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趙姓遠古祖源正誤辨── 對趙姓世系遠古源流幾個問題

趙姓血緣始祖是黃帝軒轅氏

                少昊不是趙姓的遠古血緣祖先

 

   (一)兩個不同的源頭

    趙姓的遠古血緣始祖是誰?書刊和族譜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黃帝說”,二是“少昊說”。

“黃帝說”的代表人物是漢人司馬遷。太史公在《史記》中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黃帝是趙姓遠古時期的血緣始祖,趙姓是龍的傳人。

   “少昊說”的代表人物是唐人司馬貞,他在《史記·索引》中也白紙黑字地告知我們,少昊(皞)是趙姓遠古時期的血緣始祖,趙姓是鳳的傳人。

   於是乎,一些人看了“黃帝說”的資料,便按章列世系,據典直書。而另一些人看了“少昊說”的資料,亦照樣畫葫蘆,如法炮製。就這樣各行其道,各說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直到今天。正因如此,趙姓的遠古血緣始祖,便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源頭。

   趙姓究竟是黃帝的後裔還是少昊的後裔?趙姓究竟是龍的傳人還是鳳的傳人?趙姓究竟是龍文化的傳承者還是鳳文化的傳承者?這是一個重要問題,有人說這是一個大是大非問題。在此,筆者把這一問題鄭重其事地提出來,引經據典,對比分析,談談心得,以求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喚起各方的注意和重視,通過研討和爭鳴,消除分歧,達成共識。我們認爲,分道揚鑣的局面再也不應該繼續下去了。

   下面列出有代表性的兩個不同的源頭世系圖:

    1 黃帝→2昌意→3顓頊→4仲容→5女修→6大業。據《史記》和《趙氏族譜》整理。

   1少昊→2女修→3大業。沈其新著《中華姓氏通書·趙姓》13頁。

   一看便知,分歧是很大的。一個祖黃帝,而另一個卻是祖少昊。

 

   (二)史料證實趙姓祖黃帝

   筆者翻閱了一些歷史資料,經過對比和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黃帝才是趙姓的血緣始祖,其理由如下:

   1、《史記·趙世家》載:“趙氏之先,與秦同祖”。《史記·秦本紀》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史記·五帝本紀》載:“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綜合三處引文及《趙氏族譜》可得:趙姓與秦姓的先祖同爲顓頊,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女修是顓頊的孫子仲容的兒子。據此得世系圖:

    1黃帝→2昌意→3顓頊→4仲容→5女修。

   另外,漢人應劭所著《風俗通》載:“張王李趙,皆黃帝之後也。”

   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和宋代《廣韻》都認爲,伯益是帝顓頊的裔孫。

   北宋歐陽修、宋祁所著《新唐書·宗室世系》載:大業是帝顓頊高陽氏的裔孫。

   由此可見,趙姓的血緣始祖是黃帝,這在權威史籍《史記》和不少史書中,是記載得清清楚楚的。某些人棄《史記》而另起爐灶、另立山頭,是不可取的,是沒有史實根據的。

   (筆者加注:《史記·龜策列傳》載:“桀有諛臣,名曰趙梁。教爲無道,勸以貪狼。”有人據此便得出結論說:趙梁是正史中最早出現的趙姓人物。筆者認爲,此乃誤讀《史記·龜策列傳》之産物。趙梁之趙字,乃人名之字,非姓氏之字。黃帝非姓黃,伯益非姓伯,趙梁非姓趙,此彼時之實情,捕風捉影者戒之。)

   2、考古證實,黃帝是秦、趙兩姓的血緣始祖。

   前些年,在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秦景公,在位40年:公元前568-前529年)出土的石磬銘文,用篆文書寫有:“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它有力地證明,秦、趙的祖先出自顓頊、黃帝。

   3、大宋皇朝的開基者,我們的太祖皇帝趙匡胤被喻爲赤龍,其弟太宗皇帝趙匡義被喻爲金龍;在洛陽夾馬營,傳說有雙龍溝、雙龍潭;描寫宋太祖的小說,被定名爲《飛龍全傳》;宋朝的十八位皇帝被喻爲十八飛龍等等。這些傳說和喻意,都表明趙姓是龍的傳人而非鳳的傳人,是龍文化的傳承者而非鳳文化的傳承者。

