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者讲《伤寒脉法二03-07》

行者讲《伤寒脉法二03-07》


行,我们继续。这本书大家都有吗?

同学:

行者:都有,谁没有呢?没有的回去买,就你一个人啊。因为很多要照这书上来讲,如果你不是这个版本的话,理解起来就有出入。只要是《伤寒悬解》,黄元御先生的《伤寒悬解》就行。《伤寒悬解》的自序大家看过吗?

同学:看过。

行者:我一般读书有个习惯,这是个人习惯,不值得推广,给大家讲一讲。我看书先看序言,不看里面内容,先看这本书作者,他对医学,对整个医道,对伤寒论等等他自己的看法。他自己由内而外的一个学医过程,有的人会简单讲一下。通过这个序言、自序,我们可以看清楚作者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状态来认识这个天人医道的基本关系。仲景的《伤寒论序》主要是一付悲天怜人的、有一种慈悲的胸怀。黄元御《伤寒悬解》的自序大家可以看。

“玉楸子子涤虑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

在他以下的文章之中没有提到伤寒论以外的其他医家吧,在他眼里就没有其他医家。他就好像一个人登山一样,登到最高顶处以后四顾无人,所以,把他的这篇自序与仲景伤寒论的本序参照着读一下,你就能会体会到两位医家他们各自不同的境界和胸怀。就我们学医而言,不用评判谁高谁下,没有高下,只是仲景的话更加浑厚、更加切实一些。黄元御先生呢,内心孤愤、郁郁不得志,这个跟他的身体跟他的养生都有一定的关系。其实,黄元御先生这自序不像陈修园先生的序言,陈修园直接就骂,古今很多医家的医书从头到尾,凡能看见的大部分都批一遍。那是还是有对待,还能放在眼里。像黄元御先生,那点医书已不放在眼里,所以没有必要去评价。但是不放在眼里,还是要学的,就像儒家说的一样,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荀子》里面的。君子没有什么特别能耐,就是善于利用万物,参合天地。古今往来多少医家,他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悟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感通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他们领会过来的东西,把它接受,逐渐我们再领会,这就变成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了。我们不需要每个事物、每个场景都亲历过然后才能知道,如果那样的话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久。黄元御先生的一部自序,谈到医的基本上没有几个字,这就是说,对于他来说,医学已经跟他的人生、生活整个全都融汇进去了,没有所谓的单独医学还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技术。没有,已经近于道,整个完全融汇于内心之中,日常生活之中,举手投足、自己内心的情怀,没有说单独还有一个要追求的,还有一个要保持住的东西,没有。


这是什么状态?我们学医,不论怎么样,我是一个医生,我是医,这个医道,不管医道还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等等,在我们脑子里,在我们心目中总是无形之中会有一个概念、一个障碍。等你把这个东西澈明了以后,这个障碍才会消失。黄元御先生这种胸怀气度,上来就没有把它当成障碍。医学也是通过取类比象、通过感通万物、独守阴阳得到的一些道理,没有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医学。听懂我说的意思吗?如果你听懂的话,你学医的时候就会学得非常灵动、灵活,没有滞涩,因为它会融入你整个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医学本来就不存在,没有说有个东西叫医,叫医道。天地之间就是日月往来、寒暑交替、一阴一阳往返,这是万物的大象,解释出来是这样,只是利用这套大象来解释我们人体的生理变化,进而产生一些手段来治疗。

行。我上节课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大家回去以后仔细想了吗?谁还记得什么问题?你说一下吧。

同学:问题是什么叫营卫内陷?什么叫卫陷,什么叫营陷?营卫内陷,我总结出来是,阳明虚卫气陷,然后太阴虚则营气陷。但我对怎么陷的这个感觉,还有那个形象感觉不出来。

行者:行。那听其他人说一些吧。

同学:我是这么理解的。气血的运行有不同的层面,各个层面有的是脏腑有的是经络,在经络层面运行我们可以称它为营卫,营卫的气血是来源于脏腑的,就是说它的源头是来源于脏腑,如果说经络营卫,经络中的气血又是营卫虚的话,病就会往里走,这叫营卫内陷。

行者:那怎么分一个营气内陷和卫气内陷?

同学:营卫一升一降,是左右的问题。营卫内陷就是说升的这一面,营从脏往经络上走,然后卫的一面,就是说降的这一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胃腑出现问题。

行者:讲得不仔细。你讲得不清晰的话,说明你理解得也不太清晰。

同学:我的理解是,看了这本书中有句话,“阳秉于阳明,阴秉于太阴”,然后它讲卫气内陷,就是阳气不能鼓动,营气内陷就是这个病人藏的阴精不足够,所以说就是这样。

行者:其他呢?你们俩说的,这个书中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没有把自己的独特观念说出来。什么叫独特的观念?你把这点点出来以后,提纲挈领,整个这些话就随着你点出来的观点全都顺了。其他人呢?

同学:我觉得那个营气应该是由阴出阳,然后卫气呢由阳入阴。然后营卫之气往外开达的,这应该是脏腑之气吧,更具体说是应该是宗气往外开达的。如果宗气不足的话,那么营卫之气它不足以往外开达,自然就往里面陷。然后具体说营气应该是太阴吧,太阴之气要往外升发。我有一点不理解,我理解也不是很透彻,我有点不理解就是说,它这章有一句话,“卫气陷者,阳复则生”,我觉得,我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我自己感觉是不是应该这个,可能就像你刚讲的对阴阳含意,有的阴有的阳我觉得这个不太清楚,导致我对整个理解得比较肤浅的。然后其他同学再讲讲,我听听。

行者:其他人呢?继续讲一些,有人认为自己理解得比较深入的。

同学:我体会就是,人身体的大象呢,中土和四维以中土为枢轴,中土之气呢那就是这个太阴阳明之气。太阴升则营气升,阳明降则卫气降,所以呢实际上我理解黄元御的意思,就是讲太阴和阳明作为枢轴,是营卫不至于内陷的这个根本。

行者:太阴阳明合称中气,什么时候营陷?什么时候卫陷?为什么要分开呢?既然说中气虚则内陷,为什么分开呢?

