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9集)
userphoto

2023.10.22 北京

关注

文字摘录难免错误,请以录音为准!

原声版

降噪版:

文字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第九十九集

古德云:“或执外境如识非无者,此即有宗。依十二处教,执心境俱有是第一义。”

论云:“或执内识如境非有者。”释曰:“此即清辩依密意空教,拨识亦无。”

论云:“或执识用别体同者。”释曰:“即大乘一类菩萨言,八识体唯是一也,如一水镜,多波像生。

论云:“或执离心无别心所者。”释曰:“此即经部觉天所计,以经言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虽于蕴中亦有心所,但于识上分位假立,无别实有。

慈恩大师释护法菩萨唯识论中,略有四种。一、清辩顺世,有境无心。二、中道大乘,有心无境。三、小乘多部,有境有心。四、邪见一说,都无心境。

又四句分别:一、有见无相,谓正量师。不作相分而缘境也。二、有相无见,谓清辩师。三、相见俱有,余部及大乘等。四、相见俱无,即安慧等。

《大乘起信论》云:“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古德云:“或执外境如识非无者,此即有宗。依十二处教,执心境俱有是第一义。”』

这一部分啊,是讲到唯识的观点,这就是真正学佛的见解、见地的东西,在见地的理上最重要的地方。上次讲到,这个有四种见地,都犯了最大的错误的,啊,这四种见地上次我们提到过啊,这个是知道『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这个文字先念一道啊,我们以前说过的,『或执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所谓第一种,什么样叫做『执外境如识非无』?『非无』就是有了,认为外境界,精神以外的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东西,『外境』,同我们这个身心的生命,生死的道理,『非无』,不是空的、不是没有,是有,是存在的。欸不是存在,这两句话不能随便讲啊,不是没有,是有的,***。这个,这一种的见解,最高修成功的见解还不是最初的了,啊,换一句话说认为修成功啊,身外有身,这个身体啊,修成功另外产生一个自己的生命,永恒不变,不生不灭会存在的。那么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世界也是会存在的。

这种观念,他说『此即有宗。依十二处教,执心境俱有是第一义。』这属于佛法里头啊,执有这一派,抓住了有,真实有,不是没有。譬如我们中国经常讲到有大小乘的佛法,小乘的佛法就是执有的,啊,有道可修,有果可证,有佛可成。成了以后……所以大家有时候修行,经常说看到学佛的人:“你为什么要学佛啊?”

“哎呀人世间太麻烦了,修成功啊,我嘛不来了。”

“不来在哪里?”

“欸,就在我们那个修成功那个地方啊。”

假想那个修成功地方在那里,那他假想有一个东西,啊,就是说『执外境如识非无』,不是没有,这一派是有的观念,执有的观念。

『依十二处教』,十二处教就是十二部教,小乘教的教义,同时也了解自己这个身心 ,我们这个人现在就是有,死后呢灵魂也是有。

『执心境俱有』,这个心、境是两个字不要连起来啊,这是两个名词。抓住,认为心,此心,心意识、心境,同这个外境的物理世界两样都是存在的。换句话说,拿现在的哲学思想来讲,心物二元,它都是存在的,认为这个就是最高的真理,我们所谓修行求证的路子都归到这里,这是一派。

『论云:“或执内识如境非有者。”』

第二种呢,第二种偏差的观念,这是第一种偏差的观念刚才报告了。第二种偏差的观念呢,认为内识,我们内在的这个经常能够思想的、能够起作用的这个心意识,『内识如境』,同外境界一样,同外面物理世界一样,『如境非有』,不会存在的,『非有』就是没有,是空的。他没有讲空,就是不会存在的。

『释曰:』

解释这个道理。

『“此即清辩依密意空教,拨识亦无。”』

他说这就是印度的一位,佛过世以后,一千多年以后,唯识的学派的一位大师,出家的大师,声望很大的,影响很大,叫清辩大师。他根据『密意』,就是秘密,秘密,就是修法有这个的奥秘,啊,那么认为修到最后是一切皆空。这个空啊,空到了连这个心性、心意识的作用,最后生命这一点的分别,也是空的,所以认为识也是空的。就是说这个精神生命,彻底的他的根根本来是空,这是一派。