   4、趙姓的很多老族譜,在其譜序、世系圖中,都明確指出和標明,黃帝是趙姓的血緣始祖。

   5、臯陶、伯益是趙姓的血緣祖先,這一點,所有的趙姓宗親意見都是一致的,沒有分歧。和我們趙姓同祖臯陶、伯益的李姓、秦姓、梁姓,在他們的族譜中,都明確地指出和標明,黃帝是他們的血緣始祖。

   6、筆者曾經看過黃帝、周姬的後裔戴姓等姓氏的族譜,他們的世系圖明確標明:臯陶、伯益是黃帝、顓頊的後裔。

 

   (三)舊傳奇演譯的新傳奇(以錯改錯)

   爲什麽祖黃帝的外姓族譜都把趙姓看作黃帝的後裔,而我們趙姓的某些人卻把自己看作是少昊的後裔呢?這可能和他們接觸的知識面有關。現今有幾本書刊對這部分人的影響最大,例如《中華姓氏通書·趙姓》、《中華姓氏史話叢書·趙姓史話》等。

   編著者沈其新在其書中說,少昊有一個貌似天仙的女兒(孫女),名叫女修,因吞玄鳥蛋,孕而生大業。於是乎,臯陶、伯益就是少昊的後代,是鳳文化的傳人。同是女修吞蛋生大業,卻從舊的傳奇演譯成了新的傳奇。顯然,這種編造的新傳奇和舊傳奇一樣,都是站不住腳的。

   1、女修吞蛋而孕、而生這種傳說趣聞,如當作美味可口的晚餐還可以,若當作姓氏世系的依據,則是沒有科學頭腦的表現。

   2、抛開傳說,即使女修生大業是事實,少昊也只是大業的外公而已,“以母族而祖”少昊,“非生人之義”也。可見,所謂“少昊是趙姓的血緣始祖”,是違反基本世系規則的假冒僞劣産品。

   3、有些人爲了說明其結論的可信性,甚至搬出“母系社會”來辨解,這種說法太隨意了。事實上,從黃帝、少昊以後,人類社會早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怎麽能夠隨便倒退到母系社會,唯獨把女修和“母系社會”扯在一起呢?

   事實上,在《史記》和其他歷史資料中,自黃帝以後,描述世系祖先名字時,都是採用男姓名字,唯獨“少昊說”一反常態,“以母族而祖”,實“非生人之義”也。

 

   (四)《索引》節外生枝

   筆者查問過一位持“少昊說”的編譜者,他的回答是:舊譜就是這麽寫的。另外,筆者還查問過一位宣傳“少昊說”的宗親,他說,沈其新的書就是這麽寫的。

   說句坦白的話,筆者當初就是沈其新書的俘虜,後來看的書多了,頭腦清醒了,才從沈其新營壘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後面我們分析一下,“少昊說”源出何處,是誰編造出“少昊說”的。

   《史記·秦本紀》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在這段話中,前一句說女修是男的,後一句卻說女修是女的。前後矛盾,疑誤突顯,存在問題。唐人司馬貞注解《史記》這段話時,他在《索引》中寫道:“女修,顓頊之裔女,吞鳦子而生大業。其父不著。而秦、趙以母族而祖顓頊,非生人之義。按:左傳郯(音談)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也,則秦、趙宜祖少昊氏”。

   正是司馬貞對這段話的評注和修改,才導致了“少昊說”的出籠。可見,司馬貞的《索引》是“少昊說”的始作俑者,是罪魁禍首。自那以後,“少昊說”便風行一時,越演越烈,既影響到社會各界,也輻射到趙姓族人。

   應當說,司馬貞在這裏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史記》這段話之所以錯誤的原因:“其父不著”,“以母族而祖”,“非生人之義”。這是正確的、應該肯定的。可惜他未能準確地判斷出這段話錯在什麽地方,從而導致了“則秦、趙宜祖少昊氏”的錯誤推斷。

   那麽,司馬貞究竟錯在那裏呢?

