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元御说“凡病皆‘肝’郁”,四逆散乃“郁”证之祖方

善用”小柴胡“的叫柴胡先生,善用附子的叫“X附子”,有人善用四逆散,叫什么?据悉,有的老中医能把一个四逆散用得得心应手,每见奇效。下面浅说一下四逆散是怎样的神通广大!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进行梳理,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

《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

【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

【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

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

吴坤安云“此阳经热邪扰于阴分而厥也。盖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分为热厥。寒则下利清谷,热则泄利下重”。持“热厥”观点的还有柯琴、徐大椿、程知、吴谦、许宏、王晋三等医家。但尤在泾大胆地对热厥之说提出了质疑,指出:“此非热厥。……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阳气内郁】有不少医家认为此系阳气内郁所致之厥逆,非热厥也。《伤寒论译释》引张令韶观点“凡少阴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刘渡舟等认为:“少阴病见四肢厥逆,以阳虚阴盛者居多,但也有见于阳气郁遏而不达四肢的。……本条之四肢厥逆,并不见虚寒等证候。……若少阴之枢不利,阳气被郁,不能疏达于四末,则亦可形成四肢逆冷之证”。

张令韶曰:“凡少阴四逆,倶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柴胡启发阳气而外达,阳气通,而四肢温矣。”

本条是气郁证,为少阴枢机不利,阳气郁遏在里,不能透达于四末所致。如李士材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见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根据仲景之义和以方测证的方法,当以后说为是。盖四逆证,非惟阳虚,亦有热深者、血虚者、蛔扰者、痰郁者、脏寒者和气郁者。本条首冠“少阴病,四逆”,明确指出本证乃以四逆为主症,然少阴病四逆以阳虚阴盛居多,应伴见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脉微细等全身虚寒表现,应以四逆汤治疗。本证四逆并无上述虚寒证伴随,且主以四逆散,当是阳郁而致,故其程度较轻,仅表现为手足不温或指头微寒。由于枢机不利,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对全身都可能产生病理影响,所以本证除四逆外,或然证较多,肺气不利则咳,心气不利则悸,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脾胃气滞则腹痛。因气机不利,肝木有病,易侮脾土,故柯韵伯认为本条“腹痛泻利下重”亦为主症,不应列入或然证,证之临床,亦有道理。

《伤寒学》(新世纪教材)谓本方病机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刘新生等进一步认为属少阴经阳气郁结,饮邪欲动所致。一些医家进而阐述了导致“阳气内郁”的各种原因:刘渡舟等认为 “结合临床观察,四逆散证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过服寒凉药物致使阳气冰伏、闭郁而不达于四肢。如外感热病过早或过量使用寒凉药后,出现手足厥逆即是。二是由于精神刺激,使肝气郁结不舒,少阴阳气被郁而不达于四末,以致出现四肢厥逆。凡此厥逆,使用四逆散调达气血、疏畅阳郁,则多能获得较好疗效”。

邢锡波认为 “凡阳气内郁,四肢厥冷证,临床体会其原因,可能分为两种。一为暴怒之后气机壅闭出现手足厥冷;一为内中郁热,使阴液暗耗,以致气血郁滞,循环不畅,而发生四肢厥逆。这与阴寒厥逆完全相反”。

李克绍认为是“阳被湿郁”,李心机也认为“其基本病机是阴遏阳郁,阳气被阴寒水湿所阻”。

《伤寒论译释》、《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均认为其病机“乃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又认为属肝胃气滞,阳气内郁所致。【脾胃不和】张路玉谓“此证虽属少阴,而实脾胃不和,故而清阳之气不能通于四末”。认为在病机上又涉及到脾胃。

【阳虚寒盛】舒远弛:“观其腹痛作泄,四肢厥冷,少阴虚寒证也”。

【【四逆散证的主症】】

关于四逆散的主要症状,原文318条中明确提出的症状只有“四逆”,其余均是或然症状。尤在泾云:“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高学山也认为“此条重在四逆一症”。喻嘉言赞同方有执的观点,明确提出“然虽四逆而不至于厥,其热未深,故主此方为和解”,认为本证之“四逆”未至“厥”的程度。柯琴更有所阐发:“条中无主证,而皆是或然证,四逆下必有缺文。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今人张胜忠认为四逆散乃为病久正虚邪陷之下利腹痛而设。