『论云:』

又说。

『“或执识用别体同者。”』

那么另一派呢,认为我们这个心意识、精神的生命,作用,起来作用有差别,就好比眼睛是看、耳朵是听,啊,思想不同的差别。这个本体啊,他通常是一个,等于面粉是一样的,做成馒头,做成包子,做成面包,做成饺子,它体是一个,作用两样。他说这一类的思想,学佛到最后都是最高的思想了。

『释曰:“即大乘一类菩萨言,八识体唯是一也,如一水镜,多波像生。』

许多大乘的菩萨,比如大乘道到了菩萨境界,认为八识就是一体,眼耳鼻舌身意啊,这个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虽然分八个识实际上一体,等于一个大水,起了很多的波浪,尽管怎么起,还是海水;等于一个镜子,镜子就是一个,像各种不同的现象来照镜子,镜子就呈现各种不同的现象,不管现象怎么不同啊,镜子还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讲佛学理论,也经常看到佛学的书,啊,不管古人,都有这种理论,这是大乘道的很不究竟的一派思想。

『论云:』

再第四呢。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者。”』

以第四派的观点归纳起来,认为离心以外一切唯心,不存在有怀疑带来。啊,这个离心以外,也另外没有个心所法,离了这个能以外没有所。啊,一切所啊,都是能,能本身就是所,离能以外没有别的,别的心所作用。

『此即经部觉天所计。』

这是佛过去以后一千多年,专门研究以佛经为根据,后世菩萨们的研究,他不理。这位大师在印度当年,佛过世以后一千多年等于我们这个汉朝,啊,东汉那个年代呀,这个叫觉天,名字叫觉天,你看那个名字啊就很了不起,天都给他要觉破了,就是比天还大,有这样大,啊,他影响当时一代的思想很大,这叫作觉天大师,觉天菩萨。『所计』,他所认为,他当时一派的佛学、哲学思想啊,影响了好几个世纪,弟子很多,影响的这个空间非常广阔的。他说因为佛经上讲的是经验,『士夫』,士夫就是一切众生,我们这些人。

『以经言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

他说认为我们这些人,所谓六界:眼耳鼻舌身意。眼,我们这个眼睛看东西习惯,看惯了,想好看的、耳朵好听的,啊身体要好的享受,这个六界,这世界,把这个欲望去掉,染污去掉就干净了,心境就净了,一切就是唯心的作用,没有另外一个心所的关系。

『虽于蕴中亦有心所,但于识上分位假立,无别实有。』

在五蕴来讲,在我们身心的这本身来讲,在理论方面讲起来,有一个心所,有一个,但是在唯识心识的本身来讲啊,是『分位假立』,在逻辑上只好有那么一个分别,假想的一个思想的范围来说明了。实际上这属于思想的空**,并没有真实一个东西,只要把明心见性就是成道了。

像这一类思想我想同大家提起来讨论啊,但是真正要研究佛学,乃至于最后要想修成就,最后的修行要想有所成就,非了解这一点不可,不然你见地始终有偏差。那么刚才报告了四种,这四种谁都可以说信了。这四种如果要分别起来,清理古今中外所有的思想,拿这四个范围来研究,讲形而上、形而下这个,啊,宇宙人生的思想,拿这四个范围给它一套都出来了,几乎没有一个说真正懂得了佛法的正法是什么,都是走的错误的路。

下面再提,『慈恩大师』。慈恩大师是什么人呢?就是啊玄奘法师,《西游记》上的所谓唐代的三藏大师,玄奘法师,就是到印度去取经的这一位,后来回来在慈恩寺翻译,那么一般在唐宋时的叫大师,不会像我们现在叫他的名字,什么玄奘啊不会这么叫,大师某某,真正的是叫慈恩大师,啊。那么慈恩大师解释。

『慈恩大师释护法菩萨唯识论中,略有四种。』

前面讲到清辩,清辩的佛法是两个大派、学派,都是弥勒菩萨之后的唯识家,两大家。护法大师的关于除了所著的《唯识论》,当中简单的归纳又分四种,包括这些人类思想的偏差。

『一、清辩顺世,有境无心。』

他的归纳一句话就把他下评语了。他说清辩派的,清辩是个人名,是位大师啊,他说他的思想,『顺世』,他说就跟到现有的这个世界,跟到一般思想的潮流,将就这个思想学术的潮流啊,如何使人了解真正的佛法,他用心很苦。但是他的理论到了最后呢,『有境无心』,换句话外面境界是实在有,物理世界还是物理世界,只要我们心不动,就没有事,这个是对境无心,就是道了,拿中国话来讲对境无心。对境无心假使就是道,在理论上还有境没有境呢?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就是道了。那山是不是山呢?水是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你还是你,山还是山,这个道没有什么用,啊,就是这个道理。他说清辩这一派是『顺世』,有境无心。

