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咳嗽多了,中医怎么治?

咳嗽是指外邪犯肺,或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伴咳痰为主症的病证。又称咳证。古人有“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的说法。实际上咳与嗽很难分开,故常并称。咳嗽既可作为一个独立性的病证。可见于现代医学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疾病、急慢性气管炎等。而作为肺系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可见于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癌、肺纤维化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沿革】


早在《内经》对咳嗽就有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指出:“肺为咳”。《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肺脏受邪、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皆可导致咳嗽。所以提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名。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收载了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四逆散等止咳有效方剂。《金匮要略》更设“痰饮咳嗽病”专篇,指出:“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实际上奠定了咳嗽分外感新病、内伤久病的基础。隋代《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更论及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证候。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以及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收集了众多治疗咳嗽的方剂。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更明确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王伦《明医杂著》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认识渐趋完善。


【病因与病机及其演变】


咳嗽的病因包括外感、内伤两大类。各种体质均可发病。①外感包括风寒、风热、燥邪等,以“风伤于上”。常以风为先导。风寒束肺,肺失宣降,风热犯肺,肺失清宣,燥邪伤肺,肺失清润,皆可导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嗽。②内伤饮食失节,过嗜生冷,或醇酒厚味,水饮伤肺,酿生痰湿,痰湿壅肺,或痰湿化火,痰火壅肺,肺气上逆,则为咳嗽。③情志失调,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肝火犯肺,即成咳嗽。④久病体虚,肺阴亏虚,肺失清肃,或劳倦伤气,肺气不足,肺不敛降,肺气上逆,则可发为咳嗽。

咳嗽的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是外感诸邪犯肺,或内伤诸邪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而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发病除与肺有关外,重点在于肝脾功能失调。即《素问·咳论》所谓“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当然,咳嗽为病毕竟也不离乎肺。即《景岳全书·咳嗽》所谓“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且,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以互相影响。如内有寒饮,最容易外受寒邪,即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而外感风热,或寒郁化热,或燥邪伤阴,可致阴虚,久咳伤气,则可表现为气虚,甚或气阴两虚,则成顽固性咳嗽,久治不愈。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具有咳嗽,或咳痰主症。

2.发病特点: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

3.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胸部X线、CT、痰培养、肺功能检查等,有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类证鉴别】


咳嗽是肺系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肺痨、肺痈、肺积、喘证、哮病、肺胀、肺痿等均可表现为咳嗽,甚至以咳嗽为主症。所以咳嗽病证需要与以上具备咳嗽症状的肺系疾病进行鉴别。肺痨除了咳嗽以外,还常表现为咳血、潮热、盗汗、消瘦等,是一种传染性肺系虚损疾病,多阴虚基础上,瘵虫感染所致。肺痈除了咳嗽以外,还常表现为发热、胸痛,甚至咳吐脓血腥臭,为热毒壅郁气血,肺生痈疡。肺积也常见咳嗽阵发,但多发于老年吸烟者,咳嗽,常伴有痰中带血,或有胸闷或痛,进行性体重减轻,为痰瘀邪毒凝结于肺,预后不良。喘证也可见咳嗽、咳痰,但以气喘息促、呼吸困难为主症,多肺气不利或肾不纳气所致。哮病也可见咳嗽、咳痰、气喘等,但哮病作为一种发作性疾病,病有宿根,为外邪引动宿痰,痰阻气道所致,咳喘的同时,必有喉中痰鸣。而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发展到晚期的共同结局,除可见咳嗽、咳痰外,还常见气喘、胸闷、胸膺饱满,甚或咳逆依息不得卧,或见心悸、气短、肢体浮肿、口唇紫暗等,多肺脾同病,累及心肾。肺痿也是一种慢性肺系顽证,除可表现为咳嗽外,常见咳唾浊唾涎沫,或伴有胸闷气短等,病情反复发作,病情不断加重,多预后不良。    