   1、司馬貞把女修判斷爲女姓,這是一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方向性錯誤。2、他否定和推翻了太史公司馬遷的“黃帝說”。3、他另起爐灶,編造了一個錯誤的“少昊說”。

   司馬貞明知“秦、趙以母族而祖顓頊,非生人之義”,但是,他卻自己打自己的咀巴,親手編造了一個新的“秦、趙以母族而祖”少昊的錯誤源流,這個失誤,導至了後來者沈其新等人演譯了“少昊有一個貌似天仙的女兒,名叫女修……”的新神奇傳說。經司馬貞一轉手,女修從顓頊的“孫女”變成了少昊的女兒。“少昊說”陷入了司馬貞所指出的“其父不著”、“以母族而祖”、“非生人之義”的錯誤深淵中,永遠不能自拔。司馬貞豈不是明知故犯嗎?

   司馬貞的“嬴姓蓋其族也”之語,誤導了後人,使後來的一些著書者採用了嬴少昊、嬴女修、嬴臯陶……之類的錯誤姓氏。本來,嬴姓是帝舜時賜給伯益的,自伯益以後才有嬴姓。怎麽伯益的先祖早就是嬴姓了呢?少昊本爲己姓,怎麽會變成嬴姓的呢?

   更爲嚴重的是,司馬貞把自己編造的“嬴姓蓋其族也”之語放在“左傳郯國,少昊之後”的後面,連成一句,設下了一個騙局:它給讀者一個認識定勢,“嬴姓蓋少昊之族”乃《左傳》所載。而實際上,《左傳》郯國條中(魯昭公十七.三),根本就沒有嬴姓之族的描述。再者,在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前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嬴氏趙姓族人的子孫在晉國(而不是在郯國)、嬴氏秦姓族人的子孫在秦國(而不是在郯國),正在前赴後繼,奮發圖強,創造着趙姓歷史和秦姓歷史的輝煌篇章。“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與“嬴姓之族”兩者之間,風馬牛不相及。“嬴姓蓋其族也”是司馬貞有意無意捏造出來的謊言!

   我們在王大良《姓氏探源與取名藝術》一書中,還看到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書中104頁說,少昊是趙姓的血緣始祖;而在180頁卻說,黃帝是秦姓的血緣始祖。在這裏,秦、趙同祖的客觀事實被篡改了,被推翻了。我們還看到,一些書中說,黃帝是臯陶、伯益的祖先,而另一些書中卻說,少昊是臯陶、伯益的祖先。臯陶、伯益怎麽會有兩個世系不同的祖先呢?造成這種混亂,其根源皆出自司馬貞對《史記》那個錯誤的改動上。

   司馬貞、張守節等人好象有一個不良的思維定勢,他在發現《史記》書中的矛盾之處時,總是首先肯定後面的(疑點)描述,接着據此而推翻前面的(正確)結論,然後編造一個新的謬論取而代之。這樣一來,整個歷史事件就被他搞亂了(另一例是簡子卒年的改動)。

   司馬貞錯誤的要害是,他把對的一句判斷爲錯的,而把錯的一句判斷爲對的。他以錯改錯,其結果是一錯再錯,錯上加錯,造成了歷史事件的混亂,給後人增添了不少麻煩。

   由上可見,司馬貞之此“按”,是一個歷史性的彌天大謊,不少文人墨客和趙姓族人已經受騙上當。我們應當把被司馬貞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恢復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

 

   (五)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史記》這段話究竟錯在哪里呢?怎樣才能消除這段話的缺陷,完滿地解決存在的問題呢?

   總結司馬貞改動此處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如果把女修判斷爲女姓,不管是祖黃帝,祖少昊,還是祖任何人,都存在“其父不著”、“以母族而祖”、“非生人之義”的問題。也就是說,只要女修是個女姓,不管你怎麽改,改來改去,其結局都是一樣的:從新的起點又回到原來的終點,原來存在的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

   我們吸取了司馬貞犯錯誤的經驗教訓,經過反復研究和仔細揣摩,探索出了一個消除矛盾、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和切實可行的簡便辦法。

   首先,我們肯定,在這段話中,前一句“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是對的,沒有錯,不能亂改,更不能否定和推翻太史公的這個正確表述。我們不能把太史公的這句非常重要的話當作廢話、錯話。

