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刚上幼儿园,应该如何避免家长与孩子的焦虑情绪?
userphoto

2022.07.07 山东

关注

文/安水如

图/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删,请联系删除,谢谢

情绪是极具感染性的,焦虑也不例外。那若是想着让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能够少些焦虑,乃至于不焦虑,那父母就要先让自己有所静定,为孩子选个好学校。


1、情绪是极具感染性的

焦虑是种情绪,而情绪是极具感染性的。即,当父母或老师有焦虑时,那孩子也是容易焦虑的。而当孩子焦虑时,我们也是容易受些影响的。倘若我们自身的静定之功与觉察之力,尚且不够的话。

提到情绪的感染性这一特点,我们就不得不提到20世纪最伟大的研究,那便是颠覆心理学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为此,美国心理学家拉马钱德兰断言:“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意义,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

1988年,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带着团队在意大利帕尔马大学开展猕猴前运动皮层神经元是如何控制抓握动作的基础性实验。

为此,他们在猕猴的大脑中与动作执行相关的脑区植入了电极以观察猴子在每次抓握一个物品,如香蕉的时候,那大脑中的相应的神经元的放电现象。

然,在实验的过程中,研究成员竟然惊讶地发现,猕猴大脑中这些位于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会在猴子仅仅是看着,甚至听到隔壁房间的实验人员在做出这些动作时被激活,而不仅仅是在猴子执行这些动作时被激活。

后来,这些不需要真正执行动作仅仅是看到或听到某个动作被执行时就会被激活的神经元,被研究人员命名为“镜像神经元”,并很快就震惊了学术界与心理学界。

在猕猴身上发现“镜像神经元”之后,一些研究人员就开始思考人类自身,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来去的脑成像来去研究人类的大脑,是不是也存在与猕猴一样的镜像神经元。

研究表明,人在执行一个动作,或看到他人在执行某个动作时,包括前运动皮层、后顶叶、脑岛、颞上沟在内的大脑的几个区域都发现了与镜像神经元相关的激活,该区域被研究者称为是“镜像神经元系统”。

不仅如此,相关研究还表明,镜像神经元系统不仅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镜像反应,还会对人的面部表情情绪产生镜像反应,以让人类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动作及情绪,并让大脑准备好去模仿所感知到的行为、他人的面部表情与情绪。

这也就是说,当家长或老师焦虑时,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就会捕捉到父母或老师的情绪,并在孩子的身上造成同样的感受,以让孩子也有程度不一的焦虑之感的。而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时,那孩子也是能够跟着快乐的。

正因如此,安水如认为,我们若是想着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能够少些焦虑,乃至于不焦虑,那我们就要为孩子选个老师有着好脾气的能够少焦虑乃至于不焦虑的幼儿园。好脾气的老师,那可是幼儿园的最好人文环境。

与此同时,不论忙闲,身为父母的我们都需要抽出时间,经由阅读等来去学习情绪管理的相关课程,以让自己能够掌握相应的技巧来去完善自己。及至成年,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那可是很重要的。亦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人世间,生来就有好脾气的父母,那是不多见的。情绪是在出生以来就与我们常伴左右的。人在成年,乃至于成为父母之后的最大不同,在安水如看来便是有些人会去努力完善自己,有些人则是任由自己的固有模式来去发脾气,或焦虑不安。



2、焦虑不全是坏的

提及焦虑,或别的其他负面情绪,我们总会与之敌对。在我们的集体认知里,焦虑是不好的,焦虑是坏的。我们不该有焦虑。

但实际上,人所持有的所有负面情绪,那都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因为,情绪,不论正负,那都是我们对外界的一种感知。

如,当感知到眼前的这个环境或人让自己不安全时,我们本能就会恐惧的。是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作出相应的举措,是去逃跑,还是战斗。

而倘若我们自身对这外界的一切人世万物,都变得是不再恐惧的了,那我们也将会是很危险的。因为,恐惧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其中的不安全。即恐惧是在提醒我们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让自己安全。

焦虑也一样,是让我们去调校自我的心灵之语。当我们预感到未知事物或不一定存在的威胁时,内心就会有焦虑,从而让人精疲力竭。为了让自己不焦虑,我们往往会是选择去做些什么,以让自己能够变得是不再焦虑,或少些焦虑。

