、缠丝、开合等。其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捋掌引化、明肩暗肘、按掌合劲、掤掌前发、翻掌上托、臂掌兜手、扣掌采肘、按掌借势、顺势托掌、反手采掌等。其步型为:弓蹬步、合步、虚步等。步法有:转体扫步、纵跃步等。其腿法有:扣绊、扫绊、膝顶、前蹬、暗含弹、踢、勾、挂、摆、挒、之法,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而听身后。

此势在练习时应从反面入手,随屈就伸,随高就低,因敌而变,整个动作在演练时要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如鱼戏水,其形又似一鹤冲天,雁落平沙,给一种空间立体的螺旋意境美。

第五十四势     玉女穿梭

拳势概论

“玉女穿梭”是以肢体运动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此势的由来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陈鑫公云“天上织女弄金梭,一来一往织绫罗,谁知太极拳中象,兔走鸟飞难耐何。”这里的“穿”字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中横跃法的具体表现,“梭”指的是手法,双手在身体纵跃的同时往复穿插如梭子一样快而不乱,战术上采用了,闪、展、腾、挪之法,速战速决,临危不惧。主要体现了传统陈氏太极拳以少胜多的突围之术,技击中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用法,要因对方的变化而运化。

《歌诀》云“穿梭纵跃突重围,虎步龙行显神威。肩肘胯膝贴身靠,势走螺旋敌翻飞。”

总述分析

“玉女穿梭”由二个大动作,内含5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按、采、挒、肘、靠、缠丝、中定等。其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托掌挒采、推掌穿击、缠丝反拿、肩靠肘打等。其步型为:虚步、独立步、仆步、弓蹬步等。步法为:腾空横跃步或进步扫绊等。腿法有:膝挑、侧踹、插蹬、扫绊、胯打、及身体腾跃时可用的各种腿法。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在练习时要求尽可能穿的远一些,高一些。身体在腾空一跳之中劲力多变,含有挒、蹬、穿掌、肩靠、肘打、膝顶、扫腿等技法,练到周身整体一家,忽然放开都是手,挨到何处何处击,才会真正的显示出太极功夫。

第五十五势      懒扎衣

拳势概论

“懒扎衣”同前,故略。

第五十六势    六封四闭

拳势概论

“六封四闭”同前,故略。

第五十七势        

拳势概论

“单鞭”同前,故略。

第五十八势        

拳势概论

“运手”同前,故略。

第五十九势    双摆莲

拳势概论

“双摆莲”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主要是对腿法的练习,在单势训练中又名“小鬼推磨”是传统陈氏太极拳中以“剪刀劲”为主的摔法,应用时手脚上下同步,在同一时间内手与腿向两个方向运动,使力合于一处,破坏对手重心,使其失去平衡,战术上采用了,右引左进,上下同取,避实击虚的方法,技击中以化法为辅,摔法为主。想发放成功速度是关键,其步法要根据对方的变化而转变。

《歌诀》云:“右跟左进足要轻,纵横交错剪长空。若识此中形与意,连环阖闢自然通。”

总述分析

“双摆莲”由四个大动作,内含4个小动作组成,主要劲别为:掤、捋、肘、靠、缠丝、剪刀等。其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捋手引化、开胸肘打(肩靠)、缠丝反拿、剪臂绊摔等。其步型有:侧虚步、合步、弓蹬步,独立步等。其腿法有:跟步胯打、侧蹬扣绊、掀弹、绊摔、膝挑等。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是表现对称劲在上下合击中的运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贴身摔法,应用时手脚上下同击,劲力相反,一个攻其身,一个拔其根,令对手防不胜防,在演练拳架套路时要快慢相间,蓄发鲜明。

第六十势     

拳势概论

“跌叉”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是腿法的变化之术,为传统陈氏太极拳中架子最低一个动作,战术上采用了,上引下击,声东击西,败中取胜的策略,主要表现传统陈氏太极拳在技击中随高就低,因敌而变,因势而变的技击方法。

《歌诀》云:“两拳截绞落腰间,震足铺腿势蹬山。一纵跌得金石碎,顶劲虚领欲冲天。”

总述分析

“跌叉”由二个大动作,内含2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挒、绞、开合、缠丝等劲。其手型手法有;掤拳接劲、绞拳采拿、挒拳击胸、合拳断臂、缠丝引化等。步型为:独立步、仆步下势。其步法为:震步,跌铺。腿法有:膝顶、膝挑、踏踩、铺蹬、左腿暗含踢、踹、勾、摆、挂等。其眼法以视敌为主,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在用法上,空间距离变化很大,本来是由高势子的独立步,却突然变成了一腿铺地的大身法,对于势态的突然变化有一定的锻炼作用,从而能适应随曲就伸,随势就势的应敌方法。

