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肯锡高效阅读》|读《万历十五年》学会有深度,有广度的思考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本是学者出身,曾是汉东大学的老师。在梁老书记的举荐下将离开汉东大学讲坛走上从政之路。他以“为人师表”的形象贯穿始终,他诡辩机敏,同时又深沉内敛。这样的人,为何独独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情有独钟呢?

或许,高玉良醉心的不是明史本身,而是黄仁宇作者无处不在的辩证法的思想和大历史观。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人事物都是微不足道的。无论今日如何辉煌,也不过是众多星云之中的流行划过。也许起初,高育良是想以此自省,而渐渐却学到了其中的诡辩。

在《麦肯锡高效阅读》一书中,作者提到,读完一本书后,要尽可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与人交流时会自然地整理要点,并且通过回答他人的问题,更进一步地整理重要的内容。在说话时尽量像讲故事一样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关键。因此,我想借《人民的名义》中的高育良的形象,来探讨一下黄仁宇先生作品《万历十五年》和他的“大历史观”,及我在读完此书后得到的写作启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高育良在《万历十五年》中,学到了什么?

先说《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我很欣赏作者周梅森的政治智慧,在冗杂的社会体系中,抽丝剥茧,避重就轻地寻找一颗稻草,然后抓住藤条,借别人之手达到自己所想表达的意图,以古论今,是历代文人自我保护的最有效武器,同时,也是能达到个人预期效果的最好途径。

《万历十五年》无疑是最好的工具,真本书只要放空在时代背景下,一切就会有合理的空间,适当的解释,那么很多事就会变得合理化。我特别同意黄仁宇先生的观点,“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无论对习文练武的人都无法走出一条光明道路的悲哀。他们的悲剧,“断非个人的原因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

大学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写论文,教授就会对你说,论文需要的是“critical thinking”,那时我还拙计地查过字典,理解为“辩证思维”。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写在自己的论点论据之中,难之又难。而我在《万历十五年》中,轻易地就读到了作者那“信手拈来”的辩证法。张居正是治国良将,可是,他为官清廉么,克己职守么,不是的。甚至在戚继光的部分,作者提及王世贞所写的《张公居正传》中暗示张居正好色而凉薄,戚继光以重金购买美女相送,并被张居正接纳,由此“蓟州重整装备一番作为,似乎和饮食男女的本能发生了关系。” 姑且不谈王世贞所说是否可以被考证,单就黄仁宇先生可以把这段历史拿出来作为佐证就很是难得。

就高育良这一人物而言,他似乎把自己当成了“张居正”,有才干,有能力,但是同时专权,敛财甚至收美女高小凤,这与当时戚继光送美女给张居正如出一辙。可他从明史中借鉴到张居正的跋扈,在其死后带来无穷祸患。所以,高育良同时也有申时行的“中庸之道”,他始终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他的谦卑,甚至“善待”发妻,表现出完美的儒雅形象。他的那副厚重的黑框眼镜,如同透过历史在审视他人的同时,也将其一生禁锢。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

《万历十五年》前前后后读了三遍,包括原版的《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个人觉得,中文版比英文版的阐述更加酣畅淋漓,更有一气呵成之感。这本书的特殊的叙述风格,也许与美国严谨的学风相关,同时,也是美国人对中国大历史背景的不了解,给作者带来的叙述不便。如以年代推计,作者恐怕要用至少一倍的时间来叙述明朝的历史背景和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符合对于某一方向研究的专精和透彻的要求。相反,以人物作为切入点反而更切中要害,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将人物中相关的历史事件加以总结和回顾。

我们来讨论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架构,看似独立的个体,其实他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与张居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们都在为万历皇帝服务或是利用皇权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些人物的事件,多数有所重叠。

只是,虽然是同一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关于张居正死后“倒张运动” 的急剧激化,海瑞有了新的出路,戚继光备受牵连,而申时行却折中自我保全。不得不说,这四个人都是在当时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却因同一事件而有了不同境遇。这才是历史的神奇之处,他带给一些人千疮百孔的伤痛的同时,也带给一些人新的生机。只是,在大浪淘沙中,做沙子还是做金子常常并不是人所愿,只因身不由己。

黄仁宇先生有个非常突出的观点,叫作“大历史”观。

  1. 应当是整体把握历史,重点说历史规律,不是详谈历史事实。
  2. 有通贯古今,联通中西的大气魄。书中很多都采用中西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来对比为什么中国农业经济异常顽强
  3. 总有一种明确的“问题意识”。而且这种意识似乎是一种似乎是跳脱古今,从“史中求史识”的真见解。

