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承认吧,这个瑞典老太太比你更懂汉字| 读书者说

有一次旅行的途中,我正在公共休息区把当天的心情敲进电脑里。同行的瑞士老爷爷老奶奶从来没见过电脑打汉字的场面。 他们好奇地站在我身后,看着我的手指在印有字母的键盘上飞驰,可是屏幕里却出现了他们一个都不认识的方块字。


见他们感兴趣,我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


“Do you want to learn Chinese? I can teach you.”我对着身后七十多岁的瑞士爷爷说。他山地自行车可比我骑得快多了。


“But it looks so difficult!”


“A little bit. But I am a good teacher.” 说着我敲出一、二、三。


 “One, two, three. See? Easy.”


他眼中闪过喜悦的光芒,看上去是很简单啊。


我又敲出木、林、森,并解释这些汉字的结构和含义,连自己都觉得有趣。不过,如果当时我看过瑞典汉学家(Swedish sinologist)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写的《汉字王国》,我就可以向他们推荐这本书了。



一个外国人能比中国人还懂汉字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肯定比我懂。林西莉可不是一般的外国人。她是一位十分热爱中国文化的音乐家、汉学家,极会讲故事。她说,“我到了中国走在街上、路上,看到四处都是汉字。” 她喜欢辣。八月底来北京的时候,特地带了几袋中国的红辣椒回去,说瑞典买不到,中国的辣椒比较香。



在北京见到她的时候,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看上去非常优雅,但又是那么和蔼可亲。


Although she now uses a walking stick due to knee surgery, and was exhausted by a long and tight schedule when she was in Beijing, she was full of passion when speaking at an event about Chinese characters in her book, the guqin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imilar to the zither) and her other experiences in China.

林西莉膝盖做了手术走路要拄拐杖,加上在北京的行程很紧张,她看起来很疲倦。不过,活动中,当她讲起书中的汉字、古琴以及她在中国其他经历的时候,她依然充满激情。


One of the 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s she spoke about was 竹 (bamboo).

其中她讲到的一个汉字是“竹”字。


First, she mimicked the sound that is created when a strong wind blows through bamboo.

一开始,她模仿强风穿过竹林的声音。


Later, she says: 'Bamboo is very strong. When the wind blows, the bamboo just leans. But big trees like oak fall because they fight the wind. Bamboo does not. The Chinese say when times are difficult, lie low and wait, and better times will come.'

然后,她说:“竹子很坚韧。风吹过的时候,竹子会倾斜。诸如橡树这样的大树会倒掉,因为它们会顶风作战,但竹子不会。中国人讲,困难之时,放低姿态等待,日子会好起来的。”



Lindqvist, who spoke mainly English peppered with some Chinese, apologized to her listeners that s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as fluently as before because it was a long time since she had spoken the language.

林西莉讲英语夹杂着中文,她向观众道歉说因为很久没讲汉语所以说的不流利了。


Her interest in China was first sparked at the age of 5 or 6, when her mother showed her an oiled-paper umbrella brought to Sweden by a friend from the Far East.

她五六岁的时候,母亲拿出一把朋友从远东带回的油纸伞给她看,她由此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Since the age five, she has learned to play the piano, and at 23, she started learning to play the Lute.

她自5岁起开始学钢琴,到23岁开始学鲁特琴。


Later, during a nine-year period spent at university, she attended lectures by famous Swedish Sinologist Bernhard Karlgren o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such as Confucius and Laozi.

后来,她大学念了九年(瑞典大学不收学费,她学了很多东西),期间她上了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中文课,学习孔子、老子等中国古典哲学家的经典理论。


Karlgren often showed his students how a Chinese character was written on oracle bones and bronze ware in ancient times, and how the characters had developed through history.

高本汉上课的时候会向学生展示在古代汉字是怎么刻到的甲骨和铜器上的,讲述汉字在数千年历史中的演变。


Karlgren's strong interest in the structure of characters influenced Lindqvist greatly.

高本汉对于汉字结构的浓厚兴趣深深影响了林西莉。


So, in 1961, when Lindqvist's husband was posted at the Swedish embassy in China, she traveled along and enrolled in Peking University.

