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宜地黄饮子

时方妙用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宜地黄饮子(三十)

内风,病名,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出于《素问·风论》。

内风的分类: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医|学教育网整理,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以及阴液亏损之候。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以及阴血亏虚之候。


三十八、地黄饮子

治舌瘖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谓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名曰痱症。地黄饮子少阴方,桂附蓉苓并地黄,麦味远蒲萸戟斛,薄荷加入煮须详。

肉桂、附子、肉苁蓉、白茯苓、熟地黄、麦冬、五味子、远志、菖蒲、山茱萸、巴戟天、石斛各五分,薄荷叶七片,水一杯二分煎八分,温服。【13味】。

(一)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治疗的是内风,不是外风,所以真正的中风是不能用地黄饮子的。地黄饮子很好,但是你必须得明白它治疗的是内风,跟外风没关系,所以大家以后碰到一些中风病人,首先你要鉴别他到底是内风还是外风,到底有没有外来的风?这个一定要鉴别清楚了,如果你鉴别不了,你就没法给他治。

主治】“治舌瘖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谓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名曰痱症。

地黄饮子治疗瘖痱症,什么叫瘖痱症?就是舌瘖不能言,足废不能行。瘖痱症的病人说话费劲,两条腿都走不了路,没劲儿。大家注意,病人的两条腿都不行,都走不了路,是对称的,这种病绝对不是半身不遂。病人上半身没事,就是两条腿不行,同时说话也不利落了,这种情况就是纯粹的内风,不是外风,实际上这种情况就是病人的肾出了问题,这是少阴肾经气厥不治,因为少阴肾经“落舌本”,落在舌根上,所以病人说话就不利落了,舌头不灵了,然后两条腿也不行了,这个时候瘖痱症就用地黄饮子。

1.方歌

地黄饮子少阴方,桂附蓉苓并地黄。”

“麦味远蒲萸戟斛,薄荷加入煮须详。

地黄饮子是入少阴经的,这个方子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的,瘖痱症是一个很常见的病,它属于内风。

大家注意一下,地黄饮子中药物的量非常之小。像肉桂、附子、肉苁蓉、白茯苓、熟地黄、麦冬、五味子、远志、菖蒲、山茱萸、巴戟天、石斛等各五分,五分也就是1.5克,薄荷叶7片,量非常小。中医认为,凡是希望药往上走,用量就要小点,并不是用量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要看你干什么用。

2.地黄饮子论

“陈修园曰:命火为水中之火,昔人名为龙火,其火一升,故舌强不语,以肾脉荣于舌本也。火一升而不返,故猝倒不省人事,以丹田之气欲化作冷风而去也,方用桂附苁蓉巴戟以导之。”

陈修园陈老先生说命门之火为水中之火,因为肾属水。肾中之火为水中之火,过去又叫龙雷之火,叫龙火,实际上就是龙雷之火。

怎么理解龙雷之火?现在很多人对龙雷之火比较陌生了,认为人的火很简单,清清热就行了,你要是这样理解中医,我觉得就是非常可笑的。因为中医的火分成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龙雷之火。龙雷之火越用寒药,火越盛。

自然界也有龙雷之火,是什么呢?就是打雷、打闪,这个就叫龙雷之火。古人认为雷电是从地下升上去的,越是暴雨,越是雨大,这个龙雷之火越盛。所以可以想象,如果人体出现龙雷之火、龙雷上奔的情况,就是火往上走,那么用寒凉药就像下雨一样,越用寒凉药,这个火就越盛,所以下焦的火升上来以后,就出现舌强不语(舌根儿不灵便)。因为肾脉荣于舌本,火一升就不返,所以这个人也能出现猝然昏倒、不醒人事,丹田的气都化作冷风而去,这也是非常危险。要想治疗龙雷之火,就得引火归元。得把龙雷上奔,奔上去的这个阳气给它引到下焦来,所以不但不能用寒药,还得稍微用点儿热药,所以用肉桂、附子、肉苁蓉、巴戟天引龙雷之火归于下焦。

龙升则水从之,故痰涎如涌,以痰之本则为水也,方用熟地、茯苓、山药、石斛以安之。

瘖痱症的病人往往还有很多痰,痰涎如涌。因为龙雷一升就下雨,然后就发大水,然后水就升上来了,这就是痰涎。所以这种情况下,你光化痰不管用。所以我们有时候经常说中风病人痰那么多,化痰。但是他的痰是从底下涌上来的,你不让它回去,这个痰会越涌越多,什么时候把人的津液全化成痰了,这个人也就完蛋了,所以化痰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痰的根本就是水,就是人的津液、阴液所化,本来都是好东西,最后化成痰,变成废物了。所以熟地、茯苓、山药、石斛安这个水。

“火迸于心,则神识昏迷,方用远志、菖蒲以开之。风动则火发,方用麦冬、五味子以清敛之。肾主通身之骨,肾病则骨不胜任,故足废不能行,方用十二味以补之。”

龙雷之火上奔,迸于心以后,人就会出现神识昏迷,所以用远志、菖蒲开心窍。风动则火发,用麦冬、五味子清敛内火。肾通身之骨,所以肾一病,骨不胜任。为什么两条腿都走不了路呢?因为肾主骨,肾虚了以后,这个骨头不行了,走路当然就不行了,所以地黄饮子里面很多补肾的药,来补肾。

“然诸药皆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而火由风发,风则无形而行疾,故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刘河间制方之妙,汪庵辈从未悟及,无怪时医之愦愦也。”

