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人合一”终于有了可视化的思维模型?长啥样?为什么就是它?

“天人合一”的思想,数千年来,一直在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中占思想统治地位。但是这一思想也一直以口传、言传、事传为传播和延续形式,缺乏一个可视化的思维模型。向罗生太极64卦图的诞生,为天人合一思想创立了一个可视的易学思维模型。

本质易学能够万物取卦预测分析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天人合一引申而来的万物合一。当我们需要分析一个处于无极状态下的事物,而无法知道其本质要素及其变化时,则根据万物合一原理,取通过人脑与其相关联的、已经认识到太极的事物的卦象推演,便可以得出处于无极状态下事物的类似结论。

“天人合一”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同构”“天人同理”思想,后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上升为中国哲学思想。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当我们取事物的本质来观察时发现,天人合一也好,天物合一也好,人物合一也好,物物合一也好,合的就是这张太极64卦图。我们今天先分析天人合一的内涵和发展,再从本质的角度归纳,得出太极64图的确就是天人合一易学模型图的重要结论。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天人同构

关于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早在《山海经》和《夏小正》中,就有关于天象、气象、物候与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论述。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阴阳之气的运动,即日、地、月的相对运动,造成了昼夜、四季等各种循环周期。

后来发现,人体周身遍布穴位,似同天体星星一样,有序地排布在人体——小宇宙之中。人体中气血的运行,均通过这些小小的驿站来输送。穴位主宰着人的体质与健康,以及耳聪目明和才智,关系到一个人的终生命运。它是宇宙形体对应人体的缩影。

在自然的各种循环周期中,年是最重要的周期。为了安排人类的活动,把一年区分为不同的段落,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这些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是人们安排活动的最主要时间单位。而《皇帝内经》发现,这些自然循环周期与人体的循环周期有很强的相关性。

淮南子》中也说:“ 天地宇宙,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人之制也。”指出人是天地宇宙的缩影。并对这种天人相应的具体表现有所描述:“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予喜怒”。

道教认为天即自然与人本来是合一的,应当把人的生命现象,放在人与自然界一体的整体关系中去把握。在道教内丹书中,常用“一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来概括说明人身具足天地的理、气等一切。道教这种人身为小天地的说法,认为人与天地皆非本来就有,而是由道或道派生出来的元气生成的。

2、天人同理

由于气的运行决定着各种气象、物候,也就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灾害,甚至人的健康状况、人事、政治等,为此而研究气的运行规律并建立了各种理论,如卦气说、运气说。在《吕氏春秋》中也提出了同类相应和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则应”。

同时,认为人与天地本身就是对应相同的天道和规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也。”意指在一个人的身体上体现了天地万物的结构和规律。

人与天地同理,因而修身和治国就必须取法于天地,遵循自然规律。这在秦汉哲学中被作为定律而为各家哲学广泛接受和应用,如在《易传》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认为这是“天之理”即自然之理。

道教中继承和发挥了天人关系、天人同理思想,使之上升为天人合一理论, 并把它作为观察宇宙人生的基本方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究生命奥秘,发现修炼成仙之道,并期望在最高层次上复归于自然。

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的生成程序也是同一的。在道教中关于天地生成程序有两种基本说法,一种是以道(虚无)为本始,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指元气,元气内蕴阴阳,阴阳相交相荡而生四象五行、天地万物。

3、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实际上是天人合一的逻辑延伸,有合一就必然有感应。

天人感应之说,起源于《尚书.洪范》。《洪范》有一段话是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各种好的征兆是:君王严肃恭敬,就像雨水及时将下;天下治理得好,就像天气及时晴朗;君主如果明智,就像气候及时温暖;君王深谋远虑,就像寒冷及时到来;君王圣明达理,就像风及时吹来。各种不好的征兆是:君王狂妄傲慢,就像久雨不停;君王办事错乱,就像久旱不雨;君王贪图享乐,就像久热不退;君王严酷急躁,就像持久寒冷;君王昏庸愚昧,就像持久刮风。

孔子作《春秋》,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据楚简《鲁邦大旱》记载,孔子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孔子认为鲁国当时之所以出现大旱灾,是君王在政治上“失诸刑与德”所致,所以当务之急是“正刑与德”,通过政治上赏罚的拨乱反正,来感动上天,以消弭旱灾。

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心意思是说,大至国家兴亡小到祸福降临,上天事先都会给预兆的。只有达到至诚境界,人的心灵才会同神一样。实践中,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作怪,对此异常现象史料上的记载比较多。

二、天人合一的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向外延展——派生推论出许多相关联的思想,比如神我合一、彼此岸世界合一、天人感应、物我合一、知行合一、理事合一等内容。以这些思想为基础,还延生了家国同构、人心同理、理一分殊等具体方法。天人合一因此推而广之,道行天下,成为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思想瑰宝。我们分别选取万事万物三个不同层面的关系来举例天人合一的发展。

1、家国同构

《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为众”,为中华文明“君为国父,父为家君”的思想,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这一思想源远流长,直到民国后期,还在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关系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家国同构”是宗法制的显著特征。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凸显早期国家的特征。

