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丰收节的发展变迁

2018年6月份,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需要,更有我国自古以来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传统的历史基础。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人们认为农作物丰收是各方神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在收获之后对诸神进行祭祀,其中社神是最为重要的祭祀对象之一。《礼记·郊特性》记载:“社,所以神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孝经·援神契》中记载:“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而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西周时期的社神地位极高,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拥有社祭权。《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春秋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祭开始走向民间,其政治性和宗教性逐渐弱化,而社会性和娱乐性逐渐增强。到汉代时,社祭实现了从国家礼制到民间节庆的彻底转变,成为百姓的盛大节庆活动。

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春秋各有一个,即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后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春社与秋社祀神的功能有所不同,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土地神,即所谓的“春祈秋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到唐宋时期,社日的原始宗教色彩逐渐淡去,而演变为以祈求风调雨顺,农事顺利开展为目的,乡间邻里共同庆祝的群众集会和休闲娱乐的民俗节日。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秋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丰收节。

秋社是丰收后的庆典,辛苦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心情自然非常愉悦。因此,秋社往往较春社要隆重、热闹得多。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说:“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春之月。”秋社期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赛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唐张籍的《江村行》诗曰:“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所谓赛神,就是向社神贡献祭品,以歌舞、鼓乐、演戏的方式酬谢社神。宋陆游的《赛神曲》诗云:“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获得秋季丰收的农民,手持收获的稻穗来到庙宇酬报社神,击鼓讴歌,女巫等翩跹起舞,感谢社神对人们一年来的垂怜眷顾。演戏是社日祭祀社神的重要方式,《大名县志》载:“秋报赛神多用倡优,办杂剧,唱乐府,酒后耳热,歌呜呜焉。”社日演戏最初是为了酬神,但后来成了庆祝丰收、聚会娱乐的重要节日。

社日不仅是施行礼教,同时也是享用祭酒、品尝美食的日子。祭神完毕后,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享受宴聚,无拘无束饮酒放歌。《兰阳县志·报赛》载:“吾邑乡村人民,秋成报赛各因疃中,旧祀神祠,陈牲灌酒以行直遂之礼,而作野合之乐,既享而尽醉焉。所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者也。”据说社酒有聪耳明目的功效,因此,人们无不尽情畅饮,以至在社日出现家家酒醉的情形。《永州府志》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具牲醪于树下,先祭社神,然后飨其胙。是日饮酒,谓之‘治聋酒’。”清孔尚任的《节序同风录》曰:“社酒洗目,不昏。”

除社酒外,祭神供品还有社肉、社饭、社糕、社果等,祭神结束后,大家分享这些美食。清代,在江苏六合县,每逢社日,从城市到乡村,家家户户都“备醵金,具酒醴鸡豚,以祀土神,祀毕,群享祭余”。《荆楚岁时记》记述了祭祀社神仪式后,共同分享祭品的情形,“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社肉又称福肉,据说吃了就能得到社神的福祐,小孩子吃了社肉还能增强语言功能。社糕以面、米制成,“粉面糟发,加果仁、蜂蜜、白糖,蒸为糕,曰社糕,又曰丰糕,俗曰蜂糖糕,祭神毕,带归奉老人”。社果用可食青草汁和面制成。

社日期间,除了忙于社祭有关活动外,其他事情一律停止。明高濂的《遵生八笺》引吕公忌曰:“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这一天,官吏放假,唐韦应物的《社日》诗曰:“山君多暇日,社日放吏归。”终年操持家务的妇女要放下针线活,唐张籍的《吴楚歌》诗曰:“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载:“今人家闺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组训,谓之忌作。”社日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他们不用上学念书,尽情玩乐,南宋陆游的《社日》诗曰:“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人们敲着社鼓,儿童们在活动中嬉戏玩耍,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近代以来,秋社逐渐式微,但节日的很多习俗却被保留了下来。如,在许多地方的中秋节,都会用新粮和时令瓜果做一顿丰盛的晚宴,以示庆贺丰收之意。有的地方用新粮和时令瓜果来祭祖或祭社,以感谢神灵恩赐佑助,祈求明年禾麦丰收。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秋社的习俗保留得更为完整。如,藏族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的望果节,就是以庆丰收为主题;高山族在每年的秋收季节要举行丰收节,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畲族把农历八月十五叫作丰收节,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并在这天祭祖,有些地区的畲族于丰收在望时,“尝新米”,欢庆丰收;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有过“新米节”的习俗,“新米节”又被称为“吃新节”“尝新节”“吃新谷”“敬饭节”等,尽管节日叫法不同,各民族的尝新节习俗略有差别,但时间都在秋季谷物成熟或收割之后,都以喜庆五谷丰收和向神祇报告收成为主题,与古代秋社习俗可谓一脉相承。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culture/info_30570.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2019-03-19  来源:环球视野-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选编】古代民俗·春社
秋分是一个平分昼夜的节气,为什么被设置为中国的丰收节?
农民丰收节:古时的秋社日
古代也有'农民丰收节' 他们这样'说丰年'
春社来历与习俗
吕梁交城县:民间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