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画家梁照堂谈:国画的三大审美系随谭


梁照堂

1945年生,广东顺德人,别署石梁,字楚庭,号摩星岭人。著名国画家,书法金石家,美术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

历任广州画院秘书长、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论研委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诗社社委,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等。

《大地源深》绘画  |  梁照堂

国画的三大审美系随谭

——与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梁照堂的对话

编者按:中国画源远流长,其自身也由于地域、人文、历史的沉淀与沿革,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人们说起国画,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京津中原风格大气厚重、江南画风逸气风雅、广东南方风格温秀甜美。这便使人形成以上印象,尽管这种印象未必完全符合、概括这几大地域的艺术风格的全部,但这毕竟是国人、画人约定俗成的印象。中国画自董其昌倡“南北宗”论始,分南北二派,清未民初,岭南画派又崛起。由此,似乎国画的三大审美系形成三脉并立的艺术审美语境。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广州市美协艺术顾问梁照堂概括地以“河南”、“江南”、“岭南”论析国画三大地域审美系,由此,广州市美协常务理事、理论研委会委员曹希音(晓华),就梁老师所说的“河南”、“江南”、“岭南”此三地域的审美风格系与梁照堂老师对话讨论,与读者分享中国画审美三大系的审美风格。

《大地闻鸽音》绘画  |  梁照堂

曹希音(以下简称曹):梁老师,您好!中国画的画派风格颇多,依历史地域形成,一般举出可有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浙江画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等,乃成中国画现时的审美主流,由此,也引发了中国画当代审美理论的建构思潮,审美风尚和美学风格。我们今天不妨以此来分析。

梁照堂(以下简称梁):中国画历史及当代审美理论的建构,从地域方面,估且可以分为三大审美系。我用这三“南”来说之,即:“河南”、“江南”、“岭南”。“河南”,虽说这“河南”狭义上同河南之省。河南地区,历史上的中州。开封、洛阳乃古代历朝之都,中州地区文化厚重,积淀厚深。书法、绘画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及主流部分。然而,这里所说的“河南”,已不局限指河南地区的“河南”,而是广义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了。当然也包括燕、赵、京津地区,即指黄河流域中国画的主流派,诸流派,包括京津画派(这里已有京华画派、津门画派)、长安画派等。“江南”即指长江以南诸画派,包括海上画派、浙江画派、金陵画派等。岭南即指珠江流域,两广地区,指岭南画派及广东其他画派,诸如:广东国画研究会、岭东画派、等等。

《水天乐兮》绘画  |  梁照堂

曹:京津画派是从20世纪初期,主要是清末民初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以保存和发扬国粹为基本宗旨的国画流派,是燕赵文化的体现。“京津画派”在中国画理念及技法上主张“继承传统,融古出新”,基本上沿袭了清季正统派的画学思想,标榜清代“四王”,强调继承古法。梁老师,请您对“京津画派”的形成、发展作一个分析。

梁:说起“京津画派”,自然离不开“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北平国立艺专”、“北京中国画院”、“中央美术学院”这不同时期的美术组织和机构,及其影响,“京津画派”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不能不与这些影响力有很大联系。

北京身为几朝古都,向来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画家聚集之地。因而又是文化古都。上世纪20年代,在当时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风潮下,“中国画学研究会”应运而生。北京画界领军人物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人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交流切磋,传道授业、出刊办展,致力于国粹的传承与弘扬,是20世纪前期中国画坛影响大的艺术团体。26年金城去世后,其子金潜庵继承金城之志成立“湖社”画会。

      说到金城,当年是京华画派的掌旗人物。力主传统国粹。然而,几十年来,画坛几乎都忘记此人,只是近些年才又偶讲起他。更为传奇的是,这个当年坚主国粹的“保守”人物,却是个留学过英国的画人呢。

这也说怪不怪。很多人出洋“开了眼界”后,反而更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内力与不朽,我自己年幼时,祖父、父母要我学“四书五经”等。青年时闭塞年代却“崇洋”,如今去过不少国家,也在国外生活过不短时间,反而更坚守国学,更坚走深掘传统之路了。