同学:因为脏腑有形,虽然同根,但它有偏衰的。所以营卫也有偏衰,有的情况下可能显示出营气,有的地方显示出卫气。

行者:中气一亏的话肯定不能环转,既不能升也不能降。

同学:应该是脏腑本病吧。

行者:刚才不是有个同学不是讲了吗?“卫气陷者,阳复则生,阴胜则死,营气陷者,阴复则生,阳胜则死”。所谓营气吧,营气太阴之气,营气统归太阴,由阴出阳。由阴出阳不光是由三阴经到三阳经,它还包括从内在五脏的精气外达。五脏者藏精而起亟焉,五脏藏精,五脏精内足的话它外济的就有力量,五脏精气内亏的话,它就不能起亟,外应的力量就弱。卫气呢?卫气行于周身,开行而内敛,所以六腑是通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之气通行了以后,卫气才能内归、收敛,所以,阳气是充足了以后才会降。阳气者卫外而固也,就像一个国家大门一样,只有阳气充盛的时候,边防才稳固,才能有劲收回来,张在最外面才能往回收。营气内陷是什么?不能发,阴不得出阳。卫气内陷呢,不能收。不能收表现为什么?浮散在外,这个人肯定会怕风、恶寒等等。营气内陷呢?举个例子:麻黄汤证,麻黄汤证内在精气不足的话,它会进一步往里头走。

这个里面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内在五脏精不足,大家可能想的是阴精,是吧?其实不是。这里头阴精跟阳气是一回事,它这里往往指的是群阴中的一点升阳之气,阴精足了这一点阳才能生出一点阳气,太少合病的话,外有太阳,内有少阴,这个时候是少阴阴气不化,这个时候也叫少阴不足。因为少阴是什么?少阴敛藏,要升动的;它升动不起来,这个时候用的是什么?麻黄附子细辛汤,开腠理致津液,辛以润之,要滋阴。开腠理致津液,这时候阴气才能流通,它讲的这个意思。所以,这里面说有很多文字名词,你看见他说的是阴复则生,什么阴复,还是阳复。太阴陷,太阴陷怎么办?你陷下去,还不得升起来?升起来,用什么力量升起来?这就存在两面,一面是乙木要升达,另外一面风木盗泄了收不回来。你收起回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养肝息风的滋阴的药,你升起来的话,还得要用辛温药为主,桂枝之类的。听明白了吗?所以,这里面你考虑清楚就行了,考虑清楚了,他怎么说你都不会疑惑了。其实就是左升右降这一个路途,它说也是为了反映这里面这个情况,不过是用了一个侧面的词来表达它。卫气不足,卫气陷,阳复则生,那肯定的,整个右路全都是统于气,左路统于营血,营血生阳气,然后气液敛降以后生一点阴精。如果肺胃之气不足,阳气不盛的话,在上之气不盛,根本就无力下潜,没有力量往下走。再一点,营卫之气都是根于中焦,根于中气的,中焦化生营卫。当然,《内经》上也讲,卫气出于下焦,这是讲的它根于下焦。营卫二气是中焦开发的。

所谓的阳就是在上,所谓的阴就代表这力量在下。升腾在上的时候显示出来有余不足,这叫阳有余、阳不足;郁滞在下的时候显示出来有余不足,这叫阴有余、阴不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伤于精的病人下元就不足,因为秋季没有收成,秋冬没有收藏,所以到春季就无以发。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阴虚,这个时候是什么?是阴不得升,阳气收敛才能升,三阳之气收敛下来才能升。这时候就好象小树苗一样,它要长,不是光靠阳光,你得浇水,它下面没水了,阴份不足,它不是整个郁在下面。但是也有郁在下面的情况,所以要综合看他的体质,内外感伤的情况,然后来推断该怎么用药,不是说我们想当然的。具体病人,具体情况,具体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可能你收敛收敛会发现中土有点失陷,是不是?寒湿又过重,你还得温阳。中土失陷是什么?肝脾郁陷,肝脾郁陷难道不是营气下陷吗?是吧。但肝脾郁陷你看看是不是肝木这个风气太旺,如果肝木风气太旺,盗泄了,下面肯定是燥的,是吧?如果肝木欲动的相火不足,下面还是化寒,这就是情况不同。所以,我开始第一次读这个书的时候,看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产生很大的困惑,“阴复则生”,难道都得滋阴吗?都得清热吗?都得怎么怎么样,是不是?马上脑子就会联想到这些词。所以,给你们个问题是当年我看这段文章的疑惑。

咱们继续讲脉法。前面脉法一是总纲,其实。这脉法一要好好地看。以后,你们即使脉法精通了以后,别人问你们脉法怎么学,怎么回事,你们还要照脉法一这样给他们讲。这是个总纲,别看简简单单,就这么两段话,它的内涵是很全面的。

脉法三。“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这里就牵扯到一个最根本问题,“迟则在脏,数则在腑”,这是仲景从《脉经》、内、难一脉相传的脉法的一个总纲。为什么这么讲,为什么说“迟则在脏,数则在腑”呢?谁讲一下?想一想,发动脑筋想一想,其实挺简单。

同学:我觉得应该是,“数为在腑”,阳气在腑,腑气不通的时候应该属于是数脉。然后呢,“迟为在脏”,这个脏,肯定是五脏藏精而起亟的力量不够。

行者:那为什么迟呢?

同学:它迟,脉搏就好象五脏元气鼓荡,元气不足,五脏藏精就不足,所以就出现迟脉。

行者:其他人呢?

同学: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数就是动,属阳。

行者:为什么六腑为阳呢?六腑通行嘛,五脏藏精嘛。还有谁总结一下,讲一下。

同学:是不是那个腑病多实、脏病多虚啊?

行者:不要用古人的话讲。有这方面道理在,是吧?谁还讲一下?