【【四逆散的功效】】

成无己谓“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柯琴云“合而为散,散其实热也”。尤在泾曰:“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以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而为运转枢机之剂。今人李宇航亦认为四逆散治从开阖以运枢机,并且认为四逆散在《伤寒论》中,与小柴胡汤相对应,实为运转枢机的另一大手法。即小柴胡汤为运转三阳枢机之主方,四逆散为运转三阴枢机之主方,两者相辅相成,对照发明。年莉认为四逆散与小柴胡汤相类似,体现了和解法的治疗原则。李中梓曰:“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医宗金鉴》承袭其说,谓“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而汪琥却谓四逆散“虽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阳药也”。张卿子则认为本方“中发阳气,走散阴寒,温经暖肌”。刘渡舟等谓四逆散“疏畅阳郁、调达气血,使阳气得以舒展而布达于四肢,则厥逆亦必迎刃而解”。《伤寒学》(新世纪教材)亦认为本方具有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之功效。李心机认为本方总体功效是消阴霾,畅阳气,升清降浊。《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谓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并认为本方是调理气机的基本方。

【【四逆散的组方】】

尤在泾明确指出四逆散“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柯琴谓“此仿大柴胡之下法也”。陆渊雷亦认为本方是大柴胡汤的变方:“四逆散即大柴胡汤去大黄、黄芩、半夏、姜、枣,加甘草”。何任认为四逆散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化裁而成。日本还有人认为是柴胡桂枝汤的变方。

总之,后世对四逆散的理论研究,在六经归属方面,既有宗原文之少阴者,亦有认为属少阳及厥阴病者;对病机的认识,认为属热邪为患者,以古人居多,而认为阳气内郁者,以今人为众,另有脾胃不和或阳虚寒盛的观点;就其主症而言,既有遵循原文“四逆”者,又有提出“泄利下重”或下利腹痛者;论其功效,有散其热者,有运转枢机者,有和解者,有调畅气机、透达郁阳或疏肝和胃、透达郁阳者,有疏泄肝胆者,有消阴畅阳、升清降浊者,更有散寒温经者。至于其组方变化,古人多认为属大、小柴胡汤之变方,今人又有提出为柴胡桂枝汤或芍药甘草汤之化裁者。

四逆散方证原为伤寒邪入少阴,阳气内郁,气机不畅而设,属少阴病的特殊证情。该方柴胡升散,白芍内敛,枳实下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合为调畅气之升降出入;制为散剂,散者散也,以散内郁之阳气;每服方寸匕,剂量颇小。故其功效应为调畅气机,透达郁阳。至于疏肝解郁之说,实乃金元之后药物归经理论逐渐形成而产生的,为后世的发展。其主治症状固然很多,但“四逆”为其最主要、明显的表现。

【【四逆散临床应用】】

【张仲景对四逆散的应用】

《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后加减法中有云:“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后世医家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类聚方广义》:四逆散,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者。

《资生篇》:气上冲胸,心中痛热,惊悸不宁,是为火逆,四逆散主之。《伤寒论今释》:本方治神经衰弱之证见于胸胁部(枳实可随证改枳壳),其人不虚者。后世平肝诸方,以此为祖,局方逍遥散,其嫡裔也。此亦杂病方耳。

《蕉窗方义解》:余用此药于疫证及杂病多年,治种种异证,不可胜计,真稀世之灵方也。

《餐英馆疗治杂话》:心下常痞,两胁下如立筒吹火,胀耳凝,左胁尤甚。心下凝结,胸中痞满,郁郁不快,遇事善怒。或肩背胀,……此等皆肝郁之候,宜用此方。当今肝郁者甚多,故此方之适应证极多。黄元御先生说:“凡病皆‘肝’郁”。