      言归正传,画家陈半丁、溥儒及陈少梅、徐燕孙、于非闇、王雪涛、汪慎生、秦仲文都活跃于京华画坛,20世纪20年代末达到鼎盛,湖社影响遍及全国,27年创办《湖社月刊》,至36年共出版百期。刊发金城《画学讲义》、古代金石书画作品、湖社画家和日本画家作品及理论著述,及画坛琐闻等,影响很大。起着研究与传播传统中国画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两会的老会员大多汇聚于北京中国画院。还有“北平国立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如徐悲鸿、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吴作人、李可染等。

     齐白石如今已成为京华画派的最重要人物。然而,当初京华画派却是极排斥与排挤齐白石的,把齐氏当成不入流的“野狐禅”,时光积淀,白石以其超迈,独步一帜的艺术为世所公认,并成为京华画派的力能扛鼎的人物。

    京津画派各画家风格不同,但比之“江南”的“逸气”,“岭南”的“秀气”来说,京津画派及中原各画派,皆呈大气、浑重、古朴的画风特色。

《石边鹌鹑》绘画  |  梁照堂

曹:京津画派的特点与海上画派有共同点,没有统一的艺术模式,画家各自创作风格独立独行。但是天津绘画,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早期画家,只在地方志、诗稿及稗官野史中略有述及,如《天津县志》、《津门诗钞》、《津门征献录》等文献中记载了一些画家及相关的活动和简单的评介。进入17世纪以后,天津的绘画渐成规模,一些江南画家游学津门,如武进朱岷、姑苏徐云等,其后又有本地的画家郭昆(良璧)、金玉冈(西昆)、沈铨(师桥)等人,相续崛起画坛。他们多继承元明两代文人画的传统,有的画家,如金玉冈就是诗、书、画皆全。从清初至19世纪,天津一直没有形成像南方的某些城市那样的书画市场,画家往往不能靠卖画的收入来稳定自己的经济来源,像扬州的某些画家“纸高六尺价三千”的润例,在天津这个地方是很少的。画家宁可受人接济,却耻言卖画,有的人只能周旋酬应于达官贵人之间。这是不是说明天津对画坛还缺少足够的凝聚力,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杨州、上海那样“四方宾彦,挟艺来游”的繁盛局面?

梁:“派”字,本为水系之意,所谓“百川派别,归海而会”(晋·左思《吴都赋》)。每一派系都由干流和支流共同组成,故有“独流不成派”之说。学术上的流派也体现出极为明显的群体特征。天津绘画的发展虽然历史久远,但画史上向来似乎没有过“天津画派”的提法。但民间上有“津门画派”的不确定说法。直至上个世纪末,才有人就天津画派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就风格派别而言,天津似乎还缺少独立性,只能算做“京派”一个分支,应挂在京派的名下,称“京津画派”。还有一种主张,认为“刘奎龄画派”也许是一个代表天津的画派别,近代天津画坛,从师承渊源、画家构成等方面来看,存在许多个案化的现象,似未有形成明确的地域性的派别,“京津画派”自然也函括了津门中国画的特色。

《秋》绘画  |  梁照堂

曹:梁老师,请谈一下“京津画派”的风格特色。

梁:“京津画派”的风格很难一以概之,它既丰富又复杂,随时代而变化,既有金城倡导的“复古”,又有陈师曾推崇的“文人画”,还有徐悲鸿推行的“中西合壁”,更有特殊时期的“红色经典”,但无论是何种画风,可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和水平。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金城领帅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力主传承国粹,所以那一时期的画家在传统功力上非常深厚扎实,如溥儒、陈少梅、于非闇、徐燕孙、马晋等。而陈师曾则比较另类,他的中国画美学论述名篇《文人画之价值》,影响深远,陈师曾和齐白石走的都是文人画的路子,还常常通过画面大面积题诗,使画的意趣丰富升华。徐悲鸿的中国画改革则走“西化”的道路,强调用写实来彻底改造中国画,而蒋兆和、吴作人的画风也是中西融合。李可染则把西画的光影与明暗嫁接到中国山水画中,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他60年代初创作的《万山红遍》等红色经典画作就是那一时代的代表作。

《蛙喧》绘画  |  梁照堂

曹:长安画派也是属于您所说“河南”的范畴吧?

