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州地产名石③——富甲天下“北太湖”

古人云:“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又云:“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本无意,造势在人”。古人这些赞颂奇石的词句,不仅道出了奇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地位,也驱使人们对尊贵、高雅的奇石产生好奇与追求。

▲题名:云岫 藏石:冯新国(崇石斋)

在琳琅满目的奇石中,有一种石头可谓风姿独具、人见人爱,那就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名石——太湖石。

太湖石与灵璧石、昆石、英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可谓历史悠久,声名显赫。别的暂且不论,单说古人“瘦、漏、透、皱、丑”的赏石标准,它的审美客体就是以太湖石为首的“四大名石”,因此,足可窥见太湖石在奇石界的名望和地位。

太湖石产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太湖畔,所以称为太湖石,其还有“贡石”、“湖石”、“假山石”之称。太湖石有南、北、水、旱之分。产于太湖畔附近者称南太湖石,产于河北房山、山东莱芜、费县、临朐、青州等地区者则称北太湖石。

下面,就让我们从历史典籍的字里行间里一起来了解一下太湖石的前世今生,特别是产于山东省青州市的“北太湖石”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天下美石出太湖


太湖石又名穹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由于地质的变动形成断层和块石,经水长期冲击、浸泡和腐蚀,使石头块出现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溶洞、孔穴,从而形成了别致的造型。在我国古代时期,人们就认识了太湖石产于太湖中。据考察,位于太湖西的洞庭山的元山、龙洞山、石公山等石灰岩质山和小小的岛屿,成年累月浸泡在太湖中,随着地质变动,山岩出现断层,裂隙增大,太湖水无孔不入,渗入裂隙后对石灰岩进行溶蚀,使石灰岩里出现许多溶洞、孔、穴,于是,造型奇特、精美绝伦的太湖石就横空出世了。

▲题名:山岚紫气(红太湖石) 藏石:房贤银(荣宝堂)

皇家珍爱的园林名石 太湖园林石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就开始赏玩太湖石。《禹贡》中有:“青州岱畎,厥贡中有怪石。”那时候,所谓的怪石,指的就是太湖石。

太湖石造型奇特,多玲珑剔透、重峦迭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同时,太湖石又是典型的传统供石。到了唐代,太湖石已普遍进入宫廷花园和官宦人家。据文献记载: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为修建景灵西室,“采太湖石四千六百枚”。到了宋代,宋徽宗赵佶在京城汴梁(河南开封)开筑“万寿艮岳”,其石也多采自太湖。

苏州园林天下奇。 苏州园林中都有假山,太湖石又称“假山石”,用太湖石垒砌的假山,参差错落,峰峦相叠,窝洞相接,意境高远,韵味无穷。其代表作有“假山王国”之称的苏州狮子林和“独步江南”之誉的环秀山庄。其中,环秀山庄出自清乾隆时叠山名家戈裕良之手,在半亩地的方圆之内辟有六十余米的山径,盘旋起伏,曲折蜿蜒,有峭壁、洞壑、涧谷、危道、悬崖、石室等,真是“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堪称湖石假山之最。

太湖石不仅是我国皇家园林首选的的布景石材,而且还得到国外园林设计家的青睐,许多著名园林的置景都选用太湖石。如:美国纽约市的“明轩园”、加拿大温哥华市的“逸园”、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梦湖园”、英国利物浦市的“燕秀园”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市的“谊园”等,都是以我国皇家园林为蓝本而设计建造的,古朴典雅、婀娜多姿的太湖石,在异域园林中更显其独特与高贵,令观者大饱眼福。

▲题名:千祥云集(黄太湖石) 藏石:房贤银(荣宝堂)

名人钟情的世间爱物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太湖石,到唐代开始盛行。以太湖石做观赏物,堆砌假山,点缀庭院,最早见于晋时的苏州辟疆园。见过辟疆园旧址的唐代陆羽、陆龟蒙等人都有描述诗文传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方法和理论的散文,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中一篇重要文献。其在文中写道,“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是我国最早介绍古代赏石品级的分等情况的文章。同时,该文集中反映了唐代赏石的盛况,对后世研究唐代赏石文化提供了详实而有力的证据。

