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昌乐二中(高崖)特刊

昌乐高崖二中

(1956—1989年)

    □ 1956年3月,昌潍专署决定在高崖建立昌乐县第二中学,当年暑假招生。《昌乐县志》

    □ 昌乐二中(高崖)是1956年建立的,位于昌乐、临朐、安丘三县交界处的高崖冢头,

    □ 自西北而来的孟津河和自南而来的汶河在此交汇东流,民间曰“二龙拱珠”。

    □ 东傍汶河流域沃野,西与临朐县逶迤鼠岭为邻,南隔汶河相望安丘龟山,北依马鞍山,大沂路(潍蒋路)擦校墙西而过。

    □ 1956年开始招生,一直到文革前的1965年,生源来自昌乐、安丘和临朐三个县的部分地区。1960年招高中班二个,每班29名学生,1961年招高中班一个,56 名学生。

    □ 文革期间的 1966 年和 1967 年学校没有招生。

    □ 1968 年开始招生,同时设高中班。

    □ 1970年开始到1989年7月,该校全部招收高中班,这期间的1979年到1984年为昌乐县重点高中

    □ 学校招收平原、朱汉、鄌郚和高崖四个公社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班。

  □ 学校总面积达66亩,有平房206间,1989年,整个建制撤到鄌郚,后又搬迁至县城。改为高崖联中,现今为高崖小学,建校时栽植的杨树仍在,成为参天大杨,为重点保护对象。《鄌郚文史通览》

                                                                  (农夫摄影)

 建校时种植的白杨树(刘福新摄)

(农夫 拍摄)
(徐培瑛拍摄)
(刘天鹏 拍摄)

    刘福新老师最近去高崖二中采风,称此树是为整个潍坊教育系统最高的树。发博文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摸摸这些大树,沾沾老二中的灵气!

    农夫说起老二中的树不只是它的枝叶繁茂。更在于它的久远、凝重、苍凉和骨感。他在寒意料峭的春天拍下了树的丰姿,每一个画面,透出一股嶙峋、苍凉的风华。每一棵树,像一个凝重沉思的智者。在天空中剪影出直逼威严的轮廓,诉说着内心的芩寂和落寞。在曾经的岁月里,这些树迎来了琅琅读书的清晨,送走人声鼎沸的黄昏。阳光里,月光下。春去秋来,见证了菁菁校园一段段温软的时光。

(农夫 摄影)

(农夫摄影)
(农夫摄影)

 

(农夫摄影)
(农夫摄影)
(农夫摄影)
(农夫摄影)

    在这个夏天,刘福新老师来鄌郚采风,来到老二中,拍的忙不暇给,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学校赞不绝口。刘老师是新二中退休的历史老师,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侯景乱梁》。他倾心于古木参差、陆离斑驳的影像,也从中读出了历史的厚重、岁月的沧桑。走在浓荫蔽日的小径,他精心地捕捉着……





 

    老二中已经深居在历史的角落,多了份隐者的闲适。像历史翻过的一叶。以其深厚的汶河文化底蕴,培育出三千多莘莘学子,有政府要员、商界精英、军队中坚、科技先锋、专家学者、创富英雄……在五湖四海为国家、民族和家乡做着贡献。

附:

  昌乐二中(高崖)历任校长名单
  孟公虔
    1956年 8月—1960年10月
  魏津艇
    1960年10月—1965年10月
  王文忠
    1965年10月—1970年
  亓长禄
    1970年—1982年5月
  秦允文
    1982年5月—1988年3月
  徐来喜
    1988年3月—1989年8月
助读
  《我的高崖印象》
  文章来源:昌乐报 文章作者:郑潜
  高崖,在昌乐的南端。
  提起高崖,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刻,一件是关于父亲在高崖二中上学的事,另一件是关于在1960年修建高崖水库时,母亲曾经到过高崖的事。两件事情虽非我亲身经历,但十几年来,每当听父母在茶余饭后娓娓地讲起这些事情,我的心里总是生出无限感慨,感悟曾经岁月的艰难困苦,感叹社会世事的巨大变迁!
  那是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15岁,来到当时的高崖二中上中学。时值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家境的贫寒,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父亲经常背上煎饼卷和煮地瓜,夜行40里路去上学。半夜里黑灯瞎火地结伴行走,天不放明就得赶到学校。那些带去的凉干粮,拿到学校食堂简单一热,就成了在校生活的主食。吃不饱、有了上顿没下顿,成了他们那个时候困扰学习的主要问题,也是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有那么一次,是在放学后,父亲和一个同样家境贫寒的同学出去玩,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苹果园里,树上零星的几个苹果激起了他们久违的愿望。两人也没多想什么,摸了一下口袋,凑了一毛钱,买了一个青苹果。苹果就一个,掰开吃吧。不巧,刚要下口吃的时候,被沿途经过的班主任老师撞见了。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还用钱买苹果吃,老师二话没说就展开了批评教育:"你们两个,家里省吃俭用供你们上学,你们倒好,还有钱吃苹果。好好检讨,每人写份检查。"时光倏地回到现在,上小学的侄儿偶尔听了,说:"吃个苹果还得写检查,真小气 !"可是年幼的侄儿不了解,现在也不会理解,那是个怎样的艰苦年代,买苹果吃在当时成了多么奢侈的行为!
  十几年来,关于在高崖二中上学和这一个苹果的故事,父亲给我们讲了不知多少遍,虽每次的故事都一样,但对于我来说,一次却比一次听的深刻。事情虽发生在父亲身上,但我相信,类似的事情在当时的其他人身上也会有发生,因为,当时全国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同样的灾难。幸好,艰苦的生活并没有阻断父亲的学业,虽条件艰苦,但在高崖上完二中,父亲又考取了高中,直到后来走进了部队。
  听母亲说,也是在1960年,她曾到过高崖水库,确切地说是到过高崖水库的建设工地,那时母亲11岁。相比来说,母亲那时的家庭更困难,连秫秫窝头都吃不上。姥爷是身高马大的劳力,同许多乡亲在高崖修建水库。一天,姥爷回家说:"工地上干活虽累,但秫秫窝头管够,尽管吃。"就冲这一句话,水库建设工地成了母亲兄妹向往的地方。不为别的,去了就为能吃一顿饱饭,40里的路程,母亲硬是跟着姥爷来到了建设工地。工地上场面火热,千军万马,人山人海,没有一点机械作业,完全靠人海战术。高音喇叭里高唱着"社会主义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以鼓舞士气,调动劳动热情。正如所期望的,40多里路没有白走,母亲饱饱地吃了一顿红秫秫窝头。吃饱,已是很久没有过的事情了!
  顺便提一句,听姥爷说,就是在那年的夏天,工地上连降暴雨,造成垒土塌方,许多青壮年男女的生命,连同他们的**劳动热情一同被埋入深深黄土。
  后来,水库建成了,高崖水库的碧水清波沿着干渠流淌,滋润和哺育着昌乐大地,保证了各项工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现在来到高崖,二中已搬迁到别处多年,旧址改造成了高崖小学,诺大的院子里树木参天,仿佛是原高崖二中在过去的岁月里培育的无数社会栋梁,也仿佛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是无数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地方。而如今的高崖水库,已成了镶嵌在昌乐南端的一颗明珠,它汇集群山之小流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人们冠以一个传奇浪漫色彩的名字--仙月湖。一些本地的或外地的人驱车来到这里,或欣赏巍巍的大坝雄姿,或眷顾锦绣的水库夕照,或品尝水中特产,或携侣怡园漫步,或岸边垂钓,或仙湖泛舟,这美丽的景象与心灵的惬意,往往使人们感觉是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这景色是大自然所赐。然而,我想,一些经历过去或了解过去的人们在驻留此地时,心里定会有一股隐隐的痛-- 关于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那些勒紧腰带豁上干的劳动场景,还有那些为建设水库而失去的鲜活的生命…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建国讲述:吾父隋珶,牺牲于1947年
【文稿选登】'讲讲咱父母的故事”感恩演讲稿选登之二
清水 | 作者:王新波
父母之歌征文21号:不一样的母亲节/魏莉
大舅舅
父爱无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