另外,感冒也可以表现为咳嗽症状,外感咳嗽也常有外感表证表现,所以也需要进行鉴别。咳嗽以咳嗽或伴咳痰为主症,全身症状不突出;而感冒虽然也可以见咳嗽,但主要表现为外感风邪、邪犯肺卫的一系列表现如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鼻塞、喷嚏、流涕、咽痛等全身外感表证症状比较突出。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常伴见肝脾等脏功能失调症状。

2.辨标本虚实 实证咳嗽,常见于外感风寒、风热、风燥证等,也可见于内伤咳嗽痰湿、痰火以及肝火犯肺证。虚证咳嗽,常见于肺阴虚证、肺脾气虚证。其实,虚实夹杂证也很多见,如肺脾气虚与痰湿并见,肺阴虚症与风热、燥热、痰热证并见等,皆本虚标实之证。


【治则治法】


咳嗽的治疗当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并按标本虚实的主次酌情兼顾。同时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初咳祛邪为主,治宜宣散,不可早用收敛。久咳伤正,治宜补益,可兼以敛肺止咳。


【分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可用三拗汤合止嗽散。三抝汤以炙麻黄宣肺止咳,杏仁宣肺降气,甘草调和药性。适合于风寒闭肺咳嗽。止嗽散以荆芥、陈皮、桔梗、甘草疏风宣肺,利咽止咳,紫菀、百部润肺止咳,白前降气祛痰。主要适用于外感咳嗽反复不愈者。经验方——尊仁疏风止嗽汤,处方组成:荆芥3-6g、防风3-6g、桔梗6-9g、甘草6g、薄荷6-9g(后下)、钩藤12-15g、白前9-12g、陈皮9-12 g、枳壳9-12g、蝉蜕8-12g、僵蚕9-12g。主要适合于外感病,过用寒凉药物,或进食生冷,风邪内伏,表现为咽痒咳嗽、头目不爽者。体现了吴鞠通《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精神。应用质地轻,药性轻灵,具有升散宣发作用的药物。用量不宜太大。首次服药,可以温服取微汗,以散风邪。若风邪夹寒,症见咳嗽白痰,遇寒诱发者,可以加生姜、紫苑、款冬花等。若风邪化热,症见咽干,咳痰粘稠,舌尖红苔薄黄者,可加用黄芩、连翘、牛蒡子、芦根等。屡有佳效。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或咳声嘶哑,痰黏稠或色黄,喉燥咽痛,咳痰不爽,咳时汗出,常伴鼻流浊涕,口微渴,或伴恶风,身热不突出,舌苔薄白或略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可用桑菊饮。参考处方:桑叶6-9g、菊花6-9g、桔梗6-9g、连翘9-12g、杏仁9-12g、陈皮6 -9g、蝉蜕9-12g、薄荷6-9g(后下)、芦根9-12g、甘草6g。若肺热内盛,咳痰粘稠或色黄,口渴喜饮者,加黄芩、知母;若兼咽痛者,可加射干、马勃、牛蒡子;若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者,可加沙参、麦冬等。若外受风热,肺热壅盛,或外受风寒,入里化热,症见咳嗽气促,咳痰色黄,心烦口渴,身热不甚,舌红苔腻黄,脉滑数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地龙、前胡、枇杷叶、浙贝、桔梗等。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加味。主要适合于温燥伤肺咳嗽。若肺络受损,痰中夹血者,可加芦根、白茅根、侧柏叶等。若温燥咳嗽重症,症见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治当清肺润燥,方药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此方源于喻嘉言《医门法律》,当代名医印会河教授将其作为抓主症的名方。处方组成:桑叶10g,桑白皮15g,杏仁10g,麦冬12g,阿胶珠10g,枇杷叶10g,沙参15g,黑芝麻10g,生石膏30g (先煎),石斛10g。选方关键着眼点在在于咳喘少痰,咳吐白沫。其白沫,中间不带痰块,胶粘难出,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同时伴有口燥咽干。临床上,凡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肺系疾病,用之得宜,皆有佳效。若兼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鱼腥草;咳喘阵作者,可加僵蚕、地龙等。若为凉燥咳嗽,多发生于晚秋,症见咳嗽痰少色白,恶风,头身不舒,舌苔白少津液,脉细者,治当疏风散寒、宣肺润燥,方药可用杏苏散加减。杏苏散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原为治疗凉燥伤肺名方,临床也有用此方加减治疗风寒咳嗽者,也常有较好疗效。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河北民间流传的所谓死囚犯临刑所献慢性支气管炎免死秘方——死囚化痰咳喘方,就是以上方为基础。方药组成:苏子9-15g、紫苑9-12g、冬花9-12g、当归9-12g、陈皮9-12g、半夏9-12g、茯苓9-12g、芦根9-12g、川贝6-9g、牛蒡子9-15g、桔梗6-9g、甘草8g。功能:宣降肺气,化痰止咳。适合于慢性咳喘稳定期咳嗽痰多,舌苔腻者。若兼脾虚,症见乏力体倦,食少便溏者,可加党参、白术等;若痰多色白清稀,畏寒者,可加干姜、五味子等。若高年肾虚,阴血不足,症见咳嗽痰多,痰有咸味,伴咽干口燥,舌苔薄腻,脉细滑者,可用金水六君煎加味。此方即二陈汤加熟地、当归,可化痰止咳,补益肺肾。