如,一个人在发现自己有了生存焦虑之后,那他就会想方设法地未雨绸缪,而不是等着把所有的钱都花光了,把所有的食物都吃完了,自己却仍旧是在那原地待着,不知忧愁地傻乐着。

不然,这人若是过度焦虑的了,那将会是带给我们与身边人的生活很大的不利影响的。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因长期处于极度的焦虑而损伤肉体健康的。个别人还会因此患上焦虑症。

这是因为,情绪是会损害一个人的心身健康的。其中,焦虑症是那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下的一种恶化累积,身体疾病多为情绪的寂静之语。


3、焦虑是对不确定事物的一种恐惧

对于恐惧,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情绪之一,恐惧是对即将到来的威胁或危险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它具有保护生命体的作用,即我们因恐惧而识别危险,从而作出相应准备,以让自己有所安全。

焦虑通常是指对不确定事物的一种恐惧,属于既没有原因,也找不到原因的恐惧。个别情况下的焦虑,可能会是能够找到原因而成特殊恐惧症、广场恐惧症与恐慌症和强迫症。

即,当我们无法解释其中的缘由,不清楚那是什么东西,甚至没法确定它们在时空中的位置时,且是不具有任何的可预测性时感受到了威胁,或预感到自己将要有威胁,那便是焦虑的了。

不过,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会将焦虑给识别成恐惧的。因为,我们的身体,在焦虑时的最为突出的情绪表现就是恐惧。而焦虑,不过就是被隐藏在了恐惧之后。

如在这不少中小企业都在破产,大企业却纷纷减薪裁员的疫情时代,我们看似在害怕失业或破产,其实,这更多是焦虑,而且还是对自己与家人的生存与安全的焦虑。本质而言是在不安全感下对未来不确定的一种担忧与恐慌。

又如,当我们手中年幼的孩子在离开家门,走进学校这个微型社会之后,我们若有焦虑,除却分离所产生的一种分离焦虑,那更多不过就是我们自身不安全感下对那不可把控的种种不确定的一种恐慌与担忧。

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看来,我们所持有的担忧,那更多不过就是一种可能,如为孩子交不到朋友而焦虑。也许,在进入幼儿园之后,我们的孩子真的是交不到朋友,但这交不到朋友,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为尚未发生的一种设想。


4、焦虑的大脑机制

虽说恐惧与焦虑是不尽相同的情绪种类,有着各自不同的概念定义,但它们在大脑中的解剖结构,都是一样的,其涉及的主要脑区都是杏仁核。形状酷似杏仁的杏仁核,位于大脑底部的颞叶中。

当我们接收到了来自于外界的威胁性刺激时,该刺激信息除了从丘脑来到视听皮层进行加工处理,还可以直接进入杏仁核那情绪中枢,而后便是经由杏仁核被传递到脑干,以此激活我们的焦虑反应,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当然,不同个体的大脑的杏仁核被激活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加之各自经历等也大不同,那来自于外界的同一威胁性刺激,在进入不同个体的脑干时所产生的焦虑反应与焦虑情绪,那也往往会是不大一样的,其复原的能力也是强弱有别的。

正因如此,在同一小区里头,乃至于同一个家庭里头,不同孩子在同一年龄阶段进入幼儿园,或来自于同一个娘胎的双胞胎,在离开父母前往幼儿园时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也是不大一样的。有些孩子可能并没有多少的焦虑情绪的。有些孩子则可能会是在与家人分离的瞬间,就焦虑的了。

然,不管怎么说,倘若在接收到了来自于外界的危险信号时,我们能够采取行动,即经由主动的应对策略来去做些极具建设性的事儿,那危险信号就不会抵达脑干,触发僵住不动的反应,或其他乱而不定的反应。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了焦虑时,不要对焦虑放任自流,对焦虑放任自流只会让我们变得是愈发焦虑的。相反,我们应该是积极地采取有建设性的行动来去让我们远离忧虑,如主动回避消极想法、远离让自己感到忧虑的人和事、练习冥想等。

5、如何远离或避免焦虑

据安水如所知,诱发焦虑的那个刺激源是有很多的,一些孩子在与父母分离的瞬间就会有所焦虑的。而一些孩子则是在进入幼儿园之后才会有所焦虑的。个别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是不会焦虑的,但他们的父母却是万般焦虑的,或习惯了动不动就焦虑,并因此将自己的焦虑情绪,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的。

