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基于文体的课例群意识
 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程开发思路,叫“课程群建设”,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同属一个能力培养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原有的归属性,从学生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课程群的组成过程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过程,课程群内的课程具有关联性,课程之间的衔接具有逻辑性。课程群围绕培养目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我们可以将这种思路借鉴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课例群意识。基本思路是,将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文本按照文体分类,根据文体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单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形成前后有关联的组课。如果具有课例群的设计意识,就能够将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主要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类文本,以及议论文等论述类文本,还有说明文、新闻等实用类文本,作为设计的基本单位,对现用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或重新编排,将同一种文体的文本集中在一起,设计出由多种课型构成的一组课例,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活动的开展,关注教学内容的系列性、系统性、梯度性。这样,不同的文本承载不同的功能,就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基于文体的课例群设计的意义
    1.弥补单课教学之不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管要教学的课文的篇幅是长是短,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设计成一课时讲,公开课尤其如此。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这种单课时的教学设计,要么教学内容面广量大,教学环节多,因而造成每个环节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都不能教透;要么就是教学内容单一,有很多很好的文本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造成很大的浪费,留下许多遗憾。这种单课教学设计只追求单课设计的完整、完美,单课与单课之间缺少联系,缺少知识上的衔接,缺少能力上的递进,缺少教学上的层次性、序列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应该是当下语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因素,课例群的设计,正好能够弥补单课设计与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使教学能够尽可能有序。
    2.实践专家研究之成果。
    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研讨至今,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
    李海林提出了构建“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体系”的工作流程:列出一个学段的“内容清单”;对教材进行适度加工;完成教学内容的布点图。
    何更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做到这样几个分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分析起点状态,确定学生能够“学什么”;分析“知识空缺”,确定学生需要“学什么”。
    陈俊江、黄厚江提出,确定教学内容应该坚持“四三”原则。所谓“四”,即必须考虑四个因素:(1)课程目标;(2)文本特征;(3)学生需要;(4)教学需要。课程目标决定“应该教什么”,文本特征决定“能够教什么”,学生需要决定“想学什么”,教学需要决定“应该学什么”。所谓“三”,是说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处理,应该考虑到内容、形式、语言三个层面。
    这些专家的研究成果是理论的、宏观的、抽象的,如何将他们的理论实践化、具体化,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思考并实践的。“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把‘总体目标’细化分解到每册课本、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基于文体的课例群设计可以将专家们的研究具体化并付诸实践,用课例群的形式明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载体、教学的知识、教学的程序等,从实际操作层面明确学生应学的知识、应锻炼的能力。当然,在具体设计和操作过程中,还是没有现成的路,有的只是这些理论的支撑,还有如何解读理论并很好地实践,以及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甚至修正理论,都需要摸索。
    3.遵循教育教学之规律。
    语文教学随意、无序,是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的,有人还为这种随意、无序找理由,好像语文教学一谈有序,一谈规律,就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这是荒谬的。李海林说:“文本是教学内容开发的材料,问题是几十篇上百篇的文章(作品)本身是没有体系性的,而教学内容本身却不允许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教学内容是有计划的安排,是完整的结构性体系。”(李海林《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1期)
    基于文体的课例群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系列性。注重科学合理地编排学习元素,从整体上编排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序”,以便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知识网络的形成。
    基于文体的课例群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对同一文体下的文本进行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充分发挥不同文本的各自功能,并对每一课时的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教学重点、课后的任务、课型的选择、读写的结合等,作通盘考虑。一个课例群就是一个系统,各课时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给知识的建构、知识网络的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帮助。
    基于文体的课例群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梯度性。以文体为抓手,结合学生的已知状况、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系列课时设计,可以有梯度地安排教学,安排阅读,安排写作,安排适度、适量、适合的训练。
    教学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获得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循序、系统、连贯地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很好地记住知识,特别是知识经过融会贯通被编入一定的系统后,更便于检索,可随时应用,这样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基于文体的课例群设计的初步设想与实践
    下面,我就以诗歌教学为例,谈谈初步设想与实践。
    1.确定目标达成。
    (1)研究课标及中考考点。了解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应该达到的总要求,确定语文学科不同文体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与诗歌有关的表述有: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我市中考考查诗歌的题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用诗文原句填空。要求考生默写的诗句为初中毕业水平的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名言佳句,大多为直接默写题,少部分为理解(运用)题。第二种题型为阅读理解题。阅读材料一般为古诗词,选自课外,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字、词、句及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对修辞手法及重要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2)了解学生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每学一种文体之前,教师都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这种文体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从而明白初中三年应该“学什么”。
    我在初一新生刚入学时,就分别对两届初一新生作了诗歌基础情况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四项。一是知识调查,要求学生谈谈对诗歌的认识。结果,90%的学生没有文体概念,不知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和类别。二是默写调查,要求学生不受时间限制,默写出他们知道的诗歌。结果,10%左右的学生1首都没有写正确;50%左右的学生写对了5首及5首以下;写对10首以上的,占10%左右。三是理解调查,从学生学过的小学1~3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挑选了10首古诗,从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的角度出了10道题(1首诗歌出1道题)。结果,基本都没有答到点子上的占10%左右;准确率在一半以下的占60%左右;准确率在一半以上的占40%左右;基本都能答到点子上的则是凤毛麟角。四是写作调查,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自己认为写好就算是完成创作。结果,写得像个诗样的占35%左右。
    也许我调研的内容和方式不够科学,也许评判的标准不够合理,也许数据的获得也存在某些偏差,但是学生的诗歌基础给我们所有参与调研的教师的总的感觉都是:诗歌离学生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遥远,诗歌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3)分阶段定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规律,将该学习的知识点、该培养的能力点,分配到各个不同的阶段中去,列出不同阶段学生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诗歌教学课例群设计准备分四大块:感受诗歌;了解诗歌;理解诗歌;鉴赏诗歌。“感受诗歌”放在初一入学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各有侧重点的组课。比如,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两组课:一组课以《繁星·春水》为阅读载体,设计了3课时,分别阅读“歌咏母爱”“歌咏童年”“歌咏自然”的诗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近诗歌;一组课以《唐之韵》为欣赏载体,也设计了3课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诗歌。“了解诗歌”放在初一第一学期的后半期,设计了5课时,带学生一起了解诗歌的起源、类别、特点等。
    “理解诗歌”放在初一第二学期及八年级,以苏教版各册教材中的诗歌为学习载体,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如“诵读法”“知人论世法”等,将教材中的诗歌分别归入不同的学习方法中,并挑选部分合适的诗歌充实到学习中去,一首一首地学,侧重于对字词、内涵、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鉴赏诗歌”放在九年级第一学期,依然以苏教版各册教材中的部分诗歌为鉴赏载体,侧重于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形式因素,同时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
    2.整合教材资源。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应该着手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对原有材料进行挑选、增补、删减、修改等,对现有材料进行二次开发与加工,关注文本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即哪一个文本最适合教哪一个知识,或更易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仍然以诗歌为例,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各册教材中所有的诗歌整理出来,然后根据课例群设计的需要,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看这些诗歌具体更适合放在哪一个群里。当然,有时一首诗歌可能会多次用到。因此,这一步要跟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紧密结合着做。
    3.设计教学思路。
    就是根据目标和教材,设计一组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的能够达成目标的课例群。
    总之,树立课例群意识,是语文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对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材的使用性、把控选文的科学性有一定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课即观心 读书如读人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在文本解读
谈教学目标的拟定
关注 | 湖南最年轻教研员评课感言火爆后,再续新华章,精彩不要错过哟!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初探——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为例
课例评析系列:《客至》大单元教学下的别样“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