关庆增等将所收集到的四逆散古今医案(均为个案)414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但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调,内伤饮食,外感时邪病毒三个方面。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阳气被郁,络脉瘀阻,其特点主要表现一个“郁”字。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胆脾胃。【主要诊断指标】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恶寒,胸胁痛,便秘,腹胀,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脉弦、数、细、沉。对于不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但只要病变部位在肝胆脾胃,以及各自经络所循行的部位、所主的官窍、所主的五体等符合四逆散证之病机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基本治疗原则为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本方治疗由于肝气郁滞,阳气不能外达四末的四逆证(四肢发凉,但冷不过肘膝),患者的这种四肢发凉,常常在冬天晚上睡觉后也不能恢复正常的温度,为典型的四逆散人,系末梢循环不良的表现;有的表现为患者自觉不冷而实际温度降低。总之,此类患者的四肢逆冷并非由于阳气虚弱所致,而是阳气内郁所致。说白了,就是阳气(热量)在体内分布不均,体内多而四肢少,所以说,四逆散是人体“阳气-热量”分布的“调节剂”,而不是“补充剂”,注意!这类患者,以女性较为多见,易紧张的柴胡人多见,她们对寒冷、疼痛等刺激很敏感,并“易于紧张”,易于出现脘腹疼痛等肌肉痉挛的情况,其肌肉的痉挛并不仅仅表现在胃的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胆道平滑肌、输尿管平滑肌、子宫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等均可出现痉挛。正是由于肢端血管平滑肌的紧张 痉挛,才导致了四肢的清冷。基于此,也可以说,四逆散是肌肉紧张的调节剂。为什么这么说呢?枳壳对肌肉的影响是促进其收缩(所以,胃下垂、子宫下垂时会用到炒枳壳),而芍药是抑制肌肉的收缩,二者配伍后起调节作用。相比之下,芍药甘草汤则是肌肉痉挛的松驰剂。

四逆散为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基本方。仲景疏肝解郁以柴胡剂为主方,后世疏肝诸方皆从仲景之方演化而来,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皆为疏肝理气之剂。

柴胡人、四逆散人特征:①外观特征: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青白色,缺乏光泽,皮肤比较干燥,舌肌坚老,暗而有紫点,舌体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多弦细(血管紧张 痉挛的表现);②好发症状:主诉以自觉症状、自我体验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特别”敏感;时有寒热感,情绪波动大,食欲易受情绪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颈肩部常有酸痛感,拘挛感(注意!);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③体质倾向:多气滞,多血瘀。(4)性格内向、消极,善于担心,非常注意细节,特别讲究细节,神经质性格;对自己体内的不调颇为敏感,而且具有向不好方面考虑的性格特征。(5)腹诊:体力、腹力中等,在左右两边大致有相等程度的胸胁苦闷,腹直肌宛如两根棒子柱立着,从上到下皆呈强烈的紧张状态,按压上腹部有抵抗和疼痛,这是处方的重点。(6)脉弦。若为痰饮水湿,则弦滑;若为瘀血,则弦涩、弦细;若郁火闭伏,则弦数、弦硬、沉弦等。这些脉象必于两关脉中取之时最为明显,但是无论何脉,沉取不会太弱。(7)舌质常为坚老而干,色稍暗,或有点紫,舌苔薄,薄白或薄黄,多为少津不润。

四逆散人的脉是弦象,脉弦有力不虚,感觉有一股气郁结在里面了,有时候脉还会有点偏数、偏急躁,不安静。这种病人一般是女性或者更年期的人比较多,一摸脉,两个脉一股弦象,脉管紧张、挛急、硬,有的有滑象,有的急躁而不安静。这种病人来了都不用问,摸完脉就可以直接告诉他症状,是不是全身没劲、睡不着觉、身上一阵冷一阵热,平时容易发脾气、胃口不太好……好多病人听完症状,说这个大夫真了不起,我什么都没说,他什么都知道了。

当肝气郁滞的比较深的时候,脉会摸着比较弱,甚至有一点涩,表面看起来好像气血亏虚了,实际上他郁滞的非常深,一点点小事就能气得喘不上气来,这种病人这个时侯你如果再用柴胡给他疏散,可能会适得其反,本身气就不多了再去耗散,这个时侯如果在八味解郁汤的同时配合使用大量的乌梅去柔润、去安抚,效果就会好得多。

肝郁体质在临床上是见的最多的,现在人有点小病都去看西医了,拖到最后不好才去看中医,所以来的时候往往大部分存在肝气郁结的情况,而且郁滞的都比较深了,所以乌梅丸或八味解郁汤加百合 乌梅在临床上使用的机会很多。