梁:从广义上来说,也属于我说的“河南”内,此地域画派也在黄河流域上。20世纪的60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陕西中国画群体,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大家称之为“长安画派”,地域色彩很浓厚。因他们活跃在陕西、西安等地域,古又称长安,顺理成章而得名。其主要人物为石鲁、赵望云,重要画家还有何海霞、黄胄、方济众、刘文西等人。他们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其中尤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

     90年代“长安画派”“最后”一位大家何海霞也辞世,“长安画派”实际上已经似不存在了。但人们仍旧习惯称现在陕西的画家为“长安画派”或者“后长安画派”,他们时也自翊为“长安画派”或者“后长安画派”。如今又崛起“黄土画派”。

    比之“江南”之“逸”,“岭南”之“秀”来说。“河南”,即黄河流域,中原国画各流派,都呈一种雄强大气,阳刚、浑厚的艺术气格。

《清味乐》绘画  |  梁照堂

曹:再谈“江南”,江南国画,比之河南的厚重雄强,“岭南”国画的温秀甜美,则“江南”中国画更突显一种书卷逸气、清雅淡逸气息。

先说浙派,即浙江画派,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浙派绘画的开创者之一画家兼学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浙派绘画有重要旁支江夏画派,代表人物是江夏(今属湖北武汉)的吴伟。浙派与明代宫廷绘画(院体派)曾呈双峰之势,自宣德至正德年间,两派并列雄踞当时中国画坛,代表了当时中国绘画的主流。而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活跃在浙江杭州等地的“新浙派”,经历了三代画家。代表人物如: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吴茀之等。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浙江画院、西泠印社等是浙派国画的“大本营”。梁老师,请您谈谈“江南”的代表人物黄宾虹等人。

梁:黄宾虹是国画界、山水画界最令人崇仰熟悉的大匠,安徽歙县人,生于浙江金华,划时代的巨匠式画家。早年激于时事,参与同盟会、南社、国学保存会等,后潜心学术,深研画史、画理。曾在国粹学报、神州时报、商务印书馆等作编纂工作,并主神州国光社编纂《神州大观》。历任新华艺专、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宾虹学养渊博,著述宏富,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他历经了“师古人”、“师造化”与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针对清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简括“浑厚华滋”四字,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并且把它提到民族性的高度。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而应力求“内美”。以笔为骨,诸墨荟萃,他的山水画和画论,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潘天寿是近代浙派的旗帜性代表人物,画风奇崛高华,戛戛独造。

陆俨少,“江南”国画山水的重要画家,既是浙江画派,又与上海画派有关。其山水由“四王”入手,后上溯宋元诸家。而后独创陆氏风格,说起来,这个“江南”画家,晚年定居深圳,又一度与“岭南”有关联。

《先知水冷暖》绘画  |  梁照堂

曹: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活跃于上海地区的画家形成了“海上画派”,其画风促成的主因,是哪些方面的因素所引发的呢?

梁:就区域性而言,上海的开埠,所引发的社会发展──属于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多元性,包括商业的频繁已成为当时中国的活动特区,人民的生活也随着商业兴趣,而有更广泛的视野;就经济的发展,使之富裕的象征,便落在精致文化的发展上;就文化特质来说,绘画创作是极为适宜的主题艺术。因此,自古虽也有卖画的记载,但文人大都以知音相赠,或停留在教书授徒,以求“束修”的供养,上海地区的繁荣,成为此风气的催发者。究其原因,当然是上海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本身传统文化的承继,事实上商贾与仕绅交往之间,也间接促成上海地区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所以说上海的画风已接近职业性、专业性的画作,并且颇有现实性的题材,包括传统人文精神的形式,甚至偏向具有“情绪”性的创作,如喜怒哀乐为内涵,这便是海上画派大都以花鸟画为主的主因。“海上画派”的风格趋向民俗性的画作,亦历历可数。当然就绘画发展而言,外延于内敛的充实,当画家感受到仕绅与商业之间有所牵动时,如何引导人情高雅又简明的画法,是促成画风的主因。

《浴滩》绘画  |  梁照堂

曹:梁老师,海上画派画家诸多,请您对他们的特点做一个归纳。

梁:海上画派的特点,其一是花鸟画为多,人物画次之、再次山水画,依序再为杂项题材,就传统的意义上,古诗词、文学作为基调,佐以西方反衬法、结构法、设色法等,在笔法墨法的应用上,简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其二颇具象征性的表现,不论是花鸟画或人物画,都是具有象征的手法,讲究内涵的充实。其三是造型与色彩华美,为了实用性与现实性,在造型的流畅上,以及较浓丽的色泽上,颇能迎合商业性的活动,也较受一般人所喜爱,此一风格显然也受西风美术表现法的影响。其四强调画法的根源,与清代的考据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常有模仿或仿真的同类画作出现,然求画者络绎于途,开始有形式化的趋向。

