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散文创作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散文大国,有着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写作散文。所谓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分经、史、子、集四部,认为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清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集。我们国家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所无法攀比。历史上,写作散文的人数不胜数,写出来的优秀散文也层出不穷。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古体散文,是古体散文中的典范,千古流传。哪怕是到了白话文取代古文至今,散文仍备受青睐,依然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一说到散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文章结构的脉络要放得开,主旨则要收得拢,象一把伞一样,伞有轴心骨,由伞骨支撑开伞面,都得围绕着轴心骨,所以撑得开也收得拢。

  散文有了这样的要求,那怎样写好散文呢?

  一、要写出散文的韵味。

  散文写作虽然不必追求诗歌的平仄押韵,但得写出散文韵味。所谓散文味,指的是,散文这一文体所特有的某些品格,比如自然、朴实、自由自在、随意而无拘束等。

  散文文体“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飘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它从不停留,惟行走是其家园。”史铁生的这段话,便道出了散文韵味。

  散文的韵味,不仅是指文字表达的技巧、风格,而是作家人格、个性和散文这一特殊文体融洽无间散发出来的一种包括氛围、美感在内的艺术境界。这种散文韵味的追求,往往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我们在读五四到建国时期的散文,我们会读到鲁迅先生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宁静淡泊;郁达夫的热情浓郁;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朱自清的朴实细致;冰心的典雅飘逸;郭沫若的史诗合一;许地山的自然哲理;周作人的闲适雅致等等。

  而要写出散文的韵味,不是靠文字的雕琢、修饰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是凭借其思想、意识、品德、其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而产生的。各种方面的修养,往往得靠他山之石,多读、多想、多写往往是积淀起自己写作风格的途径。

  正因为散文它自由了没有定体,其中的艺术奥秘往往更不易捕捉,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浪漫无羁的晓雾,但大体却是有的:就是要让别人品出味来。大千世界浩瀚雄奇,散文的韵味,当然不必担心单调和平庸了

  我们来品味一段文字:

  “十年来,求师访友,足迹走遍天涯,回想起来给我最大益处的却是“迟起”,因为我现在脑子里所有些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我真应该写几句话赞美它一番,同时还可以告诉有志的人们一点迟起艺术的门径。谈起艺术,我虽然是门外汉,不过对于迟起这门艺术倒可说是一位行家,因为我既具有明察秋毫的批评能力,又带了甘苦备尝的实践精神。我天天总是在可能范围之内,尽量地滞在床上──是我们的神庙──看着射在被上的日光,暗笑四围人们无谓的匆忙,回味前夜的痴梦──那是比做梦还有意思的事,──细想迟起的好处,唯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小房立刻变做一座快乐的皇宫。”

  这是梁遇春的《春朝一刻值千金》的开头,我们可以从中品出一种调侃的韵味。

  二、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写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不能见别人怎么写也跟风怎么写。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曾经风靡一时,引得无数人跟风效仿,可我们记住更多的依然是余秋雨,甚至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文人是经效仿他而成名的。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个作家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就是周作人之所以不是周树人的原因。

  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语言个性;二是文风个性,三是情感个性;四是思想个性;与别人的语言雷同、风格雷同、思维雷同、文章雷同,只会是这世界多了一个别人,而不是拥有一个真实的个性化、创新化的自我;有些人写文章,都是别人的语言与结论,看不到自己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也就是可有可无了。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这便是个性化的东西,至少在这之前,我没有发现哪个作家是这样的语言特色、情感色彩、文风个性以及思想内涵,除了一个史铁生。

  三、要把握好虚与实的度。

  散文虽形散却不能写得太泛,要注重虚实相间。情感的泛滥为文显得弄虚过多而成假,写得全是记实记事的文章则缺乏情感的交流互动,让读者产生不了共鸣。

  很多人写文章,特别是散文,都会注重辞藻的华丽唯美,可太多华丽语言的堆砌难免会飘,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这是不注重虚实相间的体现。

  写散文不能太飘,即满篇文章中不能尽是抒发感慨,而这些情感或情怀没有一种现实的基础,没有景、事、现实的状态等眼前或现时社会状态的支持。写散文不在“实”,不在“虚”,而在虚实之间;太“实”的文章,死气沉沉,缺少灵动;太“虚”的文章,灵动有余而沉淀不足。

  那何谓散文的虚与实呢?