同学:脉数和六腑同为阳,脉迟和五脏同为阴。

行者:脑子一定要有一种灵动、流动的观点来看待它。我们人身体的气血是变化不拘、流动不息的。不是说天地间万物周流六虚,变化不拘吗,这说的是什么?这说的是易道,易经的大道。医道也是一样的,亘古恒传一道,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拘的。数为在腑,什么叫在腑?

同学:卫气陷。

行者:对。就是说留滞在那儿,那儿出现障碍了。你要说通畅了就挺好,那儿出问题了,是不是?这个时候呢,就好像一根弹簧一样,被挡在那个最高处,想收收不回来,气血都处于一种烦张的状态。腑为阳,为什么?腑气流动、开散;脏为阴,精气含藏,含藏在内,一动一静,是相对应的。迟为在脏,就是说藏精那儿出现障碍了,那儿出现障碍会是什么样子?不能起亟了,然后藏太过,这个时候会产生阴寒过盛,所以脉迟。六经运行,六气变化,这种往返循复,这种现象就是看它滞涩在哪一点,哪一经出问题了。什么叫太阳病?挡在太阳这儿了,阳明病,阳明出问题了,阳明该合不能合了。太阳本开,太阳不能开,叫太阳病。每一经都有每一经主司的职责,不是说漫无目的的说是太阳病,太阳有不能开不能合,没有。太阳是主开的,所以一病的话它的主要职责就不能开。

还要重新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说,每个脏腑,每种疾病产生问题的时候,我们用药是有方向的,是不是?就是说有大法的,这个大法不是固定的。像我们用药为什么多用温阳药呢?用温阳药居多,以温养居多,以温养少火不过亢不过燥,因为我们人是以生长为主,要活着,所以这就是大法。举个最普通的例子,说男的,男的不象男的,大家肯定想了:哎呀,这人没有男子汉气质,不会想其他的。女的不象女的呢,肯定是不太本分,看着不太宁静,这就是大方向这样讲。至于在脉法之中,病在腑,腑气通行内敛,就会收得不足;然后病在脏,脏气收藏要外济,首先第一个藏得不足,不能够外达。凡是在阴的,阴中就必须生阳,病了就不能生阳;病在阳,阳气不能内敛。所以,这里讲“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这也是大法。不要临床上随便遇见个病人你都按这个来推。这是个大法。除去一些平常的外感内伤,像一些病人,突然受寒了,他的脉气也会迟紧一些,这个时候你不能说寒都在脏,还没到脏呢。外感风热以后,脉数,数则在腑,有时候在经,还没有发展到腑。只是我们知道它这个“数为在腑,迟为在脏”的这个意思。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这一点大家能够感知到吧?浮呢,就好象气血奔腾,病在表,它外面这层受障碍了。我们的气血是往外开张然后收敛的,在外面的这层要开张的时候被堵住了,它就使劲往外开张,所以它就脉浮,这就是偏于阳分的。如果是收敛呢,它就偏阴偏阳;开张到外部以后,不能完全开张,这就属于病在阳;病在阴、病在里呢,还没有开展开它就瘀滞在里面了,这就是病在阴。所谓病在阴、病在阳,它有一个标准。你看黄元御关于中土的这个现象:中土太阴、厥阴肝脾要升的话,它没升上去,没升不上去就从阴化,升上去就会从阳化,这时候在脉象中会有明显的差别。从阳化的有时候阴精会不足,肝火旺,就是脉会浮。从阴化的,脉沉弦,它升不上去往下走,病人有时候拉肚子、腹泻。浮为在表,表现的是在表的心烦、口疮等等上焦的问题。沉为在里,脉沉弦,表现为下焦的腹痛等等,泄利、痔疮等等,有的时候肛漏。没有产生很大郁火,火气瘀滞的话,下焦病变比较多一些,病人有很多坐骨神经痛的,其实都是寒气在下。尺脉沉弦,这时候大家知道,病在厥阴、少阴,要散寒。浮脉呢,什么叫浮脉?脉经里面讲的原义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个脉的主要力量在浮部,浮取。什么叫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这个脉的力量主要在比较深的层次。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要是瘀滞在里的话,重按它会有力;而瘀滞在表的话,浮取有力,重按反而无力,这就是浮沉两个脉的差别。

“脉法四: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伤寒论》里一般论脉,这样的讲法体例是非常多的,大家要熟悉和明了这种讲法。“寸口脉浮而紧”,讲得是什么?讲的是寸脉、还是关脉、还是尺脉?讲的是寸口三部脉,而且在临床上是以左关脉为主的一种体现。这个我开始也不懂,在临床上多摸一摸脉就知道,绝对不是寸脉,而是以左关部脉为主的体现。左关部脉向上,则从阳化现,向下为从阴化现。这是两种情况。向下从阴化现的话,证明寒气较重一些,这个病人可能高烧也会厉害一些,然后病程会长一些。如果你不散下寒的话,病程会长一些,病情也会深一些,这时候在解表药中适当加入温化少阴的药效果非常好。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这里面它的浮紧不一定同现,就是说,关部脉浮紧,寸口脉可能浮,尺脉可能是紧的,这叫浮紧;寸脉沉紧,关部脉不见得就浮了。有时候病人阳气不足,寸脉反而不浮,左关部脉一部脉浮,它硬不起来,就是说阳气感应外邪而不能充沛。

“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伤,骨节烦痛”。这里面讲了风伤卫,寒伤营。关于《伤寒论》前半部太阳篇的理解,从明末清初开始划分了三块,第一个就叫伤寒,麻黄汤,伤寒就伤营了;第二个伤卫,伤风,这是桂枝汤;然后营卫俱伤就是大青龙。研究伤寒的话,就要讲这些,叫三足鼎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它。

“风则伤卫”,为什么风伤卫呢?为什么风伤卫?