治疗肝郁最快的方法就是放气,把气放出一点来他就舒服一些。有针灸老师扎针扎得比较好,太冲穴,两针,泻法,马上就见效。用四逆散为主,有时加上点理中焦的像平胃散之类的(或半夏厚朴汤),这种病人基本上都是一副药见效而且比较满意,一般两三副药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睡觉也踏实了,胃口也好了,脾气也稍微好一些,自己会感到身上很舒服,轻松。

【【四逆散的现代临床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1、肝病:四逆散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选用四逆散加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为基本方,探索抗乙型肝炎复发的新路,取得一定近期疗效。加味四逆散治疗慢肝及早期肝硬化,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缓解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改善病情。四逆散加益气健脾、化瘀软坚之品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明显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的膈下逐瘀汤治疗组。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也取得很好效果。

2、胆病:根据胆囊炎湿热内郁之主要病机及其多合并结石,采用三金四逆散为主治疗(四逆散加金钱草、郁金、内金)。慢性胆囊炎属肝胆气滞或肝胆湿热、疏泄不利者,采用茵陈四逆散加减治疗。

3、肠病:对溃疡性结肠炎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应用香军四逆散加减治疗(四逆散加木香、大黄炭),对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者应用四逆散合连理汤加减治疗。四逆散随症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十二指肠炎、气滞湿阻型的便秘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消化道疾病如溃疡,胃炎,腹泻等。可把四逆散当作胃动力药用达到脾升胃降的作用。

四逆散合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胃虚但寒热不明显者。慢性口腔溃疡亦有效。

四逆散合厚朴人参汤:适用于脾胃虚夹湿腹胀。

四逆散合理中或良附丸:适用于脾胃虚夹寒。

四逆散合香苏饮:适用于脾胃气滞,消化不良。

四逆散合生姜泻心汤:急性胃肠炎神效。

四逆散合外台茯苓饮:适用于胃虚夹饮。

四逆散合麦门冬汤:阴虚胃痛。

四逆散加栀子黄连山查:胃热作痛。

四逆散加藿朴四苓:除湿之剂。

四逆散加丹参因陈:肝病基本方。

四逆散加青皮吴臾当归:肝寒少腹痛。

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青皮元胡:腹部手术后肠粘慢性腹痛,妇女痛经亦佳。

四逆散合失笑散:淤血胃痛。有时加百合丹参。(陈修圆的经验)

【妇科疾病】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在经间期用四逆散加适量活血化瘀之品治疗,痛经用金铃四逆散加减,黄褐斑使用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味治疗。

1、乳胀:一女月经来之前乳房胀的厉害,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问题,年前因为厂里的事弄得特别“紧张”,而且经常会腿酸,用四逆散(八味解郁汤)为其梳理肝气,用完之后说乳房胀痛的感觉明显改善了!(肝郁四肢凉,四逆散帮忙,尤其是妇女,乳胀发脾气)。

2、神经性尿频:患者均为女性,每于情绪不佳或生气时候发生尿次频繁,无痛感,多伴手脚冰凉,皆以四逆散为主方随证加减,见效都在三四剂之间,时有复发,再用该方仍然有效!

3、尿频尿急:黄煌用四逆散治疗尿频尿急,是跟范中林先生学来的。此方确实很灵!有的患者尿频腹痛,欲尿而不能,有的必打开水龙头听流水声方能尿出。

4、乳腺小叶增生:宋某,女,32岁,体型偏胖,皮肤白皙,面部有色斑,经前乳房胀痛7月余,行经当天尤甚,经行时为黑色血块不畅不利,第二天经行畅利,经色正常,乳房胀痛即明显缓解,多方治疗,也只是当月缓解而已,第二个月服着药还是特别不爽,做B超为乳腺小叶增生,左侧乳房偏大,胀痛尤甚,硬结亦多于右侧,轻触即痛,穿衣摩擦或走路震动即是罪过,言谈中甚是不堪病苦,处方:柴胡15克 赤芍20克 炒枳实15克 炙甘草15克 ;瓜蒌皮15克 薤白15克 厚朴15克 桂枝15克 王不留行50克,因水样腹泻,白带量多,加炒扁豆20克。行经当日所下血块甚多,但上下通利,特别的轻松,药服完后因农忙未来复诊,而且第二个月行经正常,经前也没再有乳房胀痛。

