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家精要|李世珍针治不寐验案举隅



针家精要|李世珍针治不寐验案举隅

作者:李传岐


李世珍:1927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县,1953年结业于卫生部针灸师资班,1980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任张仲景国医大学临床医务部主任、针灸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医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大连张仲景学说研究中心董事,河南中医学会理事,河南针灸学会理事。早年随父学习中医。他重视整体治疗、辨证选穴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治病必求。李世珍教授行医执教50年,精于针灸,擅长辨证论治,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李老对内伤杂病有其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辨证论治

李老认为,不寐一证,临床当辨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重在心肝脾肾诸脏,如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肝血虚等;实证多因食滞痰浊,胃腑不和及肝郁化火等。实证日久,气血耗伤,又可转为虚证。属于心脾血亏者,不易入寐,寐而易醒,乱梦纷纭;阴虚火旺者,虚烦不眠,或入寐即醒;肝郁化火者,烦躁易怒,头胀,火眠;胃腑不和者,胃院不舒,胸膈满闷,夜卧不宁;心胆气虚者,胆怯易惊,寐而不稳。其治疗原则,着重在于内脏的调治,如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当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思虑劳倦,伤于心脾,治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气郁化火,扰动心神,治宜舒肝泻热,佐以安神;胃中不和,痰热内扰,治宜消热化痰,和中安神;心胆气虚,神摇善惊,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气血虚亏,心失所养,治宜补益气血以安心神等法。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归于正常而不寐便愈。李老还认为,不寐一证,尽管传统的辨治中心在心,但也不能忽视脑为元神之府的辨治,髓海不足当健脑补髓,邪扰元神又当清脑以安眠。


2
病案举例

2.1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 交通心肾


【病案】代某,男,28岁,1994年4月8日初诊。患失眠已3个月。8年前在学校念书时患过失眠,后来治愈。近3个月前因用脑过度而复发。夜间仅能睡眠3- 4h、入寐后易于惊醒,中午不能入寐。平时有心烦心慌,咽干口渴,身困倦怠,两眼干涩,视物昏花,健忘等症状。脉沉细数,左关偏于沉细。辨以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宜滋阴清火,交通心肾,佐以清脑安眠。取穴:一、二、五、七、九至十二诊,针泻神门补复溜;二、四、六、八诊,上方加泻风池。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效果:六诊后,两眼干涩治愈,视物明显好转;七诊后,不寐好转,中午己能入寐,夜间能入寐6h脑子清醒,心烦心慌和易惊均明显好转;十诊后,心烦治愈,己能熟睡,醒后又能很快入寐;十一、十二诊巩固疗效。随访:1998年6月25日患者告知失眠在此治愈未发。


【按】本例属黄连阿胶汤证。《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病例不仅可见“心中烦,不得卧”,又见咽干口渴、两眼干涩、视物昏花、脉沉细数等少阴阴虚火旺之证候群。故针泻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子穴神门,以清心火,针补肾经之母穴、金穴复溜,以滋肾水。二穴配伍,补北泻南,滋阴消火,交通心肾,类似黄连阿胶汤之效。配伍风池佐以清脑安眠,以促失眠的早愈。


2.2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病案】徐某,女,41岁,1987年8月7日初诊。患失眠已2年。因生气和思虑操劳过度而得。2年来经常多梦少寐,入寐迟缓,易于惊醒。伴见遇事惊怕、心悸,看到奇物易于惊悸,多疑善感,全身觉麻,筋惕肉,气短头晕,腹胀,泄泻便塘,食后仍饥(因中气不足,食后仍感腹中空虚似饥),喜热饮,饮食生冷易致胃痛、吐酸,后项困痛和全身指陷性浮肿等症状。而色略有萎黄,舌淡苔白,脉象沉缓。曾用中西药屡治无效。辨以思虑劳倦伤于心脾,心脾两虚证。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取穴:针补神门、三阴交。隔日针治1次。效果:二诊后,己能熟睡,心悸、惊怕及善饥、腹部空虚减轻,手足及而部浮肿稍有减轻;四诊后,仅有时傍晚惊怕,腹胀、泄泻、气短和全身浮肿治愈;五诊后,遇事或思考问题亦不惊怕,仍头晕;七诊后,惊怕治愈,一切症状治愈;八至十二诊巩固疗效。随访:1987年11月9日回信告知治愈未发。