唐时文人显贵的庭院中多以置太湖石为风雅,堆叠假山成风,引得许多文人雅士歌之咏之,寄托情怀。唐吴融在《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挖掘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大诗人白居易有咏《太湖石》诗、《太湖石记》等诗文名世。其咏《太湖石》诗全文如下:“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在另一首《太湖石》中,白居易这样咏叹道:“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在。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他还称赞太湖石“奥妙在于三山五岳”、“石有聚族,太湖为甲”。

▲题名:别有洞天 藏石:刘学伟(源盛堂)

到了宋代,太湖石更加受到重视,宋徽宗时著名的“花石岗”广泛收罗全国的奇花异石,运往汴京供皇宗贵族、文人雅士观赏。据记载,当时为运载一块长宽各两长丈有余的太湖石,专门制造两艘大船,因太湖石太大,不得不拆掉城门,仅此一石,就花费三十万贯,相当于当时一万户中产阶级一年的收入,该石还被封为“盘固侯”。当时进贡的主要是太湖石。宋代有《太湖石志》问世。宋代的孔传赞太湖石“天地至精之气,皆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特,或岩窦透漏,或峰岭层峻,其类不一。虽一峰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瑰奇可爱,大可列于园馆,小可置于几案......”宋代矿物岩石学家杜绾《云林石谱》中也高度赞誉太湖石。堪称唐代第一藏石、赏石大家的大唐名臣牛僧孺对太湖石情有独钟,“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者,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这段佳话一直传颂至今。宋代还有“米芾拜石”、“一石换一宅”的传说。之后,元、明、清时期用太湖石装饰园林也蔚然成风,由此可见,人们喜爱太湖石的程度和太湖石的特有魅力。

赏石文化的承载客体 我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成果斐然。在长期的赏石过程中,古人总结赏石经验,提出了“瘦、漏、透 、皱”的赏石标准,推进了赏石文化的不断发展。

▲题名:云门献寿 藏石:陈洪彪(青州东圣水医院)

说到“瘦、漏、透、皱”的赏石标准,有一种石头不能不讲,有一个古人不得不提。“瘦、漏、透、皱”的赏石标准,它的审美客体就是以太湖石为首的“四大名石”,而总结出“瘦、漏、透、皱”的赏石标准的这个人就是宋代的米芾。

米芾是我国赏石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是宋代著名的诗文家、书画家、鉴赏家和赏石家,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宋史·本传》载:米芾“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可见他是玩世不恭的,思想深处是道家的“抱朴守真”和“大美无华”,玩世不恭正是他真性情的流露。为此他被罢了官,但是他并不后悔,事后还自绘“拜石图”而自鸣得意,从此,“米芾拜石”,称石为兄的佳话流传至今。他还有一个得砚山而抱卧三日的故事,可谓癖石极深。惟其爱之深、思之切,终于成为中国赏石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以“瘦、皱、漏、透”高度概括了传统赏石的理念和审美标准,显示了传统赏石成熟期的到来,对我国赏石文化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米芾拜石图(国画) 王延林 绘

太湖石不仅以其瘦骨嶙峋、端庄大方的造型,征服了从古至今的几乎所有爱石者,而且以其纹理纵横、笼络起隐等特有形态,为赏石标准的确立提供了载体,这不能不说是太湖石对赏石文化的独特贡献。至于现代赏石家提出太湖石还具有“清、丑、顽、拙”和“秀、雄、质、肌,形、韵、气、意、味”特色的观点,则有待于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检验。

“六大立石”举世无双 太湖石的赏玩可分为室外“立石”和室内“供石”两种。其中,太湖石的“六大立石”世所罕见。这六大立石分别是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花圃掇景园的“绉云峰”、苏州织造府旧址的“瑞云峰”、南京瞻园的“仙人峰”、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

这六块立石,“冠云峰”当之无愧成为石“皱”之最,“玉玲珑”以“漏”称绝,“绉云峰”以“瘦”见长,“瑞云峰”为“透”之典范,可谓风姿独具、各领风骚。尤其要说明的是,六大太湖名石中,唯有“青芝岫”是北太湖石。该石高4米、宽2米、长8米,像一座屏风,下面配有石座,就像立在当院的一个照壁,此石为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其石肤光滑,石顶开裂,状如灵芝,态姿活泼,雄浑粗犷,充满阳刚之气。山石上雕满海水花纹,其上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青芝岫”三字,乾隆皇帝还为其留下了“雨留飞瀑月留光”的诗句,这块国宝级的北太湖石,为秀美的颐和园增添了力度之美。