【男科疾病】

1、慢性附睾炎:其病机主要在于足厥阴肝经气郁血滞、湿热或湿浊结聚成痰,阻塞经络,以疏肝解郁的四逆散加味进行治疗。精液不液化症:从肝论治,兼顾血虚、血瘀、肾虚等,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2、阳痿:王琦教授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历来论阳痿多责之肾虚。王琦教授明确提出“阳痿从肝治”的论点, 常谓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增强, 肾虚证已渐减少;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嗜食膏粱厚味、辛辣烟酒,湿热痰 瘀为患不少;竞争意识增强,生活节奏加快, 时常有所愿不遂, 事与愿违者, 情志致病增多。阴茎以宗筋为体, 以气血为用, 阴茎的勃起及勃起状态的维持需完整的神经反射弧、足量的动脉血液供应和有效的静脉回流阻滞3者协调始能完成, 而这3个因素正常的生理,依赖于健全的神经系统 (脑、脊髓、植物神经系统) ,这与肝主疏泄, 调节情志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 阴茎勃起取决于肝之功能状况, 肝对性功能的作用,是通过肝血的充盈、 濡养和疏泄气机来实现的,尤以疏泄功能更为 重要。肝之经脉绕循阴器, 既是气血灌注、 濡养阴器的通道, 亦是病邪 如湿热、痰浊、瘀血等 客犯阴器的径路。凡此种种皆不离于肝, 故治阳痿, 当重调肝,主以四逆散疏利、宣通。肝气郁结甚者,加香附、川芎、九香虫,气血同求;肝郁化火者, 加栀子、丹皮以清火兴阳;肝气横逆者,加石决明、牡蛎、羚羊角粉平肝镇逆;阳气郁遏者, 加蜈蚣、王不留行、路路通以行气宣痹, 伸阳通络;湿热下注者,加龙胆草、泽泻、萆解、鱼腥草解毒利湿;瘀血阻络者, 加水蛭、牛膝、地龙、赤芍、蜈蚣化瘀通络; 痰浊郁阻者,加僵蚕、大贝母、蜈蚣软坚消痰;寒滞肝脉 者, 加吴茱萸、丁香、肉桂疏利温通;肝血不足者, 加熟 地、紫河车、枸杞补血养肝;肝郁肾虚者,加淫羊藿、菟丝子、白蒺藜、蜈蚣疏郁益肾;肝郁脾虚者, 加白术、茯 苓、当归、蜈蚣肝脾同调。

3、李xx,男,38岁。患者阳痿,早泄已3年,服五子衍宗丸,壮腰健肾丸,金锁固精丸等壮阳温肾之品不效,且出现烦躁,口糜而停药。今诊得四肢冰凉,乏力,舌淡胖,脉细弱。证属少阴阳气郁结,投四逆散。柴胡12g、炙甘草6g、枳壳10g、枳实6g、白芍15g。三剂见效,知药不误,守方15剂康复。

4、浙江省遂昌县中医院毛发勤治阳痿:基本方:柴胡10g、枳壳10g、芍药12g、炙甘草5g、川郁金15g。肾阳不足型加熟附片15g、肉桂5g、巴戟天15g、鹿角片12g、淫羊藿15g、阳起石15g、熟地15g、山茱萸12g;阴虚火旺型加生地15g、山茱萸10g、丹皮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炒知母 10g、炒黄柏10g;气血瘀滞型加全当归12g、丹参15g、王不留行12g、路路通10g、巴戟 天15g;心脾两虚型加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2g、酸枣仁15g、茯苓12g、炙远志8 g、巴戟天15g;遗精早泄加金樱子20g、五倍子15g、桑螵蛸12g、覆盆子20g。1个月 为1个疗程,超过2个月为无效。