由于古代中国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现当代这种文化传统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汉代忠孝观的整合是中国古代忠孝观念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这种忠孝观念的整合实际是一种由孝劝忠的方法,即把孝亲作为忠君的手段,而把忠君作为孝亲的目的,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2、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里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华严宗在四法界中讲理法界和事法界时,认为理是全遍,不是分遍。所谓理一分殊,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又能在万事万物之中得以体现,即每个事物中存在自己的一个理。朱熹首先是用“太极”的观点来论述这一思想的。

理一是什么?是最高实体,还是最高原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朱熹提出了一个宇宙论的最高范畴:太极。他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的创造性解释,将太极说成是“理之极至”或“极至之理”,即终极意义上的存在本体,同时也是价值本体,从生命的创造意义上讲,又是终极目的。

分殊的涵义是什么呢?分殊是指万物各有不同的理。朱喜说: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决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讲万事万物从根本上讲都拥有同样的理,是由于万事万物所禀受的气的粹驳清浊不同,理在万事万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程度不同,所以万事万物有不同的理。

理一和分殊关系。朱熹的哲学命题“理一”和“分殊”的关系,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般的理和特殊的理的关系。朱熹所说的“理”主要是指“道理”和伦理,而所谓“理一分殊”的“分”之一字也不是“分有”的意思,而是相当于体用关系中所讲的“用”,理一与分殊实际上讲的就是“理一”,而其“用”则随其各物其体不同而不同。

3、万物全息

万物全息是天人合一在现代的科学印证。全息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全息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超距作用的原理。

为了便于理解,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比喻: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图象直接在两台电视机上播放出来。在电视机里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分别作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也立即随之改变。

玻姆以此展开对超距作用的解释:'两个同谋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因果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这与三爻卦反映三维空间的问题,六爻卦反应六维空间的问题,既满足“合一”关系,也满足“全息”关系。

因此普遍地说,隐秩序必须被扩展到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原则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包含整个具有其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于是我们必须说,全运动在高维空间中卷入与展出,其维数实际上是无限的。我们为什么往往在六维空间中研究,是为了利用易经思维体系,所以我们一般只取六个本质要素。

在玻姆所构想的宇宙的本体论图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维隐秩序被激发而展开和投影为三维物质世界的显秩序,而这种物质显秩序又不断卷入为宇宙真空中的隐秩序。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我们由于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而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三、天人合一的模型

总结上述分析,综合来看天人合一有两大方面的内涵:

一是物理学上的天人合一,谓形而下,一般来说是指天人同构。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同构状态。

这可以通过原子论来加以解释。原子论者解释了宇宙万事万物普遍而基本的特征。对原子理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哲学家当属德谟克里特,他主张宇宙的基本要素是数量无限、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的原子。尽管这些原子在大小和形状上各不相同,但它们在构造上完全相同。由于所固有的运动,它们永远在按不同的排列方式结合、分离和再结合。宇宙中每个单独的物体或有机物因而都是原子偶然集合的产物。人和树的惟一区别就是构成他们的原子的数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

二是哲学上的天人合一,谓形而上,一般来说是指天人同理。“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学说很容易解释天人合一。太极学说的基本原理是一物一太极。不同事物的太极结构都是由本质要素的阴阳极组成的。当不同事物的基本要素相同或相近时,比如都是六要素,则不同事物的变化结果均为有限的64种情况。如果用我们的人脑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事物的变化情况,来推演另一事物或事物另一阶段的变化情况。

三是本质易学上的天人合一,谓本质上,一般来说是指天人同象。指用太极64卦图从本质上对天人合一进行解释。本质上是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进一步归纳、抽象和统一。它的伟大之处是把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太极64卦图表达。

其一,从太极图的结构来看。太极六十四卦图由外圈和内圈的大小两个太极图构成。内圈为小太极图,阴阳两个极点为乾、坤两卦所代表。外圈为大太极图,代表超越三维太极八卦图的六维空间。大太极以小太极为核心。

其二,从64卦的布局来看。64卦分别由乾、坤两卦引领,各引领32卦。其中乾卦引领乾、兑、离、震四宫,每宫八卦;坤卦引领巽、坎、艮、坤四宫,每宫八卦。各宫八卦按京房八宫卦顺序排列。

其三,从64卦的关系来看。32根经过大小太极圆心的经线,分别连接两个错卦,错卦各爻位上的爻性刚好相反。

宇宙及万事万物只要其本质能抽象成6要素,则其太极图就是一个标准的6维空间。这些不同事物的太极图均满足上述三个方面,即都够成相同的太极64卦图。从这个角度来说,太极64卦图不仅仅是万物全息视觉模型图,而且也是天人合一易学模型图。其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荐精读 | 道者万物之奥:道的本质含义
道德人间 和谐生活(归潇峰)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万物合一
孔子与《周易·十翼》
论太极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本质易学是如何解释北宋五学本质上是可以统一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