▲题名:云峰 藏石:刘建斌(龙源阁)

传统赏石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探索,与原有的室外“立石”共存,又发展到了室内“供石”阶段。后来,供石更成了传统赏石的主流,完全走上了个体观赏的道路,推动了我国赏石文化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声名鹊起“北太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奇石爱好者队伍越来越壮大,人们的奇石收藏和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太湖石的兴趣和钟爱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随着赏石文化的普及,藏石、赏石已不再是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专利,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老百姓开始成为藏石、赏石的主力军。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的需要,天然景观石成为园林置景的不二选择,而太湖石又是最受欢迎的石种之一。

▲题名:奇峰呈秀 藏石:任洪文

赏石文化的发源地 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

青州文化灿烂,物产丰富,山脉众多,峰峦起伏,《尚书·禹贡》中就有青州有“铅松怪石”的记载,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最早记载。

青州博物馆藏有一方出土于青州近郊傅家庄的北齐时期的线刻画像石“贸易商谈图”,画面表现的是六世纪古罗马商人与中国商人贸易交谈时互赠礼品的情景,而中国商人回赠古罗马商人的“国礼”就是青州小玲珑石,由此可见青州赏石文化之悠久。

▲北齐·崔芬墓壁画

中国园林中置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公元五世纪后叶的《南齐.文惠太子列传》里就有“楼、观、塔、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的记载。据有关专家考证,表现中国古代最早的园林景观置石和山水盆景的墓葬壁画就是在今青州城南20余公里的临朐县发现的。1986年4月,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海浮山前山坳发现北齐天保九年(558年)魏武烈将军长史崔芬墓二十四幅彩色屏风壁画,其中多幅画面上都有奇峰怪石。有一幅描绘墓主人老年时生活的场面,背景为两块巨石相对而立,形体瘦俏,皴皱有致,石为浅褐色,在树木的掩映下,成为一组优美的山石艺术品。可见,早在1400年前,古青州地区的庭院中已点缀有观赏石。据全国著名专家贾祥云先生考证,这种特置山石的出现,是我国最早的观赏石置石。在武墓的另一幅壁画中,描绘有主人欣赏盆景的场面。在一浅盆内,矗立着玲珑秀雅的山石,构成一幅别致的山水盆景,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山石盆景。

▲题名:补天遗韵 藏石:马洪卫

因古青州的地域范围为今山东东至海西至泰山的地域范围内,故把青州称为中国古代最早利用观赏石美化园林和赏玩山水盆景的地区也实不为过。

千奇百怪“卧牛石” 出产于青州的太湖石,当地人俗称“大玲珑石”。大者可高达数米,独立成块互不相连,洞孔的直径从几厘米到一米以上不等。因其上部露出地面,大部分被土所埋,如牛卧水,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其为“卧牛石”。

此石形体较大,多置于露天,故多赏其经风化后的灰白色。如今,在青州城区的许多公园、绿地和景观大道两旁,到处可见玲珑多窍、圆润多皱、挺拔秀丽、雄浑大气的北太湖石,装点、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

北太湖石是四五亿年前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石,经千百万年的风剥雨蚀或波击浪打自然形成的。北太湖石与南太湖石一样,具有石质细腻,圆润多皱,玲珑多窍,涡洞相套,扣之有声的特点,其大者气势磅礴,可独立置石,有的一块石头就有几百吨重;其小巧玲珑者,可作案几奇观,收藏瑰宝,作为长久的观赏品令喜石者爱不释手、百观不厌。

▲题名:补天遗韵 藏石:马洪卫

过去人们对它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多数用来砌墙、垒地堰、铺路基、烧石灰,当作一般的石头来处理。从上世纪80年代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用这种石头镌刻牌坊、碑碣、石狮、石佛,造盆景、假山,点缀园林风光,有玲珑剔透者开始被收藏家赏识,有的珍品身价倍增,北太湖石逐渐被人赏识和推崇,从而登上大雅之堂。

