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代谢紊乱的这7个临床指标,你都清楚吗?
userphoto

2022.12.01 黑龙江

关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记住这些化学指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的那些事儿就能知晓啦!




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检测指标是实验诊断的重要技术措施,血糖水平和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对糖尿病进行诊断。临床实验室检测血糖以及血糖调节物、糖化蛋白以及并发症相关的其他代谢产物等,有利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FPG)是指至少8小时内不摄入含热量食物后测定的血清葡萄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项目。

【参考区间】成人空腹血清葡萄糖为3.9-6.1mmol/L(70-110mg/dl)。不同样本的葡葡萄糖浓度参考范围见表。

表1 体液空腹葡萄糖参考值


【临床意义】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当各种因素导致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后,会出现血糖值异常。空腹血糖水平反映了胰岛素分泌能力,其增高与葡萄糖耐量降低是相平行的:若胰岛素分泌能力不低于正常的25%,空腹血糖多是正常或只轻度升高,一般人血清血糖不超过6.1mmol/L;当胰岛素分泌进一步降低,但不低于正常的40%,则空腹血糖在5.8-11. 1mmo/L;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时,提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

空腹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最主要的依据。若空腹全血血糖不止一次超过6.7mmol/L,血浆血糖等于或超过7.8mmol/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一般应2次重复测定,以防误差。同时还要注意精神、饮食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凡空腹全血血糖在6.1mmol/L以上,血浆血糖在6.9mmol/L以上,而又低于上述诊断标准时,应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若有明确的糖尿病症状,应先做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一般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在失去控制时可高达10-16.7mmol/L;在重型及长期控制不好的患者,空腹血糖也可高达22.2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参考区间】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临床意义】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有很多,餐后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餐前血糖水平,进食的种类和时间,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餐后运动,情绪等都会对餐后血糖有影响。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很高,若只查空腹血糖,很容易误诊,当餐后血糖≥11.1mmol/L时,诊断糖尿病敏感性更高、漏诊率更低。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对于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监测指标:

①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降到7.8mmol/L以下。如果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良好,甚至高于正常水平,但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抵抗不明显,但胰岛β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

②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易发生糖尿病眼、肾、神经等慢性并发症。对于中年以下和病情不重者,要严格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值在7.8mmol/L以下;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并发症较重者,餐后2小时血糖可适当放宽至7.8-11.1mmol/L。

③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量及使用的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仅查空腹血糖所不能替代的。

餐后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餐后血糖值在7.8-11.1mmol/L时,已经存在大血管病变,血糖值越高,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越高。

葡萄糖耐量实验


【参考区间】

OGTT结合FPG可协助诊断糖尿病及相关状态:

  • FPG正常(<6.1mmol/L),并且2小时PG<7.8mmoL为正常糖耐量。


  • FPG介于6.1-7.0mmol/L之间,2小时PG<7.8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


  • FPG<7.0mmol/L,2小时PG介于7.8-11.1mmol/L为葡萄糖耐量异常(IGT)


  • 血浆FPG≥7.0mmoL/L,2小时PG≥11.1mmol/L,为糖尿病性糖耐量。


【临床意义】OGTT主要用于下列情况:①诊断妊娠糖尿病(GDM)。②诊断IGT。③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mmol/L,可用OGTT了解糖代谢状况。此时如OGTT异常,不代表有肯定因果关系,还应该排除其他疾病。④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由葡萄糖与HbA的β链氨基末端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且该过程不可逆。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约占80%,且浓度相对稳定。为简便实用,临床上常以HbA1c代表总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参考区间】糖化血红蛋白参考范围为3.6%-6.0%。

【临床意义】HbA1c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所以HbA1c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治疗指南》中首次将HbA1c作为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根据该指南,HbA1c水平在5%左右表示未患糖尿病,HbA1c水平在5.7%-6.4%预示进展至糖尿病前期阶段,HbA1c≥6.5%则表明已患糖尿病。

但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孕妇或有贫血等血红蛋白异常的患者,不主张做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因为异常的血红蛋白可干扰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为达到理想的糖尿病控制,ADA推荐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目标为HbA1c水平≤7%,希望这一目标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相关严重并发症,如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牙龈病变。对经治疗后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常规检测指标,至少每6个月一次。

HbA1c参考范围个体差异很小,且不受急性疾病的影响,年龄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对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测定值可达参考范围上限的2倍或更多,但很少超过15%,若超过应考虑是否存在胚胎血红蛋白(HbF)干扰。