那在发现自己或孩子有焦虑时,我们不要急着来去积极地做些什么,以免在用错力与使错劲中白白浪费自身能量,从而造成更大的精神内耗。相反,我们应该是先去经由观察自己的想法、信念、思维模式等来去理清楚自己为何会有焦虑

这是因为,当我们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合理信念,持有某种不现实或夸大的想法,拥有某种既不健康也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时,那焦虑,往往就会有的了。如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并觉得孩子会被其他孩子暴打,那我们自然而然就焦虑的了。

其次便是,学着对自己的认知或想法进行分辨,以理清楚哪一个认知或想法,是属于事实来着,哪一些认知或想法,则是属于设想。如担心孩子被打就是设想,而担心孩子因为不会用筷子而吃得慢就是事实来着,因为自己的孩子还不会使用筷子。

还有就是,利用全新的行为和认知来去代替旧的消极行为和认知,并不断地练习新行为以促使我们自身大脑的重塑。人的大脑是存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的。如在发现自己因为担心孩子在学校会是被打而焦虑时,那我们就可以教孩子如何来去避免被打,并去瓦解自己的头脑认知,从而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在瓦解自己的头脑认知时,安水如经常会是采用“自我对话”这一技巧来去质疑自己的头脑认知,如在捕捉到自己因担心孩子在校被打而焦虑时,那我们就可以用笔或电脑,将这些想法给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质疑,问自己这孩子被打一事,是不是真的会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孩子会被打,我们要如何来去教孩子避免被打。

再就是,我们需要经由做些诸如养花、内省、观照等让自己有所静定的事儿来去强大自己的内心,以让自己持有饱满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在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中,我们需要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上有所努力,以让孩子的内心深处持有充盈的力量,及具备无惧风雨的安全感。

这是因为,持有十足安全感的人是不容易焦虑的。不仅如此,一个内在世界充盈有力的成人是能够滋养到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以让他们的内在也同样是长出力量来,并对自身以外的人事等,都是持有客观的了解,而不至于是盲目客观,或过分消极的。

最后便是,倘若自己不焦虑,但孩子在上学之后就焦虑的了,那我们就要去观察幼儿园老师与其他小朋友的情绪状态,而后便是作出相应的选择,如帮孩子转园等。老师情绪平和而稳定,孩子们活得安宁,那孩子是不大容易有焦虑的。

重要的是,老师有个平和的情绪,那是能够带动孩子,以让孩子有所平和,有所安定的。情绪,不论好坏,那都是极具感染性的,而我们手中的孩子,都能经由镜像神经元系统来去模仿近身之人的情绪与行为,及表情的。

此外便是,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不论是孩子存在分离焦虑,还是别的其他焦虑,亦或说孩子是受了自己、学校老师或学校其他孩子的焦虑情绪的影响,我们都需要经由正念、冥想、远离让自己有所焦虑的人事、练习瑜伽、阅读等来去让自己不焦虑,少焦虑。

而倘若发现自己的焦虑情绪已是严重影响到了自己与孩子及家人的生活,那我们就要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必要时候,我们还需要前往医院,让职业医师来去给我们开些药方,以让自己的焦虑,能够有所减轻。药物是在各种已知方法都不管事之时的一种替代性选择,是可以有的。

总结

焦虑作为情绪,那是极具感染性的,为让孩子与自己都能少焦虑,乃至于不焦虑,在选个好学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经由自我对话、冥想、远离让自己焦虑的人和事等各种极具建设性的行动来去重塑我们自身的大脑,以让危险信号不会抵达脑干从而产生焦虑反应与焦虑情绪。更是需要让自己与孩子有安全感。因为焦虑的根源是不安全感。

参考书籍

1、[意]乔瓦尼·弗契多著,黄珏苹译《情绪是什么:如何用神经科学解释七情六欲》[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2018年9月第3次印刷;

2、[意]贾科莫·里佐拉蒂、安东尼奥·尼奥利著,孙阳雨译《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7月第1版,2018年7月第1次印刷;

3、[美]格雷戈里·希科克著,李婷燕译《神秘的镜像神经元》[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2022年4月第3次印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镜像神经元:情绪感染、教育与共情
分清三种不同压力,给孩子一个金钟罩
了解大脑运行机制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一种神奇的现象:孩子生气了摔东西、大吼大叫竟然是向父母学的
为什么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的作用?
关注疫情当然很应该,不过也请关心自己的情绪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