1961年,林西莉的外交官丈夫被派驻中国,她一同前往,在北京大学念书。


At the university, her Chinese teachers told her to memorize everything, instead of telling her why, so she tried to seek solutions herself.

在北大,中文老师的基本教学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不讲背后的逻辑,所以她只好自己想办法。


正处在政治运动中的校园生活十分枯燥。不过林西莉在北京找到了一样乐器,自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还在瑞典的时候,林西莉的一位朋友,瑞典音乐博物馆的馆长得知她要去中国,就说,到了中国一定要学一样中国的弦乐器,于是写了封推荐信给莫斯科的一位音乐教授。林西莉要在莫斯科转机。


林西莉在莫斯科见到了教授。他一点都不像传说中的苏联人那样凶神恶煞。他说,你要是学一定要学古琴,不要学琵琶,因为古琴才是中国文人弹奏的乐器,琵琶是用来娱乐的。


林西莉拿着苏联音乐家的推荐信在北京护国寺隔壁的四合院找到了“北京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改变了她的一生。尽管弹奏钢琴二十几年,又学了五年的鲁特琴,这位西方演奏家依然视古琴为最契合她心灵的乐器,弹奏古琴让她内心平静。


There were 11 masters there and she was the only student because at that time the guqin was seen as outdated.

研究会共有11名古琴大师(包括管平湖等),但是由于当时古琴是过时的乐器,所以只有林西莉一个学生。


Recalling those masters, she says: 'They were the most elegant and cultured people I've ever met.'

林西莉说:“这群大师是我一生遇到过的最优雅最有才学的人。”


In 1962, Lindqvist returned to Sweden as her husband's posting in China ended.

1962年,丈夫任期结束,林西莉也要回瑞典了。


But, before she left - in order to continue studying the guqin in Sweden - she bought a recorder from Hong Kong and the 11 teachers recorded 23 pieces of guqin music for her. They also gave her a guqin from the Ming Dynasty (1368-1683) because it was impossible to buy one anywhere.

走之前,为了回国后还能继续学习古琴,林西莉从香港买了一台录音机,大师们给她录了23首古琴经典曲目。大师们就将一把明代的琴送给她,因为没地方能买到了


之后的十年林西莉和丈夫在东南亚、南美四处旅行。


In 1971, Linqvist started teaching Chinese at a high school in Sweden. Like her teacher, Karlgren, she told the students about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by showing them pictures of oracle bones and bronze scripts.

1971年,林西莉开始在瑞典的高中教汉语。和她的老师高本汉一样,她上课也讲汉字的结构、起源和演变,并给学生们看甲骨文和金文的图片。


But during her teaching stint she often found the existing material was very limited and could not answer many of her questions. So she kept a close eye on the new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n being made in China.

不过在教学中,她常常发现现有材料有限,无法解答很多问题,所以她一直关注中国的考古发现。


In the 1970s and 1980s, China was on a building spree, and many archeological sites were being discovered as the ground was being excavated for the new structures.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四处在铺路建设,因此在挖掘路基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古代遗迹。


Lindqvist then returned to China to visit some of the sites to see how the new discoveries related to her studies.

林西莉得到消息后就返回中国去考古现场看一看那些与她研究相关的新发现。


林西莉对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话题非常感兴趣,起初她想写一本学术著作,却发现学术界根本不太看你做了什么,而是揪着你做错的地方不放。于是她放弃了学术著作,写了一本适合更广泛人群阅读的文学著作。


写《汉字王国》,林西莉用了15年。1989年这本书在瑞典出版,并获得了当年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August Award),相当于中国的茅盾文学奖。


在《汉字王国》出版后林西莉又花了十几年写了一本书《古琴》,于2006年在瑞典出版。她是第一个将汉语教学引进瑞典中小学教育的人,也是最早将古琴介绍给瑞典的人之一。她联合中国音乐家一起在瑞典及邻国开琴箫演奏会,场场爆满,年年如此。



由于《古琴》也获得了奥古斯特奖,所以林西莉成为瑞典仅有的获得过两次这一奖项的作家。


《古琴》之后,林西莉根据她在中国的两年经历写出了《另一个世界》,于去年出版,今年译成了汉语。该书获得了瑞典另一个图书奖斯特林堡奖(Strindberg Award)。