【按】本例属于归脾汤证。系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心神不宁而成之不寐证候。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类证治裁·不寐》亦云:“思虑伤脾,脾气亏损,经年不寐。”心脾不足之不寐,故针补心经的神门补心气养心血和针补具有养血益脾的三阴交,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类似归脾汤之效而愈病。


2.3肝郁化火 疏肝泻热 佐以安神


【病案】李某,男,37岁,1984年6月10日初诊。患失眠已5年,近2年加重。5年前因家务操劳,加上精神刺激(思虑、郁怒太过)而得。近2年来每月农历17日前后失眠4天。失眠前手足心热,手心汗出,心烦易怒(好发脾气,恼怒时摔东西、骂人),恶食,心悸。失眠以入寐迟,易惊醒,不能熟睡,醒后呃逆几声为特点。平时两耳听力障碍,两侧浮白、窍阴穴处有压痛、刺痛感,时而头部不定处痛,健忘等。严重时一次服速可眠6片亦不能入寐。左脉沉细弦数,右脉沉细数。多处求治收效不著。辨以肝郁化火,扰动心神之不寐证。治宜疏肝泻热,清心安神。取穴:针泻太冲、神门。效果:二诊后,失眠、心悸、烦怒减轻;六诊治愈。随访:患者3个月后回信告知病愈未发。


【按】罹患5年之不寐病,因何多方求治而罔效,是因肝郁化火,扰动心神之不寐证候,临床少见。前医多从常规治疗,再因给予西药强制入寐,尚未釜底抽薪,故终不能治愈。今针治6次而愈,其效之速,是辨治切中病机之故。本例系情志所伤,气郁不疏,郁而化火,扰动心神,心火偏亢,神不得安之不寐证候。针泻肝经原穴太冲疏肝清热,针泻心经原穴神门清心安神,共奏疏肝清热,清心安神而收效。


2.4痰热内扰 清热化痰 和中安神


【病案】宋某,女,20岁,1998年2月15日初诊。患失眠已经20多天。20多天前因生气引起哭闹无常,语无伦次,经精神病院治疗有所好转,而又出现多寐少梦,卧寐不宁,郁怒时头昏,精神失常。并有眼球胀痛,头晕心悸,头顶跳痛,溲黄,口苦,口渴欲饮,口吐白痰,口鼻气热,脘闷纳呆等症状。脉象弦滑而数。辨以痰热内扰,肝郁化火,扰动心神之不寐证,治宜豁痰清心,疏肝泄热。取穴:针泻神门、丰隆(配透天凉)、太冲。效果:一诊后,不寐好转,痰少,精神失常症状好转;二诊后,原有症状悉愈;三诊巩固疗效。


【按】本例系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扰动心神和痰热内扰,心神不宁两个证型之不寐证。两型同治,故针泻神门(清心火安心神)、丰隆(化痰要穴,配透天凉,可清泻痰火以安神)、太冲(疏肝理气解郁)施以疏肝泻热,清心豁痰之法而收效。


2.5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 安神定志  


【病案】宋某,男,42岁。2000年1月10日初诊。患失眠已经两年余,两年前因突然受惊及平时思虑过度而得。此后每因受惊或思虑过度而不寐、心悸,夜寐易于惊醒。伴有遇事易惊,气短乏力,健忘,神疲体倦,时而饮食减少等症状。而色少华,舌淡苔簿,脉象细弱。每夜仅能睡眠2- 4h、曾服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知柏地黄丸等药收效不大。辨以心胆气虚,神摇善惊。治益补益心脾,安神定志。取穴:针补心俞、肝俞,其中二、四、六诊加补脾俞穴。隔日针治1次。效果:四诊后,气短、心惊心悸明显减轻,能熟睡5 - 6h、不易惊醒;六诊后,不寐治愈,伴有症状也基本随之治愈;七诊痊愈。随访:2000年5月6日患者告知不寐在此治愈未发。


【按】本例患者系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血不养心,复因受惊以致心虚胆法。故而心神不安,决断无权,遇事易惊,善惊易怒,夜寐不宁。正如《沈氏尊生书》中所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睡梦纷纭,虚烦不寐”之不寐证候。故补心俞(补心宁神)、脾俞(健脾益气)、肝俞(养肝益胆),施用补益心脾,养肝益胆安神定志之法而收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不寐
14 不寐
不寐的针灸治疗
【针方】李世珍脏腑辨证针灸治疗不寐
轻松告别失眠,还可以这样做!
失眠,如何辨证分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