2.痰热郁肺证:咳嗽,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咯血痰,胸胁胀满,面赤,或有身热,口干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药可用清金化痰汤。此方药用桑白皮、知母、黄芩、山栀清肺泄热,浙贝母、瓜蒌、桔梗清热化痰止咳,橘红、茯苓、甘草健脾理气化痰,麦冬清肺养阴。若痰热壅盛,腑气不通,症见胸闷,咳逆痰多,便秘者,可加葶苈子、桃仁、杏仁、大黄等,或配合千金苇茎汤加减。若痰热伤津,症见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者,可加沙参、麦冬等。

3.肝火犯肺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方药可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黄芩、知母等。黛蛤散即青黛、海蛤壳粉,可冲服,每次6-9g。若少阳体质,郁热犯肺,症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咳嗽声哑者,可用小柴胡汤加连翘、蝉蜕、僵蚕、杏仁、桔梗、薄荷、钩藤等。其中,薄荷6-9g(后下),钩藤12-15g,为祝谌予教授常用药对,尤其适合于咽痒呛咳者。若胸闷憋气突出者,可加瓜蒌、枳壳、旋覆花或金沸草;若胸痛突出者,可加郁金、丝瓜络等。

4.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低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药可用沙参麦冬汤。若咳嗽日久,伤阴耗气,气阴两虚,症见咳嗽声哑,痰少而粘,气短或喘,乏力体倦,自汗,咽干,或有心悸,舌少苔,脉细数者,治当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方药可用九仙散加减。九仙散处方: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罂粟壳。敛肺止咳治法,药用诃子、乌梅、五味子、罂粟壳、白果等,主要适用于久咳正虚无邪者。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外感咳嗽,选穴列缺、肺俞、合谷。外感风寒,可加刺风门,风热加刺大椎,咽喉痛则加少商放血。毫针浅刺,用泻法。内伤咳嗽,选穴:太渊、三阴交、肺俞。若痰多配丰隆、阴陵泉,肝火可加行间,肺阴亏虚可加膏肓。毫针刺法:平补平泻。


【预防调护】


预防咳嗽,日常应注意防寒保暖,节制饮食,戒烟限酒,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外感风寒者,尤其不可进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以免留邪。咳嗽调护,饮食宜清淡,应该避免甘肥、辛辣以及咸味品。并注意保暖,多饮热水,重视防止复感外邪。


来源:@赵进喜大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贴敷】冬季咳嗽辨证分型要点及贴敷方分享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它们是对应方
【以案说医】吴芳汀:清肺化痰、理气止咳法治疗痰浊蕴肺咳嗽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