5、张某,男,42岁,1997年6月5日初诊。诉阳事不举4个月,伴失眠、腰酸、夜尿频多,脉沉细而弦,舌质淡苔薄白。细究其因,乃半年前因职务变迁,未能如愿而致心情忧郁不畅,经常失眠,胸胁胀满不适,阳事不举。证属肝气郁滞,失于条达,阳气不伸,宗筋弛缓,治宜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予四逆散基本方加合欢皮15g、巴戟天15g、淫羊藿15g、炒杜仲15g、阳起石20g、全当归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并劝导患者调情志,远名 利,宽胸怀。服药10剂诸症好转,24剂后阴茎坚硬而举,阳萎治愈。

【泌尿系统疾病】

加味四逆散治疗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膀胱尿道炎、慢性前列腺炎、二阴综合征、多囊肾、输尿管结石等肾系疾病具有肝气郁滞、脾胃升降受阻、邪热内郁证者。

四逆散合猪苓汤:“尿感”最常用,“结石”可合’失笑散“疗效可靠。

四逆散合六味地黄汤:曾经治疗一老妇长期病因不明尿血数剂即止。

四逆散合”消累丸“:可治疗前例腺增生,妇女乳腺增生亦可,加青皮桔核之类。

【儿科疾病】

小儿夏季热:患儿既存在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的体质,又有外感暑热之邪的病史,故热邪传里,阳气内郁,湿热蕴滞,肝脾失调,实为导致发热持续不退的病因病机,故予四逆散加味治疗最好。

小儿腹痛:本病以5岁~10岁儿童多见,多种检查无阳性发现,临床表现为不规则腹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方加减治疗。

【心血管系统疾病】

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肝气郁结、血瘀胸络、心阳不振型)、心肌劳损(肝气郁结、痹阻心络、心阳不宣型)、心动过缓(肝气郁滞、心脾两虚型)、心动过速(肝郁气滞、心阳不振型),取效甚捷,远期疗效亦满意。对高脂血症引起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胸闷乏力、精神疲乏等治疗效果也很好。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治疗风心病、冠心病见心下急满者。四逆散加瓜娄厚朴 丹参之类:治“风心病”“冠心病”心下急满者。

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大多喜用瓜蒌、薤白之类或活血化瘀的方法,但对部分病人疗效并不理想,尤其对发病年龄较早、病程较短、身体状况较好,所谓“初病在气”的冠心病患者,疼痛部位在胸胁(尤其是左胁),疼痛性质攻痛或胀满、憋闷,每因精神刺激而诱发或加剧,疼痛时间常发生于早晨起床或凌晨3~5点钟的寅时,用四逆散加味的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的变方枳壳煮散,治疗效果都相当可靠。若由气郁发展到血瘀,一般病程较长、胸胁疼痛较剧、舌暗脉涩或沉弦结代,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桔梗协同枳壳开胸宣痹,牛膝增助桃、红行血化瘀,构成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血府逐瘀汤,对血瘀气滞的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某些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疗效更为理想。

【高血压】大部分年龄较轻、发病初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很少见到肝肾阴亏的脉症,而因长期精神刺激,情志不舒,多忧善虑等因素所致者,多有头痛头晕、胸闷不畅、苔舌正常、脉象沉弦等“肝气郁结”的典型证候,用疏肝理气、活血柔肝的治法,以四逆散为主的柴胡抑肝散、理气平肝散,皆可起到消除症状、降低血压的良好作用。若气郁化火,出现明显的头痛头胀、口苦耳鸣、小便黄、舌红、脉弦数等“肝火上炎”的症状,以四逆散减去理气的枳实,换上凉肝泻火的丹皮、栀子,则成为清肝散、清肝达郁汤、丹栀逍遥散等四逆散的变方,均能起到滋阴潜阳、镇肝息风所起不到的降压作用。

【外科疾病】

颈痈、背痈:文献报道颈痈、背痈治疗多以清热解毒论治为主,而从疏肝理气、调畅三焦论治甚少。从颈痈背痈病因和病机分析,不论是外感毒邪、还是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机不畅,血脉不通,经络壅遏而生痈。因此,治疗应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通畅三焦为要。选用四逆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既清热解毒泻火,又调畅气机,解除郁滞,促进病情痊愈。

【肿瘤】

汤岳龙曾与日本医生合作使用四逆散加陈皮、半夏观察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性疼痛患者13例,疗效满意。