与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相比,HbA1c的检测方法已标准化,与糖尿病长期并发症的相关性更强,生物变异性小,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采血,不易受血糖波动的影响,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血糖管理或治疗的指导。

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白蛋白


除了血红蛋白,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可与血清蛋白的N末端发生非酶促的糖基化反应,形成高分子酮胺化合物,其结构类似果糖胺,总称为糖化血清蛋白。90%以上的糖化血清蛋白是糖化白蛋白(GA),因此GA可以反映糖化血清蛋白的总体水平。

【参考区间】

健康成年人糖化血清蛋白(1.9±0.25)mmol/L。

糖化白蛋白正常参考范围为10.8%-17.1%。

【临床意义】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比血红蛋白短,转换率快,为17-19天,故可通过测定血清糖基化蛋白水平来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情况,在反映血糖控制效果上比HbA1c更敏感、更及时。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性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糖化白蛋白更准确地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由于测定糖化白蛋白监测的是短期血糖的改变,因此它应与HbA1c结合应用而不是替代。当患者有血红蛋白异变体(如HbS或HbC)存在时,会使红细胞寿命下降,此时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不大,而GA则有价值。

【评价】红细胞寿命和血红蛋白变异体不影响糖化白蛋白的结果,但它受血浆总蛋白浓度的影响。

乳酸


【参考区间】

一般认为乳酸浓度超过5mmol/L以及pH<7.25时提示有明显的乳酸性酸中毒。

【临床意义】乳酸性酸中毒在下列两类临床情况下发生:

①A型(缺氧型):常见,与组织氧合作用降低有关,如休克、低血容量和左心室衰竭;
②B型: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肿瘤、肝病)药物或毒物(如乙醇、甲醇、水杨酸)或先天代谢紊乱(如甲基丙二酸血症、丙酮酸血症和脂肪酸氧化缺陷)有关。乳酸性酸中毒比较常见,住院患者发生率约为1%,病死率超过60%,而如果同时存在低血压,则病死率接近100%。

乳酸性酸中毒另一个不常见且难以诊断的病因是D乳酸性酸中毒。D-乳酸不是由人代谢产生,而是由肠道吸收后在体内积累。D-乳酸可以导致全身性酸中毒,常见于空回肠分流术后,表现为乳酸性脑病(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嗜睡)并有血浆D-乳酸浓度升高。实际上所有测定乳酸的方法都使用L乳酸脱氢酶,而不能测定D乳酸。D乳酸可用气液色谱法或用D-乳酸脱氢酶测定。

脑脊液(CSF)中乳酸浓度通常与血中乳酸相同。但是当CSF发生生物化学改变时,其乳酸浓度的变化与血中浓度无关。CSF中乳酸浓度上升可见于脑血管意外、颅内出血、细菌性脑膜炎、癞痫和其他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病毒性脑膜炎,CSF乳酸浓度常不增加。因此,CSF乳酸浓度可用于鉴别病毒性和细菌性脑膜炎。

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因含量太少,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

【参考区间】健康成年人尿液白蛋白含量(免疫透射比浊法):24小时尿液:<30mg/24h,定时尿:<30μg/min,随意尿:<30 μg/mg肌酐。

【临床意义】尿微量白蛋白被公认为是早期肾脏损伤的检测指标。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肾脏损害风险。大约1/3的1型糖尿病患者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2型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性肾病的概率不及1型糖尿病,但因其人数众多,占糖尿病肾病的60%。

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都可引起肾脏损伤,因此,尿液微量白蛋白对该三大高发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尿微量白蛋白作为一个敏感的指标,其升高早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变、神经性病变等并发症出现之前。

对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持续>20μg/min说明发展为明显肾脏疾病的危险将增加20倍;持续性尿蛋白定性阳性(相当于尿白蛋白≥200μg/min),提示已有明显的糖尿病性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增加对预报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肾病、终末期肾病和增生性眼病都有价值;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增加可预报渐进性肾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死亡率。

为了解各频道粉丝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提供更有趣、有用、有态度的内容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欢迎大家动动手指
完成以下的调研
只要五秒钟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相关的检查那么多,你都了解吗?
糖尿病相关的检查,你都了解吗?
精华采撷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与糖尿病打交道,这些检查患者一定要了解(上篇)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爱爱医资源-糖尿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