第六十一势    左右金鸡独立

拳势概论

“左右金鸡独立”是以肢体运动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意喻单腿支撑的独立步就像鸡在独立休息时一样稳健,鸡在单腿独立时四趾总是抓地的,所以说练好此势支撑腿的脚掌是关键,一定要做到五趾抓地,涌泉穴空。战术上采用了,上引下进,左引右击,声东击西,三盘同取之法,主要表现双手上下及斜向的对称挒劲,和明膝暗肘的种种打法,应用时身法变化较大,注意要做到随曲就伸,顺其力化其势,攻其不意。

《歌诀》云“单脚支撑手擎天,臂挒膝挑护中间。千着万化皆由悟,高低曲伸总不贪。”

总述分析

   “左右金鸡独立”由六个大动作,内含10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 掤、捋、按、采、挒、肘、靠、开合、缠丝等劲。其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捋掌引化、按掌击胸、挒采掌臂、托掌列喉、冲拳击颏、掤肘击胸、右捋左靠、缠丝听劲、开合发放等。步型为:丁虚步、独立步、平行步(小马步)、合步等。步法为:跟步、震步、弧线跟步等。其腿法有膝挑、膝顶、弹踢、前蹬、内收勾绊、暗含挂、摆、踹之法。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主要锻炼腿部的支撑力量及平衡能力,成独立步时,不可低头弯腰,顶劲不丢,靠两臂左右上下分展,保持平衡,整个动作的升降要在螺旋之中完成。

第六十二势      倒卷肱

拳势概论

“倒卷肱”此势与前面的“倒卷肱”同样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只是在衔接上略有变化,应着重于对“卷”字的训练,故略。

第六十三势退步压肘

第六十四势  中盘

第六十五势  白鹤亮翅

第六十六势  斜行

第六十七势  闪通背

第六十八势  掩手肱锤

第六十九势  大六封四闭

第七十势    单鞭

第七十一势  运手

第七十二势  高探马

以上为重复势子,故不重述。

第七十三势     十字单摆莲

拳势概论

“十字单摆莲”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又名“十字脚”与“双摆莲”同样是以“剪刀劲”为主的腿法,应用时左手与右腿要紧密配合,摆腿与合手的速度要快,支撑腿在旋转时脚掌要分清虚实,战术上采用了,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化打合一的战略方针,主要体现“剪刀劲”在随曲就伸中的变化应用。

《歌诀》云“伏身切掌形要圆,右引左进得盘旋。何须故弄惊人势,转体剪摔又摆莲。”

总述分析

“十字单摆莲”由三个大动作,内含8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采、挒、肘、绞、缠丝、剪刀等。其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采掌反拿、挒掌切腹、掤肘断臂、绞臂兜摔、缠丝引化、剪臂绊摔等。步型为:侧虚步、独立步、仆步等。步法为:提膝进步、独立步转体、其腿法有:膝挑、侧蹬、暗含插、掀、扣绊、胯打、膝扣等法。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是以双手十字交叉,手脚左右对称而得名,整个动作在练习时要螺旋升沉,开合相寓,技击上变化多样,蓄发鲜明,化打合一。

第七十四势     指裆锤

拳势概论

“指裆锤”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为传统陈氏太极拳气大锤法之一,在单势训练中又称“单手撩阴”或“撩阴炮”是以“锤”法直接攻击对方要害的代表动作,战术上采用了,上引下进,欲要先给,劲走折叠的方法,技击中体现周身皆手,劲走三节,“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的破敌方法。

《歌诀》云“三盘同是折叠功,欲用刚柔胯先松。阴阳互根明理法,单手撩锤指裆中。”

总述分析

“指裆锤”由四个大动作,内含12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捋、肘、靠、开合、缠丝等劲。其手型手法有:掤手接劲、捋手引化、肩靠肘打、开劲外掤、合劲收引、缠丝采拿等。步型为:合步、弓蹬步、仆步等。步法为:震步等。腿法有:膝挑、膝扣、侧踹、左腿的其它用法暗含:如踢、摆、勾挂、掀弹、插绊及右脚的踏踩等。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又名“下掩手肱锤“整个动作折叠缠绕,上下相随,蓄发明显,快慢相间,可化可打,在传统陈氏太极拳七大锤中有重要的位置。

  第七十五势    白猿献果

拳势概论

“白猿献果”是以肢体运动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又名“猿猴探果”意喻右拳直取对方头部的动作就像猿猴摘果子一样,体现出对敌时的从容不迫及对敌人藐视,战术上采用了右引左进,上惊下取,顺势借力,劲走三节之法,应用时能高能低,因对方而变,可攻可守,化打合一。