我国出太湖石的地方非常少,长江以北太湖石的主要产地在山东的局部地区,主要有莱芜、费县、临朐、青州等地。莱芜、费县的北太湖石销售已蔚成规模,而与青州毗邻的全国知名的奇石之乡临朐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奇石资源,开发、经销北太湖石也已名声远扬。青州也不乏北太湖石资源。青州目前发现北太湖石的地方多在西南山区的庙子镇、邵庄镇、五里镇、王坟镇等地,因为山僻路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因,许多北太湖石如大家闺秀般“待字闺中”,为今后青州北太湖石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

名石遗存称珍贵 青州不仅是中国赏石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许多历史名石留存于世,证明着青州赏石历史的悠久。别的暂且不论,单说青州北太湖石,就有谈不完的话题。

▲题名:醉道士 藏石:青州博物馆

先来说一说“醉道士”石。

北宋时的青州是京东东路治所,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字东坡)曾在东东路管辖的密州任职。他的朋友杨康功偶得一块高134厘米,最宽处约62厘米的北太湖石。该石造型别致,玲珑剔透,远看像一只憨态可掬的醉猴,近看又像一位衣衫不整摇摇晃晃的醉道士。杨康功请苏东坡为此北太湖石题诗。酷爱奇石的苏东坡遂吟《题醉道士石》长诗一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醉道士石的形态,从而让这方奇石声名远播。诗中写道:“楚山固多猿,青者黠而寿。化为狂道士,山谷恣腾蹂。误入华阳洞,窃饮茅君酒.....三年化为石,坚瘦敌琼玖。无--号云声,空馀舞杯手。樵夫见之笑,抱卖易升斗.....” 苏东坡这首诗里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奇石的由来:一只狡猾聪明、寿龄特长的南方猿猴,幻化为狂道士,在山间放肆地跳跃玩耍,结果误入华阳洞,偷饮仙酒大醉,被仙人囚于山中。三年后化为了岩石,仍然保持着醉酒的姿态。后来被打柴的樵夫发现,拿到集市去卖。苏东坡的朋友杨康功幸得此石,请他写诗题记。于是,苏东坡欣然命笔,才有了这段石苑佳话。

由于风雨剥蚀,“醉道士”石上的题诗字迹已经模糊,但全诗在清代青州人段松苓写的《益都金石录》中有著述,并注明:“字径三分,正书,笔法颇类公,首无款式,末书眉山苏轼云。”另据民国年间的周贵德在《青州纪游》中说“石高三尺三寸,状如顽丑,刻有苏东坡《醉道士诗》,文、字俱佳。闻该石原在登州,明衡府搜运来青,后由法庆寺转存益都县民众教育部。”解放后,此石移入青州博物馆收藏。这块奇石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风剥雨蚀,但其上的部分字迹仍可辨识,其清奇古怪、憨态可掬的造型依然栩栩如生,使人过目难忘。这件极具特色又极富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奇石,能留在同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青州,不能不说是青州的荣耀和能一睹其风采的所有奇石爱好者的幸运。

▲题名:寿峰 藏石:刘奉友

再来说一说“寿峰石”和“定盟石”。

寿峰石是青州市弥河镇刘奉友老人家中珍藏的历史名石。此石石灰石质,高约2.4米,最宽处1.4米,此寿峰石不仅因它的形态意蕴令人赏心悦目,更因它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记而倍受关注。

其题刻多达五处,词句雅驯,镌刻清秀。一处在正上方,即“寿峰”二字,第二处在石头的右侧面,描述了此石包含的“八景”,为篆字。经专家辨认,铭文如下:寿峰八景:天池承露、月窟穿云、三峰秀色、九阙灵光、悬崖倒景、削壁凌空、鱼邑冰纹。第三处题刻在石头的右侧后下方,铭文如下:寿峰铭:而刚而言,而虚而洞,而□而鼎,而介而恒。第四处是收藏者的题记:明嘉靖甲寅春举人李芊题。经专家解读,这方奇石最早为明朝寿光人李芊收藏,并镌刻了铭文。熟读诗书,学问超群的李芊,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乡举科考中,一举夺得亚魁。但在次年的会试中却名落孙山。在功名仕途上并不顺畅的李芊,于甲寅年,即嘉靖三十三年,获得这方奇石,自然感慨万千,通过赞颂奇石的诗句,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270多年之后,即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这方奇石为王宗美所藏。从奇石上第五处题刻,也就是后来的收藏者“求月居地,置于适园;前经大古,后至知年。道光四年,宗美,王氏”的题记中可以看出,王宗美十分喜爱这方石头,并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赏石祈求长寿、结交挚友的美好愿望。