同学:因为卫气是卫外为固,往里敛的,风是开泻的,正好和它相反,就是风伤卫的时候它想敛但没法敛。

行者:对。卫为阳,居表,风为阳,阳邪易袭阳位,伤阳气。阳位之气伤了以后,自然阳不能归阴,所以风则伤卫。风气鼓荡,本来三阳要下潜,受到风邪鼓荡,下潜不了了。卫气是体阳而用阴的,它体阳,他想入阴、想收敛,受到了风阳的阻碍。

“寒则伤营”。营气是什么?营,营血。肝藏血,脾气化成营气,脾生营,这个时候营气是要升达的。我们古人老讲这个人有没有血性,电影里面也讲这腔子里面都是血什么的,这都是讲的奔发之气。营气要奔发,这个时候要温养肌肤腠里。外感受寒邪以后,天行寒气,这时候天行寒气要收敛,内在太阳寒水之气,一下子受它的感应开不开了,这叫伤寒。太阳之气,虽然叫太阳寒水之经,它是体阳而用阴,开而复合的,受到外在寒气的侵扰之后,不能尽开,所以产生伤寒。

“营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这里面一般讲骨节烦痛,说明寒气是比较重了。大家看麻黄汤证:头疼,身疼,骨节烦痛,一身尽痛,其实麻黄汤证里面就含有少阴之寒气,麻黄汤证里边完全可以加上附子细辛,然后运转中土的,像理中也可以。但这个限于北方,北方寒气比较重,要开达就需要力量比较大;南方天气比较盛,容易伤于阳,在上面气就特别壮,老下不来,每天还吃米饭往下清凉清下。北方人容易阴精足升不上去,所以老喜欢吃面食,小麦属木,木气温升。

“营卫俱伤,骨节烦痛”。骨节烦痛,烦痛体现了两个方面,如果光伤寒是骨节痛;烦是什么?我认为它应该分开解,骨为少阴,阴不能升阳,寒气在内所以骨痛;烦是什么?烦为心火,心火不能内敛,在上则生烦。所以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伤营,一个伤卫,产生了骨节烦痛。这里面“当发其汗”,如果是按照《伤寒论》营卫俱伤的话应该用大青龙汤。

同学:这个骨节烦痛指的是骨头和关节?还是只是说关节?

行者:一般伤寒主要是在关节,关节痛。

同学:一般之前考虑的是,麻黄汤里也有这个,如果说营卫俱伤的话,就是说经络层面的气血已经不畅,而关节本身就是气血相对于其他部位难以通过的地方,如果说营卫不畅的话,这个病应该堵塞更加明白,气血更加不畅。如果说骨节烦痛,如果说包括骨头的话,那是否要涉及到少阴层面?

行者:就是少阴层面。关于骨节烦痛等,伤寒论还有伤寒八九日,一身尽痛,骨节烦痛等等,用的是桂枝附子汤。这里面的骨节烦痛你看是阴为主还是阳为主。大青龙汤,胸中烦躁有这一点,胸中有热。若脉微者,如果脉还微小的话,那就是真武汤,就压下去了。如果是脉浮的话,就考虑用大青龙汤。但大青龙太厉害,现在一般的话大青龙汤的症状少一些,如果用大青龙汤的话要加上附子,不但加上附子而且中焦要加上理中,因为中焦是作汗之源,你六两麻黄一用,作汗之源不足的话,它就会强耗心精,很多病人用完以后,在临床上有猝死的病人。这边开散太过,上焦心经的精气受损,这个在临床上挺多的。我最近看到一些医案,就是讲用大青龙汤,用完以后,病人吃了一两剂就好了,没事了,但是感觉身体特别累,但过半个月后就走了,不知道怎么就死了,这种的病例。

同学:吃完麻黄汤之后,开始心慌也是这个原因?

行者:心慌也是心精气不足,那个时候可以考虑加上人参。《古今医案》里面有一个小续命,那个也是治疗现在的格林巴利,就是治疗一些言语和肢体障碍等等的病,它那里面就用到麻黄。我在广安门医院见他们的大夫用过一次,也就是怎么治都无效,结果用这个方子之后,一天一个样,今天就能活动点儿了,明天就能说点儿话了,后天就感觉能下地了,就以这样的速度好转。这个方子是有人参的,现在的人参质量可能比较差,而且他们可能用的是党参,导致精气就不足,结果到最后,病人开始看着很好很好,突然就不行了。麻黄开始用了5,6克再到10克,麻黄的量越用上来效果越显著。

同学:那既然这个麻黄汤有骨节疼痛,仲景为啥不用附子?

行者:这个不用管它了。这只是仲景那么说的。我想过去古人和现在不一样,过去古人精气损耗的不多。咱们现在人都伤精了,晚上不好好睡觉,冬天也不好好休息,都是冬伤于阴的体质。古人虽然他们吃得不好,晚上很早天一黑就睡了,所以他们内在的精血养得还是相对来说,不能说充沛,就是稳固。现在人很浮动,就像春必病温一样,这边一个麻黄汤一个桂枝汤,阳气一调动,就能马上鼓动上去。五脏之精,内在都不足,唯一足的是形质之精,每天吃的东西好。

“骨节烦痛,当发其汗”,这个还是讲的太阳病,风气在外扰动,风伤卫,只伤了表一层的卫气,没有往更深了走。伤了表一层的卫气的话,就会恶寒,全身怕寒。营气和卫气它伤的途径还是有所区别的。过去古人讲,营气是从上往下,卫气是从下往上。卫气伤了,刚开始怕冷,慢慢是阳明证,然后是身热,最后是咳嗽,是由肾到脾到肺,到肺它是最后一步,因为卫气主敛降,敛降到脚叫归根。所以受风的病人卫气浮动,这个时候你就考虑到,感冒以后就别叫他泡脚了。伤寒呢,寒气在下那就得泡脚。

“脉法五,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这段话也就是沿袭着前面表里脏腑的关系讲的。“脉浮而大”是什么现象?脉浮,病在表,脉大呢……


