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学的任务、方法和边界(下)

四.

经济学的任务如果如前所说,是了理解个体的分散努力是如何被整合到更大的社会秩序中,那么,经济学的分析重心就一定不是在个体如何去实现其目标(说个体是目标驱动的,是trivially true,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论意蕴),而是那些独立于个体的意志在那里客观起作用的社会机制或力量。是它们使分散的个体行为以某种方式联接起来,并且为有限的——不仅指个体的同情心、慷慨之心,更是指个体对于其行为的超出一定范围的社会后果的认识能力——个体日用而不自知,而经济学如果要有价值、能够对这个世界的运作产生什么价值的话,就是要把这些力量反思出来,使它们能够为社会中的人,尤其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自觉应用。

经济学的分析重心决定了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到底是去关注个体的目的性行为的实现呢,还是去关注自我目标驱动的个体相互之间形成的秩序结构,这构成了经济学的两条看似相似、但实际相去甚远的研究道路。新古典主流理论明确地是在第一条道路上,而哈耶克、布坎南以及奥地利学派所提供的部分洞见有望形成一条与第一条道路相抗衡的、契合于经济学的任务的另外一条研究道路,也就是从个体出发但围绕人际间的秩序结构——交易——而展开的的研究道路。这两条道路都是分析性的(而非描述性的),都得借助于“均衡”这个分析性的概念。但“均衡”对前者来说意味着给定手段-目的框框之内的逻辑一致,是一个对于给定目的的实现具有认识功效的概念,在后者,则意味着某种独立于任何个体的目的的秩序结构,它对于经济学所关注的社会秩序现象具有认识功效。

围绕前一个意义上的均衡概念,经济学虽然显得很技术性、很形式化,让人误以为经济学确实像一门科学了。但由于不管怎样对个体目的的实现进行精细化的雕琢,都丝毫触及不到经济学应该关注的中心问题,所以,这条线索上的经济学变得越来越贫瘠。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们由于迷信一般均衡理论,以为该理论把个体的决策以联立方程组的方式连接了起来就是在关注人际间的秩序结构问题了,而根本看不到,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所刻画的世界恰恰是一个个体之间的决策相互不关联的世界,是经济学家用人为的技术手段把个体连接进了一个大的方程系统中而已。照理说,如哈耶克(1937)已经意识到的那样,从个体的最大化均衡无法过渡到人际间的稳定秩序结构,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人把一般均衡理论的数学表达本身就被看做是有效的论证、因而无须进一步说明的,这两者就混同了。

用个体最大化均衡作为基本的building block来试图理解经济学所关心的人与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秩序的问题,这就是新古典理论所持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这种个人主义方法论从非社会的前提开始,最终要么只能为理解社会秩序提供扭曲的理论棱镜,要么只能沦落了聪明人玩的、与现实世界无关的智力游戏。这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真正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必须能够为经济学所关注的社会秩序现象具有认识功效,而为了有这个功效,它一定是从人际间最基本的秩序结构——交易——出发,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合作现象,其中有些处于更直观的层面(如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联合),有的,则不那么直观(如对于规则遵循的承诺交换),而需要经济学的特殊分析技巧才能反思出来。从市场中的企业、各种组织,到普遍遵循的市场规则,从两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到超越特定个体的更大范围的交易秩序,这些都是由那个最为基本的秩序结构“生长”出来的。理解经济学所面对的现象之困难,不在于我们不知道其最基本的基因,而在于我们必须从这最基本的基因出发将如此纷繁多样的现实给“重构”出来。

交易、交易背后的普遍制度约束、企业组织、市场竞争、价格现象,这些都是理论经济学需要专门研究的“结点”,因为它们代表着那些比较典型的秩序结构。理论经济学瞄准的就是这些“结点”,从最朴素的、亚当斯密意义上的个体——社会中的平常个体——出发来对它们进行说明,并将它们还原到大的经济秩序结构中。一旦这样的工作完成,那么,我们就有了理解更复杂的经济现象的基本砖瓦。

五. 

超越个体的秩序结构,对应的不是个体的具体策略,而是社会中的个体行为的基本性质——到底是损害他人,还是对他人有利?具体地讲,在社会中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只会有四种可能(利己;利人)(损己;损人)(利己;损人)(损己;利人),经济学关心的是,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落入其中的哪一种?至于说个体到底得益或损失具体是多少这样的下一层次的问题,这不是经济学要关心的。可以说,经济学的任务决定了它只关心个体行为的社会方面。

不仅如此。经济学由于其最终的目标在于经世济用,在于基于对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理解而对其进行改善,所以,它最终指向的操作变量是那些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对象,也就是法律、政策。虽然社会的、文化的、乃至基因的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但对于经济学来讲,这些都只是被作为外生给定的,而只把目光锁定在法律、政策上面。目前大量的跨学科研究正在把焦点聚集在对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行解释上面。有些研究特别指出了文化、制度这些社会中自发产生的要素对于个体在与他人交道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的“节约认识能力”的功能。这些工作在这个意义上非常重要:任何有意改善社会运作的法律、政策制定,都需要充分意识到社会中自发形成的、诸多人际协调机制,并尽可能地自觉地利用它们而不是破坏它们。

目前的主流经济学由于不明智地把重点放在了个体决策、个体行为、个体策略本身上面,所以,在学科分界上它与管理学、商学、普遍的行为理论、心理学等显得边界模糊。管理学、商学以改善个体决策为目的,典型地属于实用型学科,这些学科如同自然科学中的地质学、灌溉学等一样,由学科自身的规定性所决定的方法是没有的。对这些学科来讲,借助于各个相关的理论学科如心理学的、神经科学的、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达成实用的目的是最终的归依。目前经济学从错误的核心概念出发导致研究方向偏离正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错误方向上的努力,不管方法多么形式化,不管借用了多少其他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不管对于个体行为本身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都不能用来表明经济学作为独立的理论科学取得了进展(芝加哥学派从个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出发去理解个体的各种社会行为、法律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做法,与经济学本身无关,而只是其他领域对经济学中的某些思维的借鉴)。只要经济学离开了其应有的研究主题,其内部的碎裂化、各个研究方向之间的不能沟通等不可避免。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经济学与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都属于“道德哲学”这个更普遍的母体之中。那时人们是在没有学科分化的背景下致力于探讨“有秩序的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有了各个独立的专业化学科,但主流经济学很遗憾地偏离了应该探寻的问题。任何学科,其分析技术的发达都应该以本学科的目标问题明确、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边界清晰为前提,只有这样,它才能有效整合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推进本学科的发展。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对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回归:在锁定目标问题的前提下,分析技术(包括基础概念使用上的一贯、对操作变量、外生变量的明确区分、对“是”和“应该”作为统一的逻辑结构的不同方面的逻辑一贯的使用)更高超、学科分界更清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济动力学附录三:需求
“看不见的手”何以可能?“斯密悖论”如何解决?
理论先于历史
经济学理论与秩序框架
米塞斯:经济学新路径的开创者
龙云:村庄生活的边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