『二、中道大乘,有心无境。』

第二个大乘菩萨的理论,一般人所谓大乘道的人,认为一切唯心,心一空啊,外面什么样烦恼也没有关系,他在骂,我当成……他在跳起来骂我当成在看跳舞呢,那个有什么关系呀?这是境,只有心,认为无境,否认一切外境对我的影响,但是外境还是外境。

第三种:『小乘多部,有境有心。』

后来佛过世以后,一般出家的弟子所谓大阿罗汉们,证了道了,所谓建立“有”部的思想,认为一切法皆有,不是一切法皆空,有境、有果位,修到……你今天做一个功夫就有境,修到什么程度就有个什么成果。佛,真有佛;功夫,真有功夫;道,就有道,不是空,这个有境也有心,心的作用力量这么大。

比如现在大家研究印度的瑜伽师的哲学思想,啊,婆罗门教、印度教哲学思想,都还是在这个有境、有心上,还都是这样。道的确有个道,这个道你要去修,要修到什么程度呢?有几步功夫。等于说有几段,段数是东洋讲的,日本讲,几步功夫是印度讲的,它一步一步,他说有证可循,这是属于有部的思想。

第四种呢,完全属于邪见的思想。

『邪见一说,都无心境。』

心也没有,境也没有,叫作断见。像唯物论的一切,过去了就没有。

『又四句分别』

再说,这四句当中的分别。

『一、有见无相,谓正量师。不作相分而缘境也。』

这个思想是很麻烦的啊,我想大家听得蛮吃力,这一段。所以年轻同学,就是说比大家念书的经验多,你们还很年轻,都喜欢听课、佛学,真正佛学到这种地方啊,要很吃力了。一般现在搞的佛学啊,像你们这个大家写文章都会写,十二境啊、六根啊、解释啊、空啊、有啊那都是最初级一层。到了这个地方是真见地的时候,领悟不到,所以非学因明,在逻辑不可,分别得非常清楚。假使有一点搞错了你修持的结果啊,都是白做。事实上是错误了,错了你前面的功夫都是白做的。

所以『有见无相』,认为正量师这一派,他就有这个观点,认为见道的时候,明心见性这个见道的时候,见道了没有?见道了。见个什么?无相,无形相上的。那么你问我我见道了没有?我也说见道了。见到什么?无有形象的啊,我没有看见啊。那个是空话,啊『有见无相』,这个正量师这一派的理论等于如此。当然,不是刚才我随便这么一比方哦,说:“见道了没有?”

“见道了”。

“见到个什么?”

“见到一个无相。”

这是随便比方,根据文字上。实际上,他的哲学思想,最高的理论,『不作相分而缘境也。』他说一切境界,一切万有这个世界,就是前面很多这个人,看我们前面很多人,看你们诸位前面看到有个讲台,有一个人穿着蓝衣服在站在上面乱吹一顿,啊,这么一个相。这个相,我不缘它,不做相分看,对境无心,相不住相,这个现象我没有注意,也是不起作用,这个境界我根本也不理它。等于我们受到最大的恐吓,一个人受到害怕的时候,想想看,旁边有一个人拿个黄金放你前面晃晃:“诶,不要吓,不要吓,看这里,看这里。”你就愣住了,看不见了。啊,等于这样。他说,他这一派的认为,应该是如此。

第二种呢:『有相无见,谓清辩师。』

这一派的大师们,修到最好的是见道,说明心见性见个什么?『有相无见』,外面一切相没有,无见,见而不见看不见了,一切都看不见。换句话一切功夫做到了以后你打我,不痛;寒暑不侵,冬天夏天可以穿一件衣服,不穿也没得关系;吃与不吃没有关系。欸,那么假使功夫修持到这个程度,他的见解啊跟到这个功夫的境界而转变,就是『有相无见』,都不起作用了。所谓清辩大师这一派的最高的理论、观念,错误落在这个地方。

第三点呢:『相见俱有,余部及大乘等。』

这是佛法,佛过世以后一般弟子所谓“有宗”,不是“空宗”,认为一切皆有,认为物理世界万有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见道这个道心也是存在,相、见都是有。余部,佛的弟子们,学派的分派,以及一般大乘菩萨们,没有到家的菩萨,也落在这个见解里。

