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代的发展及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时代的发展及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新要求。改革发展的动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当今时代的特征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到来。

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现代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倍增、更新迅速的格局。相应地,现代教育也要不断更新,尤其在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更趋于科学化、时代化、规范化,以适应培养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也是知识、经验和方法的传授过程。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一直是教育的基础内容。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使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显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各种陈旧的观念。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的手段,而且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

教育不再是纯粹的消费单位,而是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宏伟事业;教育不再是学院式的孤立的小教育,而是与生产、社会、科技密切结合,全面综合的大教育;教育不再是学龄期间的阶段式教育,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不再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应式教育,而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

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冲击下,关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理论和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大科学、高科技、国际化等特点,而现代教育也必然呈现大教育、大系统、国际化的特点。在教育系统内,要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处理好,形成一个多层次、高质量、讲效益的教育结构。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也会引起教育系统结构的变化。比如,当电子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电教设备引入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育手段时候,就必然导致整个教育系统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产生结构性调整与变化,进而引起教育系统结构的变革。以培养造就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精通、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复合型或专门科技人才。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信息源,通过讲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在经过学生的大脑加工处理,形成储存状态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学生的教学系统。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电视、幻灯、卫星、电脑等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大改进了教学手段。不仅教师通过面对面的讲授传递信息,而且教师把信息经过变换处理制作成电教教材,以电教工具为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此外,要密切注意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师生紧密配合、互相讨论。这种教学过程,构成了人—机—人的教育系统。这是与传统不同的崭新的教学系统。

2.面对知识爆炸,我们该在这12年里教些什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更关注电脑做不了的。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例如,在数学课中,空间观念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让数学教师头疼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挂图、幻灯片等,呈现给学生的都只能是平面的表象。准备实物让学生观察,又由于条件的限制,能参与观察、实验的学生人数毕竟非常有限。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使多媒体在课堂得以大量运用,为数学教师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3.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人才的规格和数量需求等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经济的发展方式也极大影响着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合作、竞争、国民素质的提高,成为国际上的普遍趋势。

4.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众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得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所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才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把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教育兴国、教育强国,这是国家意志,是国家发展战略。

5.国际上的惯例和国际改革环境。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都于上世纪末进行了课程改革。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

就国际而言,世界各个国家中小学课程,通常每三至五年进行一个小的调整,每八至十年进行一个大的调整。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加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新的人才观

新时代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知识方面的要求,还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正如印度伟人甘地在谈到摧毁人类文明的三个方面时指出的,“不讲原则的政治、不劳而获的财富、人云亦云的知识”,是罪魁祸首。其中,人云亦云的知识,正是窒息学生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发展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认识是求知、求真、求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贯穿着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交互作用。

为此,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去劣存精”,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冷静清醒的头脑。科学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和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这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尤为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信息情报意识和较高的收集、运用信息情报的技术能力。

不仅如此,良好的合作意识也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指标。综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希腊人、中国人还是阿拉伯人,都曾创造过极其辉煌的古代文明;也无论是意大利、法国、英国还是德国,都曾在近代一度成为科学中心,分别对近代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无国界。正是各国科学文明的相互学习、交流、协作,正是古今中外的科学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才创造了人类如此辉煌的科学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实施素质教育将引发学生无穷的创造能力,它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南戴河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新课程目标与新课程标准
课题名称汇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有的新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