同学:阳气外张。


行者:大则邪气盛,就是堵得厉害,不是堵的一点,堵一点的话,留个缝其他能过去的话是堵得不厉害。三环堵车突然堵得非常厉害,那就显得车非常多,是不是?为什么大?不是平白无故的,堵得厉害,脉大则病进,这是内经里讲的。“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这里说的是病在外在表,邪气盛。“心下反硬”,心下是什么?我们一身的阳气,是由于中土脾胃,然后由胸中开达出去,是这个路线。病在心下,是阳气欲开达,开达的途中被阻住了,这在《伤寒论》以后的条文中会讲到。


属脏者,咱就不用管它。什么叫属脏?什么叫属腑?属脏的话脉迟,阴精不得开化,是脏邪什么的。这里面的这个“属脏者”咱们就不用管它了,按照黄元御先生讲的,属脏者攻之,他讲的是这个三阴急下证。但我们光凭一个脉浮大来看出三阴急下证,感觉还是根据不足。你就从简单的这几点来看出三阴急下证,不容易。因为脉浮大,心下反硬,病在阳位则易化热,病人发热也是很正常的。心下硬,心下是胸胁之部,本来就是阳气升降的道路,在阳分的升降道路,堵在这儿的话,太阳不得开,少阳、阳明也不得降,心下痞硬。我觉得,“属脏者攻之”,按这个条文的原意来说,像《伤寒》里面的,它用的都是大小陷胸汤、陷胸丸这些,这些都是直祛胸中之气的,损在上之气的,不是三阴急下证,三阴急下证用的是大承气。

同学:心下这个位置是胃脘还是胸胁啊?

行者:是剑突。

学生:结胸证的话就是结在胸胁。肝气下滞是结在阳明胃部。

行者:对。这里头的这个心下反硬,一般心下指的就是少阳。少阳虽然是胸胁,但是心下支满等等都是按少阳不降来处理的,就是少阳气不降引起的胸胁满胀,心下支满等等。

“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属腑者不令溲数,就是不要利小便。“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我们看这个理解它大概意思就行了。什么叫属脏者?它前面不是讲假定脉迟,所谓在脏,这里又讲脉迟,尚未可攻,前面又讲属脏者攻之。前后你要统一看起来是有矛盾的,但是每一点要看它讲的具体情况。属腑者,属脏者是什么意思,按咱们来考虑?属脏者精气不能开达,病由阴出阳,不能完全出阳,因为病已经在心下,已经在膈这个部位,阴气已经初步转化为阳气了。这个时候,属脏,攻之,不令发汗。就是说这个病已经在阳位,他用的是这种方法。属腑者不令溲数,属腑者不能收敛,三阳不得敛降,阳明、少阳不得敛降,这方面的症状显示得比较多,上焦肺胃燥热比较明显,溲数则大便硬。

再讲下面这段。“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汗多的话,津液开达,上焦得通,汗少呢,上焦还是闭郁的,上焦不开,腑气也不能流通,所以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脉迟为什么尚未可攻?他讲的这个脉迟也是属脏,而这个脏精之气不但是没有发,而且是郁滞在最底下了,从阴化现,脉流积迟,精气不化。

同学:这个时候腑热作但是没有危及脏阴,是吧?

行者:伤寒论一般讲的是外感病的传变。脏精是怎么危急的?脏精一般是冬不藏精,就是说精气处在一种耗散状况。精气怎么耗散呢?一般就是说,黄元御先生讲了,肾精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盗泄于风木,木气长不上去,在里面老捣乱,不能从正途长上去。然后往下走呢,就是泄利、亡精失血等等。在上,时间长了再往上面就盗汗了,这些都是耗伤脏精的一个途径。脏精不是说一下就耗伤了,是有个阶段性的。伤寒就是保津液,保住津液了你就有资本打仗,然后你就可以调动阳气。津液一亏损了,那只能慢慢怡养以和,通过中焦脾胃慢慢养、慢慢和。伤寒差后劳复主方就是竹叶石膏汤之类的,轻解上焦的浮热,收敛、温固中土,上焦清心肺之热,这样呢逐渐地敛藏精气。

大家再串一下,按着黄元御底下解释的。“脉浮而大,心下反硬”,脉浮而大,解释就是说阳气在上,邪气盛,阳气亢于上。心下反硬,硬是什么意思?就是实滞,有实邪。所以就是说不单纯在无形的气分,就是有邪气结于心下。

“有热,属脏者攻之”。有热是什么?发热。这个里边属脏者攻之,刚才来说,就是属脏者比较急一些,属脏者就是因为三阴之气由阴出阳,在阳位受到阻碍了,它这股气是由内而外而散的,就相当于风木从内在盗泄,这时候这种热必须马上制止,只有把这种热清下来了,津液才能得以保存,所以说这是三阴急下证的一个关键。你要是外感内伤,由于长时间的生活不规律或其他的造成的这个虚热,自内而外徐徐透发的话,这个慢。伤寒传经过程中的这个邪热它外不能出,内归的话它的力量会非常足,伤害会非常大。当然现代人好一些,我们现在人气比较弱一些。像过去古人,古人这个营气不能外发而内陷,陷在内而内归的话,这个造成的内伤津液、灼伤脏腑之津这就比较厉害一些。所以古人叫三阴急下,如果不急下的话就会出现危证。

学生:属于少阴还是其他的?