第四个呢:『相见俱无。』

那么认为呀,万有的外相,同见道之见两个本质都没有,都是空,安慧大师这一派。这个离开佛法了,如果我们讲唐代**文化史,再说讲佛教思想的演变史,以及比较新奇的一个时代的变更,一代大师的所成就的层次差别,必须要研究这一方面了,啊,所以安慧大师这一派差别在这里。

现在我们看到文学上一带,你要晓得这几句话、这两页书,包括印度与中国在学术的战场上,打了一两千年的战争,思想的战争,彼此的批驳,彼此的理论。我们大家好像觉得这书上怎么……,不读书从来也没有听到过,管你那一套思想同我们思想不相关的。我们晓得,人类社会的文化的进步与否,修持的有没有成就,社会安不安定同我们这些思想密切关联。不过呢,领导思想呢是少数,啊,等于一个网、一件衣服,牵领的地方啊,领子地方就这么一点,把衣服吊起来。思想文化就是这么厉害,这些思想文化,所以佛法里头思想文化,在文化思想的这个争辩的领域里头啊,其实都在这个地方翻来覆去,这个论辩非常有名。因此,他这里提出来。

『《大乘起信论》云:“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现在,他引用马鸣大师所著的,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来总论这一切的偏差的见解。我们晓得《大乘起信论》,禅宗、密宗、唯识宗、净土宗,啊,在中国讲修持,印度讲各宗各派第一步非研究不可的,在一心真如之论,啊,真心与道心,道心与妄心的差别。所以他引出来说《大乘起信论》讲,这一切思想上的偏差,有偏差有邪见的执着,就是叫邪见的执着抓得很牢,主观的成见啊很紧,不容易变动。

那怎么样救这一套思想的偏差呢?他先说明一个基本的原理。一切的邪执,任何一个人主观成见的形成是什么东西啊?『皆依我见』,是因为有“我”而来。“诶,我认为这样对。”世界上但凡是个人也是这样:“诶,我认为这个好嘛,买这个东西这样子,你怎么去买那个东西?”两个人吵起来,尤其是两夫妻家里,为了买一桶沙拉油啊,花生油啊,结果打了一大架,这是啊凡人,这也吵,这是我执,“诶,我这个意见才对的。”

假使『若离于我』,一个人真到了无我,这个人『则无邪执』,“我”就没有太多执着了,假使把“我”真空了,还有什么执着?所以佛法第一个修到无我,第一。那么现在说明,思想的偏差,最高的学问、见解的偏差,是从哪里来?因为“我”来的。到了菩萨境界思想有偏差,这个菩萨他还没有到达,他还我执没有摆脱,还是有我,修行要到达无我。

因为有我,所以产生了“我的见解、我的看法是这样”,整个人类文化史、战争,一切等等,大家的去打官司、吵架都是因为我执啊,有我,我认为这样的。这个我执就是我见,我所看到、我的观点、我的思想认为,现在就是叫作认为,“我认为这样才对”,这个“认为”在佛学的范围就是见、见解。

他说『是』,上面这个『是』啊,现代白话文“这个”。这个我见怎么样形成的?有两种原因,『云何为二?』,这是佛经的文章,非常交代清楚。那么我们普通写文章有两种,这一下面就是一什么、二什么;佛经不然,说这个有两种,那么下面一连下去,『云何为二?』拿白话来写,哪两种?『云何』,何,就是什么,哪里;云,他说。他说哪两种呢?

『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我们学佛你们大家说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修禅宗也好、打坐,为什么呢?人我见拿掉,把人我执去掉了,完全洗干净了,就是证阿罗汉。法还存在,法我执也拿掉了,就无我,修行就是这么简单。『去二执力』,两个执去,非常清楚,人我执、法我执。那么现在这里不讲人我执、法我执,只讲人我见、法我见,见就是观念,这个观念非常牢固,先要空掉。

