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坊古地道
张坊古地道
苏宝敦
张坊位于京郊西南边陲,巍巍太行山从西北方向飞峙而至,拒马河沿西、南边缘滚滚向东,南临涞水,西通易县,十渡山水小桂林的一渡就起步于张坊境内的片上岭。
张坊古镇,地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房山县志载:“县西南七十里张坊街北楼三层门南向高可数丈下层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西北约二里通任家坟俗传为任阁老由下层楼上中层半途转折处有井一相传其井中设有刀山剑树颠而入无生理中塑碧霞元君像上层可远眺上中两层亦通隧道。”
据这里的老人讲,早年间,张坊有个华北屈指可数的镇楼,共三层,下面两层是砖石结构,顶层是木结构。镇楼内有三尊佛像,要进镇楼有讲究,因为底层有翻板,内藏刀枪剑戟,不懂规矩的人,踏上翻板,小命就玩完了。镇楼下,还有一洞,正北方向,并排走两个人还富余,伸手摸不到顶,往北走二百米,可见一石门,谁也推不动,可能内有机关,有个金头颅就藏在石门内。
传说镇楼是明代任阁老所建。任阁老是皇帝的亲戚。有一古诗,刻在顶层柱子上,诗云:“之涣徒知鹳雀优,谁云五凤胜此楼。南临大水一招手,北映青山可纵眸。”因为镇楼内设有地道,有人向皇帝举报,说任阁老企图“养兵造反,谋权篡位”。皇帝将任阁老问罪斩首。后来查明任阁老这是镇守边防,为拒敌所建的军事地道。皇帝错杀了无辜,惋惜中赐任阁老一个金头颅,随葬墓地。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先是轮番轰炸,把顶层轰垮了。日本进驻张坊后,修据点,将镇楼下面的砖全部拆掉修了炮楼。
1958年修“三·八”大渠时,在张坊村正北,也曾发现过古地道遗迹。据老人们回忆,三十年代,有人曾举着蜡烛下去过,走了一段,因严重缺氧,不敢再走了。
按照县志记载张坊地道,现在已经挖开一部分,打开道口房门,顿觉寒气袭人,顺阶而下,深约四米,方见其洞。地道为青砖结构,顺砌,上下错缝,顶部为立砖顺砌。这种砌法与宋代营造法式吻合。整个地道用砖,规格一致,为素面青条砖,石灰砂浆,含糯米汁。顶部为楔形砖,预制型。青条砖硬度高,无砂眼,乃高温烧制而成。古地道宽约两米,并排可立三人,高度为两米三左右,下面青砖墁地,并有流水槽。墙壁有灯台,顶部有通气孔。古地道呈南北走向,东西两侧均有藏兵室。藏兵室宽约两米,深近三米,室内有灯台、通气孔,离此不远的地方还有厕所。
关于张坊古地道的来历,说法不一。
第一种意见认为:宋辽时期,宋的防线可分两段。一段在河北省,即今海河——大清河——白洋淀——白沟河——南易水;一段在山西省,即恒山—雁门山——云中山——芦芽山。如果把这两段防线看成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那么,张坊恰好位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辽国军队打仗英勇,但也讲究策略,也曾有过“穴地进城”的先例,这条南北走向的古地道,是否可以看作是辽兵所筑呢?应该考虑。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坊地区是古代战场,宋辽时期,宋王朝曾经利用江河湖泊搞“水田”以限敌骑,杨六郎镇守的三关,无疑是北方前沿阵地。但是,史书记载杨六郎曾一度挥师北上并驻扎在房山地区,迫使幽州(今北京)一带辽军专心固守,不敢南下。如果张坊古地道确实是杨六郎所建,那么可以看作它是河北永清古战道的北移和延伸。
第三种意见认为:张坊古地道建于元、明。但是,地道一般属于军事工程,而且是交战双方呈胶着状况下的防御、进攻功能兼具的军事设施。有的学者曾经这样提出,明迁都北京后,元末的少数逃亡将领兵卒不甘于自己的失败,经常起兵犯境,做为古战场的张坊镇兴建军事性地道,也是大有可能的。总之,张坊古地道是北京地区到现在为止发现的唯一地下军事设施,价值不可低估。
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详细了解宋辽或元明时期正史未见记载的战争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北京特别是房山区文物旅游业的景观内容,为北京西南郊区黄金旅游线增添了一颗地下明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物考古]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曹操运兵道
古镇张坊古栈道
越南人当年做的陷阱 看着就脚疼
运兵道|蜿蜒延伸无尽头 地下长城非他属
汉晋古砖文字拓片
【走进美丽大同:古城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