《歌诀》云“欲取圣果先伏腰,提膝冲拳似摘桃。默识揣摩钻云势,随曲就伸变中着。”

  述分析

“白猿献果”由二个大动作内含3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肘、采、缠丝等;其手型手法有:掤拳引臂,合肘断臂,缠丝冲拳,卷肘采击等,其步型为;仆步,独立步等;步法为;开脚旋转、提膝冲步等;腿法有:膝挑,膝顶,前蹬,弹踢,暗含摆卦,勾绊,侧踹等法;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而听身后。

此势动作虽然并不复杂,但实用性较强,同样要求以腰为轴,丹田带动,练习时升沉兼备,身法不偏不倚,在老拳谱中还有另一个名字“青龙出水”

第七十六势    六封四闭

拳势概论

“六封四闭”同样都是以内气运行和空间方位来命名的拳势。只是在动作衔接有所不同,此势身法与手法较小,在步法上采用了进步,其它同前,故略。

十七势     

拳势概论

“单鞭”同前,故略。

第七十八势    雀地龙

拳势概论

“雀地龙”是以肢体运动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此势乃是诱敌深入的蓄势动作,又名“铺地锦”或“铺地鸡”意喻身体在蓄势时重心下沉,两臂如翅有合聚之感,主要体现一个“伏”字,为下面的发动攻击做好准备。战术上采用了,右引左进,随高就低的打法,主要体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的拳理,应用时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因敌而变。

《歌诀》云“右引左进不稀奇,随曲就伸铺地鸡。形如展翅诱敌入,虎卧龙腾世相袭。”

总述分析

“雀地龙”由三个大动作,内含5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 掤、肘、捋、采、挒、靠、开合、缠丝等。其手型手法为:掤手接劲、捋手引化、采拿肘打、右捋左靠、开挒击胸(击颏)、缠丝引化等。步型为:合步、弓蹬步、仆步等。步法为:定步虚实互换。腿法有:膝扣、跪压、其它腿法暗含。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雀地龙”是一个势子较低,身法较大的动作,用法与跌叉有相同之处,主要进攻对方的下三路,演练时要做到意领形随,丹田带动、腰走劲、周身螺旋缠绕、整体一家。

第七十九势   上步七星

拳势概论

“上步七星”是以肢体运动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由于动作中头、左拳、左肘、左肩、右胯、右膝、右脚,构成了北斗七星之形,故名“上步七星”或“七星锤”。战术上采用了,避强击弱,化打合一,三盘同取之法,技击中主要体现引进落空的合击之法,应用时劲走三节,节节贯穿。入劲时手、肘、肩。出劲时肩、肘、手。周身折叠缠绕,发劲沉稳而又迅猛,随曲就伸,因敌而变。

《歌诀》云“欲摘七星先铺地,舍己从人莫忘记。屈伸俯仰皆有法,我守我疆身当立。”

  总述分析

“上步七星”由三个大动作,内含6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 掤、挤、按、采、肘、靠、缠丝、剪刀、塌碾等劲组成。其手型手法为:冲拳击胸(击颏)、沉拳采拿(解脱)、迎门肘击胸、掤掌问劲(击胸)、按掌引化、左引右靠、横肘击胸(击腹)、剪拳切颈、塌掌碾胸、缠丝引放等。其步型为:弓蹬步、虚步、合步等。步法为:弧线上步、定步转换。腿法有:前踢、踏踩、胯打、其它腿法暗含;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上步七星”是上、中、下三盘合击的拳势,大小动作都要以腰为轴,丹田带动。主要运用腕来解脱,用肘与掌攻击,运用时粘连黏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第八十势   退步跨虎

拳势概论

“退步跨虎”是以肢体运动姿势象形来命名的拳势,意喻转身退步的动作在发劲时如跨猛虎一般,速度要快,身法要稳健,双手的十字绞拿如按虎头,如陈鑫公云“平分两手泛轮尻,蜡缩微躯似婴猴。右手上惊山岭压,右肱下跨虎身牢。”此势主要体现的是“跨”字。这个字在此势中有下落、下沉、下坐之意,战术上采用了,欲擒故纵,借力打力,虚实互发的战略方针,技击中体现了欲纵先横,上下同取之法,应用时上下相随,环环相扣,令人防不胜防。

《歌诀》云“双手缠丝根骨松,一退一进脚生风。千着万化由你运,退步跨虎守当中。”

总述分析

“退步跨虎”由三个大动作,内含6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挒、肘、搓、剪刀缠丝等。其手型手法有:掤肘引化、抖手剪颈、缠丝采拿、搓胸断臂、掤掌推按、分掌挒臂等。步型为:马步、虚步等。步法为:弧线撤步、弧线上步等。腿法有:扫绊、蹬踢及各种暗腿等。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是一路拳中唯一,一退一进的拳势,演练时在速度上要做到:“进要松柔、退要促”,神态自然,从容不迫。