治疗方法: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口服四逆散加陈皮、半夏制剂,方中药物用量均按原方比例严格配制为颗粒剂,根据体质及服药后反应适当增减剂量。日本汉方研究者认为,四逆散加陈皮、半夏的止痛效果是在调整胃肠道及全身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故疗效稳定,持续时间长,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治疗肿瘤,四逆散是不二法门,条达气机改善体质,不求肿瘤消除但求带病生存。当然要据证加药,主要是健脾,因为有胃气则生。一般不用活血化淤药的,亦很少用那些抗癌中药。

【杂病】

1、怕冷:蔡某,女,47岁,怕冷,冷到开一夜的电热毯,天明脚还是凉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看似阳虚无疑,然前医温阳无效,昨日下雪一场,今天雪停更冷,然该患者并未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阳虚乎?阳郁乎?试开四逆散三剂。三日后复诊,云怕冷减轻,效不更方,继服三剂。

2、痤疮:有一个女孩脸上长了一些青春痘,老下不去。女孩的脉是弦滑而结滞(首用八味解郁汤升-降、流转气机),脉偏弦细、有滑象,同时里面又有一个一个的小豆豆一样的感觉,这就是瘀血结块,老年人的结块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就像一个比较结实的东西。因为这个女孩子淤结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感觉像一个小豆豆一样。这就是一种肝郁的脉,尤其左脉,弦滑结滞的感觉更明显,胃口一般。痤疮整个脸上都有。我以柔解郁汤为主(四逆散+乌梅、百合+半夏厚朴汤)一个星期之后,上面的豆豆都没有了,慢慢的只剩下巴那块儿了。其实,痤疮是“淤结之后,浮阳炎上”的结果,由于气机的结滞没有打开,导致浮火不降,藏不下去,持续熏灼面部而生痤疮,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调气。用上药物之后,气机慢慢的流通开了,浮火自然就下去了,痘痘也就下去了。

3、失眠:肝气淤结后,气机结滞在一起,阻碍了阳气的归根,阳不能入阴,就会导致失眠。人能睡觉、能觉醒,关键在于阳气能自由的出、入,进出自如。阳气出来,光芒四射,普照大地,则清醒;阳气回家,太阳落山,归根收藏,天地一片漆黑,则入睡。阳气想出来就出来,想进去就进去,要想这么痛快的话,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他的木气是没有淤结的,道路是通畅的,木气一定要舒畅。如果气机淤滞了,挡在这儿走不动了,阳气想出出不去,想进进不来。阳气不能正常的出来,就会表现为嗜睡 困倦;阳气不能正常的回家,就会表现为失眠、烦躁。所以,气机结滞后,既可引起失眠,也可引起嗜睡,双向的。因此,失眠其实很好治,你只要把他的气结打开了,让“阳气”能顺利回来他就能睡着,就这么简单。以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人们朝不保夕,以虚象为主,养心安神,补益气血治疗失眠效果是比较好的,但现在人,大部分情志不畅,以实症为主,肝郁更多一些,这时候以养心安神来治疗失眠,效果不理想。相反,你若用“舒肝”法来治疗失眠效果就比较理想。

4、一病人,40多岁,平时身体还可以,最近这两天突然睡不着了,半天都睡不着,一旦醒了更睡不着。他的脉有种急躁的弦促之象,脉摸着很急,很有劲,堵在里面的感觉,这种脉象是典型的肝郁脉,他的失眠正是因为气机结滞,道路阻塞,影响了“阳气”的顺利归根,可以用四逆散(或八味解郁汤)。给他用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三味药,辛温走窜,小剂量的使用,疏肝力量更为快捷、有力,结果一副药后他的整个睡眠就完全解决了,好了,一觉到天明,效果非常满意。其实,还是疏肝的“法”。

人之所以能睡、能醒,关键还是因为有一个比较通畅的道路,阳气能顺利的出、入,该醒的时候就醒了,该睡的时候就睡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在打开气结,畅通道路,与八味解郁汤道理一样,不过是力度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种脉郁的比较厉害,脉摸着很有劲、很大,弦象很明显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用四逆散或八味解郁汤,我们可以选用疏肝更为快捷的麻黄附子细辛汤。