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寿峰石”这方历史名石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以一睹其风姿为荣为豪,引发着无数奇石爱好者前往一探究竟。

相对于“寿峰石”来说,现存放于青州偶园内高2米有余,形状像威武雄壮的狮子的又名“狮石”的“定盟石”更有来头。该石为石灰石质,为纯正的北太湖石,也是名副其实的青州历史名石。

关于这块“定盟石”的来历,清代冯钤的《蕉砚录》中曾有详细记载:青州居民杨玉家住城里西营之后所,离明代衡王府的后宰门几十步远。有一天,杨玉的母亲梦见一位艳装绝色的女子前来叩拜,说:“相依有年,行待嫁矣”。过了几天,杨玉砍伐院中的槐树,挖掘出一方奇石,形状像狮子,高可六、七尺,气质磈磊,具异状。仔细观察,石头侧面有铭文。其文曰:惟石名狮,明师负荷。介我广居,棹楔之左。与尔定盟,似无不可。百千万杞,永怀无堕。我籍名师,珍重珍重,安安妥妥。明万历九年辛巳八月望日,新城信玺铭。冯钤的祖宗冯浦得知这方奇石,便托人重金购置,摆放于新建的偶园之中。这方奇石不仅年代久远,而且具有了灵性,它孕育出的这个美丽的传说说明,这方奇石得知自己就要被人从地下挖出来,所以才化作美女,托梦给杨玉母亲,感叹“相依有年,行待嫁矣”,又有铭文上的”与尔定盟,似无不可”,人们把这方奇石命名为“定盟石”也算合情合理的事了。

其实,从石头上的铭文可知,此石当是新乐王所铭。新乐王,名朱载玺,为第一代衡王朱祐楎的孙子,好文学,善书法,曾搜集王府的秘闻实录,编写了数十种书,付梓印刷刊行。又撰写《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等书,传之后世。据推测,这方“定盟石”为朱载玺所有,其珍爱无比,曾安放于王府的后宰门。后来,因某种变故,被埋藏于地下,直至再次被挖掘出土,现身世间。

此外,青州发现的历史名石还有很多。如:偶园内的《春》、《夏》、《秋》、《冬》四奇石。这四尊赏石,造型典雅,极富神韵,虽形体各异,但以透孔为元素,构成统一系列,令人凝神体味,百读不厌,成为观赏石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青州不仅是中国赏石文化的发源地,而且奇石爱好者众多,收藏、鉴赏奇石的水平也颇高。在众多的奇石收藏者手中,也不乏北太湖石珍品、精品。如:青州知名奇石收藏家冯新国先生,是冯溥的第十六世孙。他继承了先祖痴石迷石的爱好,自幼就痴迷奇石,寻石、赏石、恋石、藏石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收藏了众多全国各地的奇石,是“青州观赏石艺术”项目代表传承人。他收藏的高1.1米,宽1.46米,厚0.48米的老北太湖石就是他众多藏石中的一方。这方题为《云岫》的北太湖石,不仅发表在《中华民族古今奇石大观》、《中国花卉盆景》、《青州赏石》等奇石典籍中,还多次在奇石博览会上获奖,成为远近闻名的北太湖石。

这些收藏于民间的历史名石,因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珍贵,也必将在奇石文化的典籍中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福寿康宁”冠群英 在青州留存至今的众多历史名石里,现存于青州偶园的“福、寿、康、宁”四大北太湖石可谓石中翘楚,令人抚掌叫绝,叹为观止。