《鸽酣日暖》绘画  |  梁照堂

曹:画家程十发曾说:“海派无派,是一群在上海各展抱负,各有擅长的画家们的统称。”海上画派在成熟时期的主要人物是以任伯年、吴昌硕以及富有个性的名画家虚谷、蒲华为核心,此外,还有很多海上名家。他们以开拓探索的精神、不同的形式展示着各自的艺术风格。结合您所说的四大特征,海上画派是否也可分为民间画风和文人画风?

梁:民间画风,延续在中上层社会中,所传承之美学理念,除了文人画精神的元素外,加入通俗的平实题材,有借景写情的意义,并且有西方式的写生事实,显然受到近代西方美术观念的影响,其影响近代五十年的中国画风,也历历可属。代表人物有朱熊,工花卉,师法白阳山人,尤有简逸之笔;张熊,工花卉,晚年作没骨,水墨淋漓,用色艳而不俗,子弟甚多;王礼,习花卉,取径新罗、陈老莲、恽南田等人,弟子有朱偁、任伯年等人;任熊,构图奇特、变化多样,善人物、花鸟等,与任熏、任颐、任预等人被称为早期“海派四任”;任伯年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海上四大家”。任伯年是“海派”中广具影响的人物。今日任氏以花鸟画誉世,然而,在生时由于其肖像画当时很少人达到他的水准,所以任伯年当时最有影响力是他的人物画。其人物吸收西法,他还“新潮”地画过人体写生呢。海派巨挈吴昌硕50多岁才跟任伯年学画,但吴的金石石鼓文书法底及国学底厚,一出手就不凡。历史上吴的学术地位更高于任。吴已不仅是“海派”的代表人物,更成为中国画坛中国花鸟画的巨匠人物。“海派”中,朱偁,初学张熊花鸟,后师承王礼,从其学者亦多;钱慧安以人物画为多,花卉次之,从其学者亦众;任熏,人物、花卉、山川皆师其兄任熊之笔法;吴嘉猷,人物仕女、山水、花鸟等为专长,等等。

而文人画之金石画风其融篆籀书法写意为主,更为重要的也是使中国画之文化而化画派特色,均强调画法如书法,书画同源,以书法笔法应用于绘画形质,力促笔墨的老辣古朴。代表人物如赵之谦,书画皆佳,善金石考据,画以花鸟画为佳,笔调涵有金石气,即枯湿浓干白,以书法线条为行笔方式;蒲华,以青藤、白阳为宗,笔墨恣肆、奔放、真率。学生杨士猷传其方法;吴昌硕,书画印均为所长,行笔如写如刻,画境质朴,受其影响者如齐白石、潘天寿等等。

《番石榴香远》绘画  |  梁照堂

曹:海上画派,也称之海派,有流传广润之意,也有广施大众之美的理想,更有提升性灵的绘画作品,远从青滕、白阳,以至于今,形成一般力量。就纯粹画论来说,其贡献与理想,是画坛的盛事,也具开创性。当然,每种绘画的产生,必有其时代与文化背景,也都具有其发展的意义,就美术史与创作者来说,如何为大众的生活规划出希望,是要代代相传的工作。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画派,世称“金陵画派”。一般认为以龚贤为首的八位画家代表了这一流派的骨干力量,他们中还有樊圻、邹喆、蔡泽、李又李、武丹、高岑等。金陵画派中的个人画风相距甚远,彼此除偶有笔会以外并无深交。他们相聚在南京,用各自手中的笔毫,去描绘出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

梁:清初,明代留都南京聚集了一批遁迹草野的遗民和复社名士。其中有不少擅长书画的名流,这些书画家之间由于政治观点相近,互相交流思想过程中,又互相学艺。而生活在这一时期,活动在金陵地区的画家,早期他们的风格各异,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各有所长。随着他们交往的频繁,有各自影响着对方。他们的代表人物如龚贤,他主张师法造化,吸取前人成就,认为山水景物的描绘应“奇”而“安”,即要合理而不一般化,成功作品应达到“愈奇愈安”,“真实”动人。他善用多层次的积墨,作品深沉雄厚,强烈明净。他的画大多描绘江南、特别是金陵南京一带山水,代表作品有《千岩万壑图》、《木叶丹黄图》等。