作者对历史的态度,“以视而不见的态度抹去掩盖这些事实,就是不忠实于历史;对一个英雄人物的抑恶扬善,也并不是真的推崇。”这正是以“大历史观”得出的结论。比如,张居正,王阳明,戚继光。这三个人,是在明史中最喜欢的三个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追求,而他们成就的功名,并非一朝一代可以评述。这是历史人物的态度,亦是为官的态度。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道家哲学也无疑在作者对人物分析的一阴一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万历十五年》和“大历史观”对我们写作思考的启发

读完《万历十五年》,我对本书作者黄仁宇先生的政治智慧更加欣赏。黄仁宇先生本是国民党高级军官,退伍后投入历史文化的研究,而研究中国史的地点居然选在美国,因此在台湾的肃清运动中他并未被牵连其中,而是终身奉献于历史文化研究中。多年后,当我再次翻起这本书,此书对我的震撼实非我原来所能想象,而这种感觉更多的来自作者的经历与笔触,及其他的智慧和卓见。

同时,在写作上,作者的思路对我有了非常大的启发。

1-人物选择及其切入点上

作者在描述海瑞这个人的时候,颠覆了传统的思路,而让海瑞这个人物生动,立体,充满生机。人们无疑对海瑞的清廉和刚正不阿是推崇的。然而在黄仁宇先生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海瑞,一个如李达康书记一样的海瑞,所谓爱党爱人民,却没有幸福的家庭,完整的婚姻,三次失败的婚姻,休妻或离奇死亡的妾侍,终年无子,老无所养无所依

并非我有对人“双标”,而是我认为努力向上的事业和和谐的家庭无法共存的本质是不够成熟的心志,不够完整的情商和脆弱如同玻璃心一般的所谓“自尊心”。这些,当上升到历史高度的时候,人们只会评价这个人的一生是否顺意,是否跌宕起伏。

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平均五十年的寿命,如今人们几乎七八十岁甚至更长的年龄中,这些难道真的不值得一提吗?孤独终老的结局是多么的可悲而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难道不足以引起深思吗?

作者只是列举了案例,和事实,但是无处不透着他的智慧与哲学,引导着读者去探究去深思。所以,写文章的时候,好的例证和合理的引导,远比平铺直叙地说教,来的更让读者深思。

2-“大历史观”让我们思考学会有深度,更要有广度

大历史观,提倡“有通贯古今,联通中西的大气魄”。那么,对于我们的思考有何意义呢?

我们以“1840年中国鸦片战争”为例,此时美国干嘛呢,英国干嘛呢,意大利干嘛呢,纵向整合,横向比较。比较容易看出通透豁达的一体化的感觉。我觉得,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可以考虑这种思路,先纵向延伸,再横向比较。整合多元化,就会不一样。很多文章,有深度,没广度。一旦大家思路被打开,广度开阔,马上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又比如说,我们想讨论“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贸易逆差,在咖啡与茶叶的进出口”这一问题,可以思考的深度从欧洲人生活习惯,到进出口贸易,甚至他们本土很少产咖啡,为什么还这么喜欢,可以延伸至其航海史,殖民地,移民地分布等等。同时期,中国的传统,中国茶的历史,茶园种植业发达等等,然后再比较。这样,我们手里的素材可谓源源不断,就看你想写的是在哪个方面了。

先深度,就是先纵向,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点,深挖以后。再广度,再对两个国家进行比较,或是多个国家比较。这样的文章就立体而有深度,多维度的思考,让我们的写作思路开阔的同时,也为读者打开了新的思路。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练习“深度+广度”的思考

我小时候一直觉得,语文的成语填空有点“强人所难”和“强词夺理”。为什么我们非要用那个字,而不可被替代。比如,“三阳开泰”这个词,为什么不是“三羊开泰”这多和谐。后来,我读了《易经》才明白,所谓“三阳”,是指八卦中的“三个阳爻”,得出来的是个泰卦。也就是说,老祖宗说的东西,总是有出处,有缘由的。

从那以后,我喜欢去观察去“挑战”身边约定俗成的东西,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或架构,尝试自己多提问题,然后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不是那样说”,然后去查资料,看看其背后的意义。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思考,都有新的收获。

无论明史或是清史,万古如长夜。漫漫长夜中,许多历史的真相已被掩埋。那些严谨的学者孜孜不倦地追求,企图为我们拨开历史的疑团。而又有些人,王世贞那样的人善用历史,他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在后人心中,永远无法被证实,亦永远无法被推翻。

人们在历史中不断地重复,因为,你始终没有看到真相。人们亦在历史中不断的创新,因为更多时候人们懂得以史为鉴。而更多时候,我们曾经忽略的,就是这些为了人类历史得以传承的历史人,他们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这一部部著作,让我们可以驻足欣赏历史,让我们感受历史的惊心动魄,亦让我们明白这长夜下的黎明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万历十五年到大历史观 | 好书热读018
10分钟带你读懂《万历十五年》
「好书推荐」大历史观显微之下的小历史书
书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五分钟深读《万历十五年》:五个人的故事告诉你明朝灭亡的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