“偶园”,坐落于山东省青州市偶园街南首,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人民公园。其在明朝时是衡王府的东花园,至清朝康熙年间是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私家花园,故当地人也称之为“冯家花园”。在青州当地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在冯溥告老还乡之前,将他在北京的“万柳堂”献给了皇上,皇上就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所以,他就把皇帝赐给他在青州的宅第称为“偶园”,取无独有偶之意。我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专门到此考察,给予偶园高度评价,认为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被誉为国宝。

貌似一处普通的公园的偶园,园内除了存有国内罕见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假山而闻名遐迩外,园内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的古老奇石更为人所称道,因此,偶园又被誉为“石头公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偶园镇园之宝的“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奇石》和台湾出版的《中华奇石大观》等多部赏石专著中,有的把现存于青州偶园的四大奇石“福、寿、康、宁”与江南太湖石“六大立石”中的“绉云峰、瑞云峰、玉玲珑、冠云峰”四大奇石相提并论,有的列入“历史名石欣赏”篇,与北京故宫、颐和园等为数不多的皇家园林藏石相媲美,足见这组赏石在我国奇石界的地位。

这四方奇石为何有如此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偶园,走近“福、寿、康、宁”,近距离地欣赏一下它的奇妙与神奇!




“福”石,置于牡丹园内一草亭的南侧。高2.4米,宽1.63米。其体姿丰盈,玲珑剔透,上下贯通,左右通风。若在石下生烟,则紫气顺孔出入,缭绕升腾,堪为奇观。




“寿”石,置于紫藤架通道东侧。高3.7米,宽1.7米。其形态雍容,灵光四通,石身多孔,神形兼备。悬石压顶的气势,跌宕起伏的石肤,给观赏者历经沧桑而又风骨劲健的视觉享受。


“康”石,竖立于“松风阁”西侧。高3.7米,宽1.7米。其巍峨挺拔,婀娜娟秀,石肤圆润,丰满大度。其姿如鹤立鸡群,俯瞰群芳,可谓天赐美石,装点人间。


“宁”石,位于偶园主通道南侧的风竹林旁。高2.3米,宽1.2米。其亭亭玉立,英姿卓然,窈窕清瘦,玲珑奇巧。此石经常年风化,石肤颇具沧桑美感,其姿上悬下收,顾盼生姿,观之让人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感。

这四方奇石,除了以上不事雕琢的天然神韵外,它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选择正确的观赏位置,人们还看以看出这四方奇石与中国繁体汉字“福、夀、康、寕”十分相似。最佳的观赏角度是:“福”石朝正南方向,“寿”石朝正北方向,“康”石朝正方北向,“宁”石朝东北方向。从上述方向观赏,再用繁体书法的四字对照,人们就会发现其外部轮廓的相似,也就心领神会,啧啧称赞,佩服起这四方奇石的天然与美妙了。更为巧合的是四字中笔划构成了多处方格“口”,其中,“福”石有5处,“寿”石有3处,“康”石有2处,“宁”石有3处。另外,还有多处近似方格,与四个汉字中“口”的数目、位置大致吻合,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奇石文化,在这里如此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不能不让人叹服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聪明才智。

从奇石欣赏的角度看“福、寿、康、宁”四奇石,一是四者均为标准的北太湖石,石质是一样的;二是它们的精妙之处在于,独立地看每一方是个体,统一看四方又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三是每一个个体中瘦中有皱、皱中生透、透中藏漏、漏中存皱,既有其特点又相互参差;四是相互掩映,相互衔接,观赏者可以得到变化多端的整体感受。

偶园四奇石钟灵毓秀、天造地设,引发人们无限遐想,那么,它的身世如何?为何历经沧桑又如此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至今仍是一个谜!

关于四奇石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一,是明衡王朱祐楎酷爱奇石和书画,在他举办寿诞大典时,地方官员派人在深山老林中挖掘,也到地方著名园林搜寻,终于找到这四方奇石,作为寿礼奉献。衡王十分宠爱,朝夕品赏,并时常向人炫耀,致使这四方奇石显赫一时。王府败落后,奇石散落民间。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将衡王府东花园赐给退休还乡的冯溥,建为偶园,并花重金从民间将四方奇石购回,放置在园中。其二,是一个传说,冯家败落后,其后人经济拮据,欲卖掉这四方奇石,标价为“一两石头一两银”。外地一大户人家久闻奇石大名,前来购买。就在成交之际,冯家又感后悔,认为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轻易放弃,便提出连底座也要过称,一并算账。这样算来,抵得上“一两石头一两金”了。买家只好罢手,怏怏而回,而价值连城的“福、寿、康、宁”也得以没有离开青州。