        建国初期,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中国画院。江苏省也聘请了在当地有相当影响的画家来省画院。组织他们下工厂,到农村,去名山大川进行写生。他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创新精力旺盛,创作了大量反应生活,反应自然的新山水画。这些作品在南京、北京展示后,在美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他们创作的中国画,被称为新中国画,是从旧的传统画风和手法中创出了全新的中国画面貌,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人们将这部分画家和他们的艺术称之为江苏画派,又称新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代表作品如张文俊的《积肥大军》、《东山运果》,钱松喦的《红岩》、《常熟田》等。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傅抱石、钱松岩、张文俊、宋文治、魏紫熙、亚明等人。

《村边》绘画  |  梁照堂

曹:岭南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中一个重要的,但也是备受争议的画派,无论是绘画风格或是派名争议。梁老师,您对此有何看法。

梁:“河南”重,“江南”逸,“岭南”秀。岭南国画,以“岭南画派”为最有代表性。岭南画坛历史上的“广东国画研究会”,粤东地区的“岭东派”也是“岭南”国画的组成部分。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与“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革新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当年高剑父留学日本,受到日本画家参酌西方绘画以革新日本画的启发,同时又接受了孙逸仙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火热斗争的洗礼,于是立志对固有的旧中国画进行革新。他和陈树人、高奇峰以异军突起之势,揭起“新国画”的旗帜,以自己的天才画功和崭新的画风,给当时画坛以耳目一新的印象,时人称他们为“岭南三杰”。“二高一陈”之后的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也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被称为“岭南四大家”。“岭南画派”,也就约定俗成地传留下来,并因此引申出“岭南画派”的称号。

《林眺》绘画  |  梁照堂

曹:我们再回到派名争议的问题上来。那么多顶“帽子”,又是“折衷派”,又是“新派”、“革命派”,又是“岭南派”……到底哪顶最合适呢?“新派”、“革命派”今天是不好再叫的了,至于“折衷派”一名,固然可以显示它“吸收外来营养”的偏于技术性方面的特点,却仍然难以体现它“艺术革命”的全部宗旨,尤其是有关“艺术与人生”的重要内容。再从这一画派的实际情况看,它发源于岭南地区,创始人及其他主要成员又都是岭南人,而今天这个画派的“大营”仍在岭南一带,那么,按中外画派命名的通则,称为“岭南画派”是否比较适当呢?

梁:在中外艺术史上,一个画派的取名,大致依照两个原则:或按画家活动的地区,或按艺术表现的特点。前者,如中国古代的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等等;后者,如没骨派、米家山水。

       除此以外,有的还以画家群体的某种特点得名,如山水画的“南派”、“北派”之分则比较特殊,它既与佛教的禅宗分派有关,亦与中国南北地质环境、气候特征的差异有关。很明显,“岭南画派”之称,是按地域性命名的。这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很奇怪,这个名称却曾经很令画派的创始人感到不满。据关山月说:“当时高、陈诸先生对‘岭南画派’这个称号,并不满意,因为它带有狭窄的地域性,容易使人误解为只是地区性的画家团体。更主要的,它没能体现出吸收外来营养使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革新国画的理想。所以剑父先生从来没使用过‘岭南派’这一名称,而宁可自称是‘折衷派’。在他心目中,‘折衷’这个用语,也并非全为贬意的,只谓博采众长,合于一身而已。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接受‘岭南派’这个名称,而且它已经造成广泛的影响,所以这个名也就被写进了现代美术史册了。”后来,好些“派中人”如黎葛民等,直至六十年代还在文章中置辩,认为岭南派之名“不够恰当”。到今天,尚有人提议要“恢复‘折衷派’之名”呢?但是,“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这是不容置疑的。

       “岭南”的画家们,不管是“岭南画派”或是岭南其他画派派别的画家,无论其艺术主张多有不同,其国画作品大都自然流露出一种南方艺术的秀美、柔美、温美、甜美的地域风格特色,而区别于“河南”国画之“重”美,“江南”国画之“逸”美。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画。

《丛林归象》绘画  |  梁照堂

曹:梁老师,今天我们以地域性来划分讨论了中国画的三大审美板系,于这三大系的认识,对我们进行中国画的创作有何认知及实践作用?