总之,四逆散经过适当加减后,临证中可治多种疾病,其共性为肝气郁结,或阳气内郁而致气机不畅者。

5、腿肿:两周前,苗老先生打来电话,说他腿肿基本消了,大便好了,身上觉得轻快了,吃饭也很好。记得初诊时,老先生主诉:他有高血压,心脏放了支架。我让他挽起裤脚,看到小腿上袜子勒的很深的印子,小腿水肿了。根据他爱生闷气、爱较真、肤色白、浮肿、贫血貌,给予了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他才服用了3剂,而且,当时也未显效。不料,一周后,身体出现了以上诸多的改善。

6、四逆散用治有“肝气郁结”表现的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胸膜炎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许多疾病,均可获得良好效果,这是人所共知。但也有四逆散疗效很高而却被临床忽视的一些病证。如有的患者,上有头痛眩晕、耳鸣眼花,中则胸闷胁痛、嗳气不除,下有少腹重坠、二便不调,内则心烦口苦、食少腹满、多梦纷纭,外则体倦神疲、时热时冷、周身尽痛,总之,从患者主观感觉上,全身内外上下无处不病,且常年治疗不见有效。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如不仔细分析,也容易辨为脏腑皆亏、虚实兼有,是补是泻,难以着手。其实,像这种病证,证候表现虽多,但不论从经络部位或症状表现上,都具有肝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肝气郁结,所谓“神经官能症”的特征。“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用四逆散治之,确实能起到“治一经而诸经无不自愈也”的应验。

【读方笔记】

一:张仲景的这个四逆散,去肝火而补胃热。先用柴胡、芍药把肝热除去,除肝热后肝虽不热了,但肝火却化成了胃火,因此又用枳实把胃火除去。

二:傅青主的泻火总方,以泻肝火为主,虽十分高明,终是师法于仲景之四逆散。然傅青主之加减变化,亦是对四逆散的发展。仲景之四逆散清肝火而使肝火从大便排出,傅青主之泻火总方泻肝火而使肝火从小便排出。何以区别?胃热之轻重度不同也。重则四逆散,轻则泻火总方。

三:平时,我们一但觉得有热,便服三黄片,其实三黄片更多的是针对阳明病的“胃家实”的。在没有形成“胃家实”时服用三黄片,往往因寒凉过度而形成泻泄。

四:一般来说,我们可先泻肝火,可服用小柴胡颗粒或龙胆泻肝丸。

五:傅青主泻火总方(栀子、丹皮各三钱,白芍五钱,元参二钱,甘草一钱。)心火加黄连一钱,胃火加生石膏三钱,肾火加黄柏、知母各一钱,肺火加黄芩一钱,大肠火加地榆一钱,小肠火加天冬、麦冬各一钱,膀胱火加泽泻三钱。

六: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此方泻肝、肺上焦之火而补津也,加车前子、泽泻等,则可使上焦之火从小便排出;加枳实则可从大便排出。

七:龙胆泻肝丸(龙胆草10克,柴胡12克,栀子6克,黄芩10克,泽泻12克,木通6克,车前子20克,当归12克,甘草6克,生地黄20克,共十味)。此亦泻肝火而使肝火从小便排出。用当归、甘草、生地以补阴也。

八:认识四逆散、小柴胡汤、泻火总方、龙胆泻肝汤之要义,则《伤寒论》之泻心汤系列可解读。

九:黄连汤(黄连、桂枝、党参、半夏、甘草、干姜、大枣)解表而除心火。

十:大黄黄连泻心汤(即在黄片,大黄、黄连、黄芩),泻上焦之热而使热从大便排出。

十一: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黄连、黄芩),针对虚寒之人而用附子,泻上焦之热而使热从大便排出。

十二: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干姜,大枣)泻上焦之火,止咳而补津。

十三: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干姜,大枣),泻上焦之火而和胃养津止咳。

十四:甘草泻心汤(甘草,半夏,黄连,黄芩,人参,干姜,大枣)泻上焦急之火而养津。

十五: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泻上焦之火,驱下焦之寒而养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
黄元御说“凡病皆‘肝’郁”,四逆散乃“郁”证之祖方(下)
同为半表半里:为何少阳证有目眩,而厥阴证没有?
58.救肝开郁汤
当归四逆汤四逆散四逆汤
简单明了的脏腑圆圈理论--转自任之堂主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