由于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她在今年的北京图书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特殊图书贡献奖”(Special Book Award of China)。


迄今为止,《汉字王国》已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很多中国孩子都是读着《汉字王国》长大的。


这本书的第八个中文版于今年八月出版——《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在这本书中,林西莉通过266个汉字和500张图片来追溯和揣测中国古人的生活图景。在创作的15年间,她共往返中国与瑞典50多次,去中国各地考察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以便更精准地挖掘那些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这本书我拿在手里慢慢地看了两个月。其语言流畅而俏皮,充满趣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它燃起了我对解读汉字的兴趣。我准备读一读《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据说也很有意思。


下面我们节选了一些片段,供大家欣赏:


身体的“身”字。它的甲骨文金文是这样写的:



林西莉写道:


“可能它仅仅是一个平常挺着大肚子、举着手的胖子吧。…… 当人们仔细看那些最古老的‘身’字时,就会发现很多,啊,可以说绝大多数,肚子上都有一个突出的小点。看作肚脐的话,它的位置就错得离谱。古文字的创造者可不是毕加索。但是人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它是一个孕妇的形象,小点表示孩子,那就合乎逻辑,啊,几乎是漂亮。有什么能比把‘身’这个概念描绘成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更好呢?当肚子里有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时,确实身子会感到很沉重! 如果这种解释正确的话,解释金文中的‘身’字大概就可能了,它不仅再现了孕妇的沉重的肚子,还表现了乳房。有趣的是,中国人使用‘有身子’这句话表示怀孕了。”


“‘女’字与‘手’字放在一起的意识是‘奴’。手代表奴隶主的权力——他手里有一个女人等于有权拥有她——或者代表女奴在他家里从事的繁重劳动吧。”


“‘奴’字加一个‘心’字是‘怒’——很多妇女对被迫所过的生活的一种正当的反应。”


“渔”字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我们看到的金文是一条大鱼,张着嘴,极力想摆脱两只可怕的大手。这是一个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经常看到的景象。当鱼塘里的水被抽干,农民挽起裤脚,下塘去捉鱼时,就是这个样子。


在甲骨文上,除了我们过去看到的那些字以外,还有一个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钓鱼绳的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一个学龄前儿童也能一目了然。


令人喜爱的“渔”字表示一大群鱼在水里畅游。


有一种写法是水中仅有一条鱼。当各种不同的写法后来逐渐标准化以后,这个字就变成了“渔”字。


这些说法都非常新颖有趣。


还有,大象的“象”,在青铜器上的写法是四角着地的,为什么现代的写法是站起来的呢?林西莉给的解释是为了节省铜器上本来就珍贵有限的空间,让人忍俊不禁。




为什么轰隆隆的“轰”,旧时写法是三个车?因为一大群木车走在路上,吵死了。




为什么大臣的“臣”字这么写?古时候是这样写的:



林西莉解释道:在最初的几个朝代帝王直接控制生产,他派官员去亲自监督田野上的劳动。“臣”字就表现一只监视人的大眼睛:“老哥我看着你呢!”


是不是有一种Big Bro is watching you的既视感!


“闪”字:有人从门里突然消失了,人们只来得及看到他的两条腿,他就这样不见了。


在讲“囚”的时候,她还讲了中国古代的囚笼:


有时候,囚笼很矮,囚犯直不起身体;有时候很高,囚犯够不到地面,不得不踩几块砖。每过一天脚下的砖被拿掉一块,囚犯只得踮着脚。当最后一块砖被拿掉以后,囚犯只能用身体撑在四壁上。当他的力气用尽的时候,他被自身的重量勒死。这个过程一般只有两三天。


写《汉字王国》,林西莉花了15年,往来中国50多次。林西莉如此地热爱汉字,她说,研究汉字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方式。



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会像我一样爱上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本书,记录了古琴的黄金年代
说到汉字,你未必比这位外国老太太懂
好书推荐——《汉字王国》
60年代,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因为没文化,我曾经以为薛定谔是中国人……
《古琴》一部令全世界华人汗颜的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