梁:对于中国画审美体系的体验、把握以及在艺术理论的建构中所体现的立品,我们需在体系意识、哲学高度以及在实践中体现理解与阐释,而我以“河南”、“江南”、“岭南”来阐析这三大审美系,我所指的“河南”,乃是泛指黄河流域及至整个中原地区。自古中原乃是文化汇聚之地,此地域之文化内涵是厚重的,精神内蕴是历史积沉的化身。“江南”,即长江之南,也泛指长江流域。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其有三重涵义:一是自然地理的江南,即长江以南;二是行政地理的江南,唐代设置江南道,宋代有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清代有江南省,江南的概念历代都有所变化;三是文化江南,在近代以前,基本与唐代江南道的概念一致。现在的“江南”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体。“岭南”又称岭外、岭表。所谓“表”也就是“外”的意思。乃是折衷中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同时又透现一种秀柔温美的南方审美品格。

         艺术中有时是很难清清楚楚地分的,常常我中有你,你中有他。如广东岭南地区中的粤东、汕头平原地区中国画,又有海派的强烈影响,海派风与岭南风交融,成“岭东派”;黄宾虹既是“江南”画家,由于他有一段时间是在京华,也属于“河南”中原画家。甚至他还参与过“广东国画研究会”,与“岭南”也有关系。诚然“国画研究会”与“岭南画派”观点不一。然而,我这里的“三南”的“岭南”并非指岭南画派,乃指岭南地区画风、岭南审美。

         其实,九州之大,除了“河南”、“江南”、“岭南”外,中国画还有很多风格,但这“三南”在历史上形成影响力比较大的审美,是以有代表性地体现三种不同的审美系。当然,这只是历史的印象。当代,随着中西、南北的交汇,信息连环。各地域人群的流动、画家的流动,这种“三南”的各自地域艺术、人文特点也都减弱、拉近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深圳中国画坛,因为大江南北的移民已大大多于深圳本土原住居民,各地移来画家远多于原本土画家。“河南”、“江南”的特点比“岭南”强了。作为国画家,吸收各种时代、地域养料,包括吸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及至九州大地各地域艺术养分,还包括吸收西方传统古典、现代、当代的有益成分,开拓我们新的时代的中国画艺术。诚然,所有这些吸收,都不应以削弱,而只能增强中国画本身的肌体。我们对于三个“南”:“河南”、“江南”、“岭南”的三大系脉的中国画的认知,也是使我们对中国画的地域审美有较强烈的认识。其实,“江南”、“岭南”是“南”,南方,“河南”说的“南”,实是北国、中原,包括京津,且是中华文化的主心骨地带了。

         我们作为“岭南”地区的画家,应多向“河南”、“江南”以及各地域的画家、画风吸纳营养,营养越丰富,我们的中国画“身体”才能更好地拙壮、健康成长。

曹:梁老师,你的总结抓住了社会思潮的变化和审美与审美风尚、美学思想的发展,对审美过程的演变、发展、丰富和成熟做了一个全面的概述,收益颇深。

梁:说“河南”、“江南”、“岭南”,三审美系,随谈杂谈而已,扯不上“全面”,挂一漏万,或以偏概全,则在所难免,大家共同探讨吧。

“河南”重、“江南”逸、“岭南”秀。“河南”、“江南”、“岭南”,三大画脉,就如同黄河、长江、珠江一样,生生不息地浇灌着九州大地。三大画系审美都诞生出杰出人才、大家。“三南”各有其大特色、大气象、大风格,共同组成中国画的优秀史册与中国画的未来。

愿我们共同努力。

曹:谢谢梁老师!




紫雨轩书院是一个集文、诗、书、画、影为一体的原创平台,拥有多名国内外实力派多元知名艺朮家、诗词名家及最受欢迎的游记达人等,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陶冶情操,雅俗共享,敬请大家关注!

每天零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论 | 国画上的河南江南与岭南
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
江东八大家之一,新金陵二十家代表画家宋新江
周广中在山水画领域声名鹊起,成为金陵画坛的后起之秀
画家:刘乔乔
红色经典丨梁世雄手稿系列•井冈山&韶山(100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