   其次,女修是男人,不是女人。我們不能一看到某人的名字中有個女字,就認定他就是一個女人。正如女妨是男人而不是女人一樣,這才是正確的判斷和認識。這是乎合《史記》一書對世系祖先名字的描寫規則的,也是正確解決這段話所産生的矛盾的前提和根本。司馬貞正是在對女修姓別的錯誤判斷上栽了跟斗的。

   其三,我們認爲,全部問題出在後一句的表述上。這裏把女修描寫成一個女姓顯然是不對的,是錯誤的,是和前面一句互相矛盾的。後一句是産生矛盾的根本所在,也是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總的來說,我們與司馬貞的判斷,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司馬貞認爲《史記》這段話存在“其父不著”、“以母族而祖”、“非生人之義”的問題。這個判斷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司馬貞認爲這段話的前一句是錯的,必須改;後一句是對的,不用改。我們的判斷則與之恰恰相反:前一句是對的,絕對不能改;後一句有缺陷,必須改。

   改何處,怎麽改,才能使後一句與前一句互相對應,相互相承,消除矛盾,改正錯誤呢?

   我們經過反復推敲和深入研究後認爲,造成失誤的原因可能有兩種:第一,太史公可能在書寫此句文字時,由於不小心,漏掉了某些字眼。第二,也可能所收集的原始資料本身存在問題,從而使女修由男姓演變成了女姓。我們傾向於後者。現在,我們只要在這一句裏面補上一個字,在兩個地方補上一個“妻”字,女修就回復到了男姓的本來面目。整段話也就變得完美無缺了,問題就能得到全面解決了,就不再存在“其父不著”、“以母族而祖”、“非生人之義”的問題了。請看改動後的這一段話: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妻織,玄鳥隕卵,女修妻吞之,生子大業。”

   這樣一來,一切問題便應刃而解了,太史公之“黃帝說”就順理成章、無械可擊了,司馬貞就不可能節外生枝了,“少昊說”也就壽終正寢了。

   我們的進一步研究還有新的發現,清人梁玉繩在《史記誌疑》中指出:“‘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案:吞卵之妄,同于簡狄”P121;“殷紀吞卵生契,周紀踐迹生棄,秦紀吞卵生大業”,“其說起于周、秦間好事者”P45。

   原來是某位“周、秦間好事者”,把簡潔無誤的一句“女修生子大業”,演譯成了“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的美妙傳奇。而它的誘人魅力,吸引了太史公的眼球,“史公愛奇,述之,”使這個傳奇借《史記》而流傳,並經司馬貞一轉手,再經後人充分發揮其想象力,使舊傳奇演譯成了更加謊謬的新傳奇。這種後果大概是大小二司馬萬萬沒有想到的。

   據此,我們對《史記》那一段再作進一步的簡化修正,以恢復其本來之面目: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生子大業(臯陶)。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伯益)……”。

   這是把“周、秦間好事者”所增加的九個字刪除之後所得到的既科學又完美的正確表述。

    由此,我們便可列出一個正確的趙姓血緣遠祖源流世系圖:

    1黃帝→2昌意→3顓頊→4仲容→5女修→6臯陶(大業)→7伯益(大費)→……

   趙姓的血緣始祖是黃帝,這是太史公留給趙姓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産。我們要珍惜、要懂得珍惜這份極爲寶貴的文化遺産啊!

                     

本文作者: 广东佛山 赵国清

 

 

參考資料:

1、《史記》司馬遷。 

2、《史記誌疑》清人梁玉繩。 

3、《史記·索引》唐人司馬貞。 

4、《史記·正義》唐人張守節。

5、《左傳》左丘明。 

6、《左傳選》徐中舒。 中華書局,1979年

7、《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1987年

8、《春秋左傳集解》晉人杜預。

9、《廣東三江趙氏族譜》赵錫年。

10、《南外天源趙氏族譜》泉州南外宗研究會翻印。

11、《姓氏探源與取名藝術》王大良。

12、《中華姓氏通書·趙姓》沈其新。 

13、《中華姓氏史話叢書·趙姓史話》沈其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對趙氏得姓前祖源六個錯誤觀點的考辯趙國清 編著
对赵氏得姓前祖源六个错误观点的考辩
华夏姓氏通史黄姓之远古世序
任(Rén)姓源出
包姓得姓第一人—伏羲、包姓起源家谱
独树一帜的铭玖先生 禺草号汉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