第八十一势  转身双摆莲

拳势概论

“转身双摆莲”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此势与前面的两次“摆莲腿”在动作及用法上基本相同,只是多了身体的旋转,在战术上采用了惊上取下,上引下击之法,主要以腿法为主,技击中体现腿法在各种角度、方位、距离中的变着应用,对敌时主要是求变,上下相随,攻守合一。

《歌诀》云“右脚支撑左腿旋,上捋下蹬身莫偏。手脚合击惊天响,转体剪摔再摆莲。”

总述分析

“转身双摆莲”由二个大动作,内含4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剪刀、缠丝等。其手型手法有:掤掌接劲、捋掌引化、挤掌变着、按掌碾塌、捋采断臂、绊腿挒摔、肩靠肘打、缠丝问劲、剪胸绊腿等。其步型为:虚步、独立步、合步、弓蹬步等。步法为:独立步旋转、进步等。腿法为:里合、侧踹、外摆等几大明腿,暗含戳、挑、踹、踢、蹬、套、勾绊、掀弹等。其眼法以视敌为主,因敌而变,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从技击上讲同样是一种剪摔法,手脚配合要协调一致,上下同击,发劲冷、脆、快,使敌人防不胜防。

  第八十二势   当头炮

拳势概论

“当头炮”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此势是一路八十三势中最后一个发力动作,双拳所发的刚猛之劲要如重炮攻击的效果一样,将对方仰面打翻,在战术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惊上取下,临危不惧的对敌方法。技击中主要体现上挒下绊,手脚合一的着法,应用时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发人时异常威猛,突如其来,重如炮击,使对手胆颤心惊。

《歌诀》云“当头一炮势震天,卷放蓄发把敌翻。不为扩疆争营土,但求不卑保平安。”

  总述分析

“当头炮”由二个大动作,内含6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掤、挒、捋、肘、靠、缠丝等。其手型手法有:抡拳击胸(击腹)、掤拳问劲、抓捋引化、肩靠肘打、缠丝挒发等。步型为:独立步、弓蹬步、合步等。步法为:退步、蹉步等。腿法有:膝挑、膝顶、后扫、绊摔、膝扣等。其眼法以视敌为主,余光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此势体现了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卷、放、蓄、发、四劲,是对太极劲做最后一次检查,发劲时要使力由足起、扣裆转腰、松胯翻臀,从而达到周身一家。

  第八十三势  金刚捣碓

拳势概论

“金刚捣碓”同前,故略。

 

拳势概论

“收势”是以肢体运动姿势来命名的拳势,是一路拳中添加的一个势子,目的是为了使其演练效果更好,以达到有起有收,但此势在一路中不做为一个单独动作,战术上采用了,击后防前,左右兼顾,化打合一之法。技击中以腰胯的抖法为主,肘挒之法为辅,应用时沉着冷静,运劲无慌。

《歌诀》云“动静相生妙无言,气遍全身归丹田。呼吸平稳精神沛,万法合一道自然。

  总述分析

收势由一个大动作,内含3个小动作组成,其主要劲别为:挒、肘、按、缠丝、中定等。其手型手法有:掤手引化、挒臂解脱、臂掤肘打、按掌采腕、缠丝问劲、中定归一等。步型为:平行步。步法为:定步转换。腿法为:抖腰崩胯、其它用法暗含。其眼法兼顾左右,耳听身后。

收势后,应感到呼吸自然,气遍全身,汗流浃背而不气喘,两肾火热,小腹内蒸气腾然,周身舒适,精神充沛,心情舒畅。切不可拔腿就走或开口讲话,应按预备势静站一会,使身心从运动状态归于自然,方可离去。

按陈长兴----陈发科----陈照奎---- 马虹先生所传低架、大架、老架、传统陈氏太极拳,第八十三势“金刚捣碓”可做一路的收势,而不是单独的一个拳势,但按拳谱一路紧接二路,此“金刚捣碓”又接二路“懒扎衣”所以第八十三势“金刚捣碓”是一路之末势,又是二路之起势,一路起势是边提边沉,收势则是边按边起,起势与收势阴阳对称,起承转合,紧密

相连,天衣无缝,一路拳面向南起,向北收势,二路拳面向北起,向南收势,两路拳练完后基本上归原方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背缠拳概论
浅谈法门拳
张西可拳论5
太极拳腿击法意识的训练
峨眉派稀有拳术
武术大讲堂之五十一--技击拳种论(3)——中国武术文化研究前沿代表学者张立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