老师:对。少阴其实是属于收藏精气的,少阴病的话,精气不能收藏,一个是不能升,一个是不能收。咱们平常谈到少阴病的往往是四逆、麻附辛、白通等等方,在这里面少阴还有方子就叫芩连阿胶鸡子黄汤、猪肤汤等等,都是敛精气的。

“属脏者攻之”,就是脉浮大,郁在里面的邪气,把这邪气由内而解,由内而泄之。“攻之,不令发汗”。不令发汗的意思就是说,咱们一看见属脏,不能由阴出阳,那是不是该发汗了,是不是该用麻桂系列,或者是桂枝加附子,或者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乃至于四逆理中辈,都是由阴出阳这套套路。这里面讲的“不令发汗”,就是在杜绝我们前面那种措施。

“属腑者,不令溲数”。腑气流行了,上焦燥热,三阳之阳气不得潜敛,水无上源。这个时候小便反数的话,也是精气的一种流失,也是精气不足,木气萧索,木气不安,内在耗动,小便数。

“溲数则大便硬”,精气不足,大便肯定干。

“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这个汗多是对疾病的推测。属脏者,阳气就是在胸下,已经在高位,病在外,在表,在上一层次,是不是?不能开的话,这个时候汗多就代表它不能开,它汗一多又开开了,开开了它就自愈了,叫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汗少了,阳气还不得升达,内热还郁滞在里面。你看,它这里面说便难,没有说大便硬,也没有说大便干,只是说大便难。木气主什么?主疏泄。外不得开,它内不得泄,它就不通。所以在我们临床过程中很多便秘的病人,都从疏肝的角度来治疗它。

“脉迟,尚未可攻”,就是刚才那句话。内热未实,整个人身之气由阴出阳,还没有到达阳位。

脉法六,“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这个没什么可讲的。胖人吧,精气足一些,脏精也足一些,所以它收得紧一些,这个脉不但不浮,而且脉还有一种偏于小的感觉。瘦人呢,这个脉象不光浮,而且有点大的感觉,精气容易往外张,五脏之精它化神化气的偏多,精气内敛的少。

同学:现在好多人虚胖,也挺虚的,我觉得他精气不足。

行者:是虚啊。他整个的体象,整个的现象,全身整个成为阴象。越虚胖的人,你看有两种,一种是虽然胖,但是每天也不劳作,也不操心,那种人脉象沉弱,收得好好的。还有一种虚胖的,那就是沉取脉非常微弱,脉也有点偏浮,那叫虚胖,虽然体质胖,但是每天又熬夜,又操心,又劳累,内在阴精还不足,只是形质之阴比较足一些。这种人比较容易得那些慢性病。形质之阴足,元气又亏乏,各种代谢性疾病,高脂血证、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很容易得的。

脉法七,“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伤寒论里面经常用到趺阳脉、寸口脉。趺阳脉主候胃气,阳明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们一身之中胃为后天之本,五行四象皆藉土,都靠胃气而升发,胃气绝则生机绝。在伤寒过程之中要注意保津液,保的什么津液?胃中之津液。你发汗发得太过,胃里津液亡失,这个时候就没有可以作汗之源,没有可以打仗用的兵了,这个时候病必不愈。所以你看桂枝汤里面“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愈。记得这一条吗?为什么呢?有外邪我就发汗嘛,多发点汗还好不了?本来桂枝汤就是营卫不和,营卫中风,阳气开泄而不得收,大发汗以后阳气伤,愈加开而不得合,无力收。虽然利用发汗把一部份外感的风热邪气疏散了一下,结果疏散完以后胃中精气伤了而无力护外,发完汗以后会出现烦热,胃气开到表没有力量再收回来了。以前是风邪阻隔收不回来,现在是无力自己收回来了。不论是风邪阻隔还是胃气无力收回来,都是阳在外不得收。水流离了以后再治的话要用方子就得黄芪建中汤了。

“趺阳脉紧而浮”,大家看,紧是什么象?紧是收束,而且内在的阳气要抗争。浮呢?在表,说明邪气的束缚在外,抗争在外,病偏表。浮而紧呢,阳明脉浮而紧,大家用取类比象想一想,趺阳脉属胃脉,胃脉浮而紧。胃为腑,腑气流行,腑脉的特性是什么?它收敛,它以收敛为顺,哪怕它收到最里面变成沉紧了,那我们可以说它没责任了,可能是脾胃寒凝的责任,胃没责任。但现在还是它的职责,它没收下来。用趺阳脉体会到的感觉来反射我们在临床中得到的右关脉的感觉,这两个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胃气不能收,这是什么现象?第一个,趺阳脉浮代表胃气弱,胃气欲收不得收,堵在这儿了,阳明不足;第二,紧则为寒,是因为寒气导致它不收敛。再往下看,“浮为腹满,紧为绞痛”,这就是经验了,咱们就顺着它吧。趺阳脉受寒以后,不能够敛潜,不能够和降的话,这个时候出现紧脉,紧脉对应的是很可能是腹中的急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只要腹中急痛,急痛以后干嘛?腹泻拉肚子。这是一种情况,也有不拉肚子的。这里没有说腹泻,只说气转了以后膈气往下走,为什么会往下走呢?“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取类比象,就是五行,脑子里时时刻刻就是五行升降,它往下走肯定是有股往上走的力量走不下去了,交争完它才往下走。为什么?因为本来往下走就是它的职责,和降是往下走,它现在自己本身的力量不能和降,就像公司里本来有个人能力不足,不足以完成任务,他突然完成了,还完成得比较快,你想想是不是有问题。木气,木气冲犯,厥阴之气。

三阳之气就是往下降,降就没事了,三阴之气往上升,怎么升都不过。我们这一身就是神转不回,神回不转,阳气按照正常的渠道升发,然后循环的话是越充沛越有力越好,不会说是太过,太过是它堵住了,暂时显得它太过,过不去。这跟江河之水东流归海一样,它会太过吗?哎,流得太快了。流得太快,如果是正常的话,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东流归海,一身精气运化,是有一定的能力、力量在里面,它也不可能太过,因为支持它内在的动力是长年累月形成的,动力是有限的,内在的能量是一定的,不可能太大。你要说突然吃什么大补的药振奋一下这倒有可能,瘀住了,暂时太过了。吃点兴奋剂什么的,暂时调一下,升有余而敛不足。“浮紧相抟”,紧肯定是木象,这边胃气要降不降,那边肝气还压着。胃气为什么浮紧,有一方面也是肝气的原因,肝气因为不得舒达然后顶着胃气不降,不能降呢,不能往上走它就往下走。“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腹痛以后有时候会肠鸣而气转,有时候不会气转,大家有这个概念吧?肚子特别疼,但就是不响也不动,这是特别难受的,如果叫几声好像要拉肚子那就证明快缓解了,这股肝气有出路了。这个时候黄元御来了怎么治?看过后面的方子就知道是“苓桂豆蔻汤(苓蔻人参汤?),还得往上升,你肝气本来就是该往上升的,你现在往下走。近代医家,时方派怎么治呢?时方派治的效果可能比黄元御快些,直接黄莲,既然瘀在下面那就给消灭了,消灭了就彻底没事了,以后再慢慢升,像什么香连丸,黄连汤这些。黄元御是立了个大法,但是你说该不该消灭呢?有时候症太急,该消灭还得消灭,先解眼下之急。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少阴脉不出是什么?这个胃气阻滞着,那边厥阴气不升,它不从肠道走,阴气一下瘀在少阴,少阴脉沉,沉伏在内,寒气郁滞了,其阴肿大。前阴一般是肝经所主,厥阴经,寒气、木气不得升,内归于厥阴经。厥阴经是什么?阳复则升,阴胜则亡,舌卷囊缩乃死。舌卷囊缩就是下焦阴不化阳,阴气都凝结在那儿了。