这个我们先停留了这一节书,大家自己想想,有许多人坐在那里,修行很多年呀,在座的有些老修行,而且功夫做的很好,搞了半天在那里啊,统统在那里啊,搞我见在那里修。哎呀,今天气脉动,奇经八脉哪一个脉动了;啊,再不然哎哟有些什么境界。我们想想看假使离了我见、我执以外你还有什么境界可见?离了我执、我见以外啊,还有哪一套气脉可通?你还会去练哪一股气?啊,这个道理要深入、要研究,并不是说你那个……,那么你说我平常功夫都白做不对吗?不是不对,对的,气脉通也好、什么也好,但是不要被我见所带走了,带走了就麻烦,那就是修的呀,不是佛法是外道。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向此心以外去找一个东西,要注意在这一点。现在我们再看原文。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好了,一样一样的,唯识学所以说是科学的啊,分析的非常清楚。所谓人我见,有人,人就是我们这个人,为什么佛经经常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呢?人我见,我们这个人,因为有这个人身体,才有我,所谓人我见。人我见呢,……(断录)。

『云何为五?』

分成哪五种?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这个注意哟!特别青年同学们在座研究佛学的啊。哪五种?第一种,这五种恰恰都是针对我们的话啊,都是针对我们的话。我们这些学佛的人,看了佛经、研究了佛学,“闻”,听到,也是眼睛看了,『修多罗说』,『修多罗』是什么?经典、佛经。啊,还有,那么有一种话也“苏怛囉”,你在修密宗的经典如果说看到『修多罗』这三个字,“苏怛囉”。当然不是“曼达拉”,“曼达拉”是道场,那个道场,啊,那个所谓密宗你念咒子“苏怛囉”,其实很简单,就是说所有经典,只见咒子不跟你解释,解释你***。啊你说咒子,哎哟!“修多罗、修多罗、修多罗……”念下去一定有效果;你若晓得了,修多罗,哎哟“经典、经典……”,糟了,他说你心就不专一了,就是这个道理。『修多罗』,另外一种翻译就是当时啊,这个北部的印度北部来的梵文读音、翻音不同。

他说一般人看了佛经说,认为如来成了佛的,法身『毕竟寂寞』,这个肉体还是有,实际本身自性之体,彻底清净了。佛经上是讲的,如来法身毕竟涅槃,涅槃翻起来、变相的翻是寂灭,不要说寂灭“唉哟,那多害怕啊,不是冷清死了!”不是那冷清,不能用寂寞来翻,那是一种清净的享受,啊。所以是『如来法身,毕竟寂寞』,不生不灭。

那说如来成了道那个法身啊,犹如虚空,佛经上比方啊,像这个虚空一样,太空一样,无量无边,每一个成了佛的法身有这样大,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的大,佛经都是那么说。对不对?是那么说啊?注意哦!所以我们都住在那些清凉世界的肚子里头,因为他的法身很大!虚空那么大,我们还住在虚空里,我们都住在他肚子里,不晓得在他盲肠的哪个角上住到的。所以一般人啊,一听到佛经这些,都没有用智慧去想,就想哦哟!所以因此自己也想成就那么大一个身。你成了那么大一个身,我经常害怕,假设我也是那么大的一个,在布店买衣服都买不到那么一个大身,只好光身。所以啊,经常大家都在研究佛学,自己没有检查自己的思想,都落在一个非常严重、非常错误的观念上。

是,经典上是那么讲,可是你不能够说你一本经典,看了以后你就懂了。如来,他说一般人跟到经典上说,如来的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他说他们不知道这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讲?『以不知为破着故』,这一句话,解除一般执着自己,把自己这个身看得很紧,把这个肉身啊,几十年之间几十斤肉啊看得很牢。

所以佛经上经常有个故事,有一次,这个在《大集经》(《杂宝藏经》)上有的了,这个佛啊有一次带他的兄弟阿难,阿难这个出家的兄弟,不是阿难,难陀,佛另外一个堂兄弟。因为他出家很勉强,等于佛把他诱导来的,换句话诱导、骗来出家的。怎么说呢?难陀的太太是印度第一大美人,而且佛去出家了,他哥哥出家了,阿难堂兄弟又去出家了,佛把儿子也弄去出家了,释迦牟尼佛,那么将来这个国王就轮到了他做皇帝了。他的太太呢,是这个印度第一个大美人,漂亮无比,但是也是印度第一个醋公司的董事长,不但是个醋罐子、醋缸子。那么她就怕这个难陀出去出问题,就怕他去出家了,就管制的很牢,管制的非常牢,经常难陀要出门她就拿口红给她丈夫这么一点,口红没有干以前就要回来,这样很严重所以他出门不能,这个人。