为什么地黄饮子里面的药的药量这么小呢?因为这些药都是质重性沉之药,比如熟地、肉桂、附子、肉苁蓉都不是清轻之品。银翘散都是清轻之品,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这些量都小点,这好理解,因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但是为什么地黄饮子的这些药全都是质重的,本来是往下焦去的,怎么开这么小的量呢?是什么意思?用比较沉重的,往下走的药,就是为了镇逆上的龙雷之火。但是火由风发,风无形而且走得很快,所以用轻清的薄荷(薄荷是轻清之品)为引导。

3.地黄饮子煎药时间要短

为什么这些药物煎的时间很短?一个是因为药用量很小,还有就是为了取其轻清之气。中药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这是气,酸、苦、甘、辛、咸这是五味。如果熬半个小时,出来的全都是重浊之味了。这个方子,我们不但要这个味,还要这个气。如果你煮的时间长了就只有味没有气了。

轻清之气往上走,重浊之味往下走。轻清之气散风,重浊之味走阴分镇逆,所以往上有力量就可以把龙雷之火压下来,往下也有力量,因为还得补肾。这就是刘河间的制方之妙,也是中医的奥妙之一,我们很多人不知道地黄引子是这么开的。你得把这个方子的药剂掌握了,怎么熬也得记住,如果没记住,那是不行的。一般人对这个方子理解不深,我们要尽量深入理解这个方子。

中药绝对不是用量越大越好,也不是熬药时间越长越好,用量大小和熬药的时间都是要根据你的治疗法则而定,什么样的立法决定什么样的熬药方法,这点张仲景是最讲究的。当然后世医家跟他学,也是非常讲究的。

地黄饮子就是这样的,我们记一个方子,连它的煎煮法都要记,因为这个环节你要是煎错了,这个方子就也不管用了。

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组成〕熟地黄(25克) 巴戟去心(15克) 山茱萸(15克) 石斛(15克) 肉苁蓉酒浸焙(15克) 附子炮(10克) 五味子(10克) 官桂(10克) 白茯苓(15克) 麦门冬去心(15克) 菖蒲(10克) 远志去心(10克) 生姜(5克) 大枣(5克) 薄荷(2克),15味

注:原方中各药为等分。

〔煎服法〕水煎服,取上药放入500毫升水中,煮取约250毫升,分二服,早晚各一次。

〔讲解〕本方源于《宣明论方》,主治喑痱证,是由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内经》曰:“虚则补之”、“因其衰而彰之”,故治宜温补下元,开窍化痰。方中熟地山茱萸补益肾阴,壮肾水济心火;巴戟、肉苁蓉、肉桂、附子温养肾阳,其中肉桂更能引火归源;真阴下虚,虚火上炎,心火暴盛,故用石斛、麦门冬滋阴液清虚火,并制桂、附之刚燥;虚火上炎,火动痰生,堵塞窍道,故用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调协水火,开窍化痰;五味子收敛浮阳;姜、枣调和营卫;薄荷利咽。综合本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而以治下治本为主。诸药合用共奏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使下元得以温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虚火得清,痰浊得除,喑痱自愈。

本方药多温燥刚烈,不宜久服。如服用较久时,可以仙茅淫羊藿代替桂、附。

如属气火上升,肝阳偏亢,突然舌强足废者本方切不可用。

本方所谓“中风”,虽可隶属于内风病范畴,但纯属极虚之证,而绝对不是肝阳亢极导致的中风(脑溢血),更不是具有之经形证的真中风。

〔临证应用〕本方为冶喑痱之主方。如足废偏于肾阴虚而见骨节烦热者,可加桑枝地骨皮鳖甲退虚热

若偏于肾阳虚而见腰膝冷感者,可加淫羊藿、仙茅以温化肾阳。

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补气

本方近代不单用于治喑痱,而是作为补肾的常用方剂

若只见足废不用之症者,可去菖蒲、远志、薄荷等宣通开窍之品。

如纯属阴虚,痰火盛者,可去温燥的桂附,加贝母、竹沥胆南星天竺黄以清化热痰。

〔文献摘录〕张秉成:“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以熟地巴戟山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避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信归。薄荷以收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成方便读》)


地黄饮子--

【处方】生地黄汁30毫升,芦根15克,生麦门冬25克(去心),人参15克,白蜜15毫升,橘皮10克,生姜15克。

【功能主治】主治心胃虚热,呕吐不能进食,食则烦闷。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下地黄汁,分三次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芜荑、面、炙肉、荞麦面、猪肉、大蒜、粘食及生冷食物。

【摘录】《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


李今庸治喑痱

地黄饮子治喑痱病证

组方:巴戟天6克,熟地6克,枣皮6克,肉苁蓉6克,茯苓6克,石斛6克,熟附片6克,肉桂6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菖蒲6克,麦冬6克,薄荷叶少许
。

治疗:风邪入肾,心肾不交而致风痱,症见神志微昏,口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等。

用法:药13味,以适量水煎,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1剂,分2次服。
喑痱(yīn fèi) 指以舌体僵硬不能言语、下肢痿软不堪行走为主症的一类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方歌括·轻可去实》第六讲: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
体虚多病,抵抗力差?一剂地黄饮子阴阳双补,增强你的免疫力!补肾治脚软。。。
『治风剂』地黄饮子
治风方之地黄饮子
赵锡武运用地黄饮子治疗瘖痱的经验 - 辨证论治 - 岐黄中医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