  实:即眼前画面,自己故事经历或现时具体动作,社会现实发生的事情——凡是涉及到自我实践与当前社会实践的真实的客观的东西,都是“实”;

  虚:词汇、结论,主观体验,与现时很遥远的故事、神话、典故包括诗词杂句等,及非真实的虚假的臆构,凡是主观的、非现时的东西,都是虚;

  掌握了虚实的度,文章就应有感而发,为时而发,因时而发,有事有物可指,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有人这样评论过余秋雨的这段文字: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时,余秋雨也在现场。当然余秋雨不可能在现场,这里只不过采用了舞台艺术的聚焦镜头凭主观想像当年王道士发现洞穴的经过。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已成不可争的“实”,而余秋雨的主观臆造则是“虚”的体现,没有实做基础,估计王道士也要从地狱里冒出来把余秋雨上告法庭的。

  四、散文要以情动人,突出散文的真性情。

  真,就是真实,实实在在的,不是生编硬造的;情,就是要有情感,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事文,也要尽量带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文章,但是,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渗透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而像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都是写爱、写温暖、写光明、写希望,作者的一腔深情渗透其中,表现了冰心热爱生活、喜爱孩子、向往光明的情怀。

  现在已经有很多散文家认为,散文的情节可以虚构,但表露的感情必须是真实的,可见真情在散文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散文不必要文以载道,但必须写出作者的真性情。要让读者品出味,必须是要建立在情感的共鸣之上。

  还是来看一段文字:

  “我不敢再往下写,志摩若是有灵听到比他年轻许多的一个小朋友拿着老声老气的语调谈到他的为人不觉得不快么?这里我又来个极难堪的回忆,那一年他在这同一个的报纸上写了那篇伤我父亲惨故的文章,这梦幻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弯,曾几何时,却轮到我在这风紧夜深里握吊他的惨变。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

  这是林微因写的《悼志摩》的结尾,读来我们仿佛看见了林微因人比黄花瘦的身影在风紧夜深的时光里黯然憔悴,这是林微因对徐志摩的念。

  五、写散文要别出心裁,讲究创新。

  新散文家杰出代表周晓枫在谈到散文创新时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即使是最优秀的范本,追随者的步伐也会陷入前人的脚印里——最后,走的人多了不是路,而是坑。散文的创新首先要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在语言上求得突破。

  语言上的突破,要求我们对词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不能每次说到月色那便是月色如水,说闲适那便是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之类。语言的创新要求词义的重新开发,词义的开发就让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散文中一些固有的表述习惯和词语之间的惯常组合进行摈弃,并开始新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于坚说过:写作就是对词的伤害和治疗。你不可能消灭一个词,但你可以治疗它,伤害它,伤害读者对它的知道。所以我们必须对词语表现出来的公众意义进行颠覆和破坏,最后让它出场时让人意想不到,极大限度地解放它,恢复它的活力,从而达到对它的拯救和治疗。那么,当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从未见过但是既贴切又形象的句子,我们的想象是不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呢?我想会的。

  我们不难看出,创新散文的语言,通常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而非单一的平面,它的立体空间感很强,呈现了多种而不是唯一的意义。并不需要明喻,许多相关联的含义被叠加在语言的背后,若隐若现,意味深长。道理说的多反而不易明白,我们还是借助几段文字来说明吧。

  “五月的春天,骚动从身体里跑出来,像冬眠够了的蛇,跑出来要带你去旅行,带你去接近陌生的地理、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美。”“越是到秋的深处,我们越是发现秋的倾斜。即使没有泥泞,我们也感觉得到行走的艰难。”(阿贝尔《揉秋》)

  “而此时,我的母亲已在文字的道路上走了很远。文字的光亮已经在母亲的眼前闪亮。文字本身是黑色的,若能将其正确地组合,就会闪亮光芒。母亲已经进入了这个游戏,并已谙熟将其正确排列的若干方法,实际上,我的母亲已经回不来了。”(格致《乌拉学堂》)

  不知道你们在看了这样的文字会不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答案只有你们自己知道。

  以上便是我个人的散文创作观,这几方面纯属我个人看法,文中所谈内容多少都存在着拿来主义,同时借鉴了其他散文家评论散文的一些观点,但文中总体上都是个人的思考,而且各人看散文的定义,难免也会有雷同的地方,所以出现雷同的地方也是难免的。至于结构上的安排,内容上的选材,主旨上的定位等这里就不一一而讲了。毕竟写好散文,还得靠各人的悟性与灵气去掌握。

  写作没有决窍,无非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读书,最好多读名家名著,吸收名人写作技巧,同时要有实践创新的意识,时刻准备为散文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散文写得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了,古今中外名篇名句自然会融会贯通,那么散文在你的笔下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评价很犀利,不及金庸风趣幽默
关于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研究
跳跃着优美的文字 浮现出方寸的美丽
灵魂在漂泊
当代四大散文家是哪四位?
写散文与写文史散文的本质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