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议闲暇德育过程之“显”、“隐”二重唱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闲暇德育过程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显”、“隐”兼具的二重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闲暇德育过程表现为一个“隐”的过程,即将闲暇德育内容隐寓到一定的闲暇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具体可分为“识闲”、“寓闲”、“践闲”等几个环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闲暇德育过程则表现为一个“显”的过程,即受教育者接受实实在在的道德教育,具体可分为参与感知、体验体认和实践外化等三个环节。
  [关键词]闲暇 德育 过程 显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23—05
  作为一种休闲化道德教育,闲暇德育的过程首先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其次才是休闲的实践过程。因此,分析闲暇德育应立足于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注重二者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一、闲暇德育过程的内在构成
  闲暇德育过程既是教育者能动支配诸教育要素,并使诸要素相互关联,且目的隐蔽、方式休闲、结果隐现的施教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在休闲化德育意识主导下接受影响,不知不觉形成思想品德的受教过程。闲暇德育过程既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也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闲暇活动的开展过程,而是闲暇活动的开展过程与人们思想品德在闲暇之余潜移默化地形成发展过程的辩证统一。
  教育者是闲暇德育实践活动的施教者,在整个闲暇德育活动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这一点上它与正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所扮演的角色大致相当。所不同的是,闲暇道德教育者在闲暇德育开展过程中不是以道德教育者身份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而更多的是以闲暇生活的指导者、闲暇活动的组织者和闲暇服务的提供者出现。在闲暇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开展好道德教育,而且要很好地将道德教育隐寓于人们的闲暇生活及各种闲暇活动之中,以一种休闲化的方式隐蔽地开展道德教育,从而使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去焦点化”,使受教育者从主观意识上忽略道德教育的存在,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非德育的“假象”。教育者本人必须将道德教育“焦点化”,必须确保道德教育的客观存在,使道德教育实质内容凸显,成为其所关注的焦点,而不能一味追求休闲化而将道德教育隐蔽得不复存在或流于形式,导致道德教育基本职能的丧失。从教育者的施教角度来说,闲暇德育过程具有闲暇性与潜隐性特征,这种过程是一种休闲化的隐过程。
  在闲暇德育过程中,尽管受教育者对那种形式上的道德教育存在缺乏明确感知和焦点关注,但是他必须能够感知到实质上道德教育的存在,必须在闲暇之余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影响。泛休闲化、泛政治化、去中心化、去焦点化的道德教育是失效的或不成立的闲暇德育。对受教育者而言,必须使其在事实上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存在,使其接受实质性的道德教育影响。唯有如此,才能使其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才能保证闲暇德育的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说,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闲暇德育虽然在形式上是休闲化的,是潜隐性的,但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闲暇德育过程同时也表现为一种正式化的“显”过程,是受教育者受教育影响感染、熏陶的过程,同时也是闲暇德育的实质性的正式化内容由“隐”向“显”的转化过程。但是,这一“显”过程又不同于正规的道德教育中的显过程,在闲暇德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在明确的受教意识主导下接受教育,而只是在事实上构成了实际的受教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闲暇德育过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虽然其从教育者角度表现为“隐”过程,从受教育者角度表现为“显”过程,但这仅仅是为了研究方便从不同角度所做的区分和界定。事实上,闲暇德育的“隐”过程与“显”过程是闲暇德育整体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并不是两个过程,是辩证统一于闲暇德育过程的有机整体。
  二、闲暇德育过程的“隐”过程
  从教育者角度分析,闲暇德育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种“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把道德教育内容隐寓于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活动之中,使道德教育在受教育者的闲暇之余不知不觉的、悄无声息地发生,构成事实上的道德教育。立足于道德教育过程的认知、实践等环节的区分,可以将闲暇德育过程区分为“识闲”、“寓闲”、“践闲”等几个基本环节。在实际的闲暇德育实践中,这些环节表现为实践的连续统一体。
  (一)“识闲”环节
  对闲暇德育及其要素进行充分认知,是闲暇德育实践活动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因而“识闲”居于闲暇德育过程各环节之首。在“识闲”环节中,教育者为实施闲暇德育而做好认知上的充分准备,使闲暇德育具备认知前提。具体而言,教育者在“识闲”环节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闲暇德育本身的整体认知。闲暇德育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正规道德教育有相通之处,但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等,闲暇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多重施教意识与全面素质。要开展好闲暇德育,首先要求教育者对闲暇德育有整体认识,既应具备德育意识,更应具备闲暇意识。只有首先具备这两种意识,才有可能顺利开展闲暇德育实践活动,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意识,闲暇德育实践活动都无从展开。缺乏德育意识,教育者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便缺乏教育意义,仅仅停留于一般的娱乐性活动,而不可能上升为闲暇德育。缺乏闲暇意识,闲暇德育的道德说教色彩将不可避免地增浓,从而更有可能招致受教育者的抵触与反感。
  其次,对闲暇德育对象的全面认知。在任何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对象的认识都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创设教育情境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闲暇德育当然也不能例外。一方面,必须正确认识受教育者的闲暇生活特点。由于青少年学生在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任务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闲暇生活呈现不同特点。不仅其闲暇时间数量、闲暇时间段等各不相同,并且其闲暇生活形式也各具特色。如对城市家庭的孩子来说,其闲暇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多样,而农村家庭的孩子由于受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其闲暇生活则相对单一化;对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业繁重,其闲暇时间相对较少,能够自主安排的闲暇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而对大学生而言,身处相对自由宽松的校园环境,其闲暇时间则相对较多,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自主支配其闲暇活动的选择。闲暇德育者在“识闲”环节中,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闲暇生活特点必须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能真正吸引受教育者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必须正确认识受教育者的闲暇生活需求。“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其闲暇需求具有多样性、全面性、辩证性及对象性等特征。因此,在“识闲”阶段,闲暇德育者必须全面认识了解不同群体的闲暇生活需求,在设计闲暇活动时能投其所好,有的放矢,使其所提供的闲暇服务、所开展的闲暇活动为受教育者所欢迎、所接受,实现闲暇德育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中小学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2014年宁夏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填空总结九
遵循规律 提高德育实效性
浅谈感恩教育
【好文共赏】项贤明 || “智育”概念的理论解析与实践反思
教育教学知识的必背题(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