我今天就讲到这儿,我讲的这些大家回去反复看一看,然后我们下节课再讨论讨论。前面的大家要仔细一个个看得比较通透,一点一点学得比较熟,后面就比较简单。“平脉辨脉”我好多年都不看了,我现在看这个,也是根据我在临床上的领会来重新给你们讲,重新一遍理解。这样,我给你们讲的时候,你们能够感受到我对这个经文的理解思路是怎样。我上来不会说它是怎么怎么回事,因为我上来一看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然后我再去理解它,你们就能体会我这个思路。还是《脉要精微论》那句话,“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我们就是一颗虚静的内心,一变化就是阴阳五行,从这几条路,从这几个变化去展现。这样的话慢慢就有条理了,慢慢就非常顺畅。要不然的话就不知道该怎么用,这就是法则,游戏规则。行,今天讲的什么问题大家提一下。

同学:前面讲到“营卫俱伤”,这个怎么同时伤到的?

行者:这个还用解释吗?寒伤营,天行寒气过剩的时候会感召内在的少阴之气,太阳底面就是少阴,少阴把太阳一拉住,你别给我开,少阴主合,阴合,然后外在太阳开不了了,这就是伤营了。伤风呢?风气扰动。就是说既有寒邪,又有风邪,天行外面风木之气要生长,风木之气生长,它往往是这个人刚干完活,刚劳作完,然后吹风、受风,这个风是凉风,既伤寒,肌表又不固,营气开泄不得收。你要说冬天去外面,正好感受寒邪了,这个人又不是特别烦劳,卫气没有张在外面,这个时候就是伤寒。

这里与人的这个状态是有关系的。像以前“伤寒论坛”上有个神州擂,就是他们那儿有几个版主,每期发表他们自己的验案。当时他们那里边儿的版主,发了个验案,讲一个人,农民,夏天特别热,干完体力活特别累,一猛子扎到水里去,洗了澡,出来,然后开始发烧,这个就用大青龙汤。当时这个神州擂那期的结果就是说,答案是,大青龙汤,当然也有好几个人也认为该用大青龙汤,但是也有人认为用大青龙汤不太合适。答案出来后,擂主觉得,其实这个病案虽然是个验案,但是我还有点疑惑,这个病人据说半个多月后就死了,但是当时吃完一两剂药就好了。这个就属于天气特别热,特别劳作,阳气已经烦张在外了,就忌到水里洗澡。夏天的水一般是比较凉,既伤了寒,又阻碍了阳气的回归。这时候这个病人我要治的话,应该是从中焦要温固一下,中焦气不足。发散完了以后,病人说没事了,所有症全好了,就是乏力,这种症状出来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还得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一定要用人参。人参是味好药,很多情况下都起到力挽乾坤的作用。不过现在的人好像不缺那个,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古代很多急病重病,或者现代很多传染病的时候,人参的作用非常关键。现在人经络之气比较弱,得病也是缓缓的,似有似无的,慢慢就重了,想好起来也是慢慢好,一吃人参有时反而容易瘀住,再加上现在人参质量也差。

所以说,寒伤营,风伤卫。也不一定是风伤卫,只要是能够造成营气阻碍的,这就是伤寒,太阳寒水之经不开了。只要能造成卫气不得收敛的,烦热在外,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了,这个“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是三阳不收的一种情形。

桂枝汤这个方子,加减化裁是可以治疗温病的。因为它含有温病最根本的一点在里边儿,就是温病它里面厥阴不升,厥阴乙木不升了以后,温气郁遏在内,这边儿三阳才不降的。所以你在一堆降三阳的药之中,可以适当考虑加点儿姜枣桂用一些,不要全用那些桑桔银翘那些,偏凉。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老师,那个脉法三四五就是说的寸口脉浮而紧,还有脉浮而大,是指的寸关尺三部脉统论吗?

行者:对。这里的寸口脉,趺阳脉,少阴脉,少阴脉指的是太溪。我们现在是独取寸口,可以用寸关尺来适当地映对一下它们。就像少阴脉不出,尺脉肯定有关联。趺阳脉浮紧,右关部脉也有反射,也有反映。还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寸口脉里边,哪一个脉候太阴脉或者是脾脉?

行者:左关啊。

同学:是左关啊。厥阴太阴不论?