佛有一天啊心血来潮,坐在那里告诉阿难,他说我要想度你哥哥来出家了。阿难说:“这不行吧?不可能哦!他太太管得很牢。”释迦牟尼佛自己去,照他的制度去化缘,吃饭到这儿的时候,拿一个碗去站,拿个引罄,就是现在街上看到和尚化缘的叮叮的敲。那么他的,佛有神通的人,他虽然是皇宫里头,佛就在门口这边一敲啊,他里头听到了,难陀就说:“哎呀,哥哥来了。”释迦牟尼佛就出来化缘了,要吃饭的时候到了。那难陀太太:“不准!你不准出去。”“哎呀,这是啊哥哥来了非要出去可,而且他现在世间上天上天下连这个父王爸爸看到他来了这个都迎接啊,他是佛啊!那不能不出去,那不行。”她说那还是老办法了,拿口红这里一点。“我盛碗饭出去给他,马上回来好不好?拿给他可以啊?”那只好点头了。所以啊,你们将来或许有一天,罗汉这里一点红,那就是他老婆了。

那么他出来了,出来了拿碗饭到门口啊,都好菜呀往这个钵里一放。佛也不看他,“跟我来吧”,就转身了。呵,他啊,我们这样就像受了催眠一样,跟到佛啊就出门了。佛一直把他带到自己的庙子里,说你出家吧。“好嘛,佛叫我出家就出家。”他就剃头吧。叫阿难拿剃头刀子来**他就出家了。

这一出家了他在那里哪里能够修行啊?心里啊头猫抓一样,笨啊不得了。结果有一次,他说:“你呀,我看你出家是出家了,你心定不下来。”佛当然知道他什么念想,所以释迦牟尼佛教育方法非常高明,他明知道而不说。下来问他:“天上你去过没有?”他说那怎么做得到?要成了道才行。他说我带你玩玩去,带你上去。“那好。”他说你拉到我的袈裟衣服角啊。闭到眼睛,佛就把他带到天上去了,没什么事,就上来了。一看哪,嚯!那个天女、那个天宫之美,美得不得了!他一看那都是天女,没有一个男性,那么多,有五千多个美女、天女。佛说你看看她们漂不漂亮?他说那真漂亮,天人是漂亮。“比你的太太呢?”“诶,那漂亮多了!”他说那好,那你去看吧,这个地方参观参观,佛说我在这里等到、我等你吧。

难陀,找一个天女就问:“你这个地方有没有老板?”“有啊,我们老板犯了过错,下人间去了,现在正开始出家在修行,若干年以后回来,我们都还在等。”他说谁?她说现在释迦牟尼佛身边叫难陀的人,现在正开始在修行。他想想这就是我嘛!(众笑)诶,这个地方好,我要回来!所以就拼命修行。这一下真的修行了,是真的在苦苦修行哦,两个腿酸啊、痛啊、麻啊他都熬了(众笑),因为他在做生意有目的了,要到那一边去。

佛看他两个腿熬的差不多了,有一天,他说我看你这最近用功,很是啊这个修行啊都不怕辛苦,他说我带你到地狱去看看,***。佛说你还抓到我的衣服,一下子到了地狱。嗨呀!那个惨相,都给吓死了!结果啊有了一个地方那个行刑的,阎王坐在法庭上判案子,那个刑具呀一个大油锅烧的呀油滚滚的呀,好像,假如我们早上起来炸那个油条比那个还要滚,啊,等等。没有人,他就很奇怪,回头就找哥哥释迦牟尼佛,诶?看不见了,正要问,旁边看到一个小鬼,他说这个地方怎么一回事啊?他说这个地方等到一个人,福报,这个人福报很大,这一生啊福报大得很,比皇帝都还要大,等到福报享完了、造业造够了,该遭这个罪,我们把油熬好在这里等。他说那谁造了那么大的罪?哦他说这个人你不知道,叫难陀(众笑),他说他啊,现在瞒着释迦牟尼佛,弟弟,他在修行的目的不是修道哦,他为了上天宫,为那些天人,他的动机那么坏,所以福报享完了等到这里,炸了他,变成了炸个人,虾子那么炸起来。

这一下吓死了,他赶快心里头想:“我的哥哥啊、世尊啊、如来啊”,佛在那个时候都还没教念阿弥陀佛呢,他只有念自己的哥哥的名号,他就念着他。拍拍他肩膀他说回去吧,佛就带他上来。这一上来啊,真修行了,这一下真修行了,还是一半,害怕的修行,上一半是求那个好、贪著那个修行;现在是害怕罪过来修行,目的这个。