关于偶园四奇石的出处,有人说是青州,但没有证据。但观其质,则与青州所产的奇石无异。

偶园的规模虽不大,但它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花木荫翳,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园林建筑艺术。欣逢盛世,偶园又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如今,古老的偶园承接青州古城修复的东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偶园定会呈现或超过冯溥之曾孙冯时基所著《偶园纪略》中记载的“一山(三峰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佳瀑布水、洞泉水),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松风阁、云境阁、绿格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的旖旎景观。到那时,在这些新景观的映衬下,堪称国宝的“福、寿、康、宁”四奇石定会为偶园,也为青州的美丽园林增添更为奇巧别致的新景观!

▲题名:东齐秀色 藏石:陈永增

谈及北太湖石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话题,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山东省观赏石协会红丝石专业委员会会长、青州市观赏石协会会长王小平先生讲到:古青州山脉众多,峰峦起伏,集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玄武岩地貌为一体,孕育了非常丰富的奇石资源。东有崂山绿石、莱州石;西有泰山石;南有沂山杏山石、尼山石;北有青州北太湖石、红丝石、小玲珑石,淄博燕石和纹石等。今天的青州,青州红丝石凭借“中国红丝砚之乡”的平台,已初步形成红丝砚文化产业,正在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而青州小玲珑石作为“山东地产名石”的申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相对于以上两种青州地产名石,青州北太湖石的资源可以说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与费县、莱芜和临朐县现已形成的北太湖石市场经营规模相比,青州北太湖石的开发和利用还是滞后的,但发展的空间也是较大的。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和石体硕大、山僻路远等原因,青州北太湖石的开采尚处待开发阶段,北太湖石的产出量和交易量的减少使得青州北太湖石的销售主要集中在“青州泰丰书画古玩城”奇石市场以及“青州大明衡王城”奇石市场的个别门店内,还有五里、庙子、王坟等乡镇的公路两侧有部分展卖,其余大部分交易是在民间奇石爱好者之间私下进行,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但这也正好为今后青州北太湖石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条件。惟其如此,北太湖石资源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可谓得失并存。今后,北太湖石的开采和挖掘还要有计划性,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开辟的数量和景观道路也会不断增加和拓展,北太湖石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可以乐观地预测,在不远的将来,青州北太湖石将为装点城市环境和美化人民生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题名:祥 云 藏石:刘建斌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庭无石不贵,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 从古老史书《淮南子·女娲补天》中记载的“女娲五彩石补天”到大诗人陶渊明的“醒石”、“米颠拜石”,到文震亨《长物志》的“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石最不可无。”的观点,再到西方的亨利.摩尔、野口勇,中国的朱明、展望等艺术家,足以证明:石头、雕塑、园林与文人审美意识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文人的审美意识支撑着艺术的造型,也可以说,艺术的造型造就了文人的审美,两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今天,美轮美奂的北太湖石,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样,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形体较小的北太湖石登上了普通奇石爱好者的厅堂、书房和博古架,为美化居室,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大型的北太湖石,则被大量用于园林置景,一尊尊太湖石在绿树藤蔓的掩映下,仿佛都有了生命一样。人们在工作之暇,茶余饭后,或陪伴父母,或恋人携手,或三口之家,或友人同行,走进花团锦簇的花园、绿地,走在僻静的林荫道上,嗅着花香,看着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北太湖石,该是最惬意的事了。

▲题名:钟灵毓秀 藏石:李万江(青州红丝砚馆)

我们热切期盼北太湖石在风景如画的园林和一马平川的景观大道旁,尽显其美其姿,永远与蓝天白云大地为伴,站成自己独特的风景......

(文/沈志海 摄影/一星 安吉 志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石和黄石
园冶
太湖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2.7 片石有情(上):把青山搬进书房
趣说“太湖石”
山东最低调园林,藏国内仅存康熙风格假山,明代四大奇石堪称国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