行者:左关、右关统看。这个没有候谁的,你就看它现什么象。右关脉沉,右关脉是肺胃一路往下降的,它现在确实降了,还降得挺过的,它沉,这就考虑到中焦脾胃从阴化了,阳气不足,胃阳也不足,这个时候脾胃是瘀滞之象,不想吃,也不能吃。如果浮呢?浮是想吃也能吃,但是消化不了,因为阳气都腾在外了,不能内归。右关部阳气不能内归,左关部阳气肯定升举也不足,所以就有人吃东西吃进去了,消化差一些,吃得不好容易拉肚子,想吃凉的,能吃凉的,吃完就不舒服。还是那么讲,我们人身就这一股阳气,你在外了,在内就不足,在内了,在外也不足。而且从阴化现,从阳化现,从阴化现呢,全化寒;从阳化现,一身精血全化燥热,就是不同的表现。按这个讲法来说,它就不分五脏,这五脏也都统含其内了,只看它具体左右脉的一个变化,然后分判五行的有余不足。古代很多医家已经说过了,这个脉法只能看出五脏的寒热虚实,不会看出来什么病的。至于看出来什么病,推测出来,这就是比较细的推断了,然后具体看什么什么病,那就是还有经验成分在里面,因为我们世间很多病都是成套路,有体系的。就跟那个西医一样,西医急诊一来了,你发热,就这几种病发热,你排除一下;昏迷,就那几种病昏迷。然后,常见的急诊病就二十多种,你把二十种一看,你见到病人就不会慌了。中医也是一样。中医就是说,疾病的往来进退瘀滞,瘀滞的话该往哪儿去,它都是有固定道路的。你把全身这个道路熟悉了,就知道了。要不然就是喻嘉言所说的,“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了,不知道这个病怎么传。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如果像那个脏精伤于腑热……?

行者:精是什么?脏精要藏着,他现在有腑热,要伤脏精,肯定是不叫它藏着了。不是腑热伤的,是肝木内升盗泄伤的。肝木之气升不上去,瘀滞在内,脏精也不得收敛,这个时候才会出现问题。至于你说,光来个腑热能把脏精伤了?可能性不大,因为阳明证每天出汗,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的,喝水,那个脏精也伤,伤得也慢,那个先是胃中津液枯涸,脏精没来源了,然后再一点一点耗伤。三阴急下证,那个转眼就是危症,绝对不是说由简单的腑热内停、内聚伤的,不是这个。

同学:大承气汤是因为那个腑气不通,然后厥阴肝木不能升达,然后再郁热?

行者:大承气汤症就不名急下,三阴才名急下呢。大承气汤痞满燥之间,有的人燥屎存内多少天,它下不去了,高热,昏谵,等等症状。它下不去了,它那个浊阴之气会上冲,然后神智会不清,会狂躁,等等。它这是往上走,阳气不收,而肝经之气是往下走,叫它不收,这是两个道路。

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老师,刚才讲的那个肾精耗散的两个途径,一个是耗散于肝木,还有一个是?

行者:第二个讲的就是耗散于己土。耗散于己土,就是现在每天想法太多,胡思乱想,然后,分别意识太多。己土就是意识。我们每天浮想联翩,你看那些作家什么的,每天想得太多了,都脾湿。中间那个脾阳都不守,都浮在外,湿气到处弥漫,这个时候,土不能治水,肾水就耗散,土气要安定下来把肾水镇住。你看那些作家想得多的,整天清啊什么的,都是一样,他们也没怎么熬夜什么,这样也不行。这叫耗散于己土。这个是黄元御先生总结的这两条,这两条非常经典,从古今医书那么多,也没有看出来总结得这么精辟的。还有问题吗?没问题的话,我看是不是给你们留个问题。

这一课主要讲的是,脏精呢,藏精而起亟。我们人是有精有神,精往神藏,神气要内藏,精神要灵起来,所以,这个力量是从脚跟,从底下往外发越出来的,而神气呢要内敛。在这里,在养生过程之中,我们就能感觉到阴阳的升降出入,就会有体会,在这个体会过程之中再看病,就会有比较明晰的观察。如果对自身没有体会的话,对病人始终是理论上的东西,空着来,空里去,不会有切身的体会。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这个也讲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给大家留个问题,主要是叫大家对脉法的几个问题进行仔细的思索。《黄帝内经》上讲,我们搭脉搭什么?搭异常之脉象。什么叫异常?第一点,平脉就不用说了,平脉需要长时间的体会才能体会到。首先我们心中要有股和气,心中有股生生不已的和气,然后你才能把握住病人这股和气。如果你心中混混沌沌的,你想把握住常脉,不可能。你先对你自己心里的这个生机了了以后,然后对垂危的病人才能把握他微细的变化,这时候你才能知道该把握住什么。这是第一点,常脉。《黄帝内经》上讲的不是这个,它讲的是,我们搭脉的时候,三种,察独;什么叫察独?就是说,六部脉,五部脉都弦,就一部脉不弦,反而缓大,病就在此部,这是察独。浮中都是缓和的,唯独沉取带点儿涩,你就发现这个病位只能在里,这叫“察独”,就是独有一处与其他不一样。第二就是察兼,兼就是所有脉象以弦象为根本,弦缓,春天来了,但是缓中有时候可以夹杂滑,有时可以带点儿涩,有时候可以带点儿迟,就是察兼,兼夹着还带点儿什么现象,这就看每一部的脉象的兼夹。第三个,就是我要今天给大家留的问题,叫察陷下。今天不是看了嘛,少阴脉不出,陷在里面儿,太溪脉。我们三部九候,左右寸关尺六部,这六部脉象,每一部脉象陷下代表什么含义?陷下有两种,一种是不出,浮中沉都摸不见,但是你循筋按骨才能摸见,这是一种。第二种,浮中沉都能摸见一点儿,非常弱,你循筋按骨的也是很弱,一种叫不出,一种叫真正的虚陷,这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大家都需要回去想一下,大概会是什么情况。因为我们今天讲的脏精不能外济,想想它会是什么现象。六部,每一部出现这种现象,另外一个就是腑气不能通行内敛,这个就脉浮散不收,这就先不讲了,因为把这一半讲完,那一半你们自己思考就行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儿。

来源:http://www.xingzhe93.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highlight=%D0%D0%D5%DF%C0%CF%CA%A6%BD%B2%D6%D0%D2%BD%B5%DA15%BD%B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01讲《医道溯源》20110528讲
中医名家刘渡舟剖析千古名方“小青龙汤”的辩证应用
仲景脉法解03-07(附白话详解)
郝万山讲伤寒论
任应秋:中医“虚实”有7重含义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