唉,佛有一天给阿难讲那个故事,“唉,都没有出息。慢慢教化吧。”他也无奈。他说好久没有带你去郊游了啊?现在我要带你郊游一番。那这个,他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想什么花样,他又抓到他衣服啊,一下把他带到东海边上来,不晓得台湾东海边呀、琉球啊、日本啊搞不清了,印度当年也叫东海。在佛,我们现在坐飞机也要十几个钟头最快了,佛当时刹那就到了,在海边。在空中还没有下降的时候,他就叫阿难(难陀)你看,这个沙滩这里要不要下来玩?他说这里挺好。阿难(难陀)说:“噫?奇怪有一个那么漂亮的女人啊,尸体躺在这里。”他说你看看,这个女人漂亮不漂亮?他说:“漂亮!”比你见过天上那些天仙女,漂不漂亮?欸!他说好像比那个天仙那些人还要漂亮!他说那你下去看看,下来玩玩。

一下来以后他看见一个女人的尸体,刚死躺在那里,是很漂亮,怎么看都是,比那个天仙都漂亮。佛说你注意看,这个尸体脸上有个虫。他说哥哥啊,诶他没有叫哥哥啊,不敢那么叫,他说世尊啊,也许是叫老师啊,他说老师啊,这脸上有一条白白的一样是一条虫诶,在爬。他说你知不知道这一条虫是谁变的?他说不知道。这就是这个女人神识变的。他说为什么?因为她生前生生世世爱自己的漂亮,爱自己的美,虽然死后自己的美还是舍不得,因此这一个神识,神识啊就是现在讲转生那一个,离不开这个身体,这个神识,所以爱自己的美,她变成了这一个小虫子,翘了辫子还在欣赏这个美。

他说了这个故事,就是说人,对于我执,这个凡是佛经上研究啊,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看来看去看了半天啊什么人最漂亮啊?到底还是我最漂亮!而且自己在那里无数看镜子,越看自己越像人样(众笑),哈,是不是?啊,这个是什么原因呢?我执来的。这是我执,我执是根本。这不是个笑话,大家去研究,透过这个笑话的解说,人,的确是这样,无论如何对我自己这个肉身,非常喜欢、执著。因此大家做功夫、修道都在这个肉体的色身里头,像那一条虫子在脸色转一样,就在那个在地方。问题为什么功夫不能解脱色身?见地不到。认为、观念解脱不了,不是功夫不到,完全是观念解脱不了,这是我执。

所以刚才说,佛经上说,他讲成了佛的人得了道的法身啊,毕竟寂灭,那是虚空的嘛,不生不灭,一般人碰到了……因此啊,所以修道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不知道**,那么以这句佛说的话,『以不知』啊,因为他不知道,『为破着故』,而破除一般人对我身——我的身体;我生——我的人生;我相的执着。所以只好,这就是教育上的诱导法,只好拿一个大东西来唤你这个小东西。“啊!成了佛这个法身有多大、多大、多么大!”大到什么大?已经没有个东西,超过世界比虚空还大,这个法身比虚空还大。但是也不是骗人的啊,真的。

『即谓虚空是如来性。』因此佛经上经常比喻,拿虚空来比喻佛性,结果你抓到虚空当佛性啊,这个见解是错得一塌糊涂,不是在学佛的,在学魔道,学魔道,所以思想见地是这样重要,这是第一点。等于说凡夫的人我见第一点的错误。所以一般学佛人来说:“啊,无我啊,我们现在觉得无我啊。”谁能做得到啊?这个我真的做不到。换一句话一般人就是越学佛啊我相越重;然后啊都是:“不要妨碍我哦!我在学佛啊,你这样搞来不行,我道修不成啊。”你看都是我相,他要修道,所以基本的道理他都没有透悟第一点。先休息。

《宗镜录》录音全集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8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7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6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5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4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3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2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91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前90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中家里觅禅意
太虚大师用一张图表,浓缩了“中国佛学”!非常精辟!
为何宋以前丝绸之路上的大佛像多为弥勒佛?
“七佛一弥勒”图像的传入与继承
闲聊金刚经——开 经 偈
佛只保祐